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產品做完沒人用,你知道為什么嗎?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收集大量的需求,和開發斗智斗勇之后設計出來的工具產品卻沒有人用,這是一件會令產品經理崩潰的事情。這是什么原因呢?產品經理又該從那幾方面去解決呢?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因”、“果”,并且總結了七點解決問題的小技巧。
前言:作為一枚業務支持產品經理,辛辛苦苦做出來的產品,卻經歷著“產品成功上線,使用者寥寥無幾”的尷尬現狀。 有因必有果,現在把我總結的“因”、“果”分享給大家
一、產品經理未能真正理解業務的需求
需求理解力就是產品經理理解需求的能力,理解能力不同、理解程度不同,做出的產品也不同。
如果不能理解用戶的需求,做出來的產品功能就會“貨不對板”,用戶想要A功能,而產品理解為B功能并最終實現出來,交付給對方的是不符合要求的產品,業務方是不會買賬的。
如果再次溝通重新設計研發,不僅延誤工期,也會再次造成成本消耗等一系列的影響。
那么,產品為什么會沒有真正理解業務的需求呢?
1. 產品不了解“用戶使用場景”
產品經理需要在需求環節,根據對方的描述,了解對方是想在什么環節做什么事情,這就是所謂的了解“用戶使用場景”。
在日常工作中產品經理需要多觀察和了解到”客觀場景“,當用戶提出需求時,才能“設身處地”的知道他們想要的是什么,設計出的產品才符合用戶所需。
拿營銷業務的產品人來說,需要了解銷售人員的整個工作環節,比如給用戶介紹我們的哪些產品、什么時間和用戶溝通效果最好等等。
舉個例子:一般首次接觸新用戶,銷售人員會發相應的產品介紹,此時是不希望用戶看到過高價錢的產品。
如果不了解這一細節,產品設計可能不會考慮做商品的區別展示,那么新用戶可能會看到高價商品被“嚇跑”,營銷銷售人員跟進客戶。
2. 只聽業務講”我要什么”
在人們的表達習慣中,往往總是在表達結果而不說原因,比如一個人說想吃一顆蘋果,不一定是他愛吃蘋果,可能是因為“他渴了”。
作為產品人,我們需要深挖用戶問題背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而不是聽了用戶說什么就立馬做什么。
像上面的例子中,用戶想吃蘋果,但是此時沒有蘋果,通過溝通了解后,用戶有慢性胃炎并且體質較寒不適合吃蘋果,這時給他一杯水,便達到了解渴的目的。
舉個例子,在一次需求溝通中,業務提出想要直播工具的需求,通過對需求的仔細溝通后,在問到相關資源是否配備齊全后,才得知目前并沒有直播講師,只有一些錄制好的視頻。
其實業務方是想通過已有的資源實現“直播”的效果,在之后的產品規劃中,產品經理就不能只考慮直播場景,而要把視頻轉直播的場景也設計出來供業務方使用。
二、產品未達到“便捷”“提效”的效果
作為內部工具產品主要功效就是降本增率,即降低用戶的使用成本,提升用戶的工作效率。
用戶在使用產品時,是有替代成本的,用戶需要花時間花精力去了解適應使用,如果新產品所帶來的使用體驗、和效率都沒有達到用戶預期,新產品帶來的替代成本超過舊產品,那么對于用戶來說便是無用的。
舉個例子:原有問卷管理系統,運營同事需先打開問卷,再點擊轉發按鈕才能發送給用戶。若用戶較多,需挨個點擊轉發,工作效率較低,且打開問卷這一操作對于運營要轉發給學員這一場景來說毫無意義。
在做功能優化時,問卷列表增加一鍵復制鏈接的功能,運營只需要點擊1次復制按鈕,就可以單個或批量發給學員。
從使用性來說操作簡單、縮短了流程,在提升工作效率方面,以前給3個學員發送問卷需要10分鐘,優化后,只需要3分鐘即可完成。
三、產品體驗不好
不是只實現功能的產品就是好產品,好的產品體驗尤其重要,如使用者對產品的感官體驗、交互體驗、心理體驗等。
- 感官體驗,用戶對產品的視覺體驗,如產品的顏色、結構、呈現內容等,是否讓用戶“看起來舒服”;
- 交互體驗,系統功能的使用體驗,如點擊按鈕、滑動頁面等,是否讓用戶“用起來流暢”、且好操作;
- 心理體驗,產品功能超出用戶預期,超越需求之上,讓用戶心理尖叫“哇,這就是我想要的”。
回歸到工具產品中,產品功能設計不合理,導致使用不流暢,用戶使用的體驗感較差,只能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適應產品,無形中增加了用戶的使用成本。
對于營銷人員來說,日常工作中服務客戶已經占據了大量的工作時間和精力,遇到的客戶和處理的事情也各色各樣。若工作中再使用體驗不好的產品,不僅影響服務客戶的進度,好心情也會大受影響,這樣體驗不好的產品就是事倍功半。
舉個例子,在設計一個信息錄入的功能時,用戶有必填項未填。
但是在點擊“提交”按鈕后,系統才提示必填項未輸入,并清空了已填寫的信息,導致需要用戶重新編輯信息再提交,如此糟糕的體驗導致用戶心理“崩潰”,不想使用產品。
四、產品不符合變化后的業務
除了以上直接或間接的原因外,還有一種導致業務不用產品的原因,就是“產品不符合變化后的業務”。
業務變化,可能是功能流程變化,或者增加了新的營銷模式等,這些變化導致需求發生了變化。
如果變化發生在功能開發前還可以調整,但如果發生在迭代中或者產品上線后,那么產品必然是不符合變化后的需求,產品在還沒使用前就已經被業務方“淘汰”了。
舉個例子,在落地頁相關功能開發階段,功能滿足的是傳統電銷需求,但此時業務的營銷模式發生了變化,落地頁功能需要支持新的營銷模式。
此時距離產品上線時間還剩1周,來不及調整版本內容,最終產品上線后業務方沒有用起來。
五、總結一些解決問題的小方法
- 把握每次的需求溝通機會,充分理解需求,把業務當做“用戶”,參與到產品的設計中;
- 對于一些非正常途徑來的需求要找到源頭方確認好;
- 不做想當然的設計,要做符合用戶使用場景的產品;
- 上線前,準備好使用教程,教程的形式可以是錄制一段vedio、制作一個H5等,方便使用者隨時查看;
- 上線后,可以使用調查問卷、或者面對面調研的方式了解業務使用情況;
- 遇到嚴重影響業務的問題,優先解決,讓對方看到我們解決問題的態度和速度;
- 日常多和業務溝(套)通(近乎),培養敏銳的業務洞察力,及時了解業務模式的發展動態,做好充分的產品預案。
本文由 @六點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