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購票等待戈多?電影行業(yè)整合的悲??!
【導讀】 無論如何,我們等來了在線購票,也等來了在線選座,又有什么理由認為等待行業(yè)整合是如同等待戈多般的悲劇呢?在此分享這篇文章,我們能做的,或許是思考,或許是討論,又或許僅僅是等待,等待那個整合者的出現,正如等待戈多的出現。這需要一個契機,也許是行業(yè)的領頭羊市場占有率達到了足夠大的份額,也許是不同服務商發(fā)現了共贏的思路……
我坐在電腦前,琢磨著到底選哪場電影來慶祝一下即將到來的男生節(jié)——又近效果又好的UME太貴,服務不錯價格適中的耀萊太遠,便宜又方便的五道口觀影體驗又太差……志在找到最佳解決方案的我,想到到影院不是要排隊換票,就是要用難用的自助機,最終決定,還是宅著得了……好吧我懂,這癥狀就是傳說中的三大疑難雜癥——拖延癥(懶)、強迫癥(作)和選擇障礙癥(窮)。
坦白講,我并不排斥花錢看電影,但實在不愿意每次想看電影時,都需要打開一堆網站或者APP,在無數場次里選那便宜、質量好、距離近的一個,即使買到了這樣的影票,還需要牢記兌換碼,到影院要么排隊、要么試著用那些風格迥異的自助機……于是,時至今天,我大部分的觀影經歷,還都是源于路過影院時的突發(fā)奇想。
即便如此,有收集癖的我,還是在手機里裝了豆瓣、貓眼、格瓦拉、網票、哈票、樂影等一干應用,加上微信、支付寶、大眾點評、招商銀行這些內嵌了影票購買功能的應用,我小小的手機里至少擁有十個購買電影票的渠道,它們的大部分,居然還分別在不同的場景中滿足過我的購票需求!
拋開積分換影票這種特定的場景,一個問題深深地困擾著我,那就是很難找到一款應用,能夠讓我想買影票就想到它,想到它就能用它買到合適的影票。
在線購票為什么是個難題?
如今,也許你已經習慣了在網上購買一張電影票,選好座位,悠悠然到影院的自助終端機上取出影票觀影。然而僅僅在幾年前,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是技術達不到要求,而是這個的特殊產業(yè)鏈,形成的利益分配模式,使得在線服務很難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
首先需要知道,觀影時購票影票花的錢,并不是完全歸放映電影的影院所有。其中有不到10%需要以稅和專項基金的形式上交國家,其余的大約一半錢,需要從影院分出來影片的制片方,此時還需要有少量錢分給影院所屬的院線(參考中國采用的院線制)。也就是說影院連一半影片的票房收入的沒辦法獲得,加上影片“最低票價”等保護政策,影院做團購活動需要自行補貼成本,剩余的利潤就很少了。
那么,也許你會問,影院能不能不上報票房,偷偷把收入截留下來呢?答案是不行。影城如果這樣做,性質上和去餐館吃飯不開發(fā)票一樣,但區(qū)別在于國家對于影院的監(jiān)管有有力得多。除了有規(guī)定,在流程上國家也做了相當嚴格的控制,只給少量——具體來說是6家——公司頒發(fā)了許可證,允許他們在監(jiān)督下開發(fā)影票售賣軟件,每天將票房數據統(tǒng)一上報。
基于這樣的邏輯,無論是怎樣的渠道,最終形成的票房都需要計入到影院使用的影票售賣軟件當中,這個軟件,就成了票房收入從消費者手中流到影院的唯一通路(使得在互聯網還沒有像今天這樣繁榮時,軟件可以不提供在線售賣接口,解釋了本節(jié)開始的問題)。繼而形成了下面這樣一條有特色的產業(yè)鏈。
我們現在使用的第三方在線服務,諸如團購的兌換券、在線預訂的座位,都是第三方在線服務供應商與影院或院線商定協議,并獲取軟件提供的接口的結果。換言之,一個第三方公司可能面對不同的影院和影票售賣軟件提供商,來分別商定合作的協議。那么這一節(jié)標題提出的問題也就明白了:在市場上,有能商定的協議,就有不能商定的,目前還沒有第三方在線服務供應商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提供統(tǒng)一的服務。
黑暗森林里的獵人們
大劉在《三體》中提到的黑暗森林,在某種程度上也適用于市場經濟。市場雖然有更通暢的信息,但生存法則和猜疑鏈卻仍然存在,除了利益,合作和競爭都只是形式,每一個參與競爭的企業(yè),都是黑暗森林里潛伏的獵人。
在最近兩年經濟整體形式疲軟的大環(huán)境下,國內電影行業(yè)達到了驚人的30%的增長,吸引了過來不少資本的目光。隨著裹挾大量資本的互聯網加入,影票售賣軟件再也沒辦法如當年一樣控制渠道,只得像第三方在線服務商開放了接口,讓他們進入到這片蓬勃發(fā)展的森林中,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目前來看,在線影票售賣市場的參與者,主要包括四類:第一類是票務公司,依靠與影院簽訂協議,以打包的方式承諾銷售大量影票,優(yōu)勢在于價格和渠道,格瓦拉、網票網以及近幾年新興的團購公司屬于此類;第二類由具有媒體屬性的服務衍生而來,依靠經營多年的海量用戶以及社區(qū),適時地推出影票購買服務,他們的利潤更多源于媒體屬性服務本身的廣告費,豆瓣電影和時光網屬于這一類;第三類是由大型院線或影院集團集中提供的在線售票服務,通過各種方式將線下用戶帶到線上消費形成,萬達電影是其中的翹楚;最后一類,是由上文提到的影票售賣軟件提供商衍生出來的,依托軟件對于市場的占有率而獲得線上服務的市場份額,最具有代表性的事樂影網。
這四類參與者,或多或少都在某一方面相對于其他參與者有著不容易替代的優(yōu)勢,很難自然而然地形成相互妥協。于是,目前在線影票售賣服務的發(fā)展方向逐步的分化開來:票務公司不斷追求票品種類、價格;媒體屬性網站不斷提供更優(yōu)質的內容、更有趣的社區(qū);大院線不斷提供更豐富的支付方式、更快捷的現場服務;售票軟件提供商(以及所有其他參與者)不斷提供更全面的影院覆蓋和全方位的服務(諸如VIP、電影周邊等)。
然而,容易想象的是,即使上述的服務在這些方面有了更長足的發(fā)展,文章一開始的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充其量有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滿足。
等待戈多?
你可能會認為我對于一個應用能夠滿足所有用戶需求的想法未免龜毛——這種服務根本就不存在。作為一個垂直電商領域,一家公司沒法覆蓋整個市場是必然的,就像在天貓和京東都有對方沒有的貨物、用“滴滴打車”沒辦法叫到所有公司的出租車一樣。
然而,快遞可以送貨上門、出租車會開到你面前,這時使用不同的服務對用戶來說區(qū)別不大??措娪皡s是需要真正到電影院的,距離、價格、服務、支付,總會有原因讓用戶頭疼。
那么,是不是存在一種可能,影票行業(yè)出現某種標準,使得用戶能夠選擇任意在線服務,來購買希望購買的影票,而價格的差別又不要巨大到無法忍受呢?這是行業(yè)的整合,需要具有想象力的設計來平衡各方的利益,也必然需要巨大的資源投入,然而對于消費者(尤其我這樣的懶人)來說,無疑是件好事。
我們能做的,或許是思考,或許是討論,又或許僅僅是等待,等待那個整合者的出現,正如等待戈多的出現。這需要一個契機,也許是行業(yè)的領頭羊市場占有率達到了足夠大的份額,也許是不同服務商發(fā)現了共贏的思路……無論如何,我們等來了在線購票,也等來了在線選座,又有什么理由認為等待行業(yè)整合是如同等待戈多般的悲劇呢?
來源:極客公園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