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決策機制應用:如何介紹學習機

0 評論 5410 瀏覽 24 收藏 16 分鐘

編輯導語:在一個產品設計完成面向大眾推廣時,很容易出現自己太了解產品而誤以為用戶都了解,導致用戶收到的信息脫節;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認知決策機制應用,以學習機進行舉例分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上篇《PM認知升級:大腦認知決策機制》介紹了大腦對于信息的認知決策機制,包括過濾、識別、評判3種機制;認知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只有同時做到3步,才是有效傳達。

不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通常不會意識到,因為我們大部分情況下,都是在跟熟人打交道,所以3個步驟都是天然具備的。

比如兩人在一起聊明星八卦:

  • 過濾:大家面對面,同時對某個八卦有興趣,注意力天然具備,不用考慮和擔心被過濾;
  • 識別:明星大家都認識,八卦也都知道,因此也不用考慮如何讓對方識別自己所說的明星是誰,以及八卦是關于什么;
  • 評判:其中一個人說“某明星吸毒了”,雙方頭腦中共享“明星吸毒等于作死”這個常識,所以說某人吸毒,等于說一起來吃瓜看笑話;反之,吸毒在某些西方國家是一件很酷的事,如果是跟老外聊這個話題,可能就需要對于吸毒在中國的含義與后果,進行一些評判性的解釋說明,否則別人可能搞不懂你們的幸災樂禍。

換一個場景,你在大街上擺攤,推銷你的新發明,面向的是陌生路人:

  • 過濾:你需要大聲吆喝來吸引路人注意力,并且吆喝的內容要有創意,否則沒人理你。
  • 識別:你需要一兩句話說清楚的你的發明是什么,幫助用戶快速識別,否則就算有人來到你的攤位,半天沒聽明白,還是會搖搖頭走開。
  • 評判:你需對你新發明的功能進行評價和賦予意義,讓大家理解產品有什么用,為什么好,為什么值得買;否則大家會猶豫為什么要買你的,而不是去買其他的?

今天市面上幾乎所有的產品,不論是實物商品還是App,都是專業人員在工廠和辦公室完成,再面向大眾用戶推廣。

專業人員在設計產品和介紹產品時,容易陷入知識的詛咒,將面向陌生人的“推銷新發明”誤以為是好朋友之間的“一起聊八卦”,假定用戶跟自己一樣了解產品,從而出現用戶在接收信息和使用產品過程中的認知落差和脫節。

下面我們以“步步高學習機”為案例,嘗試以“大腦認知決策機制”模型,重新組織產品介紹信息,對上篇文章的認知模型進行實踐和應用。

一、案例:學習機的介紹內容評析

本人前陣子準備幫小侄女選購一個學習機,在京東上看了一圈,對于各個品牌學習機的介紹內容,深感無力,這些產品介紹信息,完全不能幫助我做出購買決策。

這次無奈的經歷,正好讓我以一個真實用戶的視角,來談談我對產品介紹頁面內容的理解。

內容評析:

作為一個真正想買學習機的用戶,看完整個介紹,我的感覺是兩點:

1)內容的主旨模糊,沒有從家長預期出發

家長購買學習機的目的,是幫助小孩學習,因此在家長預期中,關注的重點是“學習機到底如何幫助小孩學習”。

希望看到的介紹是,這里有些什么教學資源,這些資源的優勢是什么,對于提升成績方面有沒有什么證明之類。

但是這篇產品介紹,重點反而是在介紹硬件配置,類似一個人翻開菜譜尋找宮保雞丁的做法,看到的卻是全篇介紹宮保雞丁的歷史和食材有多么的新鮮。

2)只有信息,沒有評判,不能幫助決策

家長大多是首次購買,之前對產品了解不多,因此家長選購時,會在多個產品之間進行比較和猶豫。

這篇產品介紹只介紹了自己“有什么”,但是沒有幫助用戶判斷,這個產品在提升學習問題上到底好在哪(而不是僅僅硬件好),為什么比其他學習機更能幫助學習?

二、應用:根據大腦認知機制,重新介紹一次學習機

學習機當前介紹頁面的內容,更多的是從商家“表達”的角度出發,向用戶宣告和廣播,我們產品有些什么功能特性和配置;而不是從消費者“預期”的角度,去回答學習機為什么能幫助學習,以及我這款學習機到底好在哪里。

根據用戶認知的心理機制,當交流雙方的認知不在一個層面時,有效的信息傳達,應符合大腦的過濾機制、識別機制,和評判機制,從而構建完成的信息傳達過程。

圍繞大腦的3個階段的認知機制,我們將信息的傳達過程,整理為建立連接、簡化認知、引導決策3個對應的步驟。

1. 建立聯結:讓信息可以通過用戶大腦的過濾機制,吸引大腦注意

建立聯結就是當家長瀏覽電商平臺滿屏的學習機時,如何讓自己的產品脫穎而出,一眼就能吸引家長們的注意;家長購買學習機,關注的是對于提升學習的效果,不過學習機跟藥品一樣,效果很難通過產品本身的成分或配置來判斷,而只能通過消費者的使用反饋來證明。

所以學習機與家長的聯結點,在于觸發家長們對于產品效果“可信度”的情感認同;可信度可以通過銷量數據來證明,比如“X千萬個學生的口碑,是我們成長的密碼”,或者“每年銷售的學習機,拼起來可以鋪滿XX個清華大學”等。

通過第一印象啟發信任感和認同感,建立情感連接,家長們能更容易接受和同意后面的信息。

2. 簡化認知:從用戶預期出發,讓信息符合大腦的識別機制

家長們購買學習機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幫助小孩學習;同時大部分家長都是第一次購買,因此對于學習機的作用,又存在猶豫與不確定。

家長們的目標與猶豫,就構成了他們的“預期”,學習機到底是通過什么方法,來幫助小孩學習,并提升學習成績?

調整后的介紹內容的結構及順序:

1)資料全面:支持小學到高中,以及全國所有省市教材,不用擔心買錯。

內容作用: 首先打消家長擔心買錯的擔憂,因為不同省份教材不一樣,如果教材內容不匹配,那就白買了;如果家長頭腦中有一個擔憂的問題沒有被解決,就不可能有心思去看其他內容;因此有必要首先消除問題,釋放大腦壓力,讓家長能夠安心的了解其他內容。

2)課本講解:全國名師視頻講課,多年教學方法總結,讓學生徹底弄懂每一個知識點。

內容作用:中小學學生自學能力暫時還比較弱,學習最核心的就是老師講課,老師的水平直接決定學生對書本的理解程度,家長們瘋狂追去學區房,無非就是追求優秀的老師;所以名師視頻講課,證明自己的優質教學資源,就是對家長們關于“學習機如何幫助學習”這一核心訴求的最有效解答。

3)作業輔導:課后作業思路講解,深入掌握知識,并靈活運用。

內容作用:作業是學生和家長最頭痛的問題,家長輔導作業時,經常是自己知道答案,但是說不清楚思路;但是家長們也知道,解題思路才是最重要的,學習機能解決家長的這一痛點,進一步加強家長對于學習機作用的認同。

4)互動提問:學生對于學習的任何疑問,都能得到解答。

內容作用:不同學生的學習進度不一致,互動提問功能讓家長們放心,自己小孩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把控學習進度;從被動學,變成主動學,避免跟著視頻聽課還是聽不懂的尷尬,降低家長對于學習機作用的擔憂。

5)學習方法:不僅教知識,還教你怎么學,告別死記硬背,掌握正確學習方法。

內容作用:很多家長自己都經受過死記硬背之苦,所以深刻的懂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學習機不僅教知識,而且教方法,讓小孩在知識與方法上共同進步,這才是家長們理想中的小孩學習伙伴。

6)重點科目:對家長最關心語數外,重點介紹學習內容,以及預計的提升效果。

內容作用:語數外是學習的重點,也是家長最關心的科目,這三塊的突出介紹,并能取得家長的認同,會讓家長對于產品更有信心。

通過以上內容,逐步解答家長腦中的疑問,為家長們構建出完整“學習機是什么,以及如何幫助學習”的清晰認知;同時也讓家長們認同和相信“學習機確實有作用,并且自己有必要給小孩購買一臺學習機”。

3. 引導決策:借助大腦的評判機制,推動購買行動

家長們認同了學習機的必要性,但是不表示一定會購買這一款;所以接下來,我們需要進一步“助推”,讓家長們認同眼前看到的這款學習機,就是最佳的選擇。

1)社會認同

如前面所提到的,學習機跟藥品一樣,產品效果僅憑產品本身并不能完全判斷,所以需要借助其他方面的信息,來幫助判斷。

  • 行業經驗:已從事學習機行業XX年,在全國有XXX網點
  • 銷量數據:銷量第一,每年銷售XXX萬部?!磕甓加羞@么多家長和學生選擇我們,說明已經被市場所驗證和認可,可以放心選擇。

2)權威認證

  • 教師資質:介紹合作的老師和專家們的背景,研究成果,以及已取得的成績等;讓家長們相信,學習機里面的提供內容的老師和專家,比小孩學校的老師,擁有更好的教學經驗和能力,能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方法,對小孩學習能提供切實的幫助。
  • 內容質量:與全國XX所學校和XX位教育專家合作,對教學內容升級了XX個版本,收集到了家長和學生們XXXX份正面反饋等。
  • 成績證明:介紹一些因使用學習機而提升成績的學生故事,或者與學校合作,記錄學生使用前后的成績對比案例等。

3)硬件對比

介紹新版的硬件配置,相比于其他型號的升級部分,以及升級后對于速度等各方面帶來的使用體驗的不同;幫助用戶對比和了解,更貴的價格,所能帶來的價值提升。

4)特色功能

保護視力、同步點讀、家長管理、升降攝像頭等其他特色功能,作為產品的加分項,進一步證明產品功能完善,讓家長們感覺物有所值。

三、結語

大家大家在網上買東西時,經常遇到對同類型商品比來比去,最后還是無法決定的情況;很多時候并不是我們有選擇恐懼癥,而是產品介紹有問題,沒有從用戶認知出發,解答真正關心的問題,以及幫助降低比較和決策成本。

問題的原因不是商家不了解商品,而是太了解商品,以至于陷入知識的詛咒,將面向陌生人的“推銷新發明”誤以為是好朋友之間的“一起聊八卦”;假定用戶跟他們一樣了解產品,從而無意間跳過一些對用戶重要的信息。

以學習機為例,用戶對產品了解很少,關心的是最基礎的信息,如產品是什么,有什么用,怎么幫助我解決問題;而商家對這些信息太熟悉,誤認為所有人都知道,從而跳過這些關鍵信息,重點去介紹這次的新版本升級了什么、加入了什么新特性等。

產品經理們經常說要換位思考,或從用戶角度思考;實際上人是不可能做到換位思考的,因為已經存在我們大腦的信息,會塑造我們大腦的認知和思考方式。

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強迫自己清除大腦中已有的信息,變成一個一無所知的小白用戶;而是沿著用戶大腦的認知和決策機制,找到大腦中的認知開關,輸入符合要求的數據,從而影響用戶的認知和決策。

 

本文由 @身邊的行為設計學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