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用戶和產品增長
編輯導語:用戶增長很多人都會理解為“帶來新的用戶”,其實用戶增長包含非常多的板塊,涵蓋了市場、產品等等一系列的戰略化方式推動業績增長;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用戶和產品增長的理解,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幾年增長這個職位逐漸火爆,和互聯網增速放緩和獲客成本逐漸增加有一定的關系,市面上各種名詞、手段也是層出不窮。
但不少人理解的增長≈拉新,實際上拉新只是增長的一個環節,類比著來看,就好比產品也只是整個業務中的一環。
最近在整理之前做的一些筆記,感覺對增長這個詞有了更深的理解,打算和大家一起探討下。
常規的AARRR模型這里就不再贅述,感興趣的可以自行了解更多。
本文主要會圍繞著3個觀點展開:
- 用戶增長的基礎是讓更多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
- 產品增長需要讓用戶持續使用的收益遞增,或離開損失遞增;
- 增長是基于用戶生命全周期視角的持續性動作;
下面開始正文部分:
一、用戶增長的基礎是讓更多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
增長只是手段,我們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創造更大的產品價值,或者說是為了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
用戶價值成立,才可能產生商業價值。
而用戶價值取決于用戶需求的迫切程度,以及產品滿足需求的程度;用戶價值的滿足載體就是產品,更進一步說是使用產品。
是這個邏輯吧?
只有用戶使用了你的產品,才能感受到你產品的價值,才可能產生持續使用、留存、付費這一系列后續的行為。
對于先付費再使用的模式也是類似的,只有用戶持續使用,才可能持續感受到你產品的價值,進而不斷的續費。
產品的價值建立在某個想要解決的具體問題上,為了解決這個具體的問題,用戶需要完成一些核心的行為。
對于音樂產品,用戶的核心行為就是聽歌,對于電商類的產品,用戶的核心行為就是下單購買,對于資訊類的產品,用戶的核心行為就是看資訊。
為了支撐用戶的這些核心行為,我們會提供一些核心的功能,這些功能構成了產品的基石。
除了DAU、MAU這些常規數據,我們還需要關注完成產品核心功能的用戶占比、核心功能的表現這些數據。
比如對于音樂產品就是聽歌的用戶數、人均收聽首數、收聽時長;對于電商產品就是產生訂單的用戶數、客單價、復購率;對于資訊產品就是瀏覽資訊的用戶數、人均瀏覽條數、使用時長。
這里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判斷功能優先級的視角,即這個功能對于用戶完成核心行為的作用是什么,是核心行為中的必須環節,還是支持環節,必須環節的優先級一般會大于支持環節。
結合著上面說的用戶價值和商業價值成立的條件,我們要做的就是——想各種辦法,盡可能多的讓更多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提升完成產品核心功能的用戶占比,以及核心功能的表現數據。
假定用戶現在已經開始高頻的使用我們產品的核心功能了,那用戶為什么愿意持續的使用?
下面這部分就是用戶為什么要持續使用的答案。
二、產品增長需要讓用戶持續使用的收益遞增,或離開損失遞增
使用收益遞增指的是用戶使用產品越多,能夠從產品中獲得的好處也就越多,典型的比如個性化推薦、身份證明。
在你使用推薦類的產品的時候,你產生的行為、數據越多,結果也就越精確,越能反應你的喜好,讓你感覺自己離不開這個產品。
比如網易云音樂的推薦、抖音的推薦、今日頭條的各種資訊推薦,都是用的越多,推薦的越精準,你也就越離不開它們。
典型的身份證明比如等級體系、信用體系,當你在一個系統內等級越高,特權越多的時候,你就傾向于更多的使用它,比如花唄、芝麻信用。
離開損失遞增指的是你使用產品越多,離開產品的時候損失就越大,典型的比如沉淀的數據、關系鏈。
比如你已經在印象筆記保存了N多自己的資料,這個時候即使有道筆記有很多更好的功能,價格也更便宜,你也不會立刻遷移過去;因為對你而言這些資料更重要,離開的直接損失太大了。
關系鏈也是,我們之所以用微信是因為我們的朋友們都在用微信,而且用的越久關系鏈就越多,放棄使用微信對我們的損失就越大。
產品能夠同時有著使用收益遞增和離開損失遞增的特性肯定最好,再不濟的話也要想辦法增強其中的一種,不然用戶離開的成本會很低。
匿名社交就屬于這種類型,沒有使用收益遞增,也沒有離開損失遞增,當用戶選擇棄用的時候,沒有任何壓力,直接就棄用了,這是我個人一直不太看好這種模式的原因之一。
對于低頻或者一次性的業務,并不一定適用,畢竟業務本身低頻,這種情況下最好是能夠占據用戶決策鏈的上游,讓用戶在特定的場景下想起你來;或者只要去尋找對應的服務,目之所及,都是你。
比如招聘類的產品,每到特定的月份,就會在各個入口打廣告。
三、增長是基于用戶生命全周期視角的持續性動作
上文中提到過拉新其實只是增長的一個環節,其實增長應該是基于用戶生命全周期視角的持續性動作。
這里面有2個關鍵詞:用戶生命全周期、持續性動作。
一個完整的用戶周期包括以下部分:
每個用戶都會經歷這些環節:對產品感興趣——產生行動——下載App,初次使用——覺得不錯,持續使用或者覺得不行,流失——持續使用的用戶也逐漸不再使用——流失。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這些環節中,持續性的做一些動作,比如:
- 新手引導,盡可能快的讓用戶感受到產品的價值;
- 養成習慣,讓用戶持續使用;
- 持續迭代,讓用戶持續的感受到價值;
- 流失預警,避免用戶流失;
- 流失召回,把已經不活躍的用戶重新拉回來等等。
我們最終的目標,是為了達到Max(ALTV)。
LTV是用戶生命周期總價值, ALTV是Aggregation LTV,也就是用戶價值總量,而我們期望的是追求用戶價值總量的最大化。
對應在數據指標上,提升LTV上就是提升首次付費率、持續付費率、ARPPU以及延長LT。
以付費為例,不是讓用戶付費就結束了,而是一系列持續的過程,比如:
- 付費前怎么能把不付費的用戶轉化,比如發優惠券,免費使用等手段;
- 付費中怎么提升ARPPU ,比如電商里面的商品組合推薦,訂閱的連續包月等;
- 付費后怎么引導持續付費,比如續費提醒,付費后再引導用戶回到產品主路徑上來等。
其實就是需要設計一條成長路線,讓用戶從進入產品的第一天開始,能夠感受到產品的價值,留下來,然后持續使用,進而不斷提升用戶的LTV。
具體來說,就是在用戶的成長路線中,引導用戶不斷的去做HVA(High Value Action),也就是高價值的行為。
素材來源于互聯網
上面這張圖是楊瀚清老師在一次分享中的PPT,價值曲線1是常規的LTV曲線,價值曲線2是產生了HVA用戶的LTV曲線。
基于Max(ALTV)的最終目標來看,價值曲線2的最終ALTV比價值曲線1大很多。
以幾個案例來簡單說一下。
前幾年玩王者榮耀的時候,開始我是沒有付費的,大概有半年多到一年的時間都沒有付費過;后來在某次首充活動中購買了個6元首充禮包,當時感覺超值,然后在接下來的一周里消費了差不多500元。
在沒有進行首充之前,我并沒有產生什么付費行為,我貢獻的LTV是0;但當我首充之后,我的價值曲線就產生了躍遷,已經貢獻了差不多500元了,這個首充的行為就是一個HVA。
在電商里面也有類似的場景,給你發一些優惠券引導你去消費更高單價的物品;典型的比如拼多多的百億補貼,成功的把我身邊不少人從只買日用、食品拉升到了在拼多多買手機、電腦這些3C產品。
滴滴出行里面也有類似的場景,通過補償你一些專車券、免費升艙的機會,讓你來體驗服務更好,也更貴的服務。
這些行為都屬于HVA,一旦用戶做了這樣的行為,就可能改變后續的其他行為,進而躍遷到更高價值的LTV曲線上。
在用戶數量、生命周期不變的情況下,相同數量的用戶就能創造更多的LTV,也就是更多的收入。
增長雖好,但也不是萬能的,我理解的增長是用戶價值的放大器,也就是用戶價值先要成立,然后才會有后面的各種增長。
最后簡單總結下本文:
- 增長需要讓更多的用戶更高頻的使用產品的核心功能;
- 在用戶使用產品的過程中,要盡可能的讓用戶使用的收益遞增,以及離開的損失遞增;
- 基于用戶全生命周期來持續性的做一些動作,通過引導用戶產生HVA來實現用戶價值躍遷,追求Max(ALTV)。
以上,就是本文的主要內容,歡迎斧正、指點、拍磚。
參考資料:
用戶增長的兩條最基本邏輯 By楊瀚清
#專欄作家#
王家郴 ,公眾號:產品經理從0到1,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喜歡網球和騎行的產品汪,目前奔走在產品的道路上,漫漫產品路,與君共勉。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站在產品經理的視角去理解增長
點贊評論收藏一氣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