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產品人寫的經濟學系列(一):供給和需求
編輯導語:產品經理在進行業務的推動時,除了對產品進行多方跟進,更要對產品中涉及到的經濟學有一定的改變,產品商業化后是都可以滿足供給和需求也是產品人需要考慮的;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產品人經濟學中的供給與需求,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供給、需求(曲線)
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學里討論的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研究經濟學的許多現象所必須要理解和掌握的。
這兩個概念我放在里第一節這里說明,是因為無論是在互聯網行業,還是傳統行業、高精尖行業,需求和供給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最不能忽略。
不研究、探討這塊,那么商業大廈便是空中樓閣。當年如日中天的摩托羅拉研究的銥星計劃,讓地球上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進行快捷方便的通話,由于忽略了終端消費者用戶的消費習慣、所花費的成本等,最終難免會失敗。
你看,即使是這樣的大企業,如果不能站在最終用戶需求層面,而靠單向謀劃這樣的前沿技術和產品,最終的結果依然不被看好。
所謂需求的這個概念,在經濟學上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在理想的情況下,保持其他因素不變,價格的升高,導致了商品的需求數量同樣的上升。
于是,經濟學將不同需求數量對應的價格繪制成為橫縱坐標,其中橫坐標為用戶愿意購買的商品或服務的數量,縱坐標為價格,這樣的曲線稱之為需求曲線。
因此,經濟學上認為的需求其實是一個集合,而不是某個價格或某種場景下的需求。
舉個例子:用戶要購買一輛汽車,價格為 10 萬元,那么,有需求并且愿意支付十萬元的價格的用戶數量為 100 人,如果汽車價格提升到 15 萬元,相應用戶數量減少到 20 人;以此類推,價格提升到 20 萬,用戶數量減少到 5 人。
我們根據數量和價格的坐標軸繪制成為一條曲線(或者直線),觀察發現,這條線是往下傾斜。
于是我們得到了基本的結論:隨著價格的下降,愿意購買的用戶數將會上升;反之,如果價格上升,購買的用戶數量將會減少。
所謂的供給,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使提供市場的商品和服務,它和價格以及生產者愿意出售的數量是密切相關的,我們把不同價格的供給情況進行了繪制,這就是經濟學上著名的供給曲線,它其實和需求曲線是對應的關系。
不過,跟需求曲線相反,觀察發現,這條曲線是上升的趨勢。
怎么說呢?價格越高,生產廠家更加愿意去生產更多的數量商品和服務。
有人會問,難道不是價格越高,消費者購買的越少,商家虧損從而導致生產的數量減少嗎?
這里有 1 個誤解,也是我們后面所提到的。單純的供給曲線是在理想情況下繪制的,即其他的因素不變的情況下。
二、均衡價格
需求和供給不可能無限制的進行。即使在理想情況下,生產者不可能無限制的生產高價格的商品;反之,用戶也不可能一直購買最低價格的商品。這就涉及到一個概念了:均衡價格。
產品經理推薦經濟學閱讀系列p2我們把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進行了組合發現,在橫軸坐標軸上,2 條線會產生 1 個交叉點。
這個交叉點所對應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所對應的生產者愿意生成、消費者愿意購買的數量,就是均衡數量。
我們做這樣的 1 個假設。
某個品牌生成了運動手表,其配置了監測心跳心律的功能,價格為100 元、200 元、300 元,愿意購買的消費者分別是 30 人,20 人,10 人。
對于生產廠商而言,價格越高,會生產更多的商品,按照價格 300 元的方式去生產,那么實際上購買意愿的消費者是最少的。
因此,生產廠商會考慮商品的價格和實際消費人群的數量情況,進行生成。
最后發現,最能滿足價格和消費人群的數量是 20 個,此時的價格為 200 元。即:200 元就是商品的價格。
經濟學上提到蛛網理論,認為需求和供給之間,存在一定的遲滯情況。
例如:瓜農發現了市場上對西瓜的需求量猛增,那么就會立刻投入大量的土地和人力去生產西瓜。
第二年西瓜成熟后,發現市場上遍地都是瓜農,產品滯銷賣不出去,導致了巨大的虧損。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瓜農最后換了 1 個思路。
在銷售旺季的時候,減少種瓜的數量。
在銷售淡季的時候,增加種瓜的數量和面積,這就是使用了蛛網理論來滿足市場需求的方式。
在游戲類產品中,尤其是一些積分商城(出售實物、虛擬物品、活動物品等)上出售產品時,會監測各種虛擬商品的出售數量。
可以上一些 PVP,RPG 等網游做的積分商城,甚至是休閑類游戲例如斗地主也會采用這種方式。
因為商城的商品需求兌換,兌換需要花錢,這是賺錢的來源嘛。
例如:率土之濱、QQ 農場、食物語等中大型網游,都有商城提供各類商品。
此時,這些商品實際上是供給。
理論上而言,虛擬類商品是無限制的供給,實物商品(例如一些明星簽名、品牌合作商品等)存在一定數量的限制,這些都需要考慮到需求的情況。
這就涉及到平臺幣、商品價格、需求量的關系了。
因此,在進行此類運營時,也要充分考慮到這些實際的商品兌換數、流水情況,以便后續根據商業目標采取進一步的優化策略。
針對需求和供給的案例,筆者使用某品牌手機的全球上網業務,也會遇到這個情況。
前些年的全球上網的流量費用比較便宜,不同的流量套餐(1G-10G)整體上雖然采取了一些運營策略,但好歹是比較便宜實惠,筆者購買的比較多的時 3G 或 10G 的套餐。
過來一段時間發現,同樣的流量售價確實上漲了。
從用戶評論中也能看到類似的吐槽。
如果從運營角度看,我們可以把這些流量套餐理解為供給,企業通過不斷的優化,最終得到了用戶意愿付費的流量套餐的情況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得到了一個最優解,在這個價格下,能實現商品的最大化收益。
但對于最終的消費者而言,直接能感知到的就是價格上漲。
值得注意的是,價格上漲并不意味著需求的改變。
經濟學上認為,只有當需求曲線左右移動時,才會發生需求的變化;而如果僅僅是供給曲線的改變,雖然造成價格的變化,但對需求毫無影響。
因此,即使消費者能感知到流量套餐價格的上漲,依然會存在大體上保存不變的購買需求。
三、需求、效用
談到需求,有一些誤區需要說明:需求等于需要;獲得商品的數量越多,需求越大。
需求是用戶對商品的渴求并能支付的一種能力,每個人的七情六欲,這些都是需要。
如果更加細分,在教育層面,獲得更優質的教育,幫助孩子更好成長,在未來獲得競爭優勢,從而提升家庭影響力、成就感,這是教育需要。
在生活用品層面,優質,高端的化妝品、時尚用品、高端生活日用品,更大更好的住房條件,更好的交通工具……這些都是需要。
但需要包含了愿望、想要以及其潛意識里的追求,但并不一定能達到,這就不能稱之為需求了。
因為需求是可以變為現實,可以通過你的下單支付,變成你的私人財產的。
同時,加入你購買了一輛高端大氣的汽車,為了方便子女升學,又購買了一輛,為了專門出行旅行,購買了第三輛汽車,但如果繼續購買汽車,此時你的需求已經被滿足,對你的好處和滿足感會逐漸降低。
經濟學中,使用效用一詞來說明。由于需求來自于需要,需要往往是變化的、跟人的本心欲望相關。
我們如果要衡量需求,就必須要衡量需要和欲望,那應該如何量化呢?經濟學上對欲望等個體的需要,使用商品對人的效用作為衡量的標準。
例如:購買了 1 輛汽車的效用,就能滿足用戶的需求。
效用實際上是用戶主觀對商品的一種價值評判,也會有所變動。
對于不同用戶而言,同樣的商品的效用可能是不同的。
就如上述案例而言,如果有另外 1 個人沒有汽車,那么他購買的汽車的效用就比擁有 3 輛車更高。
既然效用是衡量需求的一種方式,那么我們就會去思考,同樣的商品的價值,是否能滿足市場上用戶的需求?如果不能,應進行適當的策略調整。
四、邊際效用、邊際需求價格
當你去朋友家做客,受到了熱情的款待,餐桌上的大魚大肉讓你垂涎欲滴;但估計禮儀,于是吃香盡量文雅,不會顯得那么狼狽。
桌面的餐桌上的魚肉基本上被消滅干凈,但仍然留著幾個在盤子上。此時,你暗自打了個飽嗝,但主人家并不知道。
你的饑餓感已經變成了飽腹狀態,此時,朋友家主人從廚房又拿出幾盤海鮮,海鮮的量足以能讓你再吃一頓了。
此時,你已經飽了,不能再吃,但受不住主人家的盛情邀請,就只能硬著頭皮吃了一些。吃著吃著,你就會越來越難受,之前的滿足感被大大降低。
這個案例中,同樣是吃飯,為什么前一段時間吃飯,獲得了極大的滿足感;后面一段吃飯,確實藍瘦香菇呢?這就涉及到一個詞,叫做邊際效用。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商品再增加最后 1 個單位后所能達到的滿足程度。
即:如果此時在增加 1個單位(吃飯、購物……),你的滿足感會大大減少,甚至變為難受反感;這個單位的效用就是邊際效用,所對應的價格就是邊際需求價格。
從上述案例中,我們發現了,吃飽了繼續吃飯,是一種邊際遞減行為。
在某些情況下,會減少了交易量、交易額;因為用戶在邊際效用下,不會再去購買多余的商品,也不會去購買價格更昂貴的商品。但有些情況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邊際需求價格可以發現消費者能接受的最大的價格。
如果改價格繼續往上升,那么消費者就會不買賬。
例如:
在綠皮車上工作人員銷售內蒙古大草原風味的奶片,假如根據列車員之前的經驗,如果把價格標到 20 元,會有大量的乘客購買。
如果再升價到 28 元,購買的乘客依然很多;升價到 29 元,乘客依然會買單。但一旦升級30 元,購買的乘客大大減少。
此時,29 元和 28 元之間的 1 元差額,就是邊際需求價格。那么工作人員就會按照每包奶味片 29 元的價格出售,所獲得的銷售數量是最高的。
同樣的道理,星巴克的超大、大、中杯和對應的價格,你可以可以試著觀察一下。不同的杯量所對應的不同價位,你會選擇哪一個?為什么?
如果選擇中杯,理由是什么?如果選擇大杯,理由又是什么?這個問題你可以去思考。
在純游戲中,也會有贈送道具、積分、平臺幣等,而這些贈品的數量的獲得,往往是需要玩家通過支付一定成本(例如挑戰成功關卡)獲得。
但要贈送多少、哪些類型,這也是一門學問。
例如:食物語這款手游,在完成某些關卡后會贈送一些贈品。如果這些贈品的數量過多,那么對于用戶而言沒有任何意義。
適當的贈送策略,既能滿足其需求,又不會因為過多的贈送顯得廉價和無用。這其實也是邊際效用的應用。
五、供給、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
供給和需求的邏輯關系,把它比喻為天平兩端,那么價格機制就是在最中間的調節器。價格機制是市場資源配置的非常重要的調節手段。而其中離不開人的自私之心。
市場上的個人和商家,都在做著滿足其利益最大化的行為。但最后面為什么會產生資源配置的作用呢?
這其中離不開利潤的激勵、所產生的虧損。
在供求模式下,供大于求和供小于求,通過價格機制反應。
價格上高,商家供應會持續上升(獲得更多利潤),但消費者端對價格和意愿支付的商品數量是反比關系。
價格越高,意愿支付的商品數量越少,商家的供應將會減少,兩者最終達到均衡狀態。
價格所起到的資源配置,實際上也是把資源配置到最稀缺的地方上。
例如:一家工廠開設了2 條生產線,分別生產手提箱和學生背包;開學季來領時,學生背包的需求量上升,此時暑假旅行季已即將結束,對手提箱的需求減少。
學生對背包的需求量上升,會拉動價格的上升,于是廠家將生產手提箱的生產線經過優化,用來生產學生背包。
此時,由于背包需求量大,成為了稀缺資源。因此,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將資源分配到了生產能滿足稀缺的地方。
本系列課寫作參考了以下的書籍,特此感謝:
1)《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托馬斯·索維爾 著
2)《微觀經濟學》高志文、朱曉東主編 著
3)《第一本經濟學》羅伯特·墨菲 著
4)《資本論》卡爾·馬克思 著
5)《經濟學通識第二版》薛兆豐 著
6)《經濟學原理》馬歇爾 著
7)《經濟學原理》張維迎 著
#專欄作家#
阿藝師傅,微信公眾號:鋅產品,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擔任國內某top知識付費平臺B端產品經理,負責過億級用戶平臺的產品設計的工作。對系統設計、系統思考等方面較感興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