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幫產品策略分析(終)

6 評論 13790 瀏覽 44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語:作業幫,致力于為全國中小學生提供全學科的學習輔導服務,用戶量突破8億,月活用戶約1.7億 ,是中小學在線教育領軍品牌。?在作業幫,學生可以通過拍照、語音等方式得到難題的解析步驟、考點答案;學習之余還能與全國同齡學生一起交流。本文作者分析了作業幫的產品策略,看看取得了如此成就的作業幫,存在著什么問題。

筆者注意到很多人都對作業幫學習型社區稱贊有加,但大多分析停留在表面一筆帶過如提升用戶黏性促進學習積極性等。但筆者在對社區內容進行長期觀察并深度參與后,發現社區功能仍是“表面光鮮”。

作業幫學習社區的建立也并非一帆風順,在經歷了數次磨合甚至一度放棄后,才成就了今天高活躍度、重學習氛圍、樂于分享學習資料的“學習型”社區。

為何一個搜題軟件要執著的建立一個學習型社區?

作為參考:小猿搜題和學霸君不支持用戶自由發布內容到平臺發布廣場。下面,就作業幫社區建立展開重點討論。

一、首先對之前文章內容進行總結(詳情可參考前幾篇文章)

1. 由發帖問答社區起家,且在初代版本中即通過“同學圈”建立同興趣小組的論壇

無論初代的產品組對待同學間社交互動是“無心插柳”,還是“有意栽花”,作業幫都依靠社區優勢贏在了起跑線;而發覺社區好處的作業幫自然在后期難以割舍社區功能,從而將社區發展到現在。

2. 核心功能(搜題)和輔助功能(社區、學習資料提供、在線課程)的關系常常不可分割,相互促進

3. 其他主流搜題類APP不提供學習型社區的服務,用戶想發布個人學習內容到平臺只能通過作業幫(平臺唯一性)

二、對學習類社區形成路徑展開分析

1. 誰會對搜題軟件產生需求?

一言以蔽之:找不到答案的學生、家長和教師。

其中教師應占少數,因為多數情況下是教師把答案收走,留下無答案的練習冊給學生進行解答,由此學生學習和家長輔導時都會用到搜題功能。

2. 哪類學生會需要大量搜題并學習,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

前者搜題需求較小,更傾向于刷題;后者只想在快速搜到后直接抄題,將時間用到其他地方。

真正在大量搜題并加以學習的是處于中等學習層次的大多數學生,他們有固定的學習時間和課余愛好,是學校中的絕對多數,對學習缺乏長期毅力,精力較易分散到其他方面。

盡管沒有一個官方敢于公布自己學生用戶的大致畫像,但我相信作業幫2015年寒假推出的“一掃出整本寒假作業答案”功能,及其在寒假末的火爆程度(詳情見第一篇),已經足以論證初期搜題類軟件產品組的想法:

“方便學生進行豐富的學習生活”——學生的天性好動,而學習內容本身枯燥,想長時間留下活躍用戶只靠學習性內容必然有所限制,還需要學生感興趣的其他內容相補充。

所以在早期的“作業幫”APP中,追星、交友等話題討論俯首皆是,處處體現出產品組“豐富學生課余時間生活”的美好愿望,方便學生“學習生活”的初衷,和對學生在軟件中暢所欲言并尋找同好加以鼓勵。

如下圖,圖源百度:

如下圖:某學生就一張空白試卷求助同學其中所有題目,高三圈的置頂為歐冠體驗之旅。

這大概是所有搜題類軟件的困境:軟件定位(幫助學生學習)和部分軟件使用者使用的目的相背離。困境在社區上更為明顯的體現出來:一個學習型APP的社區,理應鼓勵用戶發布學習類內容,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由于學生對軟件APP的使用時間主要集中在放學后和周末,此時是多數學生經過長時期的學習,身心疲憊,更容易被有趣的話題所吸引,所以“完全由學生構成的社區”會被大量與學習無關的話題所充斥。

再加之產品組想要“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美好愿望,甚至是部分本不該由該年齡段學生所討論的話題也逐漸有了熱度。

危機在2017.8.5爆發,并迅速引發社會討論——《中國日報網》點名批評作業幫APP存在涉黃內容。這場危機最終以8月6日14:30作業幫關閉同學圈為收場,但它所波及的方方面面仍在回響:

更加嚴格的政府監管;社會大眾對搜題類軟件是否真正在“幫助學習”產生疑問,作業幫形象一落千丈;關閉社區后,無法和線上好友互動的用戶或將出走;以前打著學習“擦邊球”來吸引用戶的方法勢必不能再用……

如果作業幫就此永久關閉社區,那我總結一下社區功能失敗原因有以下幾點:

“在搜題類APP里面提供社區功能,將放大產品定位和使用者目的間的矛盾”、“依靠社區捷徑破圈最終自食惡果”、“工具類APP使用者眾,學生品質程度不一,青少年易受不良信息誘導”、“社交氛圍和學習氛圍相背離”等等。

七麥數據的更新日志顯示:2018.11.16,作業幫“學習圈”卷土重來,并延續至今。

下面將就“學習圈”展開討論:

三、核心問題:社交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嗎?

再次回到本質問題上:學生為何要發布學習動態?

  1. 滿足自我展示欲,獲得他人贊賞;
  2. 希望獲得他人的鼓勵與支持;
  3. 尋找共同學習的伙伴;
  4. 讓陌生人監督學習進度,形成壓力督促自我學習;
  5. 記錄自我成長路徑。

表面上看除第五點外,其他四點均有“他人”的參與,需要社交功能做支撐。但通過觀察同類學習社區型APP不難發現,社區內天然的社交基因和學習往往是難以完美貼合的。

再加上青少年時期渴望獲得關注的心理,即使抱著2~4的目的分享學習,也很容易在粉絲數和評論數的雙重誘惑下轉向1。

就以社區類APP常用的功能粉絲數為例,優秀用戶上傳優質的內容(最常見的如優質筆記、學習vlog)會吸引他人的關注,從而在其長期發布優質內容后,粉絲數量大幅提升。

這樣的好處是:

  1. 擴大優秀用戶的影響力,從而讓部分用戶追隨其后,進行模仿或追捧,推動平臺整體良好氛圍的形成;
  2. 通過粉絲數量的提升,優質用戶在平臺上的表現欲得到充分滿足,粉絲的期望也會及時對優質用戶形成反饋,激勵其創作出更好的內容并長期堅持下去。由此推動優秀用戶和其粉絲共同進步,一起成長。

但社交也會反過來限制優質內容的產出,原因有以下三點:

1. 優質內容(如筆記等)的創作需要時間

所以優質用戶并不能高效率的產出,反而是剽竊或搬運他人作品(筆記、學習vlog)的用戶產量更高,被曝光的幾率更大,更容易獲得平臺推薦。而這點,對于強調原創的優質內容制作者幾乎是致命打擊。

2. 出于成為“明星用戶”的心理,部分用戶通過頻繁在優質帖下留言推薦自己來獲取關注

這點在作業幫社區互動中十分普遍,這一風氣也會助長用戶不再通過“產出優質內容”而是“和他人多互動”來獲取關注,并衍生出一系列如在發帖時求關注求點贊等。

而后者,往往被認為是與學習無關的。

3. 盡管粉絲和優質用戶之間形成良好的循環,粉絲(和評論)也會反過來塑造他們心中的優質用戶

部分優質用戶可能會因為“掉粉”的威脅而放棄對優質內容的追求,轉而創作大眾喜歡的內容——比如花費時間用于筆記的裝飾上(加濾鏡、貼紙)、越來越長且源自網絡的文案、大量的心靈雞湯和美圖…….

在評論區已經有人開始質疑“筆記分享”的合理性:部分筆記記載內容偏基礎,書上已有,這樣分享到底是“學習”還是“作秀”?下圖為作業幫隨機截屏分享,文字性部分為“文案”,圖片為筆記圖片。

本質上來說,所有不斷推動優質用戶進行產出的社交基因,也是阻礙其不斷產出優質內容的絆腳石。

尤其是學習類社區注重筆記分享,而筆記類的圖片更是搬運的重災區,長此以往優質的原創筆記分享者則可能淹沒在搬運的洪流中。

可兩難的是,搬運而來的筆記或學習vlog也并非是與學習無關的內容,甚至多數比在平臺上傳的原創內容更為優秀——但搬運者多數是抱著希望獲得關注本身的目的,而非想要展示學習成果。

這樣的行為示范也難以形成帶動他人學習的效應,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找到更加輕松獲得關注的途徑,從而在學習社區中拋棄學習本身,開始關注“社區”。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如果禁止搬運,又該怎么監管真實性?如果不禁止,越來越偏向于“作秀”的風氣,是一個學習型社區該倡導的風向嗎?

——目前作業幫還沒有給出答案。

我們已知的是,它正在努力的引導社區向優質內容產出發展。但筆者就這一問題深入分析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詳見產品功能未來迭代方向部分。

 

本文由 @別港你對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問如何聯系到您呢?

    回復
    1. wx15515154125 歡迎溝通

      來自河南 回復
  2. ……已經寫好了,被作業幫搶先更新了。所以沒有發出來
    替我問候作業幫產品組

    回復
    1. 請問如何聯系到您呢?

      回復
  3. 感謝分享!產品功能未來迭代方向部分 在哪兒呀?

    來自廣東 回復
  4. 一會兒要面試作業幫社區部門的產品經理,感謝分享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