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一篇文章讓你掌握用戶運營

6 評論 30998 瀏覽 113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讀:用戶對于產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用戶運營作為最接近用戶的一環,自然而然受到了各大互聯網公司的重視。想要掌握用戶運營,必須得先知道其市場需求和主要技能,本文作者從這兩個方面對用戶運營展開了分析拆解,梳理了用戶運營的主要底層邏輯,與大家分享。

最近瀏覽互聯網運營的招聘信息,從中感受到運營這個崗位的細分化和體系化,而對用戶運營的需求,也呈現出了趨同性,于是終于可以給它做個定義全解。希望對用戶運營工作好奇的、或剛進入這個行業、或還在找工作的畢業生一個幫助,讓大家更了解這項工作。

一、大廠們對用戶運營崗位的需求描述(2020.09)

為了說清楚用戶運營這個事情,我從騰訊、京東、網易、字節的招聘官網里挖了26個用戶運營的職位需求出來,再從工具/應用、目標、能力 三個方向,得出其共性需求。

由上圖數據,可見在“工具/內容”方面,最受重視的是“活動”(如活動運營、活動策劃等等),然后是“分層”(就是用戶分層,不同用戶用不同的運營策略),后面的如成長(體系)、用戶生命周期、調研、用戶畫像、用戶激勵等等,看似提及的少,其實在做活動/用戶分層的時候就會用到,是無處不在的工具/方法。

而目標方面,突出的是活躍和留存,其次是拉新,基本把用戶生命周期中的目標全包了。能力方面,除了抗壓、跨部門溝通等通用需求,數據分析就是個重點(筆者認為運營本身也是數據驅動的工作),而其中只有一個明確提到 SQL 加分。

二、用戶運營做什么及每項事務間的關系

第一部分中提到的很多名詞在整個用于運營當中如何體現?下圖可以直觀了解這個概要:

一般情況下,做用戶運營,是以用戶生命周期、用戶增長模型為思維基礎;以拉新、促活、轉化(首購、復購、關鍵行為轉化……)、留存為目標的工作。

至于完成工作目標的策略或手段,就看具體產品的需求再定。通常滿足衣食住行等常規重復多次使用的app,工作內容就如上圖了:對用戶進行分層,然后對分層用戶進行調研,得出畫像,對不同畫像的用戶,根據目的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觸達(通常以活動為落地載體),然后分析數據查看效果,然后再迭代。

為了讓大家進一步理解這些關系,我大概畫了張圖(大概理解為可以開出不同的花的植物[產品] 和會進化的蜜蜂[用戶]:

(將就看一下emm,如果清楚關系的話可以跳過這里)

從根部往上看,每一次分出的一根枝條,都是一次分層的完成,不同枝條上長出來的不同的花,就是活動或表層互動功能,花的香味就是觸達,讓用戶(異形蜜蜂)發現并與產品發生互動(采蜜/傳播花粉),不同的花形態/香味 吸引不同的蜜蜂,不同花又決定著蜜蜂的互動方式。

左邊分枝是一類激勵體系,它長出多朵花,每朵花的采蜜難度不同,蜜蜂通過采集初級花朵的花粉累計進化積分,進化后可采集高級花朵花粉。至于花朵長什么樣子?為什么能吸引某一類蜜蜂,那就是在分層初期完成的用戶調研和用戶畫像,經過多次測試把花朵最終長成蜜蜂(用戶)喜歡的樣子。(當然用戶采蜜的行為也可以進一步反饋他們對產品表現的接受程度)

三、關鍵點的拆分詳解

1. 目標及基本思維

(1)目標

不同業務對于這些名詞的具體解析、精細程度 的要求會有一定差距,比如大部分app的拉新是指新注冊,而有部分購物app對拉新的指代是首單用戶;又如很多app看留存會看次日留存、次月留存;但對于低頻型的工具類app可能會傾向按7日留存。這個在具體工作中再具體觀察。

(2)生命周期

是個概括型模型,有用戶的生命周期,也有產品的生命周期。當然此處主要講用戶。在獲取用戶初期,我們或許會做渠道投放、或許會做裂變活動,而這些投放或拉新活動,都會消耗一定成本,所以一開始用戶價值是負值;隨著用戶的與產品的關鍵行為互動增加,用戶的價值開始上升(不同的產品不一樣,有些可能是用戶付費價值、有些可能是廣告價值);

當用戶沉沒或流失時,產品如果依舊對用戶進行維護如短信、郵件觸達等,而用戶沒有相關的關鍵行為回應,這里的用戶價值又會降為負值。 關于用戶的生命周期價值,網絡中文章已經有很多,大家感興趣可以度娘一下。

工作內容部分:

2. 分層

(1)分層是什么

?廣義一點,分層就是一種精細化運營的思維方式,其實就是按某種辦法把用戶分層級或分類別。如按生命周期分,就是新增用戶、活躍用戶、流失用戶等等;如按用戶價值分就是重要價值用戶、重要發展用戶、重要保持用戶、一般價值用戶……

(2)為什么要分層?

從用戶發展的角度看,不同用戶的使用需求和付費習慣不同,對app熟悉度也不同,對不同用戶進行區分運營,提供不同的產品咨詢,提供不同的服務,會減少用戶的搜索成本,提高用戶使用體驗,增加用戶粘性和轉化。從運營效率角度出發,運營人力有限,對用戶進行分類分層,對目標價值有更高貢獻的用戶給出更多的運營時間,運營效率會更高一些。

(3)如何分層?

要根據目標/猜想 提取數據,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不同的用戶群體;通過調研/活動觸達的方法,驗證猜想/目標,進一步優化分層。(有些時候分層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次反復測試驗證才能得到最佳的分層標準,還有越是精細化,分層的標準就越多,比如“重要價值用戶中的母嬰產品購買群體”這里就是兩個限制標準了。

(4)常見的分層方法

1)見上圖(按工作目標來分層就好)

2)價值分層:RFM《如何進行用戶分層,實現精細化運營?利用RFM用戶價值模型》(Chirs)此文章相當詳盡,需要補充的是,這個方法的原理可以舉一反三到很多方面:

以及可以關注其主要的數學邏輯:以用戶占比及觀測指標為YX軸,根據曲線變化劃定觀測指標檔位,繼而再進行下一步賦值運算。(意味著不一定是RFM,就算自己定義的其他標準,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進行用戶分層)

3)要素權重分層。

分層后用戶畫像調研(知道他們是誰,偏好什么,才能做對應觸達)

用戶畫像一般分幾類:

  1. 人口統計數據畫像:年齡、性別、職業、學歷、收入、地理位置……
  2. 用戶行為畫像:瀏覽習慣(瀏覽時段、瀏覽時長、瀏覽類目)、購買習慣(購買單均、購買類別、購買頻次、關聯購買……)、分享習慣……
  3. 用戶態度畫像:對產品滿意度、希望產品滿足的需求、喜好、生活方式……

其中人口統計數據可通過簡單的問卷調研或用戶身份證信息等獲取,行為數據直接采集系統數據,用戶態度數據就需要通過用戶和產品的長期互動才能得出,通常指代如下數據:滿意度、感覺的競爭狀態和位置、欲望特征、為滿足需求、生活方式、對品牌的偏好、合會性和個人價值、觀念、各種喜好。

人口統計數據與偏好:

行為數據畫像(部分)

*附表, 用戶偏好數據及其對應價值:

當了解用戶偏好的時候,經常會需要到以下的數據 實際行為、評分、市場細分(細分是要不斷進行的,可以從最初的RFM開始逐步加強細分;方法包括 盈利性細分、人口統計細分、渠道利用細分、RFM細分、個人態度細分、偏好細分)、直率對話(表明偏好、回答問題、提出要求)、第三方信息(包括人口統計數據、簡歷、生活習慣等)

有用性: A高價值 B中價值 C低價值

(這個表列出來,是想提醒自己和各位同學,當自己日?;撕芏鄷r間在某件事情/某些數據上的把時候,我們應該偶爾站出來看看自己做的事情和實際任務價值關聯)

3. 活動

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活動的上線前運營,大家可以翻翻看,我這里不贅述了。(活動運營深度解剖(一):活動前準備(含詳細流程圖和大量細節)》)

精華基本是上述兩圖,要注意的是

  1. 對用戶運營而言,每個活動都是了解用戶的工具,不管活動成敗,只要用戶通過活動和產品實現了互動,我們就能進一步了解用戶。所以不管活動是否由用戶運營舉辦和執行,用戶運營都可以多加關注。(用戶參加了什么活動?他對活動方式和獎勵的應激性如何?他的往期活躍度如何、活動期間活躍度如何?哪些活動沒有參與熱情……)
  2. 在分層的完整流程中,活動可以作為驗證猜想的最后一個環節。

4. 用戶激勵體系

依舊是往期文章《運營進階:用戶激勵體系底層邏輯剖析》,全文重點見下圖:

用戶激勵體系,其實就是用產品周邊價值引導用戶行為,提高用戶價值的做法。

而制作激勵體系,前提需要想清楚,用戶某行為的價值是多少?

*有些產品盲目進入如積分體系積分商城等功能,僅用戶留存(每日登陸/簽到/瀏覽)就可以獲得積分并簡單累積些時間就可以兌換實物禮品,這種做法容易引來薅羊毛用戶,增加運營成本。

那么建立激勵體系前應該考慮什么因素?如何挖掘用戶價值行為?如何將用戶價值和計算分值進行等價匹配?請看往期長文:《用戶激勵體系超長攻略:從底層邏輯剖析到體系建立描述》

四、用戶運營工作的日常(僅供小白參考)

然后我們直接看看用戶運營的日常工作(僅為自身工作經驗的提取,不一定具有普適性)

其實運營的工作大體類似,也是屬于一個要溝通多個部門的工作。對于新入職的運營,其要點在于快速熟悉后臺應用、產品流程、各部門/組別的分工和工作風格及溝通流程等等。

另外因為用戶運營背著活躍、留存、轉化等目標,所以也可能會背上觸達規劃(sms、郵件、微信、push……)、資源為規劃、優惠券發放規劃等等工作,因為不在招聘熱頻詞里,所以不細講了。

前面有提到,用戶運營的目的就是獲取有價值的用戶,并努力保留用戶提高用戶價值。所以進階的運營,可以朝著這個方向,結合公司目標,再嘗試新的工作內容和項目,不要把自己的創造力限制在幾個已知名詞中。

五、CRM對用戶運營的啟示(思維方面)

CRM的解析和用戶運營相當一致,從中我們也可以得到一些啟示。

1. 目標解讀

放棄無利可圖的用戶:在CRM目標的描述中,“放棄無利可圖”的客戶,也是目標中的而一環,在用戶運營的日常工作中,有一項是“召回流失用戶”,通常使用短信、電聯等方式,這項工作繁雜且轉化率低,且要付出人力成本及高額通信成本(國內短信費用低,但某些國家如越南短信費用高),所以在工作時不用無休止地“召回”,應該確立標準,在什么時候滿足什么條件,對用戶進行放棄,也是做用戶保留的一環。

降低服務成本和運作成本:在增長部分,降低成本也是增長的一個關鍵點。所以在衡量我們工作價值的時候,也可以把降低成本加入進去,比如自動應答系統降低了人工溝通成本等。

2. 管理模型 IDIC

  • 識別:多渠道多系統的統一,當客戶來的時候快速識別出客戶類型和過往任何重要互動信息
  • 區別對待:把時間留給高價值用戶
  • 互動:高效的互動,每次互動都以上一次為基礎,承接上一次的互動
  • 以客戶為中心:個性化定制的服務(需要客戶的信任和更多的雙向溝通)

需要注意的是,識別這一步是需要較多的技術支持,因為它要求多渠道信息的融合,如:用戶通過小程序反饋問題,和客服進行溝通,那么后來他轉移到app上時,系統也需要識別出這個人在小程序中反饋過的問題及相關溝通進度。(這一步驟最大的矛盾應該是隱私數據安全)

區別對待也是一個重點,包括要把時間留給高價值的用戶,同時也要求根據客戶需求的差別來區別對待用戶。

3. 客戶的價值(利潤貢獻)

客戶對企業利潤的貢獻

  1. 因增加購買而獲得利潤;
  2. 降低運作成本而獲得利潤(客戶越來越有經驗,提取需求次數減少,出錯概率減少);3、推薦;4、價格溢出 長期客戶更可能支付正常價格

六、結束語

本文基本以用戶運營涉及的概念、思維邏輯為主,本想加入點操作的例子,但總覺得過于冗雜,于是只好后置。文章的內容主要基于個人經歷和思考,如大家有其他想法,歡迎留言交流。

 

本文由 @安徒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特別好的一篇總結提綱,最近正在找相關崗位的工作,給了很多參考

    來自廣東 回復
  2. 素質連招,收藏關注點贊

    來自廣東 回復
    1. 真棒

      回復
  3. 要研究研究

    來自廣東 回復
  4. 確實干貨很多,支持下

    來自上海 回復
  5. 深度,值得學習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