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互聯網這場“能源危機”?
關于這篇文章的目的,其實主要是想引出一個問題大家一起討論,而不是所謂的“指導性”的文章。由于現在業內人員跳槽頻率太高,外加公司名氣小說出去裝不了嗶,經常也需要兼一下運營崗。在做了兩方面工作之后,我自然而然也要面對“大眾化”的兩個問題:一個是為什么我的產品用戶少;一個是為什么我們訂閱號粉少、閱讀量少。
在經過了和業內老司機探討、自己設計各種方法測試、資源的互推互換、切換文風、到處查資料等等一系列折騰以后,個人得出的結論就是——現在互聯網行(雖然我一直強調我們是游戲行)似乎是發生了“能源危機”,尤其是對于我們初創小公司小項目來說,這場“能源危機”影響頗大,而且是一種可以從推廣、運營一直蔓延到產品甚至蔓延到決策層的大麻煩。
一、“天然氣”一樣的付費流量
目前來說,無論是視頻站的貼片廣告,還是朋友圈廣告,又或者是門戶網站的廣告位,這些都是目前品牌營銷獲得流量的常見辦法。在目前這個品牌本身營銷內容不算高的大前提下,這樣的付費流量就相當于互聯網營銷領域的“天然氣”。
然而目前這樣的傳統互聯網付費廣告,效果和性價比不斷在下降(根據著名的3秒理論)。同時優秀的流量越來越少(你根本分不出來哪些是水分,哪些是高質量的,有的門戶很出名,但是廣告效果垃圾的要死)。而且入坑互聯網行的企業越來越多,競爭也越來越激烈,所以我說,整個數字推廣系統面臨著一場“能源危機”。
二、一些數據
粗略的從一些第三方機構(非互聯網機構,因為感覺那里面一擰能擰出不少水來)弄到一些數據。
流量獲取的成本是越來越高,微信朋友圈的CPM(每獲取1000個用戶曝光的所需成本)約為180元,也就是你每讓1000個用戶看到你的廣告,就要花180元,而且還不知道是什么樣的用戶看到了,不知道轉化率有多少的前提下哦,親。
另外一方面,就算流量花錢弄來了,投資回報率和轉化率也在不斷下降。廣告的點擊率,軟件的下載率以及商品的成單率也只有萬分之幾到千分之幾來回(本人親測的結果大約是千分之7,是游戲類產品,其他行業可能稍有出入)。
嗯,就算是拿下了天貓的首頁,外加賣的產品是限時爆款,這樣的組合,轉化率也只有10%左右。
就算是現在炒的特別火的“網紅”的概念,頂尖網紅推廣和他領域相關的產品,(例如若風推廣鼠標鍵盤),轉化率的最高值也只有20%。
也就是說推廣上大概有80%以上的錢是無效的,甚至可能更多。因為優質流量難找,也就罷了,最關鍵的是,優質流量不僅難找,而且“看似優質”的流量特別多,各種魚龍混雜。比如某APP在游久掛廣告,然而每天給他們帶來的點擊就60以下……怕的不是目標難找,是不僅目標不好找,而是半道各種冒充的,而且這些冒充的還真都是些大牌(雖然都是些對你沒什么幫助的大牌),這樣是最容易被騙到的。
三、我們如何面對這場“能源危機”?
實話是我真不知道。
然而我相信科學總是相通的,包括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我們能否從自然科學中找到一些啟示來想辦法增加推廣轉化率呢?
既然我把流量比作了“能源”,那么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用能源干的最多的事情,或許是“做功”吧。
根據熱力學原理,功可以全部轉化為熱,但任何熱機不能全部地,連續不斷地把所接受的熱量轉變為功。同理,我認為推廣的轉化率是不可能達到100%的。
但是能量上是有提高做功轉化率的方法的,比如減少摩擦和各種阻力;原料的更完全燃燒。
對應到我們的工作中是否可以理解為,減少和用戶們的隔閡,讓產品更加親切更加接地氣;宣傳推廣的時間段和位置更加精細和符合用戶習慣。
另外根據歐美公司的內容營銷習慣,總結出來有幾點我也覺得可以參考一下。首先是內容的定位明確,比如紅牛就是能量飲料,G2A.COM就是個賣游戲的網站;第二是內容“個性”,比如G2A.com“嘶吼”型的廣告,可口可樂紅,百事可樂藍,任天堂的可愛風格;最后是內容的連貫性,也就是內容個性上的保持,比如“使命召喚”系列一直走的是寫實戰爭射擊類游戲,“旺旺”食品多年以來的“浮夸風”廣告等等。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李紅袖(微信訂閱號:Qinghua_Game)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