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惠券背后的營銷策略分析

3 評論 22054 瀏覽 100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讀:優惠券作為營銷的一個常用手段,似乎人們對它已經司空見慣。了解優惠券背后的本質和原理,才能更好地利用其完成精準的定向營銷。本文將從五個方面進行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優惠券是營銷策略當中的一種 “表現形式” ,通過營銷的目的性分析,采用正確的表現形式,可以讓我們的運營推廣,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最終的表現形式,就成為了正確的 “解決方案” 。

優惠券是運營推廣過程當中最常用的營銷工具之一,是商家針對用戶的一種補貼手段,讓用戶感受到獲利心理,作為一種營銷的信息載體,我們只有了解其背后的本質及原理,才能更好的利用,并解決問題,實現更加精準的定向營銷。

一、引流方式

隨著電商市場的日益成熟,其引流方式也同樣層出不窮,優惠券是比較隨處可見的引流方式,通過優惠券的營銷因素,來提高實際的轉化率,并實現不同渠道的引流。

1. 內部引流

新零售平臺將門店會員引流到網店,實現線上流量的增長,網店用戶引流到門店,實現線下客流量的增加,通過兩端優惠券發放,可以更好的促進引流力度,實現用戶的增長,培育用戶的使用習慣。

根據建立的人群畫像,創建運營計劃,區分新老用戶行為習慣,發放不同類型的優惠券,以此來控制會員范圍,實現更加精準的定向營銷。

2. 外部引流

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看到,不同合作方之間,通過優惠券來實現相互引流

  • 健身房辦理會員卡,可附贈餐飲店的健身餐代金券一份,是不是可以一舉兩得;
  • 去98消費,滿足一定的消費金額,可獲得代駕平臺優惠券;
  • 去吃火鍋,免費贈送一張盒馬鮮生折扣券;
  • 去4S店買車,以促銷優惠的方式,免費贈送多張淘漂漂觀影券;
  • 還有很多導購平臺贈送的星巴克、麥當勞、必勝客等抵扣券。

不同合作方引流的關鍵點在于,通過優惠券的引流是否能夠給對方創造一定的價值,達到雙贏的效果,同時合作方之間的行業性質是否存在一定的關聯度,以及用戶群體之間是否存在相似度,最終實現場景觸達營銷。

3. 引流的特定性因素

  • 優惠力度:在成本控制范圍之內,以爆款補貼的方式進行發放,讓用戶切實感受到優惠券所能夠帶來的優惠力度,商家與用戶之間的利益是等同的,只有先付出,最后才能有足夠的條件從用戶身上獲利。
  • 次數限制:每個用戶所對應的賬號僅可使用一次,最終促使達到目的即可。
  • 優惠數量:在進行渠道鋪設時,可以不設置優惠券的發放數量,只要滿足新用戶的使用條件即可,以此來降低使用門檻。

二、解決復購

線上購物與線下消費都會出現一種場景,消費完成之后,商家會立刻贈送你一張優惠券,以便你下次再度進行消費,但優惠券是有時間條件限制的,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消費,通過這種方式快速達到回流復購的目的。

當我們在商場,吃完飯的時候,服務員總會贈送你一張大額的優惠券,但這張優惠券只能在限定的時間內使用,并且本次的消費,這張優惠券是無效的,商家的目的性還是非常強。

但絕大多數人還是拒絕不了便宜所帶來的誘惑,最終商家老板能夠再次見到你熟悉的面孔,久而久之,你也會習慣上他這里消費。

畢竟優惠券有其先天性的優勢,能夠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打破線上線下消費的場景限制,相較于其他活動,優惠券會顯得更加靈活,這也是其他活動所望塵莫及。

根據人群畫像,針對低活躍用戶群體發放優惠券,通過短信及push,或者是公眾號圖文消息的方式觸達用戶,推送優惠券贈送消息。

消費頻次低:通過優惠券的發放提高消費的頻次,由時間的條件限制,讓其在規定的時間內消費。

消費力度低:通過優惠券的發放提高消費的力度,由單品的價格引導消費,在購買商品后,可獲得另一個商品的折扣型優惠券。

長時間未消費:通過優惠券的發放喚醒消費者,提供單品的大額立減優惠券,引導其消費。

復購的特定性因素:

  • 使用門檻:滿足消費X金額可以使用、購買X件商品可以使用;
  • 限時使用:通過限時的方式,才能產生更好的提醒作用,增強用戶的引導效果;
  • 串聯使用:多個商品之間的串聯,由商品A的消費,引導到商品B的消費。

三、提高客單

我們去購買一件售價50元的商品時,發現有張滿70元減10元的優惠券,最終再次加購了超20元的商品,以此來達到滿減的條件。

消費者在進行消費的時候,是想讓自身的利益能夠大于付出的成本,而這里的成本是來自于經濟成本以及時間精力的潛在成本。

自身利益-付出成本(經濟成本+時間精力成本)=價值感知

自身的利益與付出的成本,差異值越大,那么價值感知就越高,對于用戶的成交意向也就越高,反之成交意向就越低。

在沒有優惠券的情況下,用戶所能夠感知到的價值是50元,在沒有其他利益的情況下,用戶所付出的成本就是50元,這就意味著用戶需要付出50元,購買價值50元的商品,所以對于用戶來說是沒有任何利益上的感知的,最終只有對這件商品產生需求才會進行購買。

在有優惠券的情況下,用戶所能夠感知到的價值是50元,若存在滿70減10元的優惠券,可以將支付成本降低到了40元,獲取優惠券的成本為20元,最終付出成本為60元,讓消費者感知產生賺了10元。優惠券是在用戶原有核心價值的基礎之上,減低用戶的付出成本,進而影響消費者做出購買行為,為了賺這10塊錢,用戶愿意多花費20元購買一些原本沒有購買需求的商品。

影響用戶產生消費心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購買需求:只有在用戶有購買需求的基礎之上,才能更好的對用戶的消費施加干預影響;
  • 價格實惠:是否滿足用戶購買的心理價位;
  • 性價比高:價格低,又能買到質量好的商品;
  • 不買虧損:性價比好,價格又實惠,不買就缺失了這個機會;
  • 買了開心:買了之后感覺自己占了便宜,讓自己獲得滿足感。

每個人所能夠接受的心理價位都是不一樣的,都有一個自己的價格認知,也就是 “價格承受范圍”。

假設:一件商品的進價為50元,零售價為80元,但是不同的用戶所能夠承受的價格范圍都是不一樣的,在100個人里面,可能有40個人覺得是合理的,另外60個人覺得價格太高了,60元才是他們能夠承受的范圍。

不可能每次的定價都滿足于所有的用戶,但也不能錯失成交的機會,所以我們是希望能夠讓不同的用戶,在他們能夠承受的價格范圍內進行售賣,在經濟學上稱之為“價格歧視”,指的是價格上的差異,針對不同的接受者之間,實行不同的價格策略。

讓40個覺得合理的用戶,繼續以80元零售價購買,另外60個人覺得80元不合理的,通過發放優惠券的方式,降低價格滿足他們所能承受的價格范疇。

說到這里,可能認為對于那40個人太不公平,但是既然他們能夠去接受80元的范疇,可能不會為了花時間去獲得優惠券,因為獲取優惠券,或者使用優惠券,其實都是有特定的條件因素。

他們寧愿多花錢,也不愿意花時間,同時他們也可能不會太在意這些優惠券,對于這些優惠券的重視程度可能就沒這么高。

四、優惠券的運營玩法

經過以上的分析,知道了優惠券的實際作用之后,這時我們需要根據自身的目的,以及用戶的人群畫像,通過優惠券采取不同的營銷策略。

制定 “引流” 優惠券,新用戶立減10元,通過內部渠道以及外部渠道進行鋪設引流。

當有了一定的用戶基數之后,在可控的成本基礎之上,制定 “客單” 優惠券,例如:分享獲得5元優惠券,滿60元減10元優惠券,并統計好相應的優惠券使用數據。

當上一輪的優惠券活動結束之后,可以嘗試進行調整優惠券價格,分享獲得3元優惠券,滿60元減7元優惠券,然后同樣記錄好優惠券的使用數據。

通過優惠券的數據反饋以及優惠券的價格調整后,找到優惠券的臨界點,作為最優的優惠券價格,但是可能會隨著市場和環境的變化,我們需要在運營的過程當中不斷的進行靈活調整。

當有了足夠多的流量以及用戶行為數據之后,我們就可以針對用戶進行更深層次的人群畫像制定,由不同的消費數據劃分出人群分層。

  • 興趣人群:近7天有加過購物車的商品,但沒有成交記錄的
  • 下單未支付:近7天有下單,但是沒有成交的
  • 未產生復購:近30天沒有購買記錄的
  • 即將流失:近20天沒有過登錄的
  • 活躍用戶:每天都會產生一定的成交數據
  • ……

利用優惠券,讓用戶產生促活復購行為,將會成為整個優惠券運營的側重點。

通過優惠券營銷,都必須掌握優惠券的制定策略,在不同的場景下進行合理的利用,使用的方式無非就是調整目標、制券、發放、使用、統計,然后再進行不斷的優化和調整,找到最優的臨界點,發揮出優惠券真正的效用。

五、總結

無論做什么活動,一定要讓用戶獲得滿足感,也就是經濟學當中所說的 “效用” 只有當消費者覺得自己能夠在商品中獲得價值時,才會愿意購買商品,也就是說,不僅要讓用戶得到了便宜,更重要的是讓消費感覺占了便宜。

只有知道每個營銷玩法背后的本質及原理,才能夠真正的合理利用,其實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種,并不是只有通過優惠券,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

作為產品經理,我們也可以反向思考,不做優惠券能不能達到我們的目的,通過滿減、秒殺、拼團、特價等活動行不行,這些活動能不能直接影響到運營的結果。

自己心里面要有一個標準,只有定義了標準,才能知道什么樣的活動才是最適合當下這個階段,同時要考慮,現有的環節因素,包括:資金、團隊、運營實力、已有的歷史數據、現有的業務等,同時要知曉,采取的活動方案所能帶來的價值、成本、風險、延展性等綜合性因素。

 

本文由 @yku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俞軍的產品論

    回復
  2. 文字版的呢???

    回復
  3. 寫的挺全面的,很受用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