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生態如何治理?3步快速制定治理策略
編輯導讀:做社區產品的,避免不了要對社區內的生態進行管理,對社區不良內容進行干預。那么,如何治理內容生態呢?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內容生態治理是什么
內容生態治理一般是指對社區不良內容進行干預。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于2019年12月15日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將“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定義為,政府、企業、社會、網民等主體,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網絡信息內容為主要治理對象,以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建設良好的網絡生態為目標,開展的弘揚正能量、處置違法和不良信息等相關活動。并要求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當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各類不良信息,營造良好網絡生態。
內容生態治理源于內容演變速度與社區管控能力存在的沖突。
如果社區內容是穩定不變的,那么只需要一套固定的管控能力,不需要長期地治理。這也就是為啥隨著社區內容的豐富,各家企業開始重視生態治理、內容風控業務,大量招人的原因。
內容生態治理負責平衡內容質量與業務規模存在沖突。
社區需要優質內容和優質用戶,而優質內容和優質用戶是稀缺的,且很難被大眾理解的。
為了迎合不那么優質的,但能給社區帶來大量dua、gmv的用戶,社區原本定義的優質內容也會變成不良內容,比如知乎一開始只是針對特定有影響力的作者開放,后來開始削弱大V點贊訂閱不再推送給所有粉絲,某些有理有據的文章會出現“爭議較大的觀點”提示,比如小紅書最近的“照騙”事件,博主上傳精心拍攝、后期的優質內容原本是一件雙贏的事,博主收獲了粉絲和變現,平臺也收獲了用戶和廣告分成,但依然會有用戶覺得被騙了,小紅書肯定馬上會對“照騙”內容進行一波生態治理。
二、具體怎么做
1. 判斷內容是否要治理
生態治理有2大來源,一種是外部倒逼的,一種是內部自發的。不同的來源的緊急程度、判斷方式不同。
外部倒逼的治理:指令、輿情
1)指令
指令有兩種,第一種是國家部門公開發布的清查、政治指令。這類指令一般描述得較為抽象和寬泛,需要專業的政府關系部門和風控部門共同進行研判解讀后,基于平臺定位制定具體的執行范圍和方向。
比如:6月15日,中央網信辦宣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清朗·‘飯圈’亂象整治”專項行動。豆瓣開始對違規賬號、問題小組等進行刪除和解散,愛奇藝對集資、打榜徹底“自查自糾”。
另一種是國家部門直接給企業下達的查殺的指令,比如互聯網舉報中心收到xx舉報,命令平臺處理,這類指令必須執行。
2)輿情
輿情一般指用戶或媒體在站外對平臺出現的內容進行負面評價,并達到一定傳播量,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對平臺品牌形象、聲譽有惡劣影響。官媒發出的負面評價,嚴肅程度不亞于指令。
比如:9月末,《新京報》和《央視網》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社交媒體的“佛媛”現象,一時間上了熱搜。各個社區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清查,抖音共處罰利用“佛媛”形象營造人設開展虛假營銷行為相關帳號48個,其中永久封禁帳號7個,同時,清理違規視頻148條。小紅書第一時間已啟動專項檢查,清理違規筆記70篇,封禁賬號3個。
10月,很多人假期出游后,在社交網絡上吐槽小紅書“濾鏡景點”,一時沖上了熱搜,之后小紅書進行了公開道歉。
對于外部倒逼的指令、輿情,一般由企業內專業的公關部門,政府關系部門進行快速交涉和判斷,給出應對措施到各個部門執行落地,進行生態治理是其中必備的措施之一。
內部自發的治理:監測到平臺內容風險上升
日常觀察社區整體內容風險的監控數據,以及定期對社區內容的抽樣摸底,及時發現風險的變化。風險上升主要體現為:
- 用戶負反饋上漲,某類內容被集中舉報投訴或不感興趣,有演化成外部輿情的趨勢。
- 內容特征升級,需要在原有治理策略的基礎上進行迭代,比如一開始大家喜歡在簡介里導流微信,發現容易被平臺和諧,后來大家發現還可以通過多個視頻封面連在一起導流微信。
- 內容影響變大,之前只有個別人喜歡這么玩,突然很多人這么玩,比如劇本賣貨一開始是頭部主播在玩,大家還覺得新鮮,但后來模仿者越來越多,影響了業務指標(比如觀眾瀏覽直播的時長變低、退貨率變高等),于是平臺開始進行干涉。
比起外部輿情指令,這類內部監測到的風險變動,有更充足的時間來進行判斷分析,所以需要進一步通過數據分析該內容的實際風險情況來做決策。一般使用以下指標:
風險衡量指標:
- 該內容在整個社區的瀏覽(vv)占比
- 該內容引發的舉報投訴、輿情等
收益衡量指標:
- 該內容為平臺帶來的營收(廣告營收、gmv營收、打賞營收)、對應作者的粉絲量等
- 已有風控策略的質量指標
- 召回率
- 準確率
最終得出的結論:
- 風險較低,或收益顯著大于風險,暫時不需要治理,并保持觀察
- 風險較高,原來不打,現在需要打,或原來打得松,現在需要嚴打
決定要打以后,就可以開始進行內容生態策略設計了。
2. 治理策略三步走
第1步?定義治理對象,基于用戶特征、內容場景特征等,給出治理對象的具體定義和機器/人工可執行的規則。
當我們得出初步的治理方向后,落地執行的第一步就是基于社區內容現狀的分析,定義及刻畫治理的對象。比如要對社區“侮辱謾罵”評論進行治理,分析步驟如下:
- 取出社區內過去n天,可能存在侮辱謾罵內容的評論內容、用戶id、評論點贊次數、評論曝光次數。
- 從總體n條數據中簡單隨機抽樣,使每個可能的樣本被抽中的概率相等。
- 對每條樣本標注特征標簽、有害程度。標記前,需要制定標注規則,確保判斷維度一致,如果對內容比較陌生,標記時盡可能用細致的標簽,標記完成后可以進行同類項合并。
- 匯總標注結果并得出結論。將各類標簽照合理的邏輯框架整理匯總,綜合影響面、風險情況確定優先級,作為接下來的策略依據。對于侮辱謾罵來說,明確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引戰的評論風險最高,需要進行治理,而臟話口頭禪類風險較低,只需要保持觀察或輕度干預。
第2步?針對不同程度的內容,制定干預規則,內容對社區傷害的程度(也就是風險)決定干預規則。
有了干預規則,就可以結合平臺已有的策略手段設計實現方式了。
- 在線策略:事前識別內容及用戶,實時召回進行干預,比如對內容進行發布干預,命中某些特征直接禁發,或進行流量干預,比如調整推薦策略、對內容限制分發或刪除自見,還可以對用戶權限進行干預,某些喜歡發布這些內容的用戶直接限流或禁止發布新內容
- 離線策略:事后結合歷史數據進行干預,比如內容被干預n次后,升級為用戶權限。
對于侮辱謾罵內容來說,明確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引戰的評論風險最高,需要進行治理,而臟話口頭禪類風險較低,只需要保持觀察或輕度干預。在實際情況中,需要根據社區的生態特征窮舉可能出現內容類型和特征,下表僅作為簡單示例:
百度貼吧還曾對“笨蛋”進行過精細地治理,一開始“笨蛋”被設成禁發詞,后來很多人都愛用 “傘兵”指代“笨蛋”,官媒發文說了請不要污名化傘兵。
為了避免網友又演化出其他詞替代,帶來不可預估的風險,百度不再簡單粗暴地對“傘兵”進行屏蔽,而是把“笨蛋”兩個字放開,輸入笨蛋可以直接發布,但是發送后會自動被這張圖代替,也算是業界清流了。
第3步?上線后復盤效果,驗證治理策略是否解決問題,如果有解決,有沒有進一步優化空間、有沒有引入新的問題,優化/解決手段是什么,如果沒有解決,分析為什么,以及如果要達到目標,接下來要做什么。
確定問題及后續做法時,同樣也從第一步走進行,如果某類內容特征出現演變、或者曝光量、風險出現變化,則需要調整對應的策略。
下一篇文章,我會用具體的案例來講解這三步走的實際運用,比如小紅書“照騙”如何治理、非原創視頻如何治理等。歡迎同行留言一起討論~
本文由 @暉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干貨,就是現在的輿情研判太主觀了,參考維度也多,不太好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
樓主什么時候更新呀
老師 催催~
想請教下作者,這個準確率如何來判定?內容的準確率
一般通過抽樣人工質檢來進行評估
催催
催更新
期待你的下一篇文章——下一篇文章,我會用具體的案例來講解這三步走的實際運用,比如小紅書“照騙”如何治理、非原創視頻如何治理等。歡迎同行留言一起討論~
Me too
【另一種是國家部門直接給企業下達的查殺的指令,比如互聯網舉報中心收到xx舉報,命令平臺處理,這類指令必須執行?!?#8211;這種歸根到底 屬于舉報內容范疇,說直接必須處理 有點絕對了?;ヂ摼W舉報中心和指令其實是兩碼事兒。
對社區不良內容進行干預,有利于建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樓主有沒有公眾號呀
沒有哈
這才是干貨啊
治理策略三步走
1.定義治理對象,基于用戶特征、內容場景特征等,給出治理對象的具體定義和機器/人工可執行的規則。
2.針對不同程度的內容,制定干預規則,內容對社區傷害的程度(也就是風險)決定干預規則。
3.上線后復盤效果,驗證治理策略是否解決問題,如果有解決,有沒有進一步優化空間、有沒有引入新的問題,優化/解決手段是什么,如果沒有解決,分析為什么,以及如果要達到目標,接下來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