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aS平臺時代:釘釘不迷茫,微信不克制

4 評論 11524 瀏覽 25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2015年是中國SaaS的“元年”,但是從2015年至今,SaaS在完成對傳統軟件顛覆、成為市場主流的路上仍然面臨著不小的阻力。今年的1月14日,釘釘召開2021發布會,推出全新6.0版本,結合之前主打的“云釘一體”戰略,公開新的進化方向,打造“低代碼工具”,帶火新名詞“低代碼”,SaaS市場或許即將進入爆發期。

一、SaaS平臺時代的來臨

2020年的疫情,改變了太多事情。全民強制隔離,“幫助”SaaS公司幾乎0成本完成了對企業的數字化教育。

毫無疑問,數字化轉型將成為企業服務市場未來數年的熱點,SaaS市場即將進入爆發期。當市場需求井噴,接下來的發展重點將是解決供應端的效率問題。

從本質上來說,效率問題可以分為兩類:

1. 交易效率

企業去哪里尋找SaaS廠商?如何才能低成本匹配到合適的廠商?

2. 交付效率

如何快速上線?如何低成本滿足個性化需求?如何打通多個SaaS系統?

SaaS平臺生態的建立,將有效解決交易效率和交付效率問題。因此我認為,中國SaaS平臺時代已經來臨,各大平臺的爭霸賽,即將進入白熱化階段。

二、低代碼的戰略意義

2015年被標記為中國SaaS的“元年”,這樣的說法雖然不夠嚴謹,但是客觀上反映了在移動化、社交化的東風下,SaaS市場進入了百花齊放的時代。

但是,二次開發成本高,系統集成困難,客戶缺乏開發主動權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SaaS行業,是SaaS完成對傳統軟件顛覆、成為市場主流的最大阻力。

釘釘6.0發布“低代碼平臺”的第二天,微信即公開跟進。其核心原因就在于, “低代碼”戰略正是中國SaaS的“解藥”。微信如果不及時跟進,將有可能讓釘釘占據有利的市場位置。

具體來說,低代碼戰略的威力,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1. 規模效應

“低代碼”能力是SaaS企業的普遍需求,但是對于大部分SaaS創業公司而言,自建昂貴的“低代碼”平臺并不合算,也不現實。

由平臺型公司來提供廉價甚至免費的“低代碼”能力,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SaaS創業公司遷入平臺,甚至激發更多的SaaS創業;另一方面海量的用戶也可以攤薄平臺成本,從而形成平臺的規模效應。

2. 網絡效應

由于“低代碼”平臺提供了統一的開發環境和工具,同時也給客戶提供了自主開發的能力,會導致客戶傾向于選擇平臺上的SaaS廠商,并誘導已有的SaaS供應商向該平臺遷移;反之,當大量SaaS廠商都在使用某一個平臺,為了方便SaaS系統間的數據和流程打通,客戶也將更愿意遷移到該平臺。

當一個客戶的大部分SaaS廠商都在某一個平臺上,并且通過該平臺滿足了個性化需求,那么換平臺的“替換成本”就會非常昂貴。這就是“低代碼”平臺的網絡效應。

3. 頭部效應

管理軟件市場有非常強的頭部效應,這就意味著,一旦某個公司形成“最佳方案”的認知,其市場地位將難以動搖。

主要在于,管理軟件采購具有較大不確定性。在正式上線之前,企業無法完全確定軟件與業務的匹配度。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會優先選擇市場公認的“最佳方案”,從而最大程度上規避風險(包括個人政治風險)。

因此,一旦釘釘在B端市場上形成了“最佳SaaS平臺”的認知,微信要追趕釘釘的步伐,將變得更加困難。

三、釘釘不迷茫

一直以來,釘釘似乎都是SaaS廠家的公敵。

2015年,釘釘2.0發布,很快就掀起了SaaS圈著名的“釘紛大戰”。主角之一的紛享銷客,作為一家SaaS創業公司,據說一個季度就投入過億廣告費用;而背靠阿里爸爸的釘釘,廣告投入和用戶補貼更不遑多讓。

最終,燒不起錢的紛享銷客被迫退出,宣布轉型。

2017年,我分析當時所在公司的SaaS產品續費率。行業垂直型的產品,續費率相對穩定;而通用型的產品,包括考勤、IM等功能,續費率在某些時間點會出現斷崖式的下降。背后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在這些時間點,釘釘又發布了新功能。

當然,釘釘并沒有搶走所有SaaS廠商的飯碗,比如功能垂直領域的HR、CRM,以及行業垂直型的快消品、電商。但是,釘釘也從來沒有明確過“一定不做什么”。因此,SaaS廠商從來都沒有信任過釘釘。在我看來,這其實也反映了釘釘在戰略上的迷茫。

而在6.0發布會,釘釘宣布全面開放底層能力和1300個API接口,并宣稱“希望未來3年在釘釘上長出1000萬個釘應用”。這實際上就宣告了,釘釘不做SaaS公司,而要做“孵化SaaS公司”的公司。

在我看來,這一充滿了戰略自信的決定,似乎說明了一點:現在的釘釘,已經不再迷茫。

頗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年做辦公協同的明道,因為釘釘殺入協同市場,被迫轉型做了低代碼產品;現在釘釘又將低代碼作為自己的第二戰略發力點,真不知明道創始人作何感想。

四、微信不克制

就像較勁似的,釘釘宣布低代碼戰略的第二天,騰訊宣布:騰訊云“低代碼LowCode平臺”正式開啟公測!

其實,釘釘6.0發布會一結束,我就斷定,微信和飛書一定會跟進。然而,微信如此“不克制”的跟進方式,仍然驚到了我。

這種作風,很不“微信”。

作為微信團隊打造的企業微信,一直采取的都是不慌不亂的跟隨戰略。比如,釘釘1.0在2015年正式發布,企業微信1.0則在2016年發布;釘釘在2019年宣布企業與組織數超過500萬,企業微信則在2020年宣布:“真實”企業與組織數超過 550萬。

實際上,企業微信似乎確實不需要焦慮,因為它手上掌握著一張王牌:與個人微信的互通。

2019年,我剛到現在公司的時候,就明確了公司的IT戰略:All In 微信。簡單的說,就是放棄釘釘,轉向企業微信;弱化原生APP,遷移到企業微信應用和微信小程序。

2020年,我們基于微信體系取得了明顯的業績增長,管理效率也得到有效提升,這充分反映了微信體系的核心競爭力:月活超過10億用戶,每天平均使用時長超過1小時。

但是,釘釘6.0的發布,似乎讓微信慌了。

就在釘釘6.0發布會兩周后,深耕企業微信生態的微盛宣布:獲得騰訊和紅杉的億元級A+輪融資,繼上輪騰訊和紅杉的投資僅隔5個月。

為什么微信這么著急扶持企業微信生態廠商?我想,也許是沒有人比微信更了解,生態的可怕威力。

五、未來

作為創業者,可能會關注,未來會被迫二選一嗎?

我認為,一家獨大的危害非常大,反壟斷是大勢所趨。因此,明目張膽的要求二選一,將很難再成為平臺的核心策略。

對于我們來說,同時在兩個平臺進行深耕,以獲得更大流量,同時保持相對的獨立性,這當然是一種非常不錯的選擇。但是,搞清楚兩個平臺的優勢,搞清楚我們的客戶在哪里,然后選擇一個平臺死磕,也許是新進入者更佳的選擇。

畢竟,就像釘釘一樣:想清楚“不做什么”,才是戰略的真諦。

#專欄作家#

王戴明,微信公眾號:To B老人家,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多年互聯網產品與信息化管理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釘釘推出低代碼前的版本,其實定制化程度并不高,還是用免費的工具套件換取用戶體量的做法,從其他SaaS商搶客戶。但是低代碼發布后,真的,就擁有了融入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流程里的潛力了。釘釘也就不再是阿里的釘釘,而是企業的釘釘——這一直以來,就是企業微信的王牌,企業自己的微信,把客戶捏在企業手里。

    來自廣東 回復
  2. 釘釘和企業微信客群有所區別的吧,而且釘釘在工作管理中比企業微信好,很容易形成效應。工作經歷帶來的個人淺見。

    回復
  3. 作為一個阿里出來現在在企業微信生態廠商的產品來說,釘釘服務于中小企業不計成本的,而企微生態廠商是需要顧及成本的!在企業痛癢爽點上來說,釘釘借助生態內公司的需求分析研判,打出的產品組合“王炸”牌,這也是生態廠商所不足的;從這兩個方向長遠來看,企微短期可借助微信,長期若無法突破,未來賽道釘釘一定會領先的~個人見解

    回復
    1. 企業微信如果干等著,肯定會出問題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