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會軟件里右滑1000次,我能從算法中找到真愛嗎?(國外篇)

3 評論 8619 瀏覽 21 收藏 30 分鐘

編輯導語:如今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的信息被算法操控,比如在某交友軟件里,就會根據你的興趣愛好進行匹配;本文是作者對中外約會軟件現狀的一個分析,本篇詳細分析了國外的幾個約會軟件的需求、痛點等等,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一、緣起約會軟件

關于世間姻緣,古代中國傳說有月下老人,有一本無字天書寫盡“天下婚牘”。

前段時間看了網飛的一套新真人秀《印度媒婆》,主角印度媒婆屆天后Sima也有自己的一本“天下婚牘”,“婚牘”上記錄了千百男男女女的軟硬條件、高低要求;她把所有用戶數據爛熟于心,簡直就是行走的數據庫;但人腦容量有限,她能服務的客戶數量也有限,這種傳統的媒人方式還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感謝科技,感謝Dating APP!現代人有了互聯網,即便是天各一方的兩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一次簡單的右滑而緣牽一線;現代人還有推薦算法,在你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的前提下,通過豐富你的資料和篩選條件,就有了更大匹配到理想對象的可能性!

根據2019年美國HighSpeedInternet.com的一份調查顯示(文末附錄1),55%美國人的嚴肅關系是由一次冒著粉紅泡泡的右滑開始的。

而中國的情況如何?

大概在10年前,在中國人們大多是不敢公開說自己用“陌陌”或“探探”的,約會軟件還是蒙著“YP軟件”的陰翳。

但近年,隨著約會社交軟件本身的整頓和轉型,以及人們日趨開放的約會觀,使用約會軟件去尋找無論是露水情緣、約會對象還是長期關系,都不是那么讓人噤若寒蟬的事情;中國用戶對約會軟件的態度也正在悄然發生變化。

從圖表1可以看到,目前“婚戀社交”這個細分賽道的企業,超過50%是在近5年成立的;而選擇中國TOP3的約會交友類軟件(陌陌、探探、Soul)合集去重(圖表2),也可以發現MAU去重合集在不斷上升;不難看出,越來越多中國用戶接受使用約會軟件這件事情。

2020年8月,中國TOP3約會軟件去重用戶月活達1.36億,占移動互聯網人口10億總量的13%;今年漲幅微弱主要是由于疫情影響(病毒當前,談戀愛也成了風險事件)。

用戶是出于什么目的而使用約會軟件呢?

用戶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甚至在同一個時刻,用戶對約會軟件也可以同時抱有YP和尋找終身伴侶的需求。

但中國用戶和國外用戶對約會軟件的使用動機、方式是否有什么不同呢?

由于筆者找不到直接數據去對比中外用戶對約會軟件的看法(囧),也試圖從中外的婚戀現狀去側面了解一二。

從2010年的數據(圖表3)可以看出,中國用戶(無論男女)基本在30歲以上的已婚率都在80%+,且往后增幅不大;但同樣是30歲,無論男女美國用戶的已婚率都不達60%,且也是往后增幅不大。

“尋找一個人生伴侶”,仍然是中國傳統觀念里要完成的人生大事,也是大多數人的一個渴望;但用中國2016年數據對比2010年數據去看(圖表4),無論男性女性,在50歲前的已婚率都有所下降。

隨著社會觀念的多元,“結婚”也不一定是所有浪漫關系的終點。

現代社會節奏繁忙、生活圈子窄、人們愈發孤獨,即使世間有千萬個人,要怎么才能“適合自己的那個”?約會軟件似乎就是一個頗為高效的答案。

筆者將基于體驗十余款款約會軟件的經驗和思考,為大家著重選擇多款具有代表性的產品進行分析;并重點關注每一款產品在設計上、運營上的亮點,以期讓讀者了解產品的同時也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進行親身體驗!

由于值得探討的產品有很多(尤其是中國產品?。?,所以下文會先對中外的頭部產品劃分光譜;本文會先就國外產品挑選三款典型產品進行分析,下篇會就國內產品進行進一步分析~

本文對約會軟件的定義:陌生人社交中的細分品類,用戶的動機包括for fun、約會、戀愛、結婚等與情愛相關目的。

二、好痛!用戶使用約會軟件時有好多痛點

約會軟件之所以還沒有在國內成為一個十分主流的婚戀交友方式,跟它還存在許多未完全解決的痛點是密不可分的。我個人總結了以下幾點:

1)使用需求的不匹配:先不對YP做道德評判,只把它當作用戶需求的一種;但對于想要追求嚴肅關系的用戶來說,平臺上遇到的YP動機的用戶就是一種負體驗;而對于只想YP的用戶來說,也只想最快速地找到有同樣訴求的用戶。

對于這個痛點,有的約會軟件是通過提高進入門檻(比如要填很多個人資料)來篩選追求嚴肅關系的用戶(如POF、Hinge),有的約會軟件則是給用戶直接選擇并展示“玩約會軟件的動機”(比如“Bumble”、即刻旗下的“橙”)。

2)匹配用戶的真實性:網上套路深,你永遠不知道跟你聊天的是人是狗;首先,用戶捏造資料的成本很低,沒少用戶被P圖屆Angelababy和吳彥祖騙得大呼上當;更甚,在約會軟件上的騙子也不少,賣茶葉、勸投資、推風險網站的也大有人在。

除了用戶本身得帶眼識人,不要被甜言蜜語哄得昏頭轉向,部分平臺也通過真人掃臉認證(比如“探探”、“輕聊”)來保證起碼…臉是對的!

3)用戶的匹配度: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一些擇偶標準,我有一位175cm的妹子朋友,對男生的要求則是希望至少180cm;而也有的比較靈魂派的朋友,則希望能找到一個可以跟自己聊哲學的對象。

匹配的問題是個推薦算法的問題,系統已知的數據越多,匹配的結果就更靠譜;在這個雙邊匹配的過程里,一方面是提供更多“你的”數據,另一方面則是提供更多“你想找的TA”的數據(比如“OkCupid”則是這兩側的數據收集都很詳細,包括但不限于外形、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等。)

4)怎么破冰:有時候約會軟件里匹配成功并不難,但如何和那一個個躺在對話列表里頭像展開對話才最難(說的就是“Tinder”)。

如果你是個會聊天的高手,大多時候還可以從對方的資料介紹中找到尬聊的切入口;但如果雙方都不主動的話,有的約會軟件會通過限制對話窗有效時間來促成對話盡快開始(比如“CMB”),有的可以設置匹配后自動提問(比如“陌陌”),有的則要求一定要女生開啟對話(比如“Bumble”、“她說”)來提高對話存活的可能性。

5)所有社交軟件的終點都是微信:一方面這是部分用戶的痛點,很多男性用戶在約會軟件三句話內即要微信,部分女用戶頗為反感;另一方面這也是約會軟件的痛點,使得用戶的留存不高。

個人認為用戶流向微信其實是比較正面的信號,說明雙方都有往真實社交方向走去的意愿;所以有的約會軟件則直接會在聊天三日后提供交換微信的選項,起碼三日留存率是好的對吧(苦笑,比如“橙”)。

三、約會軟件四象限

在痛點分析中已經提了不少的約會軟件;如何把他們拉通來看,方便我們更直觀地做分析評判?

我選擇“入場難度”和“匹配難度”作為兩個維度去嘗試繪制約會軟件光譜:

  • “入場難度”是指,要能較好地體驗這個約會軟件的約會功能用戶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主要成本來自平臺要求填寫資料的豐富程度;
  • “匹配難度”是指發起與一個心儀用戶的對話有多困難,主要受限于每日可滑用戶數,以及平臺本身發起對話的規則(雙邊互贊發起還是單邊即可發起)。

根據這兩個維度,我把一些主流約會軟件劃分成了四個象限,定義了“FMST”四種約會軟件類型:

F(Fun,做人最緊要開心):這個象限賽道里的選手相對復雜,部分平臺是由于沒有那么多對婚戀向資料的要求,用戶如何使用軟件就變成更為自由的一件事情(比如筆者曾用Tinder來找畫畫的人體模特、旅游時的在地向導朋友);有的平臺則是沒有雙邊互贊發起對話的限制,很容易就能發起一次對話(比如陌陌、伊對);有的平臺則是把匹配的難度降低同時加入一些游戲化運營元素,把匹配變成更有趣的一件事情(比如Soul的戀愛鈴)。

M(Mixed,不太好說):同樣也是要填寫不少的資料,M象限對比S象限的區別在哪里呢?筆者主要考慮的是“可選用戶的數量”以及“可右滑次數限制”;根據“橙”的聯合創始人林航的說法,在約會軟件上,男性會右滑60%的候選人,女性只會右滑6%的候選人;當可選用戶數量以及可右滑次數不受限制時,用戶更可能通過“無差別右滑”來降低匹配的難度;這種情況之下,用戶的動機則會相對混雜,不太好說。

S(Serious,嚴肅關系):這一類約會軟件主要通過N個關于你的情況&你的擇偶標準的問題回答、資料填寫,來勸退一部分不是尋求嚴肅關系的用戶,也提供給想要找嚴肅關系的用戶更多展示自己的空間;畢竟如果是想找一個長期伴侶的話,提前先知道TA是否有抽煙嗜好、未來是否考慮要小孩,對很多用戶還是很重要的;其次,也考慮平臺本身的品牌形象定位因素,比如Hinge的口號就是“生而為刪我很抱歉(Designed to be deleted)”。

T(Trap,死亡困境):在這個象限里暫時沒有擺入哪家平臺;畢竟,如果哪個約會軟件居然易入難出,用戶無法體驗到符合其需求的價值感,這個平臺豈不是自尋死路?

接下來我將分國內和國外兩篇文章,分別選取FMST各象限里的一款產品進行我認為值得探討的亮點進行分析。

本篇我們先講功能定位相對單純和專注的國外篇,FMS象限中我分別選取Tinder、Bumble和CMB進行分析;而在下一篇國內篇里,我則會選擇“伊對”、“她說”、“橙”,以及額外加上中國特色的婚戀向APP(孟非叔叔畫外音:感謝世紀佳緣、百合網給我們推薦的男嘉賓)再做一篇分析。

讓我們首先來看看,定義了約會軟件“右滑”這一神妙產品交互的開山鼻祖——Tinder。

四、Tinder:約會軟件界的吸金狂魔

我們首先來看Tinder的APP設計:

以4 Tab為主要框架的產品設計結構,跟當下大多的約會軟件相差無幾;在首屏用戶頁中,Tinder并沒有像很多偏Serious向的軟件那樣,區分出多欄讓用戶填寫自己的全方位資料,而是都歸結在一個欄里,把定義描述的權利很大程度上都交給用戶。

其次,Tinder還很“大方”地把第二Tab的黃金位置交給了“精選頁”;但對于非付費用戶來說,這個頁面基本是無效的,這也為Tinder強大的付費會員收入做了伏筆。

Tinder作為全球級的約會軟件,其用戶量級以及收入規模都位居同類軟件中的全球第一;在全球范圍內,Tinder常年穩居約會軟件下載榜的第一名;而在收入規模方面,Tinder去年一年的營收高達11億美元,更是在非游類APP里排名第一(甚至打敗了Netflix)。

所以對于這樣的一款軟件,我覺得頗為值得稱道的是Tinder的商業模式;他以會員付費(享受額外功能)以及廣告收入為主的營利模式,對其他的約會軟件實現變現都很有借鑒意義,基本可以說是Tinder引領了大多約會軟件的會員付費點設計。

以下是把本文會討論的三款APP做一個橫向的商業模式的對比:

根據這個對比,我認為Tinde有這幾個點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

1)廣告變現模式:互聯網產品最常見的變現方式則是廣告變現,但廣告變現的本質其實是流量變現;當約會軟件的流量達到Tinder這樣足夠的高度時,廣告主才會考慮投放,這也是為什么我沒有在別的約會軟件看到有廣告變現方式的原因。

其次,在廣告投放市場愈來愈以轉化效果導向的背景之下,廣告主也會更謹慎地考慮符合其產品調性的渠道進行投放;比如,在筆者的使用中,基本只刷到過兩類廣告,一類是英語在線教育類,一類是占星算命類(文案常是“前男友還會回頭嗎”之類,也是很妙的用戶場景理解了),都比較貼合Tinder的用戶需求和場景;但廣告變現只是Tinder的小頭收入,絕大頭的收入還是來自其付費會員。

2)Plus和Gold的區別:Tinder還有一個蠻妙的商業產品設計,則是區分了Plus和Gold兩檔會員等級,而其他約會軟件基本只有一檔;細細對比這兩檔會員的區別,主要是是否有“查看喜歡我的人”的功能,即解鎖第二tab功能。

這里首先我看到的是Tinder對用戶需求優先級排序的精準把握,想知道誰在喜歡自己是一種人之常情的心理,一方面是出于難以抑制的好奇,一方面也是一種自信/虛榮的助燃劑;而且在Tinder這樣一個大池子里,男性用戶成功匹配的概率本身就較女性偏低,如果可以看到誰喜歡了自己,則是更高效的匹配策略;而對女性用戶來說,本身在約會軟件上就更為審慎,而且大多女性仍有“被追求”的需求,如果能先看到她有哪些“追求者”,對女性用戶來說其實也降低了右滑后渺無音信的心理負擔和打擊。

另外,Gold雖然比Plus貴了不少,但橫比其他的約會軟件還是便宜的;而且如果選擇3個月、6個月之類更長時間的方案,又有另一層誘人的定價策略,真是很棒的會員付費方案的案例!

3)更靈活的可見范圍:Tinder還有兩個關于可見范圍的付費功能(Plus和Gold都有)也是對用戶需求把握得很好;第一個是選擇不對所有用戶可見你的年齡和距離,這對于一部分相對注重隱私的用戶來說是有必要的,只有在雙方匹配后才可見;第二個是只對你贊過的用戶展示你的檔案。

雖然這同時會降低你的匹配成功率,但如果你是一個不喜歡在大市場上被所有人“挑選”的人,這個功能一定能滿足你的需求。

五、Bumble:女性先發球

Bumble的產品結構設計上其實沒有太多可以深究的:極為簡單的3 Tab設計,資料頁-用戶頁-對話頁;其中“用戶頁”直接一張用戶照片拉到全屏,甚至連Tinder那樣稍微露出一半個人描述的功夫也不多,真是很直接地“先看臉”了哈哈。

但Bumble稍微有點別致的一點在于,你可以在不同的需求情況下,開啟不一樣的軟件使用模式,分別有“約會模式(Date)”、“朋友模式(BFF)”;看官方介紹還有一個“商機模式(Bizz)”,可以尋求職業交流,不知道是不是有區域限制,還是說已經下掉了這個很不合使用場景的模式?

“約會模式”和“朋友模式”的區別是什么呢?

在于:匹配后,誰可以發起第一次對話;如果是異性的“約會模式”,雙方互贊匹配后,只有女性可以發起對話;而如果是“朋友模式”,則雙方都可以發起會話;這個設計其實挺特別,在國外的約會軟件里是頭一家,而后國內的約會軟件“她說”也沿用了這個設計。

查了下資料,發現Bumble的員工82%都是女性,且近乎所有的高管都是女性;有這樣一個女性為主導的團隊背景,“女性先發”的功能設計其實關注到了幾個男性不一定會感知到的約會軟件的痛點,并以這個方式去做了蠻不錯的應對。

1)約會軟件的騷擾問題:在Tinder一類的約會軟件上,女性用戶還是蠻經常會遇到各類騷擾問題:

  • 一類騷擾是尋求YP的男性,對于部分對YP不感興趣的女用戶是一種負體驗;
  • 一類騷擾是言語上或隱晦或露骨的性騷擾;而如果把發起對話的球放在女用戶這邊,女性就有機會先對對話的氛圍定調,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對話一開始就變成騷擾局。

2)發起真正感興趣的對話:當匹配這件事情變得比較容易的時候,匹配成功本身的價值就有所降低了,用戶們就會在匹配中進一步篩選,尋找真正值得發起的對話(然后就會發現好像都不是很想發起…)。

所以,Bumble的解決方案是“匹配后24小時內必須先由女性用戶發起會話,否則匹配會過期消失”;“24小時”的期限給女性用戶一個必須盡快做抉擇的壓力,而如果女性用戶真的決定要發起對話了,那說明她真的對這個對象感興趣,那雙方就更有可能持續聊天。

3)女性用戶更會聊天:雖然我沒有證據,但我懷疑所有約會軟件里的第一句話80%都以“H”開頭——Hi、Hello、Hey。雖然破冰的確很難,但在許多男性先發的聊天場景里,類似“Hi”這樣的無意義的打招呼,是十分讓人頭疼而不知道怎么回復的。

女性用戶相對男性更感性和體察,且有數據(文末附錄2)證明女性看用戶資料看得更認真,也就更容易在資料中找到聊天的切入點;當然,不是所有女性就必然擅長破冰聊天,所以在匹配成功的瞬間,Bumble也會在女性用戶側彈出一些破冰問題,比如“回想起十年前,你最懷念的是什么?”,直接一鍵發送,解決一些尬聊問題。

六、CMB:咖啡和貝果的浪漫搭配

Coffee meets Bagel,咖啡遇上貝果,聽上去就有點浪漫萌的感覺。

在CMB里,一個個可選用戶被親切地換作“貝果”,每天CMB把一個個的貝果送到你的跟前進行挑選;由于更關注用戶對伴侶的心靈追求(從首頁展示了半屏的個人愛好等資料就能看出來),每天有限的貝果數量也讓每一次匹配變得更難得和審慎,CMB是一個更符合女性需求的約會軟件。

從數據也能佐證這個觀點:在頭部的約會軟件里,CMB和Hinge是難得的女性使用率比男性使用率要高的APP;其次,在使用APP的用戶里,CMB的女性用戶比例也明顯名列前茅(高達57%),只比更嚴肅的基督徒約會軟件Christian Mingle低一點點。

除了更為女性友好的軟件氛圍,我個人還很欣賞CMB的點在于它也是一款很注重產品運營的APP;首先,是它優秀的通知欄PUSH運營。

CMB的PUSH通知分為三類:

  • 正午通知(每天中午12點左右推送當日的貝果);
  • 聊天消息通知;
  • 顧客服務相關通知。

三類通知可以獨立選擇開啟/關閉;其中正午通知的運營做得很不錯,克制、有效、有趣,經常是妙語連珠讓我當做一個每日段子來收看。

收集了四條近日的推送如下:

可以看出,CMB的運營團隊在PUSH文案的設計上是花了很多心思的,且配上一個用戶縮略小圖,這樣的PUSH通知一定比別的約會軟件單純發一條“有很多人喜歡你哦”文字通知的點擊率要高很多。

但單單是PUSH運營是不夠的。在2020這個保持“社交距離”的大背景下,對約會軟件其實也是一個大考驗:人們沒法轉化到線下去見面約會的話,難道一直網戀嗎?所以在疫情期間,CMB發起了在線Coffee Talk的活動,也很受用戶歡迎,回訪中80%參加過的用戶表示愿意再次參加(附錄3)。

這個Coffee Talk具體怎么玩呢?

因為筆者雖然申請了但沒被pick過…所以只能查一些資料來窺探一二;CMB會通過郵件、以及APP內彈窗等方式提示用戶可以報名參與Coffee Talk;被選中的用戶,會在周二、周五的晚8點進行線上見面;每個小聊天室一般就8人左右,保證交流的密度和深度。

進入聊天室后,會先進行有主持狀態的線上破冰,然后會通過類似擊鼓傳花之類的游戲方式決定你的一對一交流對象;然后兩兩交流大約20分鐘后,再進行對象切換,以期盡可能多地可以跟更多的參與用戶聊上天;如果活動結束時感覺對哪位用戶頗有好感,那用戶則可以選擇進一步交換聯系信息保持交流。

七、階段小結

大概因為人類終究是孤獨的,在世間找到另一個靈魂的陪伴才是人類歷史上從未間斷的追求。

過往人們相信“緣分天注定”,但“緣分”是什么也無人可以解答;而在現代科技的語境里,所謂“緣分”是不是可以用二進制表示,可以用比特作為量化單位?

如果“緣分”可以比特化,說不定約會軟件就是呈現出來的實體。

在這篇文章里,我們先從宏觀上了解了中外約會軟件的一些使用現狀,并且總結出了用戶需求不匹配、用戶真實性、破冰難等常見痛點;然后,通過“匹配難度”和“入場難度”兩個維度,我把體驗的十幾款APP做了四個象限分類,定義了“FMST”四個象限類型,并選擇了國外各象限中的代表產品,Tinder(Fun)、Bumble(Mixed)、CMB(Serious),就各自產品設計、運營上的一些亮點進行了分析。

在下一篇中,我則會分別在“FMS”象限中選擇中國的“伊對”、“她說”、“橙”,以及更為中國特色的婚戀軟件“珍愛網”做分析,歡迎各位關注~

附錄:

Most Americans Have Swiped Their Way Into a Serious Relationship

Tinder Revenue and Usage Statistics (2020)

‘Coffee Talk’ gives CMB Community a place to virtually meet

 

作者:黃一元,公眾號:黃一元(ID:yiyuan-huang)。四年互聯網toC toB產品運營經歷,分享數據運營、互聯網行業洞察。

本文由 @黃一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特別同意您第七章節里的前兩句話,目前市面上的社交軟件(我認為)依然沒怎么解決大多數人交友(找對象)的問題!

    來自山東 回復
    1. 謝謝~!不過我自己體驗下來認為,其實“工具”是死的,更多是看我們怎么去“使用工具”?;诓煌脩糇约旱膭訖C和需求,總能找到合適地利用不同工具的方法:p 剩下的事情,真的就是“緣分”了~~

      來自廣東 回復
    2. 因為人性使然,人普遍會追求更好的,而更好的大多數會選擇比他們還好的,從而形成惡性循環,尤其是在社交軟件上,這一點尤為突出。線下你至少還會覺得別人高攀不上,而線上破冰距離更短更容易(往往是右滑一下或發一條消息),多數人會選擇無腦沖。這不是社交軟件能解決的,社會發展使然吧。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