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侶應用夜未眠:社交網絡時代的愛情還剩什么
[核心提示] 在社交網絡異常發達的今天,各種情侶應用似乎為少男少女們帶來了更加緊密的聯系,但分居兩地的孤獨之心,真的只是一個App就能撫慰的嗎?
作家李靜睿在《走向單身的城市》中提到這樣一句:
Klinenberg感慨,與其說美國人只能單身,不如說他們更愿意單身。一個接受采訪的人說,他選擇單身,因為那樣他就不用操心別人的事情了,所以這篇報道的開頭用了薩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獄。
異地的情況在現在的社會并不少見,情侶間異地戀如果可以堅持到最后會成為一段佳話,豆瓣“異地戀”小組有 7 萬多成員,我相信中國的北上廣深也是一座座走向“單身的城市”。對付距離最好的方法就是速度,于是互聯網產品經理們開始琢磨著如何解決情感問題。
情侶應用雖然早就不是什么熱點,但每個產品都大同小異,目標也很一致:
- 記錄兩個人的生活
- 傳達兩個人的情感及思念,保持信息同步
與此相反,之前爆出一個人人網應用,稱之為“分手神器”,其中一項功能就是把兩個人共同的一些?Feed?刪除。讓人感嘆,數字時代的愛情如此脆弱,一絲一點都可以快速儲存和刪除。不免開始思考情侶類產品究竟是怎么樣一種形態?
情侶類應用需要“連接”還是“阻斷”
要談論情侶應用,不得不先談“愛情”,愛情中的雙方需要大量的溝通。情侶應用做得多么完美都不能解決一個最簡單的問題:有效地溝通。這里的有效溝通并非只是各自在屏幕的對面展示自己的生活,更是實實在在的 Face to Face,感受對方的情緒、神情、聲調甚至是眼神。假設因為愛情的力量,所以成就了許多異地情侶,而他們在艱難的前互聯網時代通過攢話費單的方式表達愛意,但一直無法做更多的溝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這就為情侶應用提供了一個理由:并非為愛情而生,而是為消解距離帶來的情感反差。
那么,情侶應用是需要“連接”的。通過一個 App?連接兩個人,通過 Feeds 表現各自的生活,記錄兩個人的喜怒哀樂和共同時光。私人化的社交網絡,這個概念早就產品化了。早期的?Path?其實就限定了好友人數,讓個人生活僅僅在一個小圈子中流轉;Google Plus 則是一開始就允許用戶打造“圈子”的概念;Facebook 則馬上跟進了定向發布 Feeds 的功能……如果把這個圈子的概念極端化,是否也可以用于情侶之間呢?而且現在 SNS 越多,對于普通人來說,就越難管理,不如把圈子限定兩個人,其實也是不錯的選擇。但僅僅是極端私人的圈子,就認為可以替代情侶應用嗎?我認為,這只是一個特征,并非產品核心。對于情侶應用來說,私人分享是基本屬性,而真正吸引情侶的應該是互動。
正是如此,對于情侶類應用來說,并非是“連接”或“阻斷”的功能,而是對于互動的輔助——刪掉 Feeds、發布 Feeds,這些功能與其說是加深情感,不如說是數字時代的信息枷鎖。就好像《驚天魔盜團》片尾在大橋上出現的情人鎖,鎖上了就表達永不分開的承諾;等到分手時,這個鎖卻已經找不回鑰匙。所以,單方發了不行,單方刪了不行,就必須兩個人互動才行。就像首打情侶應用概念的 Pair,必須兩個人同時觸摸界面,才能感受到那呼應的振動反饋。
有效互動的難題
前有 Pair 的“觸摸振動”,后有 Realtouch 制造快感體驗。如何滿足情侶之間的互動,還真是大難題。讓人想起國外一個有趣的大腦試驗:1954 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奧爾茲和米爾納通過微電極刺激小鼠下丘腦,當小鼠學會按壓給予此處電刺激的杠桿時,它就會不斷地按壓以獲得刺激。不過,情侶應用并非是那個電流按鈕。
如此看來,簡單的情侶應用就好像網絡上開墾了一塊共有的自留地,相互交換點生活……不過,視頻、電話等通訊方式早已經滿足這樣的需求;看來,情侶應用的春天應該還是可穿戴式設備。
互動是所有社交應用都會面臨的問題,更別提情侶應用。不管是利用手機傳感器,還是可穿戴式設備,其實都是在互動上下功夫。情侶之間的互動可以簡單分類:
- 消解信息鴻溝,即分享各自的生活體驗(當然也包括隱藏部分生活的需求);
- 消磨時間,維持感情,即每天的情侶時間;
- 消解孤獨感,即找到情感的寄托和宣泄出口;
前兩者都可以通過 Feeds 甚至是視頻等方式解決,第三點卻是難點——畢竟“感同身受”并不是像嘴上說的那么簡單。大部分的情侶應用都集成了 IM 功能、信息流等功能,卻在“感同身受”上始終做不到?;蛟S情侶之間并非是長期的異地關系,而是短暫的異地關系,那么情侶應用的價值在哪呢?
成為短暫別離的緩沖工具?不管是一個月,還是半年,甚至更久,情侶面對面的時候還需要用情侶應用嗎?斷斷續續的信息共享反而沒有沉淀的價值。如果需要記錄兩個人的共同生活,不管是否面對面都記錄其中,難免有點古怪——最后,這些信息的價值都變成了回憶時的那一丁點引子。
為長久別離維持情感?如果是長久的別離,大部分人估計都難以通過應用滿足第三個互動需求:如何消解孤獨感。同理,沉淀的 Feeds 要么成為回憶過去的引子,要么就是刪除的命運。
對于情侶應用來說,沉淀信息必不可少,但這些信息很難再發揮作用,要么成為日記,要么被刪除。就好像每天上班見不著面的情侶,通過冰箱前的便利貼表達自己對于對方的關愛,只是用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和對方互動而已。因此,情侶之間最需要的是有效互動,但情侶應用很難做到這一點。大部分應用都成為了一個情侶生活日記,這就是目前市場上情侶應用的定位。從產品角度來看,這些應用對于用戶來說,僅僅是滿足基本需求,并不盡如人意;但從商業價值來看,通過這些情侶的數據倒是可以做一些數據挖掘,集成一些基本的生日提醒、禮物贈送、機票優惠提醒等 O2O 的服務。例如獲得情侶的地理位置之后,可以通過后臺計算兩地的機票什么時候最便宜,推薦購買。不過,這一切價值的前提都是,情侶們為什么需要一點一滴地記錄這樣的生活?
共同記憶的灰色地帶
情侶應用其實還面臨一個問題:如何處理兩個人的共同生活記憶?這個是數字化時代最難解決的問題:
- 解決情侶關系之后,這些共同信息該如何處理?
- 有了新歡之后,這些共同信息真的會被刪除嗎?
- 如果一方刪除了對應的信息,另一方還可以持有嗎?
如果情侶們真的需要利用應用去記錄兩個人的生活,難免這些沉淀的信息會成為一段黑歷史,或許更多的人不僅需要情侶應用,更需要分手神器。
情侶應用是個尷尬的市場
情侶應用或許真的可以維持部分異地戀情侶們的關系,但實實在在的情感是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起來的,并非數字化戀愛可以媲美。村上春樹在《斯普特尼克戀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我閉上眼睛,豎起耳朵,推想將地球引力作為唯一紐帶持續劃過天空的斯普特尼克后裔們。它們作為孤獨的金屬塊在暢通無阻的宇宙黑暗中偶然相遇、失之交臂、永離永別,無交流的話語,無相期的承諾。”
情侶應用就好像刻上了雙方名字的許愿墻,同心鎖,更像是一個符號;我想把它類比為一個情感賬戶,里面源源不斷地產生微薄的利息,本金反而在不斷減少。情侶應用就是這樣一個工具產品,談不上社交的屬性。如果沒有更好地互動方式,這類產品只能作為“日記”這樣一種定位存在。Evernote?可以通過共同賬戶功能實現情侶溝通的效果、Path 等社交產品則用“圈子”的概念就實現了情侶間的生活按照 Timeline 去記錄。
總之,這是一個尷尬的市場,并非情侶們不需要這個產品,而是這個產品可替代性太強,缺乏真正的產品優勢。想用情侶應用來維持愛情,只有一條路:Forever Alone。情侶應用或許是一種消解距離的安慰劑,SNS 細分市場下的一款安慰劑。
當深夜來臨,有兩種人打開情侶應用的界面,卻不知該說點什么:
- 一種是信息互動過度,無話可說的情侶;
- 一種是體驗應用卻沒有女朋友的產品經理。
作者:胡澈
來源:極客公園
最后一句話,扎心了 old 鐵
最后一句話看著心里很糾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