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用漏斗模型輔助數據診斷與決策?

0 評論 16750 瀏覽 60 收藏 13 分鐘

漏斗模型基本上是做所有分析時都或多或少會用到的工具,本文結合一些簡化的虛擬案例,來跟大家說說如何利用漏斗模型輔助數據診斷與決策?

先講個例子,來自肖恩埃利斯的《增長黑客》:

一家食品商店App的增長團隊發現了一個問題:App上線后,通過各種推廣,短時間內就獲得了19萬用戶,但是到最終在App內完成購買的用戶只有不到7000人。

是App的體驗不好?商品不夠有吸引力?其實很多產品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好不容易吸引來用戶之后,如何讓他們真正開始持續使用,激活他們?

于是,這個增長團隊梳理出了用戶從下載打開到最終購買的整個體驗路徑,提煉出5個關鍵步驟,分別是:

  1. 下載和打開App;
  2. 搜索瀏覽;
  3. 將商品放入購物車;
  4. 添加信用卡信息;
  5. 完成購買結算。

然后列出這段時間,每個步驟的實際人數,和對應的轉化率:

[F05]漏斗模型如何輔助數據決策

數據和對應的轉化率的結果很直觀,團隊成員發現:

  • 大量用戶將商品放入購物車后沒有添加信用卡信息就離開頁面了(c到d為20%),但那些成功添加信用卡信息的用戶,在之后完成購買的比例很高(d到e為75%)。
  • 此外,許多用戶搜索商品數量并不多(a到b為30%),相比之下,下載App后特別活躍的用戶第一次打開時就瀏覽了很多商品(活躍用戶a到b的比例很高)。

有了這個數據其實就能很清楚的看出:商品本身或者App的體驗沒什么問題,能正常支付的用戶大部分還是完成購買了,但是添加支付工具的和結算體驗卻存在障礙。團隊需要嘗試讓用戶能更輕松的結算。同時,考慮新增用戶搜索量不高,還得嘗試鼓勵初訪者搜索和瀏覽更多商品,比如設置特惠賣場界面、改進引導文案等等。

當然,這是一個很簡化的虛擬案例,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從中看出他們是如何應用數據發現和診斷問題的,在這里面用到的很重要的一個工具就是“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及常用應用模型

所以,什么是漏斗模型?

漏斗模型,aka漏斗分析、轉化率分析,基本上是做所有分析時都或多或少會用到的工具。

我在網上搜漏斗分析時,出來的文章或內容大多和互聯網運營或者數字營銷有關。但其實漏斗模型應用的地方非常廣泛,包括但不限于:

  • 財務分析(整個利潤表其實就是個漏斗,比率分析);
  • 產品設計(診斷用戶一系列行為轉化率);
  • 廣告(流量監控、效果評估),品牌(認知-行為轉化)等等。

當然除了開頭舉的那個用戶體驗流程的例子,漏斗模型還有其他很多種應用。比如:

品牌認知-行為漏斗

[F05]漏斗模型如何輔助數據決策

衡量品牌知名度的時候通常會用三個指標

  • Top of Mind:代表對品牌強定位(或者說占據用戶心智的深度)的量化。提到XX品類,第一時間想到的品牌。比如“提到短視頻App,你第一個想到的是哪個App”,一個人可能會回答快手,另一個可能會回答抖音,但每個人只會有一個top of mind,最終可以統計各個品牌在用戶群體的心智中占了多少領地。
  • Un-Aided:代表對品牌弱定位(進入用戶心智,但還不夠深)的量化。提到XX品類,還能想到哪幾個品牌。比如“提到短視頻App,你還能想到哪幾個App”,一個人可能會回答抖音、快手…等數個App,但通常不超過5-7個。因為人的記憶/心智也是有限的。
  • Awareness:代表廣泛的知名度。XX品類里所有知道的品牌。比如“在短視頻App里,你都知道哪些App?”,一個人可能會回答快手、抖音、微視、視頻號…等很多個App。

關于這幾個指標基于心理記憶的解釋,也可以參考之前這篇《品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中的部分內容。

關于行為漏斗,根據行業/品類的不同特性,可以設置成各種指標,邏輯相關即可??梢杂谩耙郧坝眠^-現在在用-最常用”,也可以是“以前買過-最近半年買過-最近1個月買過”,情況目的不同,搭建不同的指標。

可以通過抽樣調研問卷的方式獲得數據(認知這種比較心理層面的指標,主要還是靠問卷。不過行為指標,有監測數據會比用戶回憶更準一些),并對品牌/產品進行診斷。

比如這個例子:

[F05]漏斗模型如何輔助數據決策

AB兩個品牌在一波營銷過后,A品牌廣泛意義上雖然知名度高,但是很少有人能主動想起來A,有可能是A品牌雖然廣告到處打,但是宣傳的內容太平淡,沒有亮點,人們看完很快就忘了。

B品牌則可能是宣傳內容很不一樣,大家看到B的宣傳后印象深刻,但是由于媒體渠道選的不好,覆蓋的人群不夠,所以整體知名度要更弱一些。

AARRR漏斗

除了前面提到的食品商店App的具體例子,其實包括黑客增長本身的核心模型AARRR其實也是一個漏斗:

[F05]漏斗模型如何輔助數據決策

AIDA漏斗

營銷中經典的AIDA(或者AIDAS等等變種)也可以通過收集對應的數據,套用漏斗模型進行分析,廣泛應用于快消品、耐消品:

[F05]漏斗模型如何輔助數據決策

利潤漏斗

財務分析三張表中的利潤表其實也是一個漏斗,凈利潤率告訴我們漏斗是比較直(中間損耗少,收入更多轉化為盈利,效益好)、還是比較斜,所以凈利潤率表示效益。

[F05]漏斗模型如何輔助數據決策

應用基礎與個體“私域”數據漏斗

應用漏斗模型做分析的基礎有兩個:

  • 基于目的抽象出流程;
  • 數字化,有能力收集每個流程或步驟的數據。

基于目的抽象出流程:比如想解決用戶從打開到下單的轉化問題,或者想讓用戶更順暢的體驗到產品的Aha時刻(即用戶體驗到產品最大價值的那個時刻),可以基于用戶實際體驗,抽象為“打開-瀏覽-詳情-加入購物車-下單-支付-反饋”這一系列流程。再比如從認知到購買的流程,被提煉為AIDA。

這一步聽起來簡單,好像只要按已有的模型或者實際用戶行為/認知的路徑梳理出來就行。但實際上有很多難點,比如產品/app的元素功能很多、用戶的行為其實很復雜,像例子中的電商App,實際上頁面層級會很多、用戶也可能會在各種頁面上“逛”。要如何梳理出關鍵步驟,構建有效的用戶路徑圖,并衡量其間轉化,其實是個難點。

還有像AARRR或者AIDA這種“大”模型,可以提供宏觀策略上的參考,但在精細分析,比如復雜媒體環境下不同渠道帶來的認知或者獲客時,如何取舍、如何處理不同漏斗間的交集或者嵌套,其實都會有些難度。

數字化:抽象出流程后,就得拿到每個流程的數據,才好真正開始分析。對于企業而言,最好當然是建立自己的數字化體系、數據倉庫,監測自己的用戶/客戶全部行為數據?;蛘咭部梢越柚獠抗痰腟aaS/Paas之類的數據平臺做部分業務的數字化。除了行為數據之外,也可以用問卷調研的方式獲得用戶態度或心理數據。

不過,其實數據存在于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對于小規模的活動,甚至個人,都可以靈活地應用這兩步。

比如個人在社群做文字或者直播分享,最大覆蓋多少人或多少微信群,有多少人觀看直播,有多少人評論,多少人轉發,直播后有多少人添加微信,有多人截圖分享,其實都可以量化,并且計算轉化率,還可以在不同場次/不同社群間對比。

哪怕是小賣部,其實也可以統計每天多少人流路過,多少人進店,多少人購買……并不一定非得是大公司才用得到。

局限和深入分析

漏斗模型雖然很常用,但也不是萬能的。最大的局限在于,漏斗分析是一個純診斷工具,也就是說它可以告訴你哪里出了問題,但是即沒有辦法回答為什么出現這樣的問題,也不能回答如何解決這樣的問題。通常還要結合消費者調研和更多的數據分析,來挖掘問題背后的原因以及探尋改進的方向。

而且,單獨做一個漏斗其實往往看不出太多東西,很多時候要對比才有意義

  • 對外:和競爭對手比、和行業平均值對比。
  • 對內:自己的細分用戶在漏斗各環節的不同表現;不同時段的漏斗數據表現等等

比如還是肖恩埃利斯,在問卷調查公司Qualaroo領導增長團隊時,通過深度分析和對比,對比“試用后購買產品的用戶”vs“試用后沒購買產品的用戶”之間的差異,發現:

購買的用戶在試用調查問卷系統時收到了至少50條反饋,而產品的Aha時刻(即用戶體驗到產品最大價值的那個時刻)正是用戶發現自己能回收足量的結果,并從中得到有指導意義的反饋。所以50條反饋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拐點,回收數據超過這個數,用戶就能感知產品價值。

于是他們做了很多試驗,來盡可能幫助用戶提升回收問卷的數量。比如視頻教程,指導用戶做更簡短且有效的問卷,以及在哪里投放問卷回收概率高,比如推薦模板、推薦NPS等等,以及讓客服人員主動聯系用戶提供發布問卷的建議。最終大幅提高了用戶激活率。

 

作者:Allen,微信公眾號:Allen走走神

本文由 @Alle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