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全球大火,大廠紛紛斥巨資布局海外市場,我有機會做一名出海產品運營嗎?
編輯導語:近年來,國內的很多互聯網企業都開始做出海產品,并且游戲類、娛樂類等是國內出海產品比較多的一部分,出海產品的特點也是要符合當地人的需求;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出海產品運營的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互聯網行業,是一個年輕化的行業,一年又一年,進入到這個行業的年輕人逐年遞增,互聯網出海方向更是如此。
有時候組織面向初入職場的新人職業規劃講座的時候,被問最多的也是這個問題:我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出海產品從業者?
01 回答這個問題,我想先從職業選擇說起
我本人很在意我所從事的工作是否有社會價值。工作是我的事業,我希望自己的事業能夠有價值有意義。
每個人對于價值的判斷不同,但是對于我來說:從事符合我價值預期的工作、從事讓我能夠尊重和信仰的工作,才讓我覺得值得奮斗我的一生;做國際化產品,做出海互聯網,我已經堅持了9年,我看著這個行業越來越繁榮、中國廠商不斷在全球應用榜單上占據越來越大的份額,也感受著不同國家的用戶對中國產品的越來越多的認識和使用,這些都是我在這個行業中堅持的意義。
職業發展是一生的課題,職場時間,占據我們20歲之后至少1/3的生命,選擇一份職業的起點,是職場的起步,也是人生的一個重要選擇。
如果能將自己的熱愛融入工作,將自己之所長淋漓發揮,這才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職業方向;所以無論面對哪個行業,從職業規劃的角度,我都建議:請結合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制定自己的求職方向,切勿人云亦云,舍本逐末。
所以今天這個課題,我希望對正在閱讀的你說:做海外市場,現在還是既辛苦又寂寞的階段,希望你對現狀有預期,對未來有預見,且是認真思考過自己對這個領域的價值判斷的。
02 梳理自己的優勢,做海外市場,你的優勢在哪里?
在人才甄選評估的體系中,很重要的一個維度是“人崗匹配”。
在人力管理的角度,沒有不好的員工,只有與崗位不適合的排布。規劃自己的職業,道理相同,每個人都有所擅長,每個人都需要找到和自己“適合”的職業機會。
那么在確定做海外市場之時,請先剖析下自己,你的優勢在哪里?
心理學上有一個周哈里窗理論(johari window),將我們每個“自己“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為開放我、隱藏我、盲我和未知我(如下圖);這是對我個人非常重要的一個理論,周哈里窗幫我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局限性、認識到自己對自己了解的局限性,使我開始經常自省,經常從他人眼中去觀察我自己的形象。
△心理學家魯夫特與英格漢提出“周哈里窗(Johari Window)”模式,“窗”是指一個人的心就像一扇窗,周哈里窗展示了關于自我認知、行為舉止和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之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前提下形成的差異。
由此分割為四個范疇:
- 面對公眾的自我塑造范疇;
- 被公眾獲知但自我無意識范疇;
- 自我有意識在公眾面前保留的范疇;
- 公眾及自我兩者無意識范疇,也稱為潛意識。
普通的窗戶分成四個部分,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因此把人的內在分成四個部分:開放我、盲目我、隱藏我、未知我。
這個自我覺知工具對于增強自我認知很有幫助。使用這個工具很簡單:日常需要你有意識的收集他人對你的評價和反饋,匯總分析一下哪些詞匯、評價是經常出現的?這就是他人眼中的你的形象,可以幫助你定位“開放我”和“盲目我”。
而冥想、自省與自我觀察,則是逐漸認知“未知我”的步驟,我一直強調,了解自己,是做任何發展規劃的第一步。
明確自身優勢,也是明確自己的競爭力。
我接觸到的選擇將海外市場作為自己職業方向的求職者中,80%有著海外留學背景或專業為英語或小語種;顯然,語言優勢是從事出海行業的一項硬技能,另外對海外某些市場的了解也非常重要。
但是有背景不代表有能力,學語言專業也要能進行日常商務溝通,有海外留學經驗也要和本地市場有充分接觸。
我面試過近百位的中國留學生,面試中,我常問的問題有:
- 你在X國留學期間,和本地人有哪些接觸?
- 常用的網站、即時通訊工具有什么?
- 留學期間,閑暇時光會如何度過?社交活動會有哪些?
- 會關注本地實事或者本地的網絡紅人嗎?
問這些問題,我的核心目的只有一個:判斷候選人有沒有真正融入本地人群,接觸當地文化,是否對跨文化有自己的理解以及能否給出充分的樣本依據。
廣被詬病的留學生小圈子嚴重、不走出華人圈社交的情況,在求職面試時同樣會被挑戰;所以在這里,我也建議仍在留學中的同學們,充分用好在海外學習的時間,創造自己與本地人社交、溝通的機會,結交朋友,交換想法,是很有效的快速了解文化的方法。
所以,沒有留學經驗也不是語言專業,就不能申請海外產品的崗位嗎?
在我這里的答案當然是:完全可以。我的團隊中,就有國內大學本科畢業的非語言專業員工,我自己同樣沒留過學,讀的電子商務管理和心理學兩個專業更是和語言不搭邊;要知道,軟實力,才是職場通用貨幣——所謂軟實力,指的是職場中的一些基礎能力和素質。
03 做海外產品,需要哪些必備素質?
做海外市場,對人的要求比做國內互聯網產品要更高。
業務能力同樣要求的情況下,還要能適應不同的文化需求,要能更精準的去判斷、體察用戶需求,以及要有多語言切換溝通的能力等等。
總結來說,除了必要的語言(至少是英語)準備,做海外產品還需要:
- 對海外產品有長期使用并具備拆解分析的能力;
- 能夠快速適應不同市場需求的能力;
- 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
- 對不同文化、不同人群的理解與尊重的能力。
這些能力與素質,可以有意識的培養自己去提升。
04 如何提升自己的必備素質?
1. 語言能力提升
做海外市場,最基礎英語要能作為工作語言使用。無論專業如何,鍛煉英語表達和理解的能力,都是一項持續學習的技能要求;其實日常工作環境中提供了很多鍛煉語言的機會,要用好自己的環境和資源。
1)多和用戶交流
抓住和用戶交流的機會,無論是IM、社媒、郵件還是反饋回復,理解用戶的表述,多進行語言溝通,不僅了解了用戶,還鍛煉了語言。
2)培養自己查閱英文文獻和資訊的習慣
搜索是獲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手段,總是有向我咨詢的同學會問:如何能獲得學習資料、開展市場調研?
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去做關鍵字搜索,而做海外市場,要學會和習慣在Google上使用英文甚至本地語言去搜索,培養自己一個查閱英文資訊的習慣;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遇到困難,勤嘗試,圍繞核心關鍵詞開展搜索,對咨詢和內容認真閱讀,邊閱讀邊理解,形成習慣,持之以恒, 慢慢就會摸到技巧了。
3)積極參與翻譯工作
做翻譯校對,是理解一門語言的有效方式;我們做產品本地化經常會涉及到文案的翻譯,多參與翻譯工作,對語言也是很好的練習。
4)打游戲吧
這算是項私人珍藏技能。在溝通中,我們通常需要一個或幾個共同話題,才能將對話繼續。
游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溝通場景,在這個場景下,大家的互動更為輕松,話題很明確,彼此的溝通有了破冰的契機;而且在游戲中,來自不同國家的陌生人彼此有機會接觸,對話,這是一個很有效的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起步方式。
2. 培養自己的市場感覺
做面向海外市場的產品,對當地市場的了解必不可少;我們日常常用的社交媒體、資訊平臺都不盡相同,市場熱點更是大相徑庭;因此,要培養自己對本地高頻產品的使用習慣,從對本地熱點資訊的解讀中,理解市場、適應文化。
1)使用海外流行的社交媒體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這些耳熟能詳的產品名稱,你注冊了嗎?
社交媒體已經成為互聯網用戶的每日必備產品,大量的個人狀態被分享,大量的熱點話題被討論;嘗試注冊使用海外市場流行的社媒平臺,多去關注本地KOL,甚至本地普通用戶,是了解的起點。
2)培養本地內容瀏覽習慣
從例如Youtube、Quora,Reddit這類內容社區產品中,培養自己英文或其他外文的內容瀏覽習慣,尤其YouTube上的視頻內容,對感官刺激更全面,有助于對內容的理解,逐漸培養起自己的瀏覽習慣。
怎么開始瀏覽習慣的培養?
從自身興趣出發,搜索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比如你喜歡看脫口秀,喜歡看娛樂節目,那就把你的時間花一部分在YouTube上去消費這類內容;YouTube的語言和國家傾向都是可以選擇的,可以看到特定國家的當前熱門內容;
或者你喜歡游戲,也可以在目標市場流行論壇網站上參與討論,比如在reddit論壇上,搜索加入你喜歡的游戲的討論區,從喜好出發融入本地用戶的討論內容。
△ 國家設定為US所看到的熱門(Trending)內容
△ 在Reddit論壇上,搜索PUBG進入相關討論區
耐心和堅持很重要。一個習慣的培養,是需要時間的累積和重復的堅持的,從興趣出發,讓自己更能夠去培養耐心,進而習慣在新的媒介平臺上的瀏覽閱讀。
3)使用競品
無論做什么形態的產品,總會有類似的同類產品存在,融入市場的過程中,去挖掘本地同類產品并使用,去摸索產品的優劣、用戶的評價反饋,都有利于去判斷該種形態在本地市場的接受程度,和需求被滿足程度。
3. 嘗試了解用戶
了解用戶是從戰略規劃階段開始就需要重視的工作之一,要提升自己的軟實力,提升對用戶的洞察能力十分重要;尤其在做出海產品的過程中,由于國家和文化不同,對用戶體察不一定準確,所以需要更多的調研、溝通和深入了解。
隨著產品在固定目標市場的持續運營,還要培養自己的換位思考和共情的能力。
共情(Empathy)或稱做換位思考,是一種將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在其框架內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Empathy is the capacity to understand or feel what another person is experiencing from within their frame of reference, that is, the capacity to place oneself in another’s position.)
共情是心理學上情緒智力中一個重要的概念,在做產品運營時,需要有意識的培養自己與用戶之間的共情能力,將自己放在用戶的位置上;結合他們的成長經歷、環境狀況、宗教文化等因素,理解他們的心智模式和行為的合理性,進而判斷如何做才能符合用戶的心智模型,并滿足用戶的心理訴求。
將自己帶入到用戶的角色中使用產品:
自己體驗一下,真實環境下的產品使用流程是怎樣的?在使用中需要注意思考用戶的使用流程,重要的是要能提出問題;自己進行用戶體驗的體察,要提醒自己不能隨意以自己的感受就認定為是用戶的體驗感受;自身的體驗更重要的是發現問題,然后嘗試去向用戶或到數據中驗證問題答案。
觀察用戶的使用操作:
在做用戶訪談或可用性測試時,都是可以觀察用戶使用操作的機會。這里的重點在“觀察”,接收;多看看用戶手機里裝著的產品有什么,多看看用戶在產品中的操作,邊觀察邊嘗試換位思考,尋找用戶行為背后的原因或需求。
從數據中挖掘用戶需求特征:
做產品,兩項思維是核心能力:用戶思維和數據思維,這兩項思維交互作用。
單一用戶的觀察,代表個體行為;而從數據中的觀察,則能代表群體行為特征。數據是產品健康程度的診斷依據,從各項指標數值,我們能夠分析確定用戶在產品中的使用結果,多挖掘產品數據,對比行業標桿、或者對比自身歷史表現,去分析用戶對產品的感受。
我們之后的文章中還會繼續從心理學角度出發,和大家剖析發展剖析職場,敬請期待!
本文由 @D姐指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