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觸達低凈值理財用戶的內心?社群或許是答案

1 評論 9806 瀏覽 37 收藏 12 分鐘

互聯網金融無疑是當前的熱點,其中理財產品更是層出不窮?;?、指數、智能投顧、量化配置、保理、股權眾籌、P2P,當這些生澀的名詞一股腦涌現用戶時,不知所措很容易轉化為恐懼;所以只盲目舉著高收益、安全兩把旗子的理財產品們,很難觸動到用戶,特別是低凈值用戶的內心。

高凈值、低凈值是行業內對用戶最基本的分類。因為客單價高,傳統的金融機構往往只服務高凈值的用戶;互聯網使獲取新用戶的邊際成本大幅下降,低凈值用戶也成為了越來越多理財產品爭奪的市場。

高凈值用戶本身有一定的理財意識,平均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強(pr值的平均數較高),注重資產配置,高收益帶來的刺激效果和實際成果更大,對資金具體流向很關注。傳統金融對此了然于胸,所以主打權威、專業、高回報總是能切中用戶心理。但低凈值用戶并不吃這一套,大部分根本沒辦法接受任何本金的損失,達不到資產配置的門檻,收益本來就不多、所以利息起伏帶來的變化很不明顯;缺乏理財意識,在思考選擇哪個理財產品之前,很可能先思考“為什么要理財”,理財產品面臨的不只是推廣成本,還有教育成本。

從產品提供的服務的角度看,給高凈值用戶的服務有智能投顧、資產配置、保理、黃金、指數等等,甚至還有海外資產投資、股權投資;但是,給低凈值用戶的服務,能拿得出手的只有比銀行利息更高的活期、比銀行利息更高的定期。然后,低凈值用戶選擇了活期,一部分用戶選擇了薅羊毛。

探索低凈值用戶的場景

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探索針對低凈值用戶的場景,這里不妨總結一下:

流動性類

低凈值用戶使用理財產品的原因往往使避免資金空轉,在不影響資金周轉的前提下,讓閑錢盡量產生收益。所以這一類產品往往是與支付、與消費場景完美契合的,例如余額寶、微信零錢理財、招行的朝朝盈等。

工具類

典型的是記賬類應用,其背后的邏輯是高頻需求打低頻需求,支付寶的記帳本、挖財、隨手記、Timi記賬等都是不錯的產品。只是當前工具類的場景太局限,另有一些諸如云賬戶、理財魔方等提供理財sdk的平臺試圖讓更多垂直場景中可以理財,目前來看價值有限。

保險類

防范意外、避險,保險理財兼顧保險和理財的功能,是不錯的選擇,然而保險給大眾的口碑并不好,行業內利用信息不對稱、晦澀的專業條款欺騙消費者的現象屢見不鮮。

生活類

例如余額寶的定時轉入轉出,理財通、微眾銀行的存工資、還房貸等,抽象出來其實就是基金定投的舉一反三。但是這一類產品擁有流動性類產品的優點,也體現了資產配置和一定的理財規劃,在教育市場方面有很大價值,對于低凈值用戶向高凈值用戶的過渡有很大意義。

規劃類

攢錢買房買車、為孩子攢一份上學的資金、為父母養老攢錢、為了一次旅游早做打算,有規劃的人生需要有規劃的理財計劃,理財通的夢想計劃、天弘的愛基金、孝基金、子女教育計劃都是很好的例子。

這些探索最終體現出來的是各種場景,我們發現,產品上來講,這些場景都是平凡的,并不是讓人眼前一亮的,那么如何讓這些場景真正觸動用戶的內心,最終考驗的是運營的能力。稍微擴大一下話題,幾乎所有的領域,產品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一個產品的成敗越來越變成了運營驅動;用戶參與開發、精益開發也讓運營成為了越累越核心的位置。

想想下面幾個問題:現有產品還是先有運營?現有內容還是先有用戶?現有推廣活動還是先有聚焦功能?其實這一切的一切,起點都是用戶,都是用戶運營。回到理財的場景,理想中應該是N個場景,對應N個功能,對應N類用戶,對應N個用戶運營崗位;而這N個運營崗位的從事者,必然要求是全情的投入的,甚至生活和工作融合的。所以,這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運營一個社群;那么理財產品觸達低凈值用戶內心的方式,或許就是社群。

為什么是社群?

問題拆解:

為什么不是社區

的確,小米的粉絲經濟讓品牌看到了社區的魅力,很多理財產品上線了自己的社區,然而這些社區的內容呢?首先,大都是PGC的內容,更新慢、浮夸、不接地氣,用戶沒有動力產出UGC內容,即使給予一定的獎勵還是很難激發,同時由于理財的私密性電商使用的曬單又不能采用;其次,PGC內容乏味,一方面是平臺的公告、通知、媒體報道、搬運的內容,另一方面是請一些理財師,但是理財師難以保證客觀中立第三方,且優質的理財師不多,難道要演變成直播平臺搶網紅的模式嗎;再次,學小米只學了皮毛,小米的成功社區起了很大的作用,但社區之外,全國的粉絲俱樂部、無數個線上群、兇猛的校園地推團隊等組合起來的整體才能奏效,先不論實現的難度,能夠下決心這樣做的理財產品有么?

為什么不是群

社區缺乏互動,而群則更多的演變成了客服渠道。個人觀察的幾個理財產品的QQ群、微信群,無一例外都淪為了客服群,零零星星的對話都是客服問題,運營人員主動的對用戶的接觸幾乎沒有,最基本的群運營都沒有,缺乏入群的儀式感、日常的維護,更不用提群越來越短的生命周期。一方面盲目運營寄希望于群的形式,另一方面堅持傳統的客服方式,是目前理財產品的死胡同。互聯網需要客服嗎?注冊一個工作專用的QQ號、微信號,官方的說辭,不茍言笑(或強加笑點),不能消除的距離感;而用戶需要的是有血有肉的品牌,是一份信任感。

為什么不是傳統的推廣

SEO、財經軟文、網貸平臺公關、輿情監控,這幾點是現有的理財產品大都重視的;然而商業邏輯已經從流量時代回歸了口碑時代,人們的成本不再是信息獲取成本而是信息篩選成本,所以守著傳統的打法,更多的是事倍功半。

所以為什么是社群?因為社群帶來的是真實的人、真實的品牌,因為運營社群要求整個人全情的投入,要求成為群體的KOL,而KOL正是口碑這一商業邏輯的核心。

理財產品成本花在哪些錯誤的地方?

或許有人說社群的成本太高,那么看看現在的理財產品都把成本花在哪些錯誤的地方了吧:

商城

投資額達到一定數額就可以得到響應的實物商品,例如京東的“白拿”商城。用戶會為了一個商品投資么?用戶會在理財平臺買電商產品么?

積分

跟商城同理,積分也只能作為促活的手段、活動運營中的一部分,作為跨平臺、跨界合作的手段,而很多平臺把積分、商城作為了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財經軟文

英國脫歐、人民幣貶值、央行降準這些話題,低凈值的用戶會關心嗎?高凈值的用戶如果在意,會使用理財平臺而不是自主投資么?

自媒體

一三年底、一四年初的時候,伴隨著微信公眾平臺的強勢推出,“每個企業都應該是一個自媒體”的論調甚囂塵上,然而事實早就證明企業自媒體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大家都在回歸商業本身,眾多理財產品卻把自媒體作為掩蓋運營戰略缺乏的救命稻草。

傳統的對用戶的分類,高凈值、低凈值,是從價格的維度來的;而社群對用戶的分析,是從價值的維度來的,只需要維護好KOL,KOL自身是持續的、是可傳播的,是回歸口碑的商業邏輯的。

如何建立這樣的社群

種子用戶

種子用戶的獲取從來就是一個體力活兒,從現有的用戶中發掘、篩選,從外部獲取。理財類的用戶,其實比較容易找到,各大互金論壇、各個理財產品的貼吧、QQ群,甚至羊毛群處處都是,而且這類用戶參與的意向很強。

冷啟動

如何產品第一篇內容、如何在第一次線下接觸中破冰、如何建立參與門檻營造社群氛圍、如何給新人儀式感,這些問題都有成熟的總結經驗可以借鑒。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把種子用戶的獲取當成了樂在其中的體力活去做了,就擁有了自己的答案。

內容

從用戶中來,PGC的內容從用戶中來,產品功能從用戶中來;看看她理財,簡七理財,好規劃,MoneyWay是如何做的;另外,社群一定要自己建立嗎?當你真正從低凈值用戶的立場出發,會不會與她理財,簡七理財,好規劃,MoneyWay殊途同歸?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如何觸達低凈值理財用戶的內心:社群或許是答案。

#專欄作家#

原高偉,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諸葛理財產品經理,關注:社交、消費金融、金融理財等多個領域,擅長需求分析、產品邏輯設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很受用,能否留下社交方式一起交流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