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與規范只是一個保障的工具,而不是一種方法論
規范和流程,通常是建立在已經出現過問題或影響的情況下。
開個宗明個義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魯迅先生寫下的這段文字,其實對于所謂的運營規范和運營流程,是很有意義的。
前兩天在朋友圈看到一個動態,笑死我了。
你們公司只有6個人,也在瘋傳張小龍《警惕KPI和流程》文章,要認真學習和反省,話說首要任務,是不是把人數做到1000人以上?
我非常開心地點了贊。
為什么呢?
其一,很多話,別人說出來是傻逼,但張小龍說出來就成了真理。
其二,一旦一些話成了真理,信眾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全盤接受。
譬如,如果有一天,筆者有張小龍一半的牛逼,我估計很多人和人爭論的時候就會甩出我的文章:
你看!大神也是這樣說的!
但很可能,這篇文章的結論已經被我自己甚至其他人推翻過了的,也是可能的——只是你并不知道而已。
要聊運營的流程和規范,首先必須明確:
- 這個話題下沒有絕對真理;
- 流程和規范都是應運而生,而不是任何時候都必須有;
- 沒有掉過坑里,不存在規范;沒有出過問題,不存在流程。
然后,需要大家思考:
- 對于運營來說,流程和規范是必需的嗎?
- 流程和規范建立的過程究竟該是什么樣?
- 怎樣讓流程和規范不要成為約束,而成為推手?
接下來,我就開始瞎扯淡了。
無坑不規范,無責無流程
規范,是為了防止不規范;流程,是為了防止責任不清。
如果不明白這兩個前提,那么,一切討論都是沒意義的。
我們用活動策劃案的規范來舉例子好了。
如果你讀過《從零開始做運營》,你應該記得我提供了活動策劃案的標準結構:
- 活動主題:活動文案的一部分,讓用戶看的懂,明白你的活動是什么主題,是否對他有吸引力。
- 活動對象:明確你的活動針對的群體,讓用戶看的懂,讓自己抓得住,讓領導認可。
- 活動時間:活動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獎勵的發放時間、領取時間。
- 活動描述:活動文案的一部分,讓用戶看得懂,決定要不要參與,怎么參與。
- 規則詳情:活動文案的一部分,讓用戶看得懂,讓開發看的懂,一部分內容是在前端展示的,另一部分內容讓開發知道活動如何實現。
- 投放渠道:讓市場看的懂或者你自己看的懂,要有投放時間、投放渠道的選擇、預算。
- 風險控制:讓開發看得懂你的風險環節是什么,有無對應的措施來解決。
- 監測指標:涵蓋大多數相關指標,包括投放渠道的監控、用戶參與情況的監控、獎勵發放的監控,等等??梢詭椭阍诓榭磾祿臅r候找到問題點,并且啟發你去解決這些問題。
- 成本預估:一個活動要多少錢,單人成本多少。不一定非常準確,但是必須要有這個意識,活動有不花錢的,但是如果要花錢,你要明白一個活動的容量有多大,對指標的幫助在哪里,為了這些利益,你需要公司拿出多少錢來支持。
- 效果評估:有成本就有收益,你的活動的目的對網站/產品的那些指標是有幫助的,如何體現,你要考慮,讓領導認可。
- FAQ:可以另外準備一個文檔,提供給客服或者相關人員,幫助解決用戶在參與活動中產生的困惑。FAQ要詳細、標準。如果活動規模大,光FAQ還不夠的時候,你要提前準備客服的培訓文件,并積極進行溝通。
事實上,這個結構本身就是各種坑趟完了之后的結果。
活動主題、活動對象、活動時間、活動描述、活動規則(其實還有獎品設置,但策劃案中丟到成本里去考查),這些內容主要是針對用戶的,部分是針對開發的。如果在這些部分里有遺漏或者殘缺,那要么開發看不懂,要么用戶看不懂,但肯定一定會出問題。
投放渠道,這是要求運營人員在做活動策劃時充分結合活動對象以及相關預算,去做對應的投放,如果遺漏或者殘缺,要么你是大平臺,自己有搞得定的資源,要么宣傳十有八九要出問題。
風險控制、監測指標,這是給開發和運維人員看的,同時你自己要心中有數,知道哪個監測指標出現異常時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因為一旦設置了這兩項,一個比較完整的流程中,就會對應有報警機制,出現警報,你總要知道問題可能在哪兒,以及找誰處理。
成本預估和效果預期,這是給領導看的,你們家領導不是張小龍,所以錢一定不會白花,在達不到張小龍或者馬化騰的心態和level的情況下,領導追求ROI是必然的,而你追求ROI就是必須的,如果你沒有成本管控的意識,成本預估你一定是一臉懵的,而如果這里懵了,估計十有八九,風險你也不知道會出現在什么地方,那么監測指標你一定設計不出來,或者胡亂設計。
FAQ,這是給運維、客服、你自己,或者加班的同事看的,碰到問題,當別人找你咨詢的時候,你總要有個答復對不對?不做FAQ的運營,一定不是一個資深的運營,因為他搞不懂活動與客服之間的關系,所以,做這行一定不夠久,否則客服一定把他抽死。
你會發現,規范的確立,大多伴隨著錯誤、事故、負面影響。
如果沒有這些不好,那么規范是沒有必要建的,畢竟張小龍說了10人小團隊效率高啊,一個bug從提出到修改完成到測試上線,用不著24小時。
是的,那也是因為那產品當時沒高層care,才能任由小團隊這么干,否則,真出了發布事故,責任誰負?
喔,抱歉,我談到了流程了。
那就談流程吧。
流程的核心在于「可追溯」、「可定責」。
你說,開發難道不能自己開發完了之后打包更新到服務器么?
可以的,但是,測試誰來?覆蓋不到常見的異常流程出了岔子怎么辦?運維誰來?一共有100臺服務器,開發每臺服務器自己傳?傳錯版本包怎么辦?
所以,如果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兒,至少出了問題,打板子打在相關節點身上,而不是打在所有人身上。
譬如這樣一個場景:
甲要修改某件商品的價格,結果少打了一個0,系統里沒有設計自動檢測價格異常的功能,只是需要甲的領導M審批。
M覺得甲一直很靠譜,正好趕著開會,甲又催上架,心說沒事兒,審批通過了。
結果商品庫存都給刷爆了。
老板追究下來,甲死定了,M也逃不掉。
因為M審批了流程。
但如果沒有流程,完了,死無對證。
所以,流程是為了分清責任在誰那兒。
效率與公平
規范和流程,通常是建立在已經出現過問題或影響的情況下。
所以,規范和流程,都是為了規避同類問題的再次發生而產生的的,其目的是為了盡可能的確保效率與公平。
但實際上,基于風險控制而設計的規范與流程,不可避免的對效率會產生影響,而且不論多牛逼的公司,結果一定是降低了效率。
這很正常。
張小龍也知道吐槽,10個人的團隊,有個什么問題,隨便走兩步就能拉到負責的人,白板一些,嘴上一聊,齊活兒開搞,結果100來號人的團隊就開始需要預約開會解決問題了,這效率當然比不上小團隊。
不說別的,一個team里,一個產品一個運營一個開發一個設計,好歹出了啥問題都知道找誰聊。
你變成4個產品4個運營4個開發4個設計試試?搞不好你一天下來,都沒機會看到16個人同時在座位上。
但是否沒有解決方法呢?
其實有的。
做法也很簡單:
把規范和流程真的只是作為一個保障的工具,而不要把它變成方法論去操作。
說不好聽的,我上面寫的活動策劃案必須是這個結構么?
未必啊,你只要能夠覆蓋到我說的可能的坑,你怎么寫都行。
如果你被規范束縛住了,你就是真傻。
說不好聽的,一定要等流程通過才做事兒么?
未必啊,有些流程你就應該把它當作是一個事后備案來操作。
譬如,你是一個負責短信通道的運營人員,整天接別人的發布需求,標準流程,你要接到需求單才能做事情。
可是,誰規定了需求方不能事先先和你溝通清楚文案,然后再和領導走流程簽字確認呢?
喔,當然了,如果你們已經是超過幾千人的大企業,你當然可以這么干,因為前期溝通的成本太大了。
但是,凡事其實都可以考慮的更加高效和簡單一些。
這是我的看法。
#專欄作家#
張亮,微信公眾號:zhangleo1983,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知乎大V,互聯網從業者;《從零開始做運營》作者。聊產品聊運營,偶爾深度。分享一切有益有趣的內容。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小公司不講流程是對的,但公司一旦到達某種規模(500人左右吧),跨部門配合就需要流程做支撐,不然就協調扯皮會把人累死的。不能指望所有人都以老板的心態在工作,從公司層面考慮問題;每個人和團隊基本上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和利益出發,局部最優不等于全局最優,這也是流程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