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方法論:通過這四個方面挖掘產品本質
編輯導語:很多產品都有社區。視頻網站通過社區留存用戶,電商平臺則是通過社區“種草”,花樣百出地吸引用戶付費。這篇文章從四個方面梳理了社區產品的本質,包括如何提升高質量用戶、公域和私域社區在內容傳播上的差別、社區文化的重要性等。一起來看看吧!
突然發現,淘寶將【逛逛】板塊在雙十一升級成“雙11種草機”,KOL可以通過圖文、視頻、直播、抽獎等形式向用戶推薦商品。體驗之后,發現就是社區。
為什么淘寶在雙十一這個節點大力做社區呢?以下是我的思考:
早期電商平臺才是真正“用完即走”,現在為了搶占用戶的時間,都做了留存工具,拼多多通過游戲嘗到了甜頭。但是回頭考慮,真正能讓用戶付費的一定是已購人群的反饋,所以淘寶早期做了“買家秀”。
買家秀,也就是商品評價,它是基于用戶已有商品需求,再看已購人群的反饋。這個反饋互動性相對弱,內容與內容、內容與商品之間流動性差,且缺乏獨立內容運營者的持續輸出。
而逛逛種草社區打通內容和商品之間的鏈路,實現了從“從種草到成交轉化的最短鏈路閉環”。因為“種草貼”中可以無縫插入相應的商品鏈接。當我們點開相應的“種草”貼,商品和優惠鏈接會直接顯示在圖文中,消費者可以直接加購。即便是沒有插入連接的圖文,用戶還可以利用圖像識別模式快速跳轉同類商品。而當商品加入購物車或者購買流程結束后,用戶還可以通過退出,重新返回到原先的內容流中。
這其實是一個四贏的局面:
- 對于商家來說:平臺的流量和KOL的推薦能增加商品曝光和購買轉化;
- 對于KOL來說:通過平臺能增加粉絲,構建私域流量,也能得到商品分成和廣告費;
- 對于平臺來說:增加用戶的停留時長和轉化購買力;
- 對于用戶來說:能不踩坑的買到心儀的產品。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之前京東的產品經理就是這么溝通的,然而部落并沒有做的非常好。為啥呢?
這里需要產品和業務做好配合:
- 第一階段:產品和業務做社區運營的整體規劃→業務規劃和產品規劃(P.S.通過OKR輸出);
- 第二階段:產品MVP出來后,運營推廣,數據沉淀和復盤(P.S.一定要有種子用戶群,MVP要跑出來);
- 第三階段:按照業務規劃和產品規劃按期進行。
很多產品都往這個方向去做,但是依然沒有做好。為此,我咨詢了小紅書前產品負責人:(P.S.真的是茅塞頓開。我們在梳理新模塊時,除了去看其他產品的產品架構,更重要的是從底層挖本質,找對應的文獻和資料看,比如我是做教育的,新模塊的梳理一定是找官方紅頭文件和文獻資料看,再結合實際業務場景去梳理。)
首先通過一張圖來說下社區的本質:
產品的社區就像一個“城市”,城市的管理者和居民對應著社區管理員和用戶。用戶在社區活躍是需要時間的,而這個時間需要社區制度的建立和社區文化的沉淀。
- 社區制度建立對應在產品社區模塊上,就是獎懲機制;
- 社區文化沉淀對應在產品社區模塊上,就是內容沉淀和互動氛圍。
相比于社區制度建立,社區文化沉淀才是社區能否長期存在的核心。從四個方面來梳理下:
一、用戶:生產者VS消費者
社區有一個比例法則:“1:9:90”。1%的用戶創造高質量的內容和互動氛圍強,9%的用戶的內容和互動性是淺層次的,90%的用戶在消費內容。這個比例并不是絕對的,而關鍵點是如何提升高質量用戶和增大基數。
那么產品經理和運營在做產品和運營的過程中,要從內容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端視角去思考:
- 用戶初來平臺,首先是消費者視角,只關心是否對平臺的內容感興趣。從產品的角度,需要對用戶的信息留痕,可以推薦他??吹膬热莺完P注的內容;從運營的角度,通過適當的獎勵也可以讓用戶留下來;
- 用戶在培養的過程中,是會從消費者轉換成生產者的。用戶動力的培養也可以通過利益驅動,一旦用戶能從消費者轉換成生產者,且能提升活躍度,前期的模式就已經跑通了。
抖音在視頻上的創作和Instagram在照片上的創作,都說明好用的工具是有可能做到心智轉變的。同樣,好的運營策略和獎勵機制也可以讓這些消費者嘗試生產內容。
產品需要重點做好:
- 內容反饋提醒。創作的內容已被用戶關注、點贊、評論等,曝光和整體瀏覽量的提升,對內容生產者是正向反饋;
- 用戶激勵體系。適當的用戶激勵體系可以刺激生產者和消費者,過度就泛濫了;
- 用戶和內容分層推薦。用戶和內容通過標簽進行分類并做到多對多分配;
- 用戶和內容數據沉淀。用戶粘性、活躍程度和內容互動的數據。
前期做好這四點,輔以運營策略,用戶畫像和行為就清晰了。
二、內容:PGC VS UGC
UGC和PGC本身并無好壞之分,但是在種子期一定要是高質量的,能被用戶長時間消費的。進入發展階段,大量的UGC引入,通過產品策略和推薦策略干預,會反哺用戶產出高質量內容。內容形態決定了內容生產難度:
以上這五種形式(直播/音頻/問答等形式暫不討論),都具備產生高質量內容的能力。大家可以通過自己日常記錄和分享,哪些時刻會用到長視頻和文章,哪些時刻會用到短視頻、圖片和文字。那么你就可以判斷這是大眾輸出的UGC社區,比如微博、抖音等;還是少數人在專業輸出的PGC社區,比如B站、西瓜視頻等。
抖音的制作成本之所以低,是因為它有視頻制作工具,所以抖音的軍功章上有剪映的一半。專業能力成本低,剩下的就是內容質量和idea了。我佩服抖音的一點,是它讓普通人能成為專業的視頻自媒體人士。
再要思考一個問題:“社區模塊在你的產品中承擔的角色是什么?”結合內容形態去思考,或許你能找到一些想法。
三、關系鏈:單向VS雙向
微博是公域,無論你們是否認識,你可以看到所有人在微博上的行為,并且決定是否與其發生互動(內容生產和消費沒有邊界,基礎互動的限制也是可配置的);而朋友圈是私域,你只能在一定的界限和邊界內,受限制地與部分人發生互動(群聊的限制是在聊天群內,朋友圈的限制是好友關系)。
那么針對于用戶關系呢?微博偏單向,因為僅有關注這個點。每一次互動的反饋預期都在社區這個平臺上,是不可控的,刷評論和轉發、上熱門等。而朋友圈更偏向雙向,相對來說是可控的。你每次的內容傳播量級取決于你的好友有多少。
單向關系在公域中會被自然放大,關系數增長趨近于線性,頭部效應相對明顯,短期留存高,如果定位準確前期體量增長快,用戶遷移成本與頭部質量強相關;雙向關系在私域中增長緩,短期留存低,但是長期留存高,因為有好友關聯系的綁定,不輕易解散。
那么針對于產品來說,在思考單向關系時,也要考慮雙向關系,這對于維護生產者和消費者的關系有非常大的用處。
四、社區文化:認同感
社區的文化影響著社區的生態,比如B站的彈幕文化、網易云音樂的評論文化、虎撲的JR文化,這種文化驅動了社區的生長。
如何讓文化能被感知出來,這其實是需要產品和運營協同去思考的。比如:
- 在冷啟動期的目標用戶——用戶畫像和共性需求是一致的;
- 抖音視頻自媒體——人設打造;
- 早期ins白底圖——界面風格。
回看所有社區產品的迭代史,發現一個核心點:如果在社區早期階段中,你預想最精準的目標用戶都無法達到你預期價值,那么大概率這款產品不會成功。大部分產品在早期的小眾人群中能夠保持很好的活躍度,是因為彼此的認同感。這種認同感往往是自以為是和排他的。
隨著自然發展大眾化的同時,對于認同感的定義也要去動態更迭。否則就會出現割裂和活躍度降低,曾經的小眾認同感也會稀釋掉。那么在不同時期,找到相對更大范疇的社區認同感就很重要,只要你始終覺得自己是這個社區所認同的一份子就好。而這個認同的點是否不變,在大部分時間并沒有那么重要。
寫到這兒,算是已經把社區產品的本質說了??赡苣銜茔?,也會有很多思考。但是對于產品經理來說,你挖掘到了本質,輔以業務路徑去梳理,做起產品會有底一些。
如果你正在做社區產品,試著去回答一句話:是什么樣的用戶,以什么樣的形態在產生什么樣的內容,這群人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會感受到什么樣的社區氛圍?
我想每一款社區產品背后的回答都各有不同,而這些差異點都是產品設計和運營策略決定的結果,沒有對錯。
五、結語
產品經理在做產品模塊的過程中,一定要去挖掘本質。比如電商產品要做拼團,那你需要去思考的是:
- 拼團的本質是什么?——平臺補貼驅動消費者拉好友達到社交裂變的流量。那么平臺要清楚一個消費者能裂變的用戶數、復購是怎樣的?冷啟動應該如何做?
- 在什么階段做拼團?——種子期、成長期?平臺發起還是用戶可以發起?
理清楚這兩個問題后,去看看其他電商產品,再去梳理業務流程和整體的產品邏輯。是不是會清晰很多?
以上的內容的思考方式在所有產品都適用。希望能幫到你。
作者:John,產品狗一枚,微信公眾號:產品狗聚集地。
本文由 @Joh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 CC0 協議
學習收藏了,今天就當一回課代表吧。搭建私域流量運營,當然必須要有工具。給大家推薦一款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起點課堂】旗下獨立研發的私域流量運營工具——糧倉·企微管家。糧倉·企微管家是一款基于企業微信的一款營銷型SCRM系統。集裂變獲客、留存促活、銷售變現、客戶管理于一體的私域增長閉環系統。覆蓋企業客戶運營的生命周期,助力企業私域流量運營,提升售前/售后服務能力。還可以免費開始使用哦~ http://996.pm/M0A06
這篇文章從四個方面梳理了社區產品的本質,包括如何提升高質量用戶、公域和私域社區在內容傳播上的差別、社區文化的重要性。很全面
這篇文章從如何提升高質量用戶、公域和私域社區在內容傳播上的差別、社區文化的重要性這四個方面來進行分析,條理非常清晰~
這篇文章給了我很多思考方向,幫助了我復盤以前的工作,很不錯的文章,收藏了。
微信公眾號:產品狗聚集地 里面有大座 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