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電商導購產品中,怎樣突圍?

6 評論 9602 瀏覽 57 收藏 16 分鐘

分銷優惠券電商極大提高了電商流通效率,用戶側得到了低價,商戶側得到了更多單量,平臺同樣獲得更多分成。因為寄生于平臺,天花板自然受限于平臺,本質上個工具。所以它更多是聚集流量,提升效率。商業化不是它的強項,未來發展不妨把流量分散到更多的變現場景。

一、最近20年電商產品主要模式

2003年平臺&自營:淘寶、京東、聚美優品類型的模式

2010年返利:返利網、淘粉吧(toC用戶,降低了用戶購買三方平臺商品價格)

2015年分銷:云集、達令家、環球捕手等。

分銷最早商業化公司是安利,采用銷售直銷模式,遠比公司做市場營銷的銷售數據要好。把一部分利潤給到這些中間渠道商,這些中間渠道商就是“銷售自己、銷售發展(分享)的親朋好友、大客戶”。直銷模式極大提升了銷售中獲客與轉化效率。

由此可以看出分銷發揮巨大作用必須借助中間渠道,而這些中間渠道就是電商中的小B。2015年線上電商和微信社交的環境很成熟,云集、達令家、環球捕手、貝貝、蜜芽等自營電商開始入局分銷模式。由于邊際效應分銷快速且大量的拉新上來后,成本很快得到下降,整個模式極大的降低了電商的獲客成本。

2016年優惠券:淘寶聯盟推出專享優惠券。

淘寶聯盟推出“專享優惠券”列表頁,通過算法篩選出淘寶天貓最熱銷的單品,極大的降低了用戶決策成本。幫助普通C用戶降低了單品價格,輔助商戶快速增長一批用戶。

2017年優惠券分銷,花生日記、高傭聯盟、好省、粉象生活等產品把淘寶客玩法升級,采用分銷(這里分銷指2級分銷,當然淘寶客也有分銷,只有1級分銷)+券模式。整個流程中給推廣者加入了2級分銷,推廣者下級的下級購買商品自己也有提成,這樣又極大提升了淘系商品流轉效率。

主要體現在2方面:

  1. 優惠券幫助普通C用戶降低了單品價格,這個是淘寶客原有的。
  2. 分銷模式幫助推廣者B增加了用戶數量。

上面寫的云集分銷電商時,提到過分銷要借助渠道才能發揮出它的巨大作用。所以他的核心用戶群同樣以B為主,只有把這部分用戶群價值做大。才能帶來B用戶的快速拉新,完成用戶極大的增長,才能充分發揮出分銷的巨大優勢。

B的價值與產品本身的價值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渠道,且都是通過普通C用戶增加兩者的價值。渠道在商業領域本質上是一種獲客或轉化的工具,極大的幫助淘系電商提高商品、資金、信息的流通效率。

傳統實體企業海爾的電器,在各省市都是有加盟商、批發商、代理商等,而且還分一級二級三級。雖然名字不同,但都是屬于它的渠道。另外線上天貓旗艦店、蘇寧旗艦店里(里面部分海爾商品)等,也是屬于它的渠道。因為海爾不可能自己去拓展國內這么大的市場,需要超級多的人財物力。所以他要借助渠道,而這種渠道以我的理解,本質上更像是拓展市場的工具。

優惠券電商省錢快報并沒有加入分銷模式,它里面有一種有趣的營銷玩法。用戶下單后,除了返現金還返禮金,其實這些禮金就是淘寶客的淘禮金(淘禮金是指推廣者再拿出一部分錢給到用戶)。

禮金目的是讓小白用戶以為自己得到了一個大好處,產生沖動消費。通過訂單金額大小,系統算法分配盡量大額的禮金。一個小白用戶下單10元客單價商品,得到10元禮金,一定高興壞了。加上系統默認1小時禮金收回,誤以為是白送的。其實,禮金是個虛擬金額,并不是平臺給的。

例如:剛剛的小白用戶再次下單30元的商品時,這個商品的返現金額換了一個名詞叫抵5元現金。用戶很有可能以為這是5元是白送的,實質是淘寶客返的。這個禮金本質就是券,小于商品價格的券是提升成單率,而大于商品價格或滿減條件的券是提升復購率。

按俞老師方法論,用戶價值是新舊體驗差減去替換成本。這里的新體驗不單是生產要素,同樣包含獲客新渠道。在分銷優惠券電商行業里其實就是分銷,它讓產品的獲客成本極大降低,獲客速度極大提升。

二、如今已經2020年,再做一款優惠券分銷電商產品該怎樣突破?

一些小的分銷優惠券產品雖然把返給用戶的現金做的很高,用戶體驗有的也很不錯,但是產品仍然很難增長。(單靠產品一己之力行不通,王詩沐在【幕后產品】結尾篇、余軍【產品方法論】開頭也提到過)如果想提升產品商業價值,在眾多產品中突圍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1)舊體驗最小化,降低替換成本(包含從用戶下載到產生訂單的整個流程所產生的成本,包含獲取、下載、使用、交易等)

冷啟動的增長與產品中后期不同,冷啟動是準核心用戶。將舊體驗最小化,是優先發展沒有使用過分銷優惠券的用戶。這部分用戶按低客單價分,隱藏在縣級以下的小城鎮。

首次獲取成本盡量用小程序,后期去引導下載。首次使用成本盡量讓用戶減少交易成本。不抄襲花生日記、高傭聯盟、好省UX及功能流程,盡量有自己差異化風格。這樣才能把自己變成“舊體驗”,讓再切入的競品變成“新體驗”。參考相似用戶群體產品電商拼多多、短視頻快手、資訊趣頭條、農業一畝田、銀行農村信用社,簡化細分功能的使用流程。

①安裝包要輕量化,極速版,源生與H5混合開發,分享時返回調起小程序(不再去下載APP)購買。

②權限,獲取全部集中在一個彈窗上

③登錄,微信登錄為主,用驗證碼登錄時,手機號和驗證碼用兩個頁面。

④瀏覽,搜索結果頁、首頁商品列表頁用兩個一排形式,活動頁商品列表用一排一個形式。

⑤提現,綁定支付寶后的提現時間與平臺(平臺指自己)返現時間盡量縮短,第三方平臺(三方平臺指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返現時間比較晚,用戶很難接受??s短平臺與用戶的結算周期,又要結合預算考慮到邊際。5元以內無售后第2天返現,5-10元第4天返現,10-20元確認收貨后返現,20-50元確認收貨7天后,50元以上次月25日結算。

⑥首次訂單,首次交易成本不再直接送券,讓用戶自己用券下單獲得優惠后的商品。不如直接讓用戶填寫收貨地址與手機號,就能免費獲取新用戶商品。分享、訂單、搜索等模塊需要優化在這里不過多細講。

(2)大額的營銷補貼,通過交叉補貼的模式(【免費】)送用戶大額的“券”或“虛擬幣”,產生復購

①迅速擴大市場

邊際成本,當補貼金額到多少時,投入成本開始小于轉化后的利潤。影響邊際的主要因素是品類和復購率。補貼給最終下單的用戶,一定是實際看得見的大差價。

在補貼時,一直在思考做花生日記分銷模式的B用戶,還是做省錢快報無分銷模式的C用戶。

如果做分銷模式,優先獲取頭部B用戶開始購買,然后再用B帶動普通C用戶獲取流量。這些B像傳統企業的代理商。因為用戶運營能力差一些。加大B用戶運營指導,上線社群運營教程及線下物料推廣是初期最核心工作,也是前期產品最重要的功能。

一直在思考這些B是誰,場景在哪?夫妻小賣部?村長?非商超的服裝店?其它個體店?找到這些B用戶后,需要建立社群近距離的指導他們。了解他們更多的品類與價格需求。

如果做C用戶,怎樣快速增長?借助平臺的618、雙十一活動做分享裂變。產品分享是最重要的功能模塊。引導用戶分享,獲取大額補貼。參考瑞幸咖啡用戶成長體系,讓用戶持續的分享。

②繼續通過降低價格替換時效性低的成本。省錢快報的再次補貼是通過接入淘寶客的淘禮金發放給用戶,禮金是除了分傭和優惠券的第3種補貼。

(3)低價格

洞察縣級用戶群體,2016年以后,縣級房價開始升高。25-32適齡結婚段,按年齡區間25-32歲計算,這部分人群集中在84年-91年,也就是說當時這部分人(因為結婚要買房)有房貸壓力。

這個年齡段在未來10年內是主力消費人群,如今已經過去了4年。

按最大未婚平均年齡是32歲(實際值會差1-3左右)計算,此時買房的人是84年出生,也就是84年以后出生都將面臨房貸壓力(因為結婚要買房)。由此推測越往后,未結婚的會更節約攢錢,已結的將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再推測出將會有更多的錢流向性價比更高的商品,尤其是必需品。

推導出一些方向后,再參考歷史發生的真實方向。

日本的房價共經過3次增長,工業?住宅?商業,我們和它的第二次很接近,或者說我們正處在第2階段。

1991年第三次泡沫后(感興趣搜索泡沫原點廣場協議,導致日政府擴大內需。發現泡沫后降基準利率和限地產融資,5次猛降直接泡沫破裂),日本企業大量破產,個人也是很多破產,還不上房貸。日本崛起了類似無印良品、優衣庫這種高性價零售企業(國內的拼多多和它的模式很像)、二手、啃老族行業等。整個國內就業壓力大、工資低、工作時間長持續了好久。

這次疫情波及全球,國內也是中小企業倒閉了很多,工商個體店現金流不足導致大量關門歇業,造成很多人失業,這很像日本的第三次泡沫。參考第三次泡沫誕生的無印良品類企業,國內的拼多多,或者寄生于平臺下的優惠券分銷電商,在當前的大環境下看是個很好的發展方向。

有了以上消費方向的洞察,再根據需求定律,價格降低,需求上升。分銷電商中影響價格的因素有2部分,選品和傭金。

①選品

選取生活必需品,價格盡量比當地商超便宜。

除去商品質量因素,電商相比實體商超最大劣勢是時效性(非必需品尤其衣服對現實場景要求較高)。盡管2018年以后縣級到鎮物流已經普及。但冷啟動選品時貨源盡量靠近此區域。

②傭金

傭金需設置到最高。

  • 其一因為這部分用戶對價格極其敏感,分銷優惠券電商和商超是互相替換品。所以降低用戶替換成本,現在看分銷電商就要通過降低價格替換時效性低的成本,增加了用戶對優惠券模式的認可。
  • 其二是培養B用戶,給用戶提供就業價值。讓B用戶看到只要有足夠多C用戶會給自己帶來很大收益。

(4)活躍

產品功能增加流通性,接入廣告,增加用戶成長體系功能。參考閃電盒子APP(它的用戶群體也是偏重下沉流量),增加閱讀賺錢、游戲領水果功能。

總結

分銷優惠券電商極大提高了電商流通效率,用戶側得到了低價,商戶側得到了更多單量,平臺同樣獲得更多分成。因為寄生于平臺,天花板自然受限于平臺,本質上個工具。所以它更多是聚集流量,提升效率。商業化不是它的強項,未來發展不妨把流量分散到更多的變現場景。

具體產品策略、功能和設計細節,由于商業性隱私沒有透露過多。產品還在開發中,設計一個和市場同質化的產品并不難,大部分產品經理都能很成功在生產和協調(很多時候協調不好也很難推進項目,受限產品的類目、生命周期、內部員工主動性)環節。

但對于用戶需求和產品運營是很難把控和掌握,這時候同理心培養需要深入洞察真實用戶與使用過的產品,非直接競品也要多瀏覽思考。

 

本文由 @ River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也今年入坑電商導購,可以加V信交流嗎:jiangjiren

    來自廣東 回復
  2. 請問這種返傭模式能做過拼多多嗎?

    回復
    1. 可能性極低,優惠券+分銷模式它寄生于以淘京拼等為主的平臺。
      首先,本質是個工具,面對又是利基市場,也就是說真正面對用戶群以價格敏感的為主,頭部用戶群覆蓋不掉。
      其次,對抗垂直電商勝出的可能性極低(即便后期加自營,像京東他也是覆蓋細分場景,解決時效和質量,它是長尾。尤其疫情場景京東時效很高,但它沒阿里大,因為阿里是頭部長尾全覆蓋)。與其硬碰,不如把流量放在橫向非電商業務場景有更好的發展。
      前期拼多的拼是寄生于微信的模式改革,若想勝拼多,目前來看需要范式的供應鏈上游改革。拼多已有很強壁壘,需要科技帶來大變革才能推翻。

      來自北京 回復
  3. 整體來說見解比較全面成熟,但是太宏觀了,而且不太清楚一些導購背后的事情,有興趣可以私聊幾句

    來自北京 回復
    1. 嗯,入電商導購坑-比較短,愿聽指教!

      來自北京 回復
    2. 能否加個v tt157300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