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5”個B端產品方法論,我想分享給你

2 評論 11984 瀏覽 40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語:關于B端產品的相關知識,大家已經了解了不少,然而關于B端產品方法論,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見解。本文作者通過回顧自己4年的平臺產品工作經驗,總結了“2.5”個B端產品方法論,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距離上次發表文章已經過去30+個月了,在當下這家公司負責了15+個項目(還沒算上一些不成項目的流程優化),高效的工作效率/溝通效率讓我能夠同時負責多個項目且腦子不堵車。

接近4年的平臺產品工作經驗,又臨近工作更換的節點,將這段時間的一些個人思考和收獲梳理成型,和大家分享。

前言:?由于行業/公司/部門的情況不同,造成了不同產品崗位所需要的能力不同。但抽象一下,所有(產品)崗位提供的都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然問題是五花八門的,但解決問題總有相同的方法/思路。

籠統來說,解決問題總共有三個步驟,且分先后:

  1. 分析問題關鍵
  2. 提供解決方案
  3. 效果驗證
  4. 循環迭代(分析/解決/驗證 新的問題)

一、分析問題

在分析問題上,有個很著名的梗<怎么把大象放進冰箱?>。答案大家都知道<打開冰箱門,把大象放進去,關上冰箱門>,不妨就以這個問題來展開討論。

1. 細化流程

分析問題的首要步驟,毫無疑問是要先細化問題。一個天馬行空的問題,不代表問題本身100%是天馬行空的,一部壞的電視機可能只是某個零件出了問題,放大象進冰箱我們也可以幫忙開關門。

可惜的是,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是對問題本身全盤否認。而一旦否認問題后,問題解決者的價值也就一同被否認了(或者變成了否認提出問題的人的觀點),畢竟沒人愿意為一個解決不了的問題去投入成本。

回到放大象進冰箱的梗,細化流程之后,問題就清晰很多了。

  1. 打開冰箱門——可行(成本低)
  2. 把大象放進去——存在難度(成本高)
  3. 關上冰箱門——可行(成本低)

再對第二步拆分,從某地把大象運到冰箱前,引導它進去。流程拆分得越細,要解決的問題就越清晰,相應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越清晰。

2. 到底要多細

我的答案是,細到能解決的地步,或者盡你所知道的程度就足夠了。這分兩步細到能解決,問題解決了,繼續細沒意義,除非再細下去能有替換方案降低成本。

盡自己所能的細,是自我安慰的選擇。信息/知識 容納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等于一個人的智商/能力/價值的水平,不要在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東西上對自己要求過高,否則只會給自己帶來挫敗感。

而盡自己所能的細,要做到這一步也不容易。這要求我們對自己所了解的東西融會貫通,做到舉一反三。在工作場景中,這要求我們能夠結合項目過往的內容/正在執行的方案/將來可能的規劃,給出一個成本最低的答案。

再結合例子來看:

  1. 從某地獲得大象使用權(當然偷一個也行,不過違法的成本可能是無限大的)
  2. 運到冰箱前
  3. 引導它進去

如果公司有錢買下一頭大象,那么使用權問題就解決了。如果公司剛好是海運行業,那么運輸問題就解決了。如果公司里面有員工當過動物園飼養員而你又知道,那么引導的問題就解決了。

但公司能用的資源往往不是充足的,如果能創造出未有的方法(將成本無限大的問題轉為成本有限的問題),或者選擇更低成本的方法去解決,中間的gap就是問題解決者的價值所在了。

這個方法在現實情況中也是多種多樣的,可能是員工的人脈關系,過往工作的知識儲備等等。

3. 為什么要做?

在ab兩點上,都是對問題提供解決方案的思考。

而在實際工作中,特別是產品經理,經常遇到上下游提出的各種需求。這要求產品經理在問題的出發點上進行更多的思考,做不做,為什么要做,做了后收益是否足夠可觀,而不是直接埋頭去想怎么做。

如果僅是為了展示部門能力而把大象放入冰箱,那么將部門的資源拿去買大象(內部消耗)是否值得?但如果是為了向股東/客戶展示能力而獲得更多合作機會,那么聽上去就是一個不錯的方案了(不過我在工作上,很多時候都是先思考細化流程,分析發現成本過大,反推目的,梳理責任邊界,然后拒需求的hhh)。

在分析問題的方法上,分享一些我實際遇到的例子,解決方案足夠旁大的都已經成為我簡歷上的項目了(我的經歷在文末):

  1. 如何減少一線人員的劃水情況?
  2. 如何對比內外部模型水平差異?
  3. 如何降低線上工作和質檢工作環境的差異?
  4. 如何設計一個評分彈窗?

實際上問題3在實際工作中沒有暴露出這么明顯,當時情況是質檢準確率總是比較低,經過一番調研后才發現這個問題,這也比較符合大部分產品經理實際工作遇到的情況。

而問題4是我在面試中遇到的一個問題,它掠過了問題分析的步驟,要求直接提供問題的解決方案。但是評分彈窗何時出現,用戶評分結果要用在哪里,都沒有給出,設計起來就比較困難了,面試結果也不如人意。

那么如何設計一個評分彈窗呢?

二、提供解決方案

后臺產品的設計往往是為了支撐上游業務,提供信息化的傳輸/協調能力,從而加快整體流程,達到節省成本的作用,規范/加快/簡化業務流程是解決方案重要且基本的要求。

在此之上,節省開發成本的多少,是區分產品優劣的另一個因素。如何降低開發成本呢?有三種可能,且一般情況下優劣同先后順序:

1. 當下開發成本為0

這意味著,用現有的流程去滿足新的業務需求。

已有流程可能不完美,但如果能快速實現,且滿足業務方的關鍵要求,對比之下便是最好的選擇。還有一點是,緊急的流程可能是低頻且不重要的流程,畢竟如果足夠重要,往往早已實現,或在部門的大規劃上。

入門的產品經理在面對業務需求時,對現有功能/歷史情況不了解,即使明明有菜刀了,還要另外造一把匕首。

2. 有多個方案的情況下,選擇開發成本最小的一種

運大象到冰箱前,還是運冰箱到大象前更簡單?新規劃一條航線去運大象,還是將原定航線上的船空出來一個位置比較節省成本?這個選擇很簡單,但可能會和3沖突。

3. 流程可兼容日后流程/規劃,節省以后的成本

如果逼不得已要新建一個流程,最好將其做到足夠通用(減少個性化)。而通用的要求是,先將多個流程的維度抽象出來,變成一個個個性化的值。這么說有點模糊,放出我一般梳理需求時都會用到的excel表:

(表1)

(表2)

表1是對表單設計時的信息梳理。后臺的每個任務(電商入庫,每個貨物/包裹都是一張入庫流水單;oa系統,每個用戶/id都是一條記錄。

如果信息過多,則通過uid將儲存在不同庫表的信息關聯起來)都對應一條數據記錄,而每條數據記錄都有自己的信息,通過將實際的線下流程節點和記錄的狀態數據變更觸發點關聯起來,一個個流程便可以實現。

可以看到,我:

  • 首先將每個任務需要記錄的信息維度列出,比如任務名稱/任務時間/…這要求我們對所有場景的流程需要用到的相同信息抽象出來;
  • 再將信息維度歸類,歸為任務信息/業務范圍/投放時機/…信息歸類可以幫助產品自己對每個信息的用處有更深的了解,對開發同學設計庫表,理解業務時也有幫助;
  • 根據每個場景,制定每個維度里面都有什么值。

表2與表1的區別在于,表1是對一個個任務(如實物)的信息進行抽象,表2是對一個個流程(虛物)的將信息進行抽象。只要練習多了,就可以將不同對象都按照不同維度抽象起來。

實際上按照不同維度來抽象描述,這和技術同學的[面向對象編程]有相似之處,而日常在介紹各類內容時,我們也是按照一定邏輯/維度順序的,比如時間順序、空間順序…

這個方法可是我的壓箱法寶了,它幫助我在一天內就把這個容納了雙審/質檢/培訓的系統方案給梳理完善出來。當然,我所負責的業務的流程復雜程度相對而言是比較低的,有些行業的線下業務流程可要復雜得多,但抽象總是有用的。

以電商流程為例,如果抽象的流程為[入庫],那么購置的貨物入庫/退貨入庫/調倉入庫/…是不是都可以使用同一套流程呢?只是貨物來源不同,那么貨物來源又可以定義為一個維度了。

三、效果驗證

這part主要描述的內容是 [制定關鍵指標](結果),以及不只看[關鍵指標](關注過程)。就當0.5個,下次有機會再分享吧~

 

本文由 @Ie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兩個表格看到不是很懂

    來自浙江 回復
  2. 這兩張表有點意思額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