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一個多億”的復盤
編輯導語:本文是筆者對于前公司虧損經歷的一個復盤,在公司開發產品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有很多,靠著以前的方法是萬萬不行的,要有正確的產品規劃和產品決策,才能更好的運營產品;以下是作者的復盤,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作為產品負責人,成功“干黃”一家公司的經歷也是難能可貴。
時過境遷,回想那年公司1000多人意氣風發,拿著市場給出12億的估值報告,看著每月億級別的交易流水,仿佛財務自由唾手可得,和老板一起去敲鐘的場景多次出現在各部門早會的幻想中。
但是那個特殊的年根,突然發現公司在全國的自營門店都在持續虧損,加盟店排隊解約,燒錢補貼終于導致賬戶余額不足,交易淡季毫無征兆的到來,導致資本市場失去了耐心。
終于…在臘月二十七的早上,老板決定把賬戶里僅剩的600多萬發掉最后一個月的工資,然后做出了那個決定:解散公司,各自回家過年。
那個年,沒有工作群的互道新年好,也沒有紅包雨,有的就是大家的一句問候:來年了怎么辦?
公司的痕跡早已淹沒在茫茫的市場中,用投資人一個多億的人民幣在廣袤的汽車行業打了一個小水漂;仔細回想當時的產品規劃,有些產品決策在今天看來依舊可圈可點,同樣有的失誤,也是值得借鑒。
一、背景篇
1. 業務背景
公司是新車買賣起家,定位三四五線的下沉市場。
上游整合各鄉鎮汽貿等車源方,下游對接小B、C端買車用戶,做平臺鏈接(大中間商),整合方式主要為加盟模式,各地同步打造直營門店。
提供汽車后市場服務,用加盟模式整合汽修、洗美、配件等汽車后市場服務商,平臺提供信息服務,線上預約下單,線下到店服務;同時聯合當地的保險、金融公司,各地定制化銷售對應保險金融產品。
整合售前售后服務做業務鏈接,賣車業務可關聯指定修理廠,修理業務可逆向關聯售車門店,形成商業閉環。
2. 產品架構
產品線分為售前、售后兩條主產品線,完成對應業務。
在運行一段時間后,發現各自的信息、流量無法連接;產品部門反推,規劃車主端產品做業務及流量鏈接,形成產品流量閉環。
業務支持系統為客服系統、會員系統、物流系統、財務系統等。
引流端有活動系統、官網+IM系統、還有規劃中的微信小游戲、代理經紀人系統等。
數據端規劃了數據中臺,小范圍數據做了試點。
外部系統包含辦公系統、保險系統、通話系統、數據分析等等。
現在寫出這些業務流,梳理對應的產品規劃,可以說基本上做到了完整的業務支持,幾十人規模的產品技術團隊的付出是值得肯定,遠程為之前的團隊點贊。
但是,很多徒有其表的布局,造成的損失內耗也是不容忽視,過早、過自信的由IT反推業務,基本上都是錯誤的反饋方向;團隊內部混亂的項目管理也使得團隊很快達到瓶頸,無法更高效更快速的前行;隨著各種問題的集中突顯,導致對公司的負面影響擴大化。
二、得失篇
1. 不存在互聯網對傳統行業降維打擊
很多做互聯網出身的人,對傳統行業都是帶著有色眼鏡去看,認為用互聯網的方式改造一遍傳統行業算是降維打擊,分分鐘成功。
事實呢?入局者“尸橫遍野”,太多互聯網入局線下產業的公司,還沒弄清楚行業玩法的時候就花光了各種輪次的資本,只留下血淚的教訓。
汽車之家創始人,現在去造車的李想,我們稱之為想哥,當時到公司演講時說:當時選擇汽車行業的原因,就是因為對手太弱了,當時的汽車信息網站都是垃圾。
我們聽完后,感覺自己周圍也多了一些“垃圾”,覺得我們這幫互聯網的土著居民,用互聯網特有的無邊界、信息傳遞快、連接迅速等等特性,在汽車行業里攪動是輕松的事情。
于是我們YY了大量的互聯網產品,不管市場需不需要,做出來拋出去再說;如果發現真的沒有需求,那就會在產品提案的PPT里,請出喬大爺,說一句:用戶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我們創造的就是需求。
這種“瞎搞”的結果就是廢棄了一條又一條的產品線。
醒醒吧,想哥那個創業史是快二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候幾個人接觸互聯網?再說,信息平臺在當時也是一個新興產品,對行業深度的要求也不高,這是他成功的大背景;后期汽車之家也是靠逐漸深耕產業,才能做出如今的汽車全鏈條信息網。
互聯網結合傳統產業進行改革,也就是產業互聯網,第一步就是要深度的進入行業,各行業沉淀多年的商業模式、市場打法、運營套路等等,都需要逐一吃透;信息系統、線上推廣等等互聯網產品,更多的是工具屬性,提效的功能。
2. 公司的錢要省著花
成本控制,或者說是成本意識,這個在產品的能力值中應該提升優先級;尤其是創業公司,在沒有穩定盈利模式的情況下,更應該“節衣縮食”,節約成本,推出內耗大或成本高的產品,一定謹慎決策。
信息行業流行的A/B測試,是在決策不準的時候,推出多版本的產品,收集到數據進行對比分析,進而決定最終版本選擇。
我們當時的產品也用了這個方式,但是,錯誤的應用在了交易模型;按省為單位做A/B測試,江蘇省發布一個版本,浙江省發布一個版本,兩省原始交易數據基本持平;推出新版本后,兩周之內,導致江蘇省的銷售額比浙江少了40%。
這只是多次內耗成本的例子之一,可能是大公司病的基因,當時的團隊可以說揮金如土,一個縣城的廣告費一個月就要90w,沒有一個縣城把廣告費的支出持平過——過大的開銷,是資金鏈斷裂的直接因素之一。
正常的企業,不會在成立之初的目標就是賺投資人的錢(當然…可能有);尤其對于在摸索中的創業公司,成本控制是從最初就要建立的能力。
3. 沒有任何正向交易模型的公司都做不成
這里想說一下“補貼燒錢模式”——驚為天人的滴滴快滴的燒錢大戰,可以說前無古人,后不敢有來者;補貼策略在拉新促活等運營環境里可以適當使用,但是把補貼作為交易模型的基礎,不可取。
分析當時公司的交易模式,把車源方的車源,按低于主流渠道參考價售出,可以說是不可能。
拼不過別家平臺的渠道,只能靠補貼差價,費用平臺來承擔;當時的交易數據,最高的補貼為一輛車6000元,看到一個拿車價和售車價持平的訂單,恨不得開瓶香檳慶祝。
直至最后,也沒有找到正向的交易模型,可以說賣的多賠的多,每個月賬面幾個億的交易流水,徒有其表。
馬爸爸年輕時候說:一個公司一定要至少有一個正向的交易流,就是其他業務都在賠錢,也至少有一個要賺錢。
這可能是公司的存在之本,不賺錢的公司,難道是為了情懷而存在么?
4. 拍腦門的決策一般都是錯的
決策一定要有數據的支撐,很難有冥想出來還正確,除非你是喬布斯。
公司當時的戰略決策基本上是憑感覺,開會的時候很少有人提出需要看數據的需求,只有在出了問題;追責會議上,才會找到數據源、看日志——這就直接導致了高管們的一言堂,憑感覺做決策。
產研部門內部的決策機制,也基本同樣,產品負責人直接決定,可能大致掃一眼數據,但分析的結論基本無根而尋。
項目管理也是一個粗放型的狀態,在學習了專業的PMP、ACP的管理方法之后,想建立一個PMO的提案,也沒有推動。
決策機制需要盡早設立,數據指導策略的意識需要持續加強。
5. 不需要過早組建IT團隊
現在的公司,都會有一個信息化的戰略,一般的PPT戰略大致可以歸結為以下步驟:
實現的方式可以是自研、外包、合資信息公司、收購等方式。
對于組建自研團隊這個事情,中短期內這是個燒錢的活,IT部門是長期沒有盈利產出的部門;公司過早的組建IT團隊,實則為一個內耗;在數據線上化的這個階段,市面上可以找到很多免費或者付費的產品,這樣的方式比自研的代價小的多。
我們當時的團隊,在交易模型還沒有定型的時候,就過早的組建了30人的產研團隊,很長一段時間“沒事可做”;試點探索性的信息收集產品,原本一個輕量級H5就可以實現,但為了讓APP開發人員“不閑著”,我們增設了IOS和安卓端的產品,結果可想而知。
過早組建IT團隊,對公司是純內耗,對IT部門是浪費職業時間,可以說是“雙輸”。
IT資源和業務戰略是匹配同步進行的,按需組建最為合適;其他的部門也是一樣,試想在交易數據都沒有線上沉淀的時候,貿然組建數據部門做什么呢?
三、寫在最后
這些都是站在產品的角度做的復盤,希望有所借鑒。
這可能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可能是一個最壞的時代。
對于前公司,我個人是充滿感激,可能結果不是那么完美,但過程中的我們是全力奮斗過。
這段美好的旅程已經結束,希望明天的我們能以此為鑒,開啟新的征程。
本文由 @謝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這幾點我們公司全中,負面影響擴大帶來的管理問題你沒提,否則還能總結一堆
頭一回見到寫的這么實在的總結,文采還很幽默,笑死了
感謝分享
不錯的經歷,看著像行圓汽車。
這個經驗真的是相當寶貴了,感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