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實現 GMV 指數級增長,「母嬰人群」的私域運營全流程解讀
編輯導語:私域運營已經成為各企業實現拉新獲客、推動增長的某種標配方式,然而私域運營并不能簡單復制,還需要深挖渠道價值,搭建好內容生產機制。本篇文章里,作者結合母嬰人群私域運營案例,對私域運營的策略、可復用模型等方面做了總結,一起來看一下。
本文會從以下 4 個方面給出相關思考與結論:
- 底層邏輯:可復用的模型與 SOP 拆解;
- 引流端:重新理解誘餌,挖掘渠道價值;
- 留存轉化端:基于社群分層,細化內容策略;
- 總結:在變化中洞察不變的運營規律。
一、底層邏輯
同一個詞語,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
很多人會認為「做私域」就是把用戶加到微信上、朋友圈狂推商品廣告。
又或者把用戶拉一個群、天天在群里推送幾十條優惠券鏈接。
也有的人在看了幾篇成功的私域案例文章后,就想依葫蘆畫瓢完成復制,結果連用戶活躍都無法解決,更別說提升 GMV 。
而我們會以:
- 「消費頻次」為X軸:高低頻
- 「產品價格」為Y軸:客單價高低
- 「用戶認知度」為Z軸:強弱認知
將私域運營打法分成「可復制的8種運營模型」,面對行業/人群能夠迅速匹配上能復用的有效打法。
我們會從運營玩法迭代比較快,「內卷」嚴重的行業(比喻大家的運營水平是90-100分)中獲取運營模型。
內部試驗并打磨完成后, 100 % 遷移復用到「比較落后」的行業(比喻大家的運營水平才0-50分),依舊能起到很好的運營效果。
而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母嬰私域」案例,在品類上屬于:消費頻次高、客單價低、認知強。
而與之匹配的、最適合高效復制的運營模型:重社群、輕私聊、重內容/活動。
用大白話來說,這個「母嬰私域」客戶的運營思路是:
把各個渠道(公眾號/包裹卡/AI外呼……)的流量進來后,將用戶分層對應拉到不同定位的群(未成單用戶進秒殺福利群/已付費用戶進會員群……),通過內容運營達到留存、通過促銷活動進行變現。
確認基礎運營思路后,又一個大部分人最容易踩的坑:很多人對案例、理論、框架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在落地環節卻通常是另一幅景象。
這里的核心問題,就在于能否「搭建一個系統性、可持續轉化用戶的運營流程」。
例如對「每一個流量渠道」都進行全鏈路的數據追蹤:觸達率 → 添加率 → 首單付費率 → 客單價 → 復購率。
通過這種拆分,完成各個渠道的價值評級,避免掉入“看似引流效果很好、后端一直轉化不了”的困境。
其中又以「添加率」這一環節為例,我們還可以拆分出:
- 誘餌盤點——送什么額度的獎品,避免送多虧本,送少無效;
- 文案話術;
- 設計素材;
- 品類心智——買衣服的人更容易添加店員問穿衣搭配,買礦泉水的人不可能加店員問一下水怎么喝。
等影響因素……
私域要想用戶持續活躍,帶來 GMV 的產出,精細化運營是核心前提。
拆最細的流程,明確需要追蹤的節點數據,做最全的漏斗。
二、引流端:常用渠道策略與誘餌復盤
很多人的企微好友「添加率低」,通常是因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只把引流渠道簡單分類為:公眾號、短信、AI外呼、包裹卡等幾種常見的方法。
而在我們操盤過程中,我們統計到能給企微「引流」的觸點有 130 多個,按大維度可以分為:電商引流、私域引流、社媒引流、門店引流……
其中「私域引流」可以拆分出:公眾號、小程序、微信支付頁、服務通知、搜一搜、朋友圈投放……
具體到「公眾號引流」,則包含了如下顆粒度:新增歡迎語、單獨推文、開頭貼片、文末貼片、菜單欄、服務號模板消息、服務流進度模板通知的貼片……
今天分享的母嬰私域客戶,由于只開放了兩個渠道(公眾號、包裹卡)用于企微引流,在該章節我們將重點展開講解:渠道不同的觸點與誘餌組合,如何做到十多萬的企微好友新增。
1. 精準、高凈值的公眾號渠道
李小龍說:“我不怕練了一萬種拳法的人,我只怕把一種拳法練了一萬遍的人。”
對應到運營上,其實就是在一個點上深挖,把一個點上的轉化率做到最極致,然后再重復下一個點。
我們在該項目的服務號推文引流上,就迭代了非常多的版本,力求每一個點擊進文章的用戶都能添加到企微。
首先是對公眾號的用戶畫像、歷史推送的所有文章的標題、引流數據、點擊率、閱讀量、添加率等數據進行環比分析,初步熟悉用戶喜好。
然后,明確好的「引流推文」長啥樣,拆出文章結構,簡單的總結如下:
- 第一屏文案——「抓住用戶最痛的點」,避免開頭又長又臭致用戶退出;
- 第二屏文案——需要清晰闡明「活動價值」;
- 第三屏文案——準備引發「急迫感」的話術,如僅限前 xx 名、僅限今天;
- 第四屏文案——重復介紹「活動價值」,配以激發「損失厭惡」的文案,促進用戶立刻馬上行動。
假裝這里有配圖(因保密協議,不能放實際推文截圖)。
同時文章中的每張圖片,都確保有一個附帶超鏈接 or 準備二維碼入口,讓用戶感興趣時可以立刻馬上添加到企微,不需要滑至最底部,避免流失。
其次,在每一篇推文中使用什么福利、對應引流添加的用戶標簽追蹤,都可以通過用戶后續的 LTV 貢獻,反饋到前端,做引流策略的迭代。
因為假如你用 「0 元免費領」當誘餌,引流效果肯定最好,但后續付費率很差。
然而假如你用「滿100-50元」的券,引流效果可能一般,但后續付費率通常很高。
如果沒有全鏈路的數據追蹤,前端只追求引流率最高,長期來看都是虛假繁榮,用戶必然不活躍, GMV 必然不高。
沿著這個思路不斷迭代,我們在 618 期間的幾篇推文,最終的「閱讀 → 添加好友率」做到了 22%,并且這批服務號引流來的用戶,在大促時期,貢獻了近 80% 的 GMV。
很多私域的操盤手會習慣把「公眾號引流到企微」放到比較低的優先級,認為更緊急的應該是「從公域引流到企微」。
但公眾號誕生比較久了,在很多公司里都有將各端公域流量引流到公眾號的鏈路。
公眾號上的用戶,基本上都是對品牌 /產品有基礎認知的(看過其他推文)、甚至付費過的用戶。
同時在該「母嬰私域」案例中,寶媽群體的「好學」、「注重成長」這些標簽決定了她們會喜歡看文章汲取知識。
消費圖文的用戶,在閱讀的過程中就會醞釀好自己的購買意向、消費決策了。
這個經驗的可復用性,大家需要根據自己的品類與用戶人群進行評估。避免對渠道的理解過于經驗導向,「先入為主」。
2. 重新理解誘餌與包裹卡
「包裹卡引流率」可以說是考驗一個私域操盤手基礎功的衡量指標,行業平均的引流率是 5%,能做到 20% 可以說是優秀,很多操盤手的戰績也止于此,而頂級操盤手能做到 50% 的引流率。
雖然只是小小的一張包裹卡,但當它的材質、設計、文案、誘餌、微信人設等各個細節精妙組織在一起時,才能影響用戶,拿起卡片,打開手機,掃碼添加好友。
包裹卡引流率之所以那么重要,都是基于一個前提:已經在公域電商平臺至少購買過一次的用戶,質量就是高。
所以我們在設計包裹卡的「引流福利」時,就想簡單粗暴、直接用引流率最高的噱頭:0 元試用。
但我們追蹤數據發現,盡管0 元試用和免費優惠券的引流率都很高,但「用戶的心智」已經被你植入了「薅羊毛」的認知,我們把用戶養成了「羊毛屬性」,導致后續轉化率普遍較差。
這不僅是包裹卡渠道問題,前面提到的公眾號引流、朋友圈投放,我們的「0元免費送」換來的用戶付費率都很差。
相比之下,「滿減優惠券」引入用戶的 LTV 在任何渠道都是較高的。
同一渠道,使用不同「引流福利」,會給用戶植入不同的預期,篩選出不同的用戶人群。
如果我們只能以抽獎、羊毛誘餌的形式完成引流,再好的渠道,價值也會被扼殺。
這里也會是很多私域操盤手困惑的地方:到底我要泛用戶還是精準用戶?要 GMV 還是品牌調性?
為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
公司如何定義「用戶」和「精準用戶」?用戶數和 GMV ,哪點的權重會更高?如何更進一步對渠道、誘餌的相關性進行評估?
當然,用什么福利引流,不僅取決于我們私域團隊的 KPI 是 GMV 還是用戶體量,而且還跟公司的戰略和渠道政策相關。
像我們在這個「母嬰私域」案例中,之所以選擇 0 元試用,主要受限于 SKU 單一的問題,因為這個品牌客戶的產品比較單一,公司對價格管控強。
用「優惠券引流」需要顧慮的問題較多,非常容易造成「破價」導致虧本(更重要是被其他渠道投訴價格不統一),迫使我們不得不妥協采用「0 元領取」。
當方式沒法改變的時候,「0元領取」的也可以在選品、領取方式上搶救一下用戶的 LTV。
比如,獎品上選擇能形成高認知、高價值感、易消耗的品類,例如「小份額的試用裝」,通過產品試用種草來帶動后面的復購。
又比如在領取方式上從「無門檻」(添加企微好友即可)的領取方式,調整成「付郵費即可試用」。
還可以調整成「邀請 x 位好友添加企微」、「轉發指定連接到朋友圈」、「積分兌換」等任務策略,目的都是讓用戶付出一定的「行為成本」。
下圖所示的是我們測試渠道時的決策模型,接下來的項目中作迭代出來后也會找機會分享給大家。
渠道上的基礎框架如圖所示,通過引流渠道——引流福利——領取方式的 3 x 3 組合,給渠道做評級與策略分配。
前端不斷提升渠道的引流轉化率,后端確保用戶添加后,銷售可以更好的分配時間進行精細化銷售。
三、留存轉化端:社群的基礎構建與大促模型
在搭建「消費頻次高、客單價低、認知高的產品」的私域運營 SOP 時,前期用戶規模不大,且很多活動玩法/運營方式需要測試迭代。
所以,我們一般會把引流進來的用戶,先根據「曾經是否購買過產品」,分為新客/老客,建立對應的主題社群進行留存和轉化。
「主題社群」的運營分成兩條路徑、三個層級。
根據引流渠道劃分成兩條用戶路徑:
- 從天貓、京東等電商包裹卡引流添加的用戶,根據不同主題的包裹卡拉到對應不同的 VIP 會員社群。
- 從公眾號渠道過來的用戶,銷售先和用戶 1v1 私聊確認用戶的等級(已購買/未購買,并根據購買意向分成 ABC 等級),對應拉入 VIP 會員群/新人福利秒殺群。
而三個層級分別為:
第一層級:以 VIP 會員群/新人福利秒殺群 作為第一個「蓄水池」,由于初期第一目標是「用戶數量」,包裹卡的引流點大多是「0元領取獎品」。
這導致用戶大多抱著薅羊毛心態,這群用戶在私域的首購難度和從公眾號進來的未付費用戶一樣。
為此,我們會先準備好「群內曬使用反饋」、「群內首購曬單得贈品/返現金紅包/抽獎機會」、「每天在群內搶答一款商品的價格/優點」等相關主題的截圖內容,激發用戶興趣,建立有信任的活動,將泛用戶篩選出付費用戶。
第二層級:給完成私域首購的用戶,私信話術:“恭喜您的會員等級晉升,有一個更多xx福利(寫好對應話術)的高級會員群,邀請你的加入?!?/p>
相比第一個群側重促銷活動,這個群運營更側重于內容+用戶運營,圍繞用戶感興趣的話題,在群里設計好交流討論的主題。
前期水軍活躍帶起交流氣氛,挖掘出更愿意活躍的用戶,重點私聊維護,讓Ta成為群內活躍的焦點,從而降低運營人工,實現「群活躍」的可復制。
其次針對群內用戶發言記錄,給用戶標記對應標簽。
這里可以借用企微的會話存檔功能,技術實現自動標簽。
如果沒有技術資源,前期也可以人工打標簽,測試運營的 SOP 為主。
該動作的核心目的,一方面給群內發起對應團購活動做鋪墊/不再推薅羊毛的福利促銷活動,一方面也給銷售的 1v1 私聊提供話術切入點。
因為「企微私聊」,在用戶沒有建立信任之前,只會把你當做是客服(快遞退換貨才會找你)或者功利性比較強的銷售(總覺得你想成交Ta/不信任你)。
我們需要通過社群的活躍、讓用戶相信「你」是一個活生生的、有獨立觀點和價值觀的真人(后面寫「人設搭建」的文章再展開講細節)。
第三個層級:主要從主題社群中,挖掘出最活躍、最具備話題屬性的人群成為合作的 KOC,探索更多的玩法和內容可能性。
例如讓他們到公域(小紅書、抖音、知乎)種草任務,為品宣聲量做乘法。
或讓 KOC 成為「分銷商」發起對應的訓練營(例如減脂營/育兒學習營),將身邊感興趣的寶媽轉化成產品用戶。
這三個層級在實際運營中并不一定是遞進關系,而是取決于「私域運營的KPI」。
像有一些企業屬于低頻高客單的,那可以直接使用第三層級的玩法,因為短期內客戶不會復購,不如將用戶發展成 KOC ,完成裂變邀新任務。
因為微信社交關系鏈存在圈層效應,老用戶裂變帶新用戶的付費率普遍比直投廣告高3倍,甚至引導他們去公域發布產品使用體驗。
做過社群的同學們應該都知道:因為社群做社群沒有門檻,只要是個人都可以對社群的運營高談論闊幾句。
說起來很容易,道理大家都懂,但做起來很難,因為你運營好幾個群很容易,但最難難在如何復制千千萬萬個有效的群。
講完「社群分層運營」框架后,接著講一下其中執行細節容易踩的坑。
1. 讓用戶長期互動的內容策略
執行中容易踩的第一個坑是:糾結于把社群當「觸達渠道」、還是當「用戶運營陣地」,一詞之差,背后的運營邏輯和產生的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大部分「普通操盤手」都只把社群當「觸達渠道」。
常見的就是建好了群之后,天天在群里發優惠券,或者群發最近上新、活動鏈接、公司新聞等想讓用戶付費的信息。
依托微信12億的月活,大家總會被觸達到,剛開始任何「群發信息」都能相對高效觸達用戶。
像一些零售門店的私域,進群和沒進群的用戶,在 3 個月里的復購次數高了 3.6 倍、復購金額累計多了 7 倍。
因為以前經過門店才想起來買,現在不經意看到群信息,就會被激發消費需求。
但如果后續不作用戶分層和精細化運營,「群發信息」就可以越來越偏離用戶的興趣點。
一旦用戶久而久之,養成「群信息」不是我感興趣的認知后,群打開率、打開次數逐步下降,無限趨近于0。
所以剛做私域的運營同學,都會一建群發現效果很好,于是加大人力加大規模。
然后慢慢發現用戶的「月平均付費額」,第一個月達到高峰,后續就會開始逐月下降。
如果要把社群當「用戶運營陣地」,首先考慮的則不是「成交」,而是內容運營和用戶運營,需要先給用戶創造價值。
準備好有價值的內容、有價值的服務,建立了信任和粘性,成交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通常,我們需要先根據品牌方的用戶理解與畫像報告,設定好話題板塊逐一做測試。
做社群內容方案時,先不用過分擔心「是否足夠懂用戶」、「用戶比較喜歡聊什么話題」之類的問題。
我們只需要持續觀察,在用戶真實活躍的群里面,收集她們到底在聊什么、關心什么、喜歡什么、因什么而活躍,然后持續對話題分析。
寶媽群體的交流欲望真的非常強烈,很多時候幾個 KOC 的交流欲可以盤活一整個大群,甚至我們的運營人員都插不上話。話題面上至婆媳關系、家庭氛圍,下至如何帶娃、獨家偏方。
我們一方面需要先「自上而下」設計好社群話題規劃與用戶痛點問題,但是真正的需求一定只能在一線社群內浮現。
我們只需要在項目過程中不斷迭代即可,我們很多運營方案都不是一上來就爆掉的,而是迭代個幾次(甚至十幾次)才達到最優。
像我們根據社群運營 1.0 的情況,進一步拓寬話題方向,去做月齡群、地域群,甚至基于寶媽的交流能力,我們還原創做了一期「某育兒主題的辯論賽群」。
同時,我們會將活躍度高的社群討論內容「遷移復制」到其他相對不活躍的群,主要通過幾個小號模擬對話拋到活躍度低的社群內,算是另一種形式上的「U-PGC」。
我們就曾依靠這種運營思路,運營了部分周期長達 4 年,至今依舊活躍且為我們貢獻 GMV 的社群。
同樣的,這個思路也適用于「企微個人號」運營SOP的設計。
「企微 1v1 私聊」的運營 SOP 上,當「觸達載體」朋友圈的人均打開率是7次/天,如果純發廣告也是會必然走向刪粉和月銷售額下降。
長期來看,還是得搭建「運營陣地」,這里最考驗運營的是如何用好智能化的SaaS工具。
目的在于實現低成本的服務體驗,做到千人千面且有溫度的對談,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服務話術。
因為今天項目中的產品是「低客單+標品」,靠銷售人員 1v1 私聊下單的人力 / GMV 的投產比過低,所以在這個案例里我們不優先加強 1v1 的轉化。
但是拉長周期看,如果這個私域需要運營 1-2 年乃至更久,盡管社群短期運營效率高、GMV見效快,但 「企微1v1私聊」才是長期的必然方向。
2. 每月一次的私域大促模型
因為搭建了給用戶持續提供「價值」的運營體系,在不斷地往用戶的「情感賬戶」充值,讓積攢的「勢能」可以周期性釋放。
這里,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講述每月 8 號舉辦的「會員購物節」中,我們如何做到 100 萬+ GMV 。
(由于保密協議,內容已作模糊處理)
因為公域電商的大促活動的發展時間更長(618雙11等各種節),理論邏輯比較完善:前期的曝光蓄水、預售定金鎖客、紅包裂變拉新、0點秒殺轉化后等環環相扣的運營 SOP 可以 100% 復用在私域大促活動中。
而且在前期宣發時,公域的活動上線了用戶才能感知到,而在私域、可以充分調動用戶的參與感,像我們會找部分「高價值」的用戶做了調研,了解用戶對活動和福利的偏好、了解他們的購買習慣與決策的主要原因。
甚至在群里發起「許愿抽獎」活動,讓用戶接龍自己想要什么產品禮物、為什么,我們會隨機抽取一個用戶送給 Ta 該商品。
大部分人在這時都樂于分享對產品的喜好,這是我們記錄用戶講自己真實需求、產品使用場景最好的機會,為大促活動提供精準的 idea。
活動預售的時候,由于產品都是群內用戶很想要的,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的匹配度以及活動參與度。
同時,結合抽獎活動開獎,當用戶得到自己很想要的禮物后,她的快樂是會在社群內傳染的。
這時也便于官方人員在社群內,分享紅包,造勢開啟預售。
結合前面已經和用戶建立起的「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信任」,可以結合「標簽體系」、精準分組在朋友圈和私聊直接向用戶推薦更多 相匹配 / 可能感興趣的品類,為活動持續造勢。
但是如果在公域,流量曝光主要靠競價,逢年過節的廣告位置幾乎都被頭部品牌搶占。
低預算的中小企業買不起量,有再好的產品和活動機制,也觸達不了用戶。
并且越大的品牌,全渠道價格統一,用戶不管在哪個渠道下單都是一樣的。
而私域渠道的「高觸達率」(人均每天打開朋友圈 7 次),決定了幾乎所有品牌在私域的復購率都是公域的 2 – 6 倍以上。
不像公域,還需要用戶自己定鬧鐘蹲點打開 APP ,參與秒殺。
而在私域,除了朋友圈、還有私聊群發、服務號模板消息、小程序預約服務通知、直播開播彈窗等 N 多個實時主動觸達通知用戶參與活動。
也有很多品牌除了在私域成交外,還會利用私域導流公域的杠桿效應。
平時,讓用戶直接在私域下單,逢年過節時則讓用戶幫忙到公域下單,讓平臺算法覺得該「產品」熱賣以傾斜更多的免費公域流量。
同時在私域完成下單后,從用戶體驗上,公域中的客服基本只能做到:“親親,稍等一下,正在解決中”。
而在私域中,用戶感覺你和 Ta 的距離更近,有效及時的響應速度是可以給用戶更扎實的「安全感」。
甚至我們會發現,有部分用戶是為了幫我們的運營同學完成KPI(朋友圈文案話術引導),提前下單囤貨,哪怕此刻家里還有存貨沒用完,這都是因為在私域中產生的信任鏈接。
四、總結:在變化中洞察「不變」的點
我們在跟客戶對接的過程中,會發現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流量的入口/運營用戶的觸點隨著時代發展會不斷發生遷移。
最初人們是在線下門店/線下代理商賣貨,接著在微博上做營銷、天貓上開店、百度上做投放,再往后入駐美團、微信公眾號投放,現在就是企微私域運營、抖音直播帶貨。
但運營的邏輯卻始終保持不變,內容生產機制和用戶運營SOP就是主核,就拿內容來說:
- 門店的風格和活動需要「內容」;
- 微博上的話題需要「內容」;
- 百度 SEO 需要「內容」;
- 美團點評需要「內容」;
- 公眾號需要「內容」;
- 企微朋友圈人設 / 社群話題需要「內容」;
- 抖音直播需要「內容」;
- ……
帶著這個前提,我們反思下做私域經常遇到的問題:
- 社群死的快、好友群發刪粉率高;
- 品牌追求調性和銷售暴力開單的矛盾;
- 單品做私域是只能賣自己的單品,還是能賣其他更多SKU。
所有這些問題背后的本質,都是只是偷懶把私域當做是「觸達渠道」。
正確做法,是搭建好一整套的內容生產機制和用戶運營SOP,結合私域各個觸點的特征,再一一映射,重新搭建一遍。
那么,我們究竟怎樣靠「內容生產機制」實現目標?這里我們仍以「母嬰人群」的另一個項目舉例。
我們曾在一個「奶粉」產品引流搭建的社群中,嘗試直接推「洗衣粉」。首先,用戶在「奶粉群」內的話題心理預期就是產品優惠、育兒話題、家長里短。
像洗潔精、洗衣液這類產品,她們大概率已經有其他長期使用的品牌,我們直接在社群里群發商品廣告鏈接,發現付費轉化率幾乎為 0。
很多品牌,都是這樣:總在想在“單品”引流搭建好的私域渠道中,賣其他產品,進一步挖掘用戶價值。直接給私域用戶群發商品鏈接,換來了極差的轉化率和關聯銷售額。
于是,我們嘗試挖掘更多用戶的真實生活場景,以及場景下面的真實問題。
持續思考如何能產出與她們共情、能打動她們的內容,并準備好一套內容劇本,連續 7 天在群里討論鋪墊。
在最后一期,我們策劃了「給寶寶助眠的香味」話題聯動植入產品,激發用戶興趣再發起社群接龍團購。
在私域中,我們對內容的理解,是有能力塑造用戶心智的。
私域中的運營玩法(任務寶 →分銷 →拼團 →1元解鎖)和運營載體(公眾號 →社群 →企微 →視頻號),會持續不停地迭代。
對于我們操盤項目來說,需要在變化中洞察「不變」的運營規律,堅持不斷地投入,才能在一波又一波的新浪潮中復制成功。
「0距離觸達消費者」與品牌 DTC,需要「私域運營」去建橋梁,用「內容」和「服務」一磚一瓦砌起來。
本文由作者@零一裂變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這么好的內容怎么沒人評論,我先贊一個。然后再說,作者沒有按照常規的套路和固化的模型思路去做運營和拆解任務,而是根據自己已有的運營方法論在做私域運營的時候,每次都根據業務訴求,產品特征,社群用戶特征重新搭建一套。
作者的社群運營方法論是可復制的,但是實施起來還是每個人要自己真刀真槍往深了做。
其實本文內容很多,干貨很多,先收藏了,空了再好好整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