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思維:如何甄別系統性風險問題or執行問題?

0 評論 6816 瀏覽 9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讀: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在運營工作中是占比比較大的一部分內容。當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首先要對問題進行甄別,判斷是系統性風險問題還是運營人員的執行問題,在對癥下藥,解決問題。本文作者從實際工作出發,分享了甄別問題的幾點方法,供大家參考和學習。

前面3篇主要講述的都是關于實際應用的工具、模型和系統框架等等。今天來講講一些番外的內容:“如果在執行過程中出現問題后,如何識別是系統性風險問題還是執行者個人能力問題?!?。

為什么今天要講這個呢,因為就算對工具知道的再多,最后還需要看實操的效果。但同樣的體系、不同的人、執行的效果是存在差異的(差異是可以消除的,下文會講到),就像那句話所說的“道理都懂,還是過不好這一生”一樣。

下文主要從系統性風險的角度出發,對在戰略-戰術體系的既定框架下,如果出現重大問題,如何對問題進行正確的定位。

圖1

舉個例子:大家有沒有發現,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出現重大問題,大部分第一反應都是機械性的把問題責任歸納到某個執行人員身上,明明是流程存在問題,但偏偏定位為人的能力問題。當然,也不100%排除確實會存在個人能力的問題的影響,但是更多的情況是系統性問題導致的風險,這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而不是無差別的歸責,久而久之:

  • 大家不愿意承擔更多的責任;
  • 無法識別是執行問題(即個人能力問題)還是系統性風險的問題,問題懸而未決,破壞項目進度。

圖2

那么怎么分析呢,先初步歸類以下兩情況:

  • 執行問題:如果是執行過程中出現失誤,即個人執行問題,譬如大面積數據出錯或執行上不配合等;
  • 系統性風險:如果是在整體規劃中出現漏洞,譬如流程設計不完善、環節缺失等引起的一系列矛盾。

圖3:問題定性:人和系統同時存在問題

假設存在系統性風險的問題,沒有進行及時優化的話,你讓對方執行一千一萬遍或者能力再怎么提升,結果都是一樣。因為流程已經是存在必然缺陷,繼續執行只會進一步推高團隊內部的溝通成本:

  • 信息偏差被擴大:團隊與團隊之間、團隊與流程之間、流程與流程之間,嚴重阻礙執行流程的銜接;
  • 認知偏差被擴大:團隊之間存在認知偏差,導致思維和決策不一致,甚至排斥。

所以,制定戰略-戰術的整體框架固然重要,但是在執行過程中如何怎么意識到問題、意識到問題怎么定性、以及怎么解決問題,同樣關鍵。

圖4

快速識別個人能力導致的執行問題、還是流程不完善導致的系統性風險問題,對問題進行定性,才能更有針對性的提出解決方案:

  • 清晰分辨是執行問題or系統問題,才能針對性的進行優化,而不是相互推諉,以問題覆蓋問題。
  • 防止團隊中出現情緒化的負面情況,能力被情緒覆蓋,執行積極性被壓制。

尤其是活動運營和產品運營都是建立在跨團隊協作之上,更加需要建立這種意識。上一篇也講到:所有的執行都是需要落實到人的。如果只是純粹的執行既定策略,不對潛在風險進行深挖和規避,那么整套體系形同空殼和異常脆弱。

除了項目負責人對數據進行量化分析、把控進度和風險以外,怎么讓團隊也建立風險意識更加關鍵,畢竟群策群力比單打獨斗要強得多,很多微小的細節,數據是很難體現的。前線的執行人員反饋的情況結合數據進行考量才更加真實有說服力。

01 黑石蘇世民:自上而下,從體系進行優化

黑石是一家管理著全球5500億美元資產的金融機構。就在1989年,黑石團隊其中一位合伙人A主張3.3億美元的交易規模,收購一家主營鋼鐵加工業務的埃德科姆,團隊中另外一名合伙人B卻持反對意見,在合伙人A和合伙人B的討論下,黑石的總裁蘇世民決定進行收購。

但這筆收購最終沒有迎來美好的結局,損失規模超過3.3億美元。因此還被投資者“劈頭蓋臉”的當面辱罵?!白诳蛻舻霓k公室里,我感覺自己的眼淚不由自主地涌了出來,雙頰變得通紅?!保ǔ鲎?我的經驗與教訓)

圖5:“單人決策”體系

講道理合伙人A提議主張的交易,責任理應是由他來承擔。一般普通操作會是:狠批合伙人A一頓,然后讓合伙人A到金主爸爸辦公室挨罵,最后回歸日常。解決掉個人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但是,同類型的錯誤在未來必然會再次發生。

蘇世民并沒有按尋常套路思考問題,因為他知道這次失敗最關鍵的癥結并不在于個人,而是整體的決策體系存在嚴重的系統性問題,自上而下的進行分析,開始從高風險的“單人決策”體系轉變為“團隊決策”體系,來對風險進行有效的分解。

圖6:“團隊決策”體系

這里并未讓大家學習他的決策流程,他的決策流程也不一定適合自己團隊使用。更多的是要分析和提煉他的核心邏輯,即對問題進行自上而下的思考,找到整體流程的關鍵癥結并優化。

在上一篇文章“社群運用體系化的SOP管理”也是一樣的,如果生搬硬套、機械化的執行可能未必合適,需要在掌握的基礎上針對你真實的業務場景進行不斷的調整,才能發揮它真正的價值所在。這就是為什么很多人感覺看了很多理論知識,工作中也常有應用,但是對工作幫助還是沒有很明顯的提升。其實并非人的能力不足,不妨自上而下的去思考,對問題重新定位,突破死亡螺旋的怪圈。

圖7:死亡螺旋與破圈

02 德魯克:先思考組織再定位人

既然講到系統,就繞不開組織,最后才到人。我們要先意識到人的長處,其次短處是可以彌補的。

被譽為管理學大師的彼得·德魯克曾在書中說過,組織的目的是“讓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沒有任何組織能完全依賴天才,天才總是非常罕見,而且不可預測。但是能不能讓普通人展現超凡的績效,激發每個人潛在的優點,并且運用這些優點,協助組織其他成員表現得更好,換句話說,能否取長補短,是組織的一大考驗。

好的組織精神必須讓個人的長處有充分的發揮空間,肯定和獎勵卓越的表現,讓個人的卓越表現對組織其他成員產生建設性的貢獻。因此,好的組織精神應該強調個人優點──強調他能做什么,而不是他不能做什么,必須不斷改進團體的能力和績效;把昨天的優良表現當做今天的最低要求,把昨天的卓越績效視為今天的一般水準。(出自-管理的實踐)

所以,人與人之間并不存在絕對的能力差異,即可通過培養習得。只是每個人所發展的方向導致必然存在意識間的落差:

  • 人與人之間是必然存在信息差的,沒有誰是有”上帝視覺”這種開掛能力(你得首先確認對方是否有儲存這個信息,再決定你接下來對話得方式);
  • 團隊包括自己都是普通人,是人都有犯錯的機會,只是頻次的高低而已;
  • 人的能力都是可以培養的,但是受關鍵變量影響,包括:時間的長短、實戰的多少。

所以,當出現問題時,由上而下逐步對問題進行一個清晰的定義:

  • 頂層框架:由上往下,系統/制度的定位,即先思考系統/制度是否完善和成熟,是否存在決策漏洞和流程缺失等;
  • 底層搭建:由下往上,思考人的定位,即執行者的能力范圍和空白領域,以及信息偏差等。

03 最后

大家如果在戰術執行過程中發現重大問題的時候,先思考,不要急于下定論,因為人一旦發表了自我觀點后,一定會極力捍衛自己的觀點,并且排斥與自己觀點不一致的解決方案(人都是有言行一致的傾向),最壞的莫過于產生情緒,不斷的進行否定。

看不清問題的核心,就算掌握再多的方法論也沒用,方向錯了只會讓你越走越迷茫。

 

本文由 @愛喝可樂的運營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