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月在深圳所發起的主題,聽了半場由于有事就提前離開。不過還是想大概說一下自己對于競品分析的一些認識。
競品分析根據產品階段的不同側重點也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根據你本身職位職責的不同也會有很大的不同。但總的來看,競品分析多集中在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立項前,此階段的競品分析更傾向于競品商業分析;第二階段是項目確定需進行具體的產品策劃設計,此階段的競品分析更傾向于產品功能分析。當然,除此之外,我們其實還可以關注產品生命衰落期的競品分析,此時此刻你可以關注競品是如何死的或者如何讓垂死的產品復活。
一、立項前的競品分析
立項前的競品分析更多的是停留在商業層面上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稱之為商業分析。商業分析一般關注的是行業的數據、發展和前景,比如行業的市場整體規模、行業內大佬的市場份額、行業的用戶群體細分、行業的市場飽和程度、行業的發展前景等。更多的是為項目尋找到一個立腳點,說明項目本身的可行性。
關于立項前的競品分析,可以參考一下Nielsen所做的51的分析。雖然這份報告并不完全是競品分析,但整體的思路大概是如此的。
二、項目確定后的競品分析
項目確定后的競品分析,關注的更多是功能本身。先是從小到大的收集,再是從大至小的整理,最后是著力于某一個或者兩個核心功能點。關于核心功能點的確立一般有兩種確認的方式:一種是從大家都有的現功能點中提取1-2個核心的功能點,然后著力在這1-2個功能點上深鉆細研;另一種是逃離大家都有的現功能點,重新開辟出全新的功能體驗,尋找所謂差異化之路。兩者之間并沒有對錯。但相對而言,個人感覺前者保險,后者冒險。不過冒險也并不見得是件壞事,如果冒險對頭,說不定就抓到了大金礦。
針對項目確定后的競品分析,我想主要應該這么去進行。
1、?找對象
既然是競品分析,既然不是個人的獨舞,需要找到一家或者幾家或同類或不同類的產品進行分析。不然,也就無所謂競不競了。
關于找對象只簡單說一下個人的想法:對象更應該找門當戶對的。只有門當戶對的對你的產品本身才更具指導意義。如果你找的都是業界大佬,一般情況下都對你的指導意見不會太大。因為業界大佬的資源不是一般小公司所具備的。所以即便你真的能把他分析的無比透徹,很多時候你也無法把這些方案落地。當然,也不是說不去關注大佬們,既然能夠做大勢必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只是想說在競品分析時不要把大佬們放在核心的競品上。
2、分析體驗調研齊頭并進
找到對象之后,就可以開始進行競品的分析了。
一般來說,競品分析可以通過以下這三種方法進行:分析、體驗、調研。
分析
分析主要就是針對你現階段手頭上所收集的整理的數據進行分門別類的觀察對比,從而更深刻的去認識自己以及對方的問題點。比如你可以去微博上以關鍵字的形式去搜索對手相關的微博量,從中將所有微博信息分門別類,比如咨詢、投訴、活動、表揚等,從中去分析對手現階段產品運營階段所存在的問題或者亮點。
體驗
體驗則是最直接的使用對手的產品,通過系統的有效的體驗方法去了解和認識競爭對手。這里的體驗不是盲目的主觀的,更多的是使用公認的統用的一些體驗方法和原則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否則,你的體驗只能是個人主觀的喜惡。
同時,體驗可以在分析和調研的基礎上進行,三者之間完全可以相互輔助和支持,同時也能夠較好的較客觀的反映問題本身。
調研
這里的調研可以是簡單的調研,也可以是系統化的調研。
所謂簡單的調研就是直接用QQ或者什么即時通訊之類的聯系一批用戶,通過即時消息的方式了解用戶現階段使用競爭對手時的亮點問題點等。
系統化的調研則是需要通過一對一訪談、群訪、電話訪談、問卷調查等綜合的方式進行的,當然這里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進行。一對一訪談更多的是做為定性的調查,了解用戶對產品的行為、動機和帶來的影響,它實際上不具備數據統計意義。群訪實際上也不具備統計意義,更多時候應用于開拓產品思路以及尋找更好的Idea。關于電話和問卷一般情況下是通過前面所說的定性分析的驗證,因為電話和問卷調查一般用戶樣本規模較大,具備統計數據上的意義。
這三者在實際操作中最好能夠綜合在一起使用,否則很難真正的去認識到用戶的需求,無法真正的為自己的產品提供參考。
三、產品衰落期的競品分析
關于產品衰落期的競品分析,其實是個偽概念。其實就是去多看看那些已經死去的或者垂死掙扎的產品的失敗原因,這樣可以更好的告誡自己以后少走彎路。
當然,也有一些經歷衰落期的產品通過不斷的轉變優化從而讓自己起死回生的,這樣的案例更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研究。
來源:UCDchina。
這也江得太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