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G真的能成為B端產品的財富密碼嗎?

6 評論 5999 瀏覽 19 收藏 19 分鐘

編輯導語:講究從員工自下而上影響管理層決策的產品驅動增長,突然成了香餑餑。事實上,這個模式在歐美興起地更早一些,已經有了許多以這種模式大獲成功的產品。這篇文章敘述了產品驅動增長的概念,并舉例了因此成功的產品和PLG模式關注的指標、誤區。一起來看看吧!

PLG(Product-Led Growth,產品驅動增長)最近的出鏡率有點高,讓人隱隱有一種做To B生意不沾上PLG就無法走上快車道的趨勢,其實這個詞更多地出現在創業者和投資人口中。

雖然企業發展模式更多地是創始人決定的,產品經理更多在執行,但這不妨礙我們思考,PLG這香餑餑真的能帶來巨額流量嗎?

一、什么是產品驅動增長

從字面意義上來看,產品驅動增長是以產品能力帶來用戶數量或者產品銷量的增長。與之對應的是銷售驅動增長SLG(Sales-led Growth)。我們把這兩種模式對比來看,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PLG。

相信很多B端產品經理都有過這樣的沮喪時刻:付出心力完成的產品,因為銷售能力沒跟上,導致遲遲不能完成PMF(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市場適配)的過程,或者非常難獲取客戶的反饋。

而在銷售視角里,他們可能是不斷抱怨自家產品能力太弱,根本推不進市場,也沒辦法教育客戶。在互相吐槽中不斷內耗。

早兩年B端和C端產品的對比會圍繞產品力和銷售力展開。我們之前的認知是:B端產品非常依賴銷售,對于B端的創業者,投資人也更青睞有行業經驗的銷售老炮。

C端產品更加依賴產品經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出類拔萃的C端產品經理,卻很少看到B端知名的產品經理。

而PLG模式的出現,無疑是重新強調了B端環境里產品經理的重要性。

PLG獲取客戶的方式是從下至上的,而SLG獲取客戶的方式是從上至下的。

很多B端老炮對PLG模式不是很買賬。他們以往搞定客戶的經驗,是攻克客戶的業務負責人、采購經理、決策層等等,這樣才可能帶來收益,而員工的偏好是什么并不重要。

在PLG模式下,員工對產品的認可會在員工層面擴散,進而影響決策層對產品采購的決策。

PLG面向的是用戶,而SLG面向的是客戶。

PLG希望能夠影響用戶,再把用戶變成自己的客戶。

SLG是把銷售對象當成自己的客戶,運用市場手段拿到客戶線索,再進行客情關系運營,最后拿到訂單。

PLG的模式是不希望打擾用戶,讓用戶自己做選擇,而SLG模式是通過影響力說服客戶買單。

我們用一張表來總結:

PLG真的能成為B端產品的財富密碼嗎?

二、哪些產品因為PLG模式大獲成功?

PLG模式在歐美興起的更早一些,跑在前面的典型公司包括:Slack、Figma、Zoom、Notion、Canva、Postman等等。

國內目前符合這個模式的產品包括大家熟悉的藍湖、墨刀等,值得一提的是,飛書其實也是有走PLG模式的基因的。從產品力上看,剛完成5.0發布的飛書是很值得期待的產品。

我們簡單聊聊幾家國內外的成功產品。

1. Slack

Slack是一款側重協作辦公的即時通訊軟件,他們的Slogan是:選擇更好的工作方式。

這是一家2012年開始開發的產品。有意思的是,創始團隊本意是想做一款大型多用戶網絡游戲的,游戲名都取好了,叫Glitch。

然而因為團隊過于分散,溝通效率極其低下,市面沒有合適他們的產品,他們決心自己做一款產品解決自己的痛點,這才有了Slack。

創始人Stewart Butterfield公開表示,注重客戶反饋是他們成功的關鍵之一。作為一個B端產品,他們將溝通工具打磨到極致。在產品設計早期,社交媒體里上萬條信息反饋,他們都會一一回應。

Slack在用戶之間迅速形成口碑,并開始了病毒式傳播。這讓我想到了網易云音樂的早期產品團隊,二者雖然領域不同,但都深耕于用戶反饋。

最終8年之后,Slack被Salesforce以277億美金收購。

PLG真的能成為B端產品的財富密碼嗎?

Slack頁面

2. Zoom

Zoom,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家公司,在疫情期間大放異彩。作為一家視頻會議公司,在去年市值一度達到588億美金,巔峰日活達到3億。

Zoom創始人是一位美籍華人,袁征。早期袁征出國加入了WebEx公司,后來被思科收購,而袁征也加入思科成為思科全球副總裁。

在思科期間,袁征發現了客戶有視頻會議的需求,而思科暫時不需要新業務,袁征就出來單干創立了Zoom,那年是2011年。Zoom在2019年于納斯達克上市。

Zoom作為視頻會議產品,在歐美有著非常好的市占率,而在疫情期間,遠程辦公的趨勢帶動,Zoom在國內迅速發展,會議產品有著極強的傳播性。

用戶用它和客戶開會傳播給客戶,和候選人面試傳播給候選人等。

視頻會議軟件是一個很明顯To B的產品,但卻擁有著C端產品都羨慕的裂變速度。這一方面有疫情的促進,另一方面也是Zoom優秀產品力的驅動。

3. Notion

Notion可能也相對小眾,他們自己的定義是一款筆記、計劃、數據庫一體的在線工作空間,產品理念是:All-in-one。

Notion的創始人也是一位華人 Ivan Zhao,他很小的時候去了加拿大,后來又去了美國。公司也是在2012年成立,9年過去,這家公司目前估值103億美金,整個團隊也不過200人左右。

有試過Notion的朋友應該感受到這款筆記知識庫產品的強大,Notion的塊狀編輯帶來了很高的靈活性,支持多維圖標讓它具有更強的可玩性。

它也是國內同類競品模仿的對象。Notion在產品力上的付出,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而且對于Notion的付費用戶而言,很少會有人聯系Notion的銷售。

PLG真的能成為B端產品的財富密碼嗎?

Notion頁面

4. 藍湖

藍湖相信大家會熟悉很多,作為一款產品設計寫作工具,今年5月完成5億人民幣C輪融資,10月完成10億人民幣C+輪融資。這迅猛的融資速度,無疑在宣告PLG模式在國內依然可行。

藍湖從產品經理、UI、前端三個角色進行考慮,支持Axure原型導入,有好用的切圖功能,還為前端開發工程師考慮了開發代碼。在產品力上的把控讓藍湖進入了很多企業。

用戶使用藍湖這個過程是非常順暢自然的,我身邊有朋友因為在上家公司用藍湖,來到下家之后推動了團隊內部采購藍湖,因為基礎版10個人的席位不夠用。這整個流程不需要銷售介入。

PLG真的能成為B端產品的財富密碼嗎?

藍湖頁面

三、PLG模式通常關注哪些指標?

PLG里提到了增長,所以B端產品PLG模式下關注的指標內容會和C端的指標以及SaaS產品關注的指標有一些類似,這里增長黑客的海盜法則AARRR是能給我們很多啟發的。我們可以關注下面這些指標:

1. 用戶激活率

關注有多少用戶登錄使用了你的產品。

2. 付費轉化率

關注使用產品的用戶有多少付費進行了深入體驗,或者付費正式使用。

3. 收入

收入包含平均合同價值(ACV)、每月經常性收入(MRR)、每個用戶平均收入(ARPU)、擴展性收入等。

擴展性收入指存在現有合同的情況下,額外增購組件功能或者進行賬戶升級帶來的收入。

不管PLG模式還是SLG模式,在B端收入一定是核心指標, 這個重要程度和GMV對于電商,DAU對于C端APP一樣。

4. 客戶留存率

在付費用戶中,有多少用戶依然堅持使用產品。

5. 客戶續費率

在付費用戶中,有多少用戶第二年進行了產品的續費。

仔細理解這些指標,我們會發現對于SLG這類公司來說,重視上面這些指標同樣很有意義。這也是B端生意有些共通的地方。

四、PLG模式下的4個誤區

1. 產品驅動增長就等于產品經理驅動增長?

的確,我們前面說到了PLG模式下的產品,需要很強的產品能力,對比我們觀察的幾款PLG模式下的產品,每個產品的產品力都很抗打,在各自的領域收獲了自己的粉絲群體。

比如Notion,真正沉迷用Notion的小伙伴會從心里覺得這個產品很酷,搭建的頁面很酷,用來做筆記做知識管理很酷。

這里其實需要提一個產品人掛在嘴邊的詞,叫用戶體驗。產品讓人滿意,是體現在用戶體驗上的。但是在用戶體驗背后,絕對不是產品團隊完全主導。

我們把用戶體驗當作一道白色光束,把產品團隊當作棱鏡,當白光透過棱鏡時,會呈現出七彩的顏色,這是因為不同顏色具有不同波長和不同折射角,而這彩色的光束就代表著銷售、研發、市場、設計、運營、客戶成功。

不同部門不同角色在各自的領域努力,就像在不同波長的光譜會發不同顏色的光。

PLG真的能成為B端產品的財富密碼嗎?

用戶體驗的背后

2. PLG模式不重視銷售?

其實很多人看到PLG能帶動B端產品的增長,會逐漸忽略了銷售的作用。我們看一下藍湖的購買頁面。

對于一個小團隊來說,采購的價格在幾千到10萬,產品的功能相對標準。小團隊可以在免費版本里基本體驗藍湖的功能。

做出采購決策到開箱即用基本是一鍵下單的過程。唯一需要和藍湖官方溝通的可能只是找客戶問問發票開具的事宜。從這個角度來看,PLG模式下好像銷售確實不太重要。

PLG真的能成為B端產品的財富密碼嗎?

藍湖下單頁面

但在產品發展初期,對于一款籍籍無名的產品來說,銷售和市場部門可謂舉足輕重。產品市場推廣,獲取種子客戶,準確的市場反饋都很依賴售前部隊們的努力。

而且對于這個階段的銷售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并不是純靠銷售技巧可以做好市場推廣,銷售需要有對應領域的咨詢能力,更快建立信任,推動產品入市。

3. PLG模式下的產品滿足客戶需求即可?

對于B端產品來說,能滿足客戶需求已經很不容易了,所以很多企業對產品經理的要求是滿足客戶的需求。

但實際上需要實現PLG模式的話,一定要給用戶超預期的體驗,并且這個超預期的體驗來得要快。我們也可以把這種體驗等同于啊哈時刻(AHA moment)。

產品能夠在用戶之間自發地傳播,沒有啊哈時刻幾乎很難做到。這里就需要向C端產品學習了。

我記得11年剛開始用微信的時候,是一個朋友說大家現在不用QQ了,都在用微信,你用QQ找我,我可能回的不及時。

在讀龍哥的《微信背后的產品觀》也看到,龍哥當年對微信用戶的感受是:用戶使用微信就覺得很酷。這和我們剛剛說到的Notion很像對不對。

所以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需要打磨出這個啊哈時刻。這里分兩個維度思考:

  1. 構思一個絕佳的場景;
  2. 設計一個絕佳的功能。

這兩個點一旦撞上,用戶一定會被爽到。

4. SLG模式的公司要轉到PLG模式才能有新的增長動力?

這里也要潑桶冷水,PLG不適合大部分B端產品。我們嘗試從已經成功的PLG產品找一下共性。

  1. 快速的交付價值
  2. 具備工具屬性
  3. 創造AHA時刻
  4. 能夠自發傳播
  5. 定價里有免費版

大部分B端產品是不具備上述屬性的。

比如CRM、ERP、WMS這類產品,產品自身有極強的業務屬性,由此帶來的交付價值的過程必然會很長。而且產品不具有自發傳播的基因,當然產品能力強會有轉介紹的情況出現。但這個傳播效率和Slack這類PLG產品的病毒式傳播效率相差甚遠。

PLG的免費版本和SLG模式下的Demo展示也完全是兩個概念,PLG的免費版本能讓用戶體驗到大部分功能,并且這部分功能會有一點驚喜到用戶。

對于這類具有極強業務屬性的產品,銷售的價值會優于產品經理。而也不需要沮喪,恰恰是業務屬性能夠讓這類產品經理擁有更深的護城河。

五、最后

PLG模式無疑是B端另辟蹊徑的發展方式,對于B端產品來說,如果有機會加入一家以PLG為主導的公司,那么他需要學習很多C端產品必備的知識,在產品上線之后也能夠更快地收到反饋,可以更容易得到成就感和滿足感。

但PLG模式并不適合大部分B端企業,對于SLG模式的公司可以學習PLG模式打磨產品的熱情,但真的沒必要強行轉型。對于傳統的B端產品來說,能夠深入地了解業務,和銷售配合做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真的同樣可貴。

參考:

  1. State of Product-led Growth 2019. Product-led Growth Collective
  2. Product-Led Growth Playbook,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PLG Strategy for Faster, More Cost-Effective Growth. Openview.
  3. What is Product-led Growth. Product-led Growth Collective.
  4. Product-Led Growth.Productboard.
  5. 《Zoom創始人:如果員工是老油條,那他的老板也是》-知乎. 高山書院.
  6. 《聽Notion的創始人Ivan Zhao講述Notion的背后故事》-Notion中文社區. Linmi.
  7. 《13000字的Figma研究筆記,聊聊Product-Led Growth的誤區與思考》-公眾號:M小姐研習錄.

小插曲

我在參加人人都是產品經理2021年度作者評選,希望喜歡我的文章的朋友都能來支持我一下~

點擊下方鏈接進入我的個人參選頁面,點擊紅心即可為我投票。

每人最多可投3票,投票即有機會獲得百萬驚喜禮品&起點課堂千元豪禮哦!

投票傳送門:http://996.pm/71dJQ

#專欄作家#

忙里偷賢,公眾號:忙里偷賢,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B端產品,低代碼玩家,工具類產品思考者。熱愛分享,務實的理想主義者。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PLG有一個前提就是快速交付的工具型產品,這個作者也說了。但是這樣的產品,受限于小企業的經營風險、工具產品預算不高等問題,往往增長比較乏力。在中國這種信息化程度參差不齊的市場,PLG很難落地。但是PLG和SLG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管理,更有實際價值的應當是相互融合的方案。

    來自北京 回復
    1. 贊同

      來自福建 回復
  2. PLG模式不知道能不能成為財富密碼,但是這個趨勢看來有可能,真的分析的很棒,這個模式對我來說相對還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來自河南 回復
    1. 嘻嘻,有啟發就好。??

      回復
  3. PLG模式真的是一種好用全新的模式,對于我這種對接b端的運營來說太有用了

    來自江西 回復
    1. 哈哈,確實文章里忘記寫了,PLG模式最終落地是Growth。這里面運營可以做的非常多,免不了很多數據分析工作。有了數據就有很多決策依據了。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