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你不僅要增長,還要擺脫“增長的反噬”
編輯導讀:說到增長,很多企業都覺得這是一個褒義詞。增長得越快,就越證明公司的強大。事實真是如此嗎?瑞幸咖啡瘋狂增長的同時,也暴露出了它的問題。企業在向前跑時,也要關注增長的反噬。本文作者對此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與你分享。
每個人都在談論增長,卻很少有人談及增長的問題。
在我看來,增長不是一個褒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放緩,有放緩的問題;增長,也有增長的問題。
隨著瑞幸的閃電戰被渾水截斷;OYO的紅色風暴因為數據造假被扒皮;眾多新消費品在下一輪融資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利潤拷問……
這些都暗示我們:只是一味地往前跑,不一定能跑贏對手,但一定會遭遇“增長的反噬”。
為什么有些品牌可以健康增長,有些就遭遇了反噬?
我認為最關鍵的原因是:大多數人只追求“外增長”,而忽略了“內增長”。
一、增長模式:外增長VS內增長
增長到底是在增長什么?
用戶量、銷量、利潤、市場份額、還是市值?這些看得見的增長,我叫它“外增長”。
只追求“外增長”可以贏嗎?可以,但是前提是“外增長”可以帶來「規模效應」。
什么是「規模效應」?就是你越大,用戶就越難離開你;你越大,競爭對手越難和你平等競爭。
比如說微信,當你的好友都在用的時候,你就不可能卸載微信。
比如說沃爾瑪,當銷售額比對手大1倍時,就可以從供應商那兒拿到更便宜的價格,其他商超就更難和它競爭了。
但是規模效應,不一定對所有行業都適用。
比如說零售行業,不可能因為711全球開店數量最多,你就不再去樓下的“張姐食雜店”買東西了。
那些懂得無數增長技巧的CEO、CMO們,不能只看到亞馬遜、京東、拼多多的虧損式增長,還要看看自己和它們是不是一樣的品性。
如果“外增長”無法帶來「規模效應」,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外增長”轉化為“內增長”。
什么是“內增長”呢?供應鏈能力、技術研發能力、組織運營能力、產品孵化能力、資金運轉效率等,這些外界看不見的能力就是“內增長”。
假如你想擴張產品品類,來獲取新一輪增長。但發現新品上一款死一款,這就是你的產品孵化能力沒有增長。
假如你想通過開更多的店鋪,來獲取新的增長。但發現新開店鋪營業額差別巨大,新任店長水平參差不齊,這就是你的人才組織能力沒有增長。
無法形成內增長的外增長都是虛胖,體重越大、戰斗力越弱。
舉個例子,看看超級品牌是如何獲得良性增長的。
這支片子叫《你媽要啥》,是百度大字版APP的最新廣告片。
百度大字版APP不止字大,還加入了一個功能叫“陪伴電臺”。子女錄制20句話,就能生成自己的語音包,隨時隨地為父母讀新聞。
今年的疫情讓很多人沒法回家過年,于是外地的我們就用“買買買”來表達孝心。但百度告訴我們:年輕人的盡孝,不僅要“盡力”,還要“盡心”。
《你媽要啥》上映后,百度大字版APP下載量激增。
百度的這種增長方法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說它簡單,是因為這種增長方法,說白了就是:
場景化的產品開發+人文關懷式的創意
說它難,是因為就算你明白了百度的增長方法,如果你洞察不出準確的場景,提煉不出犀利的創意,你一樣沒法獲得增長。
顯然,百度式增長的關鍵不是預算和技術,而是百度市場部能不能持續、穩定地輸出高質量的洞察。
回看百度在2020-2021年的所有創意,我們會發現百度一直在用這種模式做增長。
- 六一:孩子今天不想補課,百度的「拍照搜題」為了孩子表示“不想營業”;
- 七夕:很多人會在百度上搜“七夕節送什么禮物合適?”百度搜索頁面顯示:別問!感情的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 重陽節:如果你當天搜索“重陽節”,百度會用一條叫《你說啥》的說唱告訴你:別總讓父母自己去百度,你才是父母最好的答案。
- 春節:百度推出大字版APP,號召回不去家的年輕人,把聲音放在父母的手機里,隨時隨地給父母一個陪伴。
- ……
當百度市場部有了「連續輸出高質量洞察」的“內增長”實力,才會有百度APP“外增長”的可能性。
再舉個例子,同樣是瘋狂開店,為什么瑞幸萎靡了,但海底撈還在跑馬圈地?
瑞幸2019年的門店數大約是4910家。什么概念?星巴克花了20年時間,才在中國開了4100家咖啡店。
海底撈在2020年上半年新開門店173家,未來3年計劃開到1000家門店。在疫情肆虐的餐飲行業里,海底撈的開店速度簡直有些驚悚。
海底撈的底氣在哪呢?外行以為是變態的服務和口碑,只有內行人知道,海底撈的底氣是它龐大的運營系統。
- 首先,是供應鏈。食材的采購、加工、配送……有了這些,才能保證菜品質量不掉隊。
- 而后,是裝修。開店得有裝修、選址、翻新等工程要做,海底撈的門面空間得保持調性一致;
- 其次,是人才。開新店就得招聘服務員、店長,而且這些人得熟悉海底撈的服務流程,保持服務水準;
- 最后,是信息。新店復雜的賬單信息,如何讓總部統一調配?這些就需要一體化的數據管理平臺。
以上每一個板塊,海底撈都成立了獨立公司做專門運營。
瘋狂開店最難得是啥?是把一切復雜的事情變成標準化動作。只有這樣,才能在不傷害口碑的情況下,肆意野蠻生長。
所以,海底撈是用“內增長”的運營系統,成就了“外增長”的市場份額。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增長瓶頸,都是因為我們在“內增長”實力不足時,就企圖獲得“外增長”。
這就好比沒練過長跑就去跑馬拉松,以為靠意志力就能撐下來,結果只會是半路猝死。
而且,當我們不明白“內增長”的道理時,最容易錯估增長的速度。
1. 增長速度:真正的增長不是下象棋,而是下圍棋
多數人以為的增長,就是每個季度都保持勻速增長。尤其是上市公司,在財報的壓力下,更會粉飾每個季度的增速。
我認為,下象棋和下圍棋,是對“劣性增長”和“良性增長”最好的比喻。
下象棋時,我們在乎的是每一個棋子的輸贏。象棋的終局一般只剩下幾顆棋子,一般而言,哪一方吃掉更多的棋子,他獲勝的概率就越大。
但下圍棋就完全不一樣。下圍棋講究的不是“吃子”而是“布局”,可能有人一直下的不溫不火,但一旦在某一刻他完成了棋子的布局,對方即便吃掉他再多的子也無力回天。
那么,現實生活更像下象棋,還是更像下圍棋呢?顯而易見是下圍棋。
在棋局里,我們不能過分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在商戰里,我們也不能過分在乎一季一年的增速。
真正的增長,不是均速的,而是跳躍式的。
增長是需要能量的,而能量是需要儲備的,這個能力儲備期,就是“內增長”的周期。如果內在能量不足,還拼命增長只會拔苗助長。
所以,不增長是增長的必要步驟。一直不停地增長, 必然是畸形的增長。
湘軍成立時,咸豐皇帝就讓曾國藩增援安徽。但曾國藩認為,湘軍準備不足,就拒絕出征。
咸豐皇帝幾次下詔,罵他“偏執己見”,曾國藩都抗旨不從。
曾國藩覺得現在的湘軍就是烏合之眾,只有200艘船,500門炮,兵器都是生銹的。
曾國藩認為,還得補充民船800只,大炮1000余,陸軍6000人,水軍4000人,訓練軍士到明年,才有勝利的希望。
第二年,曾國藩率領17000的水陸湘軍,先下湘潭、再捷岳州,一舉徹底把太平軍趕出了湖南。
當我們眼中是棋局而不是棋子時,我們就會明白:增長不是目的,戰略才是目的,增長是戰略實現的結果。
而一切戰略性的增長,都需要長期的布局,都需要忍受不增長的平淡。
還拿百度舉例。
大家都看到百度的《你說啥》瘋狂刷屏,但是很少有人看到,百度圍繞“人文關懷”,已經輸出了一整年的創意。
用不同的創意聚焦同一個戰略定位,百度經過整整1年的能量積蓄,才真正喚醒用戶對百度的品牌感知。
也直到2020年10月底,才有了第一個刷屏爆款《你說啥》。
如果前兩個創意沒刷屏,百度市場部就放棄“人文關懷”這個品牌戰略,還會有《你說啥》的刷屏嗎?
而且, 即便有了《你說啥》的刷屏,百度依然圍繞“人文關懷”這個大的戰略點,持續輸出創意《你媽要啥》。
(你媽要啥病毒TVC)
在《你說啥》里,代溝是從“你媽看不懂你的朋友圈”開始的;而《你媽要啥》里,代溝是從“你以為你很了解你媽 ”開始的。
創意不同,落點一致。
所以,好的市場人只對戰略執著,不對增長著迷。
我們再拿老鄉雞舉例。
很多人提到老鄉雞,都說老鄉雞的事件營銷做得好,什么董事長手撕聯名信、200元戰略發布會之類的。
但這些看起來火熱的事件營銷都是“詭道”,是一個企業營銷中的皮毛,真正的決定增長勢能的可不是這些東西。
2013年,老鄉雞決定要做成一個全國性品牌,老鄉雞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是關停上海、北京、南京的店鋪,退回安徽!
這么做的意義是什么呢?就是把安徽打造成一個樣本基地,徹底搞懂店鋪如何標準化運營、供應鏈如何高效運轉、人才如何持續供應,把“內增長”的邏輯搞明白。
2016年,老鄉雞在安徽店鋪,從100家開到了300多家。安徽300家店鋪是什么概念呢?是所有海外快餐店數量的3倍!
這個時候,老鄉雞才走出安徽,先后進軍南京、武漢、上海各地,成為全國性品牌。
他們董事長的原話是:“出去之后我們發現,積聚的勢能果然很高,發展真是非常順利……”
有時候,慢就是快。這種似慢實快的節奏,才是真正的良性增長。
為了獲得長期的增長,創始人要有短期不增長的勇氣,投資人要有短期不分紅的眼光。
2. 增長周期:不同增長周期,不同增長動力
增長不難,難的是持續增長。
大部分創始人的焦慮都是起初增速不錯,然后某一刻突然失速了。于是,增加更多的產品線、鋪更多的貨、加更多的班,但是增速上來了,利潤就掉下去了。
我想,這是很多B輪企業的現狀。問題在哪呢?
問題在于,很多人沒想清楚自己的增長動力是什么?不同品牌周期,會有不同的增長動力。
當我們進入另一個增長周期時,用老方法就到不了新地方。必須及時切換增長模式,才能獲得新的增長勢能。
一般而言,一個新品牌要經歷四個增長周期,分別是:
- 品類型增長
- 流量型增長
- 運營型增長
- 心智型增長
二、品類型增長
什么叫品類型增長呢?就是人們有了新的消費需求,但是這個需求還沒有哪個產品能夠滿足。
如果恰巧這時候你推出了某款產品,你就是在填補市場空白,你將獲得天然的增長動能。
舉個例子,有個新消費品牌叫“奶糖派”,slogan是“專注大罩杯”,專門給大胸女生研發的內衣品牌。
在直男眼里,大胸是女生的資本。但在女生眼里,大胸其實是負擔。不僅運動起來很累,稍微穿著隨意點,就會顯得很輕浮。
大胸女生不僅很難買到合適的罩杯,而且一般都不舒適。所以,大罩杯的內衣一直是一塊市場空白。
奶糖派的這個時期的市場增長,就是品類型增長,享受的是品類紅利。
上文提到的百度大字版APP,也是一種品類型增長。
這款APP解決的是,老年人“上網難”的問題,APP里定制了三個人性化功能:
- 字體更大:不用老花鏡也能看清字;
- 百寶箱:里面集合了老人常用的功能;
- 陪伴電臺:用子女的聲音給父母讀新聞。
百度大字版APP,也是在利用品類創新,來獲得新增長。
品類型增長最適合新創品牌,在沒錢沒流量的情況下,主要依賴產品就能獲取增長。
但是新創品牌在利用品類型增長時,常常會遇到三個增長陷阱,這個問題我們「番外內容」里分享。
品類型增長,最大的問題是:一旦成功,就會遭遇競爭者的模仿。
如果一個新品牌,沒能捍衛住自己的品類地位,被大品牌快速復制、彎道超車,它的增長就會停滯。
所以,獲得品類性增長之后,我們必須用流量來擴大品類戰果,霸占品類地位。
三、流量型增長
流量型增長的邏輯是,利用外部流量渠道,快速擴大市場戰果。
很多人以為流量就是到媒體去采購資源,但流量陣地遠遠不止媒體上的資源。
流量的陣地總共有三個,分別是:產品、渠道、媒體。
90%的企業,在做流量增長時,都先從外面的媒體下手,再做渠道經營,最后再調整產品。
我想說,這個順序反了!
牛逼的增長,都是先在產品和渠道下功夫,外部媒體只是輔助。
拼多多是靠產品的裂變機制來獲取增長的。外部的綜藝采購、信息流采買只是輔助。
可口可樂是靠“昵稱瓶”煥發青春的,媒體投放只是擴散信息的渠道罷了。
流量型增長,是品牌擴張期的核心手段。品牌要借助外部流量,快速、及時地壯大自己。
但如果你的行業足夠熱、你的對手足夠有韌性,早晚你們會陷入同質化的競爭僵局。這個時候,流行型增長并不能幫你贏得勝利。
新的競爭,將不取決你從外部爭奪多少資源,而是你從內部能降低多少損耗,集合多大的戰略物資。
這個時候,就要用到運營型增長。
四、運營型增長
運營型增長,是通過精益生產來降本提效,形成從內而外式的增長。
比如美國有一家電影院叫卡麥克,它專門在小城鎮建影院。它如何獲得增長、和知名影院競爭呢?
這種農村包圍城市的策略,一定是要走低價戰略的。但是,大影院也會放低價啊,把你現金流耗光怎么辦?
走低價的確沒問題,關鍵是一樣的低價,你能不能還賺到錢。
卡麥克影院就啟動了一套運營策略,把自己的成本打下來,才獲得了市場增長。
首先,卡麥克影院購買小熒幕,不賣大城市里的大熒幕;
然后,卡麥克建立了完善了信息管理系統,每個影院只聘用一個經理就能管理過來。
最后,卡麥克的營銷方式也很“本土”,它走的是社區營銷路線,影院經理認識社區里的每一個家庭,靠熟人銷售提高上座率。
這些做法看似和增長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是正是這一系列的運營活動,才降低了卡麥克影院的成本,讓他可以賣出更便宜的票價,把大影院擋在門外。
也就是說,運營式增長的關鍵不是外部的布局,而是內部的改善。
運營型增長布局要早,但是收益相對較晚,一般在競爭高壓期,才顯現出增長勢能。
但一切長效增長,最終都要回歸到心智的爭奪。
當我們要買東西時,我們是先“起心動念”,然后才會產生購買行為。廣告、貨架只是念頭和行動之間的橋梁。
當消費者對一個品牌的欲念足夠強時,他完全可以不需要中間那座橋。
所以,心智才是消費的第一入口。品類創新、流量布局、運營提效,最終都是為了占據這個心智入口。
五、心智型增長
所謂心智型增長,就是激發消費者的自主購買欲,在消費者心理達成預售。
我們對比一下瑞幸和星巴克就能看出端倪。
刨除瑞幸財務造假的問題,瑞幸完全用大師級的營銷,做出了超人般的增速。顛覆期的瑞幸積累了3000萬左右的用戶,平均每個月有900萬以上的用戶有交易行為。這絕不是單純依賴用戶補貼,就能達成的增長。
但在2019年Q1,瑞幸用戶出現了增長停滯,月度銷售額出現下滑。
是瑞幸不重視品牌心智建設嗎?不是的!我認為是因為瑞幸增速太快,用戶的認知速度追趕不上市場的增長速度。
所以,瑞幸必然會遭遇的增長反噬是:用戶補貼還沒讓用戶養成消費習慣,而心智認知還沒有強到用戶愿意花原價去復購。
心智型增長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時間慢慢發酵。這就好比談戀愛,你也許認識三天就跟對方開房,但你很難認識三天就和對方結婚。
而星巴克是時間發酵出的品牌,它雖然沒有瑞幸式的增長,但它的最大優勢是可以把品牌忠誠度轉換成產品復購。
尤其是這兩年,當星巴克業務全面數字化后,它的會員增速驚人。光是星巴克會員卡的充值費,就可以占到全年銷售額的四分之一以上。
這意味什么呢?意味著星巴克可以把自己變成半個金融公司,用賬面現金去投資,賺取更大的回報。
以上,就是不同周期的下的四個增長模型。
如果你的產品和品類沒有任何想象力,你的增長就是在逆天而行,也許連冷啟動都無法完成;
如果你在關鍵時期,不舍得或不懂得運營流量,品牌就不可能成氣候,永遠是小打小鬧;
如果你的增長只向外求、不在內部做經營上的迭代,你或早或晚都會掉入同質化、低價的競爭泥潭;
如果你不能將品類、流量、運營轉化為用戶的心智份額,那么你的增長只是幻覺,并不能沉淀為資產。
六、結語
沒有“內增長”的布局,終會遭遇“外增長”的反噬。
當我們求不得時,往往不是我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還不配。先讓自己配得上,才是真正的增長捷徑。
2021,你不僅要增長,還要小心增長的反噬。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很受用。我經歷了品類增長卻沒有后續的流量增長,你的文章給過去的經歷來了一個很好的詮釋和總結。????
感同身受~內增長沒有健全起來~業務會很畸形~且脫離了初衷~
一個產品在不同的階段根據相應的服務能力有不同的接受能力,超過承受能力的流量大量進入只會拉低相應的服務質量
受益頗多!
M
這篇文章寫的真的很好。只有內部優化到位了,外部流量的增長才不會摧毀你。一時的流量也許能讓你品嘗到流量的紅利,但是終究不能讓你的產品和品牌長存。
大神你好,看了文章我感覺很受益,能否轉載至我們公司的內網供大家學習?會注明文章的出處~
歡迎轉載。請在頭尾加入引入來源,具體可以進入公眾號梁將軍里看細節。希望把轉載鏈接發,謝謝。
高質量的分析,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