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保證優質的社區內容
編輯導語:做社區并不是最難得,作為一個運營,最難的是如何把社經營好,如何保證社區里的優質內容;有時在社區內容里看見答非所問的話,我們會覺得這個社區挺無趣的,但是如果能看見非常優質的答案,也能激發我們的興趣。本文作者詳細介紹了如何在社區里保證優質內容的產生。
我之前做了一個問答社區,在做冷啟動運營的時候,發現大家的內容生產能力差別很大,優質內容的占比也非常低。
尤其是大部分回答,雖然說的沒錯,但完全不是我想要的內容。比如:業績遇到瓶頸,你是如何突破的?回答:早睡、多和別人聊天、擺正心態。
這種回答看似無關痛癢,實則對社區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不僅不能給其他用戶帶來啟發、發揮社區的價值,這種內容太多還會讓用戶覺得“沒什么價值”、“好無聊”,產生“棄用”的行為。
我做了兩期活動,第一期合格內容占比只有30%,70%的回答都是上面這種的類型。
為了減少這類內容的占比,讓更多用戶生產出“好的回答”,我用了一些小手段,把第二期活動的“好內容”占比提升到了80%以上。
一、先造了一批學習標兵
從幼兒園開始,學校每年都從所有孩子中“尋找”學習標兵,公開表揚他們、給他們發獎狀、讓大家都向他們學習。
這么做的目的也很明確:建立標桿,讓大家都向優秀的看齊;通過表彰,讓優秀的人有保持優秀的動力。
說白了,就是給他們榮譽感。
我在做問答社區的時候,也采用了這種方式:我找了5個用戶,他們本身業績突出、工作經驗豐富、身上也有成功的案例、在公司也有過公開的分享。
我讓他們每人給出了5個問題的回答,雙方確認后,就有了25個非常優質的回答。
之后的幾天,我在大會小會宣講、社區介紹文檔、社區活動宣傳資料等地方,把他們的回答截圖都放在上面,做標準示例。
由于他們的回答足夠優質,又有足夠多的曝光,每個回答下面都收到了很多評論互動,而且都不是那種“好棒”、“學到了”,而是“你提到的xx,我有一個疑問xx”、“我也遇到類似的,但跟你還不太一樣……不知道能不能用你的方法”。
這一步,很好的形成了社區的初始印象,讓后面進來的用戶一看就知道:哦,這個內容好贊、這個互動也有啟發、這個社區有點意思。
一旦形成了這種印象,后續他們在參與回答時,也會按照這種“標準”去做,不會寫那種“三言兩語”的回答。
二、控制進來的用戶質量
第一批問題少、進來的用戶也少,每個問題下都有不低于5個優質回答,他們看著“學習標兵”也很容易生產“高質量”的回答。
但是,當我準備做第一次大型活動時,就沒那么樂觀了。
一下子涌進來一批沒有“被教育”過的新用戶,為了承接這批用戶,上線了50個新問題,這50個新問題下沒有“回答示例”。
這就導致——如果用戶點開的是新的問題,里面沒有回答,他不知道什么回答是好的,就會完全“放飛自我”,給出“看似有道理、實則沒有營養”的回答。
最后復盤活動的時候,發現70%的回答都很“水”、沒有什么營養。
如果問答社區這樣發展下去,那也就離“死”不遠了。
于是,我增加了新的機制:定向邀請+老帶新,通過控制進來的用戶質量,來保證內容的質量。
我聯系了上次活動中表現非比較優秀的用戶,邀請他們來參加新一期活動。
這次邀請,我表示了對他們的充分認可,除了跟活動時間有沖突的用戶,幾乎都答應參加了,新的活動里表現也依然很好。
同時,我還拜托他們邀請自己身邊的人也參加:他們表現優秀、身邊關系好的人應該都不會差,而且他們既然樂于在社區分享,平日里也不會是個拘謹的人;高興的是,通過邀請參加的人占了3/4。
三、無處不在的文案引導
為了防止用戶“忘記”什么是優秀的回答,從用戶進入、到看到問題、再到發布回答,我都設計了文案引導,希望他留下更好的回答。
1. 用戶進入
用戶進入有兩種方式:
- 一是從社群內看到活動通知進入;
- 二是從活動入口進入。
我在這兩個地方都放了“提醒”。
群內發了群公告、公告里是社區介紹和優質回答示例,還會每天不定時發布群通知。
比如“回答小Tips”、“快來看這里有個超贊的回答”;打開產品有個大大的Banner、Banner的文案是“戳我領取獲獎秘籍”,里面還是回答要求和優秀回答示例。
2. 看到問題
每個問題下都有一個問題描述的位置,我準備了N條引導文案,大概是這樣的:
- “你們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嗎?或是你怎么看這種情況?可以分享下你的看法和經驗,要帶案例哦。”
- “有沒有需要提前注意的坑、避免被客戶引導?想聽你分享你的故事,如果有細節就更好了?!?/li>
- “呀,這個問題我想聽你的真實故事,可以還原對話場景哦?!?/li>
這些文案看起來表達的意思都差不多,都是讓他們還原真實場景、分享真實案例;但是,你有沒有好奇:用一個固定文案模版不就行了嗎?
不行。
這樣做的原因是:大家看完問題的文案引導+“學習標兵”的答案后,能感覺到這是一體的、會產生共鳴,更會get社區回答的靈魂。
每一個引導文案不同、語氣也不同,隨機展現給大家,只有一兩句、沒什么閱讀成本,大家基本都會瞄一眼。
可如果文案都一樣,大家看兩個就會形成慣性,之后不會了,文案的引導價值就無法體現了。
3. 發布回答
發布回答這里是最關鍵的。
用戶點擊“我來說兩句”才會進入編輯回答頁面,用戶不僅有表達的意愿、還有表達的行為,這里的引導就顯得極為重要。
所以,在發布回答頁面,內容輸入框會有一個背景文案引導,大概話術是這樣“好的分享不是簡單的一兩句話,在方法背后大家更希望聽到你的實操案例和故事,還原故事的發生過程可以獲得更多贊呢?!?/p>
這個地方大部分用戶都會看一眼,特別是第一次發布回答的用戶,屏幕上好多字、好奇心也會驅使他看一眼;如果他看了引導,回答的質量就有很大可能會提高。
四、讓他有參與感
前面提到合格內容只有30%的活動結束之后,我對這批用戶進行了1對1的深度訪談,想了解下他們的體驗、順便收集些建議。
1. 讓他覺得參與產品建設
當用戶提到體驗不好的地方,又恰好在我的產品迭代計劃內,我會給一個反饋:這個體驗確實有待提升,我有個想法你看能不能讓你覺得好一點,然后把產品計劃內的迭代計劃告訴他。
如果對方回應說可以,我還會給一個反應:你的建議真好,這個問題如果解決了能幫我們減少不少差評呢,那我就按照咱們剛剛說的方案納入改版計劃了,上線之后你得來驗收啊。
這樣的建議收集+及時反饋,尤其是讓他“回來驗收”,不僅是認可他的建議,還讓他感覺到自己很重要,這個很重要的感受就是參與感。
2. 讓他覺得自己被特殊對待
對于回答比較少的用戶,我選了一些去私聊。
在私聊過程中有幾個人反饋說“問題太少了、沒幾個能答的”,我會反問他擅長什么、能回答什么類型的問題,讓他給我幾個,被問到的這些人無一例外都給了。
拿到他們的問題后,我找了問題審編小分隊快速審核,有的問題非常好可以直接上線,有的問題需要優化我們就馬上修改;最后選1-2個,把問題上線。
然后我帶著上線后的問題的鏈接,找到提問的用戶:快來看看這是啥,別出去說啊,這是為你量身打造的問題,你快瞅瞅。
因為反饋時間很快,基本是1個小時內,用戶就會感覺非常驚喜,馬上會去回答“自己的專屬題目”。
一旦通過這些小互動讓他們有了參與感,他們對社區的感情就不同了,不再是一個旁觀者。
有參與感的用戶對社區會有一種“責任感”,會不自覺的把自己打造成“學習標兵”,對自己的內容質量有非常高的要求,同時還會去影響身邊的用戶。
以后,這批用戶的內容質量就不需要我再操心了。
五、優質內容多給鏡頭
讓更多的人看到回答、是對創作者最大的激勵。
第一個活動我沒有做任何推薦動作,有一些比較活躍的用戶跑來找我,問我可不可以每天在群里發精選回答,會有更多人看到這些好的內容,他們也會更有動力寫回答。
當時我理解到:積極的內容創作者,希望自己的內容被更多人看到,也希望有激勵和認可、讓自己可以持續生產。
在第二次活動里,我馬上增加了曝光方式。
1. 人工篩選優質內容
我計劃每天早上把前一天的回答都看一遍,選擇一個寫的比較好、也比較能傳遞社區回答氛圍的回答,做一個單獨的海報,把作者的頭像和介紹放在上面,發在群里,讓大家都來圍觀。
但是,到第二天的時候,我發現我已經篩選不出一個好的回答了,因為好的回答更多了,最終和內容審核小組一起挑選了3個。
到第3天,我們挑了5個;第4天,挑了7個……
活動越往后,優質回答的數量越多、精選回答越難選。
不過,挑選的過程中,我盡可能不挑選已經出鏡過的,以保證有更多人可以上鏡——“雨露均沾”可以刺激到更多用戶搶鏡頭,最后數據也證明了這樣做確實有效。
2. 算法優先推薦
還有百試不爽的三個方法:
- 在首頁推薦被瀏覽、點贊更多的回答;
- 回答按照點贊量排序;
- 選一些好的回答,官方打上“精選”標識、優先展示。
有人覺得這個功能每個平臺都有,大家都沒感知了??刹皇沁稀?/p>
想要更多的曝光,就需要更多的贊;想要更多的贊,內容質量就要足夠好;內容足夠好、點贊多、曝光就多。
就像選秀比賽一樣,觀眾投票支持最多的人就會站在C位,而觀眾的票數取決于你的歌唱的好不好。
而且在我們的產品上,這種推薦機制也小有成效。
舉一個例子,有人在一個群里問了個問題,我們有個用戶回復:這個我知道,你在社區找xx問題,看到的第一個回答就是我的,能解答你。然后丟了問題鏈接。
你看這用詞,“第一個回答就是我的”,自豪感已經溢出我的屏幕了。
而他為了保持“皇冠”不掉,后續還編輯了自己的回答、讓回答變得更好;還主動到處分發自己的回答,讓更多的人來看。
多幾個這樣的用戶,我簡直不要太省心了。
六、最后
這五個小操作成功幫我把社區的好內容占比從30%提升到了80%,還有一些其他小操作,沒有在這聊。
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做社區,雖然只是附屬在產品內的一個小模塊,但我在思考上花的時間還挺多的,關于社區的三篇文章也盡量還原了我的思考和實操過程,尤其是一些小細節。
#專欄作家#
燒包鹿,微信公眾號:燒包鹿(hishaobaolu),所有的文字都為了傳遞如何思考,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厲害!學習了!
已粉,大神的分享太受用了!感謝~
老師你好,我現在做的是類似的產品,司內工作管理平臺的社區。但因為整體傳統券商氛圍不活躍,大家不太愿意在這個社區分享自己的動態,這樣的積極性如何調動呢?
已粉
此產品上線了嘛?能說下名字嗎?想體驗一下,嘻嘻
。。這不就是知乎么
太牛了
很受用!
不錯呢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