實戰案例:全定量增長模型如何搭建?
在運營數據分析時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四種——AARRR模型、全鏈漏斗型、因子分解型和全定量增長模型。因其特性不同,應用領域也各不相同,在本文中,作者簡單介紹了前三個模型,并將重點聚焦在了全定量增長模型,歡迎大家討論。
了解完北極星指標體系構建方法,大家有沒有對自己的工作有一個思維上的認知呢?接下來我們進行一下北極星指標體系的實戰操作。
AARRR模型是最容易搭建的模型,他可以快速顯示出影響北極星指標的所有因素,但是問題在于他的指標比較粗,沒有定量的描述每個因素對北極星指標的影響,也沒有指出每個因素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模型往往是在指標模型1.0時使用。
全鏈漏斗模型和因子分解模型不僅可以找到北極星指標的影響因子,也可以確定指標的數值,并用簡化的公式進行表達,可以幫助大家找尋機會點和進行簡單的計算;但是他搭建過程較為復雜,需要的數據較多,而且不能預測未來趨勢和進行假設分析,在指標模型中可以作為2.0版使用。
最精細的增長模型是:全定量增長模型,他分解出了影響增長的因素以及對應的細分指標,并把所有的指標組合在Excel中計算北極星指標。
我們不僅可以用全定量增長模型觀測歷史數據,預測未來北極星指標數值,而且可以進行假設分析,量化不同指標變化對北極星指標的影響,但是他的缺點是組裝和維持起來比較費力,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它適合有一定數據基礎,需要精細化運營的團隊。
在運營過程中,如果我們能一次性投入一定的精力,規劃出一個穩定的全定量增長模型圖表,對于運營的長期監控和使用存在一定的價值。
我們通過一定的案例來了解全定量增長模型:
假設某APP的北極星指標為月活躍用戶數,計算北極星目標使用的數據為月新增用戶數、月留存率兩個指標。我們來看一下具體的計算過程:
01 模型的輸入數據
1. 用戶新增數量明細表
主要變量為:不同渠道獲客數、K因子、激活率三個指標;
時間維度為:基于歷史情況對未來進行估計;
K因子即為每個老用戶能帶來多少新客戶,是用戶推薦渠道的相關參數。
我們單獨對用戶推薦數、月初活躍用戶數進行一下講解:
用戶推薦數=月初活躍用戶數*K因子;
而下個月的月初活躍用戶數即為:上個月的月初活躍用戶數+用戶推薦數;
2. 留存率
基于歷史平均數,計算出每個月的留存情況,作為第二個數據輸入表。
02 月活的輸出工作表
基于上面的兩個表,我們計算出了如下的一個表,可以順利的計算出每個月的新增、活躍數據,并能夠進行未來月份新增、活躍的預測。
看到上面的模型,你對模型有沒有一些初步的概念,全定量模型主要是通過對多個因子的計算,整合形成我們的最終表,然后構建最終的北極星指標完整表。
從上面的流程可以知道,數據的整個過程是從細到粗構建北極星指標體系,效果非常明顯,但是耗時也是非常長的。
03 利用定量增長模型進行假設分析(what-if Analysis)
假設分析是定量增長模型的一個常規用法,我們通過一個案例來分析具體的用法:
問題:現在是9月份,到年底前,如果想最大程度提升月活,應該做哪些增長實驗?
- 實驗1:10月份,廣告獲客,預算提升50%,從10000元提升到15000元;
- 實驗2:10月份,將新用戶激活率提升5%,即從90%提升到95%;
我們把上面兩個方案分別放到全定量增長模型中,分析兩個方案的好壞,如下圖,我們把10月份的預算費用修改成15000元,對應模型中的數據就會發生變化:
同時我們發現12月份的活躍數量變化為:
圖中可以看出12月份的用戶活躍量變成了25227,較之前有所提升。
記錄結果之后我們進行實驗2的分析,同樣的步驟我們修改了新增表中的激活率,得到如下數據:
我們發現,修改激活率之后,我們的月新增活躍數量也發生了變化,而對應的12月份月活躍用戶數則變化為25558。
我們對兩個數據進行比較分析:
發現兩者的MAU提升相差不大,但是實驗2的成本相對較高,所以我們采用實驗2進行方案優化。
通過上面的分析有沒有對全定量模型有一個深入的認知呢?
筆者認為,這樣的模型是一個經典的技術、業務融合的模型,這樣的分析可以在SQL、python的基礎上實現固化,同時也可以在Excel的基礎上進行開發,模型中所用的指標也不一定是新增、留存,各個業務線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調整其中的自變量,輸出需要的值。
04 迷你增長模型構建
整體的增長模型構建完成后,我們需要根據整體的增長模型梳理我們自己的迷你增長模型,梳理自身的資源、自身負責業務線的流程、尋找迷你增長影響因子,并基于這些迷你因子確定可行方案,排出優先級等~
我們還是用一個案例,簡單進行分析,假設我們已經制定好了北極星指標,我們該如何分配我們的資源呢?
某APP的北極星指標是:總銷售額。
在落實到各個部門,甚至各個團隊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北極星目標拆分成一個個的小目標,然后基于小目標構建自己的迷你指標體系:
迷你指標體系構建完成后,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梳理現有的資源,進行策略構建。
如圖,我們針對每個指標梳理了可行方案,并確定了對應的資源和優先級。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清晰的了解自上而下指標體系的應用,但是如果我們接到的任務是一個已經完整細分之后的指標呢?我們該如何做出符合老板預期的方案呢?
通常的策略是我們需要要從細分指標向上推導出北極星指標,然后向北極星指標的方向構建我們的方案策略:
如上圖,我們的任務是發一條召回推送,正常的思維應該是通過團隊目標,確定出公司的北極星目標是提升DAU,那么,個人發送召回推送時選擇的目標值即為召回客戶并完成觀看的數量,而不僅僅是發送一個召回推送這么簡單。
上面是北極星指標和細分指標劃分的清楚的公司,我們應該怎么細分任務并進行資源分配,但是,如果我們所處的公司并沒有一個完整的指標體系,或者你的老板沒有明確出一些指標邏輯的時候,我們需要想辦法揣測老板具體想要什么?
那么,我們要做的可能就是需要從公司目標/部門目標的角度來細分指標,比如: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每個公司都是要強調收入和成本的,如果沒有明確的方向,可以試著向這些一定準確的目標設計細分任務,初步設計出這樣的方案后,再去和你的老板討論方案,就能夠試探出老板的方向目標,進而優化你的工作方向,回到第三部分,設計細分目標,進行資源細分等。
作者:livandata;個人公眾號:livandata,歡迎大家關注溝通~
本文由 @livandata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專欄作家
又見智能商業,微信公眾號:livandata,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行業的互聯網老兵,聚焦數據驅動,將算法、數據融入產品設計與運營策略,構建金融增長方法論。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只有月活的案例嗎?有電商品類的銷售額之類的增長案例嗎
這個……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