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你的產品搭上社交這艘大船,實現零成本現象級產品?
“零成本狀態”和“零成本現象級產品”一直充斥在產品運營、產品開發、用戶運營等諸多場景中,而通過社交網絡這一艘大船,能更好的讓我們實現這種狀態和這種產品。在這樣的環境中,互相合作、互相調用對方的能力,就成為了一個項目,一個團隊的必選項。
如何解決信任成本居高不下的難題?
前幾年我的一個好友辭去了工作,當上的自由職業人,開了一個網店。閑暇時,在微博微信上分享一些的插花和心得。時常也會解答一些朋友的疑惑,自然而然結識了一些新朋友。
在她的網店上會賣一些她自己做的插花,也沒怎么聯想到她的店鋪會和微博微信有什么聯系。直到去年年底,春節期間銷量突然猛增,半個月時間插花的銷售額提高了好幾倍,之后發微信問我,我說你看下后臺數據或者問一下你的客戶從哪里來,才得知大多是長期留意她微博微信的“半熟人”。
在我朋友的身上其實不難看見當下產品運營,小品牌信任成本居高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但通過社交的方式,在幾個關鍵點上:時間的延續 、細心互動、專業、品牌建設。的持續投入換來的是信任的建立。
是否真的上了社交平臺這艘大船?
社交網絡已成為創業者及現有企業的一種可供利用的基礎能力,各個社交網絡的發展速度的差距正被快速放大,明星企業崛起的速度與規模相比此前更令人矚目。我們可見新興產品或應用崛起的速度可能只有短短數周,而他們所需做的,僅僅是鼓勵用戶把感興趣的應用內容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而已。社交網絡成為輔助其快速發展的有效(也是最新)工具,相比已有的方式方法,社交更加新穎多變,放大器的作用尤顯著,甚至和資金海量投入與否無必然關聯,更像是一種基礎的能力,推動著創業團隊產生或快或慢迥然兩異的發展結果。表面上看,分享到社交網絡已然成為許多網站、應用的標配,但運用的好壞卻程度不同。即使是處在同一水平線上的競爭對手,面對社交網絡時依然獲益懸殊。
其實獲益懸殊的原因根本在于企業方的出發點,一種從結果導向,一種形式導向。我上周去中關村產業園一家做SAAS服務的公司做客,與CEO冷總溝通了近期公司的情況,在說到他們客戶開發成本高的時候,冷總講了當下通過各種KPI的考核把所有數據都做的相當漂亮但結果卻不盡人意。
我分享了前段時間一個同事買房的經歷給他聽:
我同事剛買的新房要交房了,他新住宅業主群里的討論方向轉向裝修。關于裝修材料的優劣、價格高低、裝修風格的選擇成為最熱門的話題,有經驗的業主將自己過去的經驗整理后發出來分享,一些年輕的業主也會將在其他論壇中看到的帖子轉過來。而據我同事口述其中有一位業主特別十分專業,幾乎把裝修的所有關鍵點全部都點了出來。而他也在第一時間把自己裝修好的房子分享了出來,頓時成了特悶小區的裝修樣板間。引得鄰居前來參觀。之后在他的影響和推薦下,許多業主都選擇了同一家裝修公司進行裝修,其中一些重要的材料還在他的帶領下進行了團購。最后他在群里告訴了所有業主,他是這家裝修公司的業務員。交房時,他迅速租下了一套空房,將其裝修成樣板間,邀請其他業主參觀并開發業務。當然我同事他們得知后肯定會有所不快,但通過不斷溝通,這位業務員最終還是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其實通過這個例子我告訴冷總,人們會因為對好友或專業人士的信任,而信賴他的推薦,而在當下的社群經濟或者說社交領域中信任總是先行產生在親朋好友、同學同事之間(可以將之稱為強關系),然后是領域之內的同行或朋友的朋友(可能發生聯系而變成強關系),最后是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可以稱為弱關系)。如何在社交這艘大船上將你的潛在用戶、種子用戶、付費用戶、忠實用戶進行標簽化、圈層化是實現產品運營零成本現象的重中之重。
媒介已重組;權力再分配
在社交網絡的今天,過去的媒體權威不斷遭受挑戰。分眾傳媒江總在一次分享中說,最有有意思的是,吐槽的包括絕大多數圈內人:媒體記者也紛紛撰文在各類網站、公眾賬號、微博賬號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吐槽由事件觸發,在微博中展開,經由公眾的演繹演變成一個熱點,又變成媒體熱點再度落地。現在,任何一個單向媒體都無法滿足公眾對于信息的渴求,哪怕它過去是權威的代名詞。
而如果我們把每一個人的賬號都當做是一個“自媒體”賬號,在賬號極大豐富、輿論聲音極大豐富的背后,其實是在改變傳播形式和用戶獲取信息的方式,也同時改變著媒介,將媒體發出方與用戶的接收方的權利進行了新的分配。因此當下太多的公司都有一個所謂的新媒體運營部分,整個部門緊鑼密鼓的去生產內容,發布內容,推廣內容。卻沒有感覺到自己正逐漸的變為曾經的那個“權威”媒體。如何讓企業的自媒體部門從廣義上的媒體,變成狹義上的“自媒體”。這其中改變內容的生產方式以及加入閱讀者的參與力度,是目前很多負責人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你的產品中每個節點上的關系鏈條是什么?
在當下的產品運營中,用戶分享出什么樣的信息?能夠引起多少位好友的注意?在社交的世界里,信息的質量非常重要,有趣嗎?蘊含了什么情感?甚至文字的簡單與否,都會決定它能引發的互動次數及因此所能覆蓋的人群大小,企業和創業團隊在細微的信息之上承載的不同訴求有賴于此。某一程度上說,社交網絡中充沛流動的是情感/情緒、利益,毫不為過。而現實則是,大部分應用中鼓勵用戶分享到社交平臺上的消息,充斥著大量的標準化語言、廣告。這樣的內容如何激發更多的用戶及他們的好友分享,當用戶中關系鏈的力量爆發不出來,那產品的覆蓋廣度將又要回到廣告投入比的環境當中去考慮,從而否定的新媒體在產品中的力度。至于要選擇哪個社交網絡反而并不重要,因為用戶在哪兒,服務的引用發聲就應該在哪里。
什么是零成本現象?
2014年到2016年初我重心在醫療和金融兩個領域,當初我創業團隊研發了一款APP,內側之后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了大量的內側用戶,3個月之后我們產品被市場引爆,我們很快的行業金融市場的排名中從100之外進入到了前50 ,最后進入了前30。而我們最后算下來,單客戶開發成本低于20-40名的其他APP至少50%。這在我們項目變現后的一次復盤中被稱為產品零成本現象。
在市場圈里有一個觀點,就是自己所從事的產品是否被扔進了有效的市場,而判斷一個市場是否有效最簡單的標準就是用戶愿不愿意討論自己。當這種分享出現在每一位好友前,對用戶的好友而言,這極大的節省了篩選信息的成本。而當這種現象被放到社交領域中,這將是爆發性的行為。
當初我們團隊加起來不到9個人,在社交網絡中小團隊的生存狀態是很典型的,往往小團隊的決策、變化、開發、驗證每個環節的時間成本都很低,這讓人數不多的小團隊、小個人可以醞釀出細分市場排名第一的大應用、大服務。而在最終引爆結果面前,這些人力的投入幾乎被均攤到“零成本狀態”。
“零成本狀態”和“零成本現象級產品”一直充斥在產品運營、產品開發、用戶運營等諸多場景中,而通過社交網絡這一艘大船,能更好的讓我們實現這種狀態和這種產品。在這樣的環境中,互相合作、互相調用對方的能力,就成為了一個項目,一個團隊的必選項。
在此共勉在創業路上的小伙伴,在社交網絡的這艘大船上,盡快拿到船票,進入零成本狀態。
作者:木良(微信號:callme4004008 添加備注來源。)非著名電商操盤手,中聯達集團COO,自媒體人里的小學生,歡迎交流指導。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