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人B站從0到20W粉,醫學科普要如何做?
編輯導讀:醫學科普作為醫療領域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升人民群眾科學素養,促進疾病預防的關鍵手段。本篇文章作者將分享他自己是如何制作醫學科普內容的,以及他對科普內容的一些思考,推薦對醫學科普感興趣的小伙伴閱讀。
2020.11~2021.11,剛好一年的時間,我一個人,在B站將一名皮膚科醫生up主從0做到了近20W粉絲。
從皮膚科醫生up主這個細分領域來看,在B站應該是前三,至少也是前五。
我機緣巧合情況下遇到了一名對科普有濃烈興趣的皮膚科醫生,于是幫她做內容成了我的一個副業,醫生負責把控知識的專業性和提供案例,而我,則需要負責選題、文案、錄制、后期動畫等所有內容。
所以,這和常見的醫生對著鏡頭一頓講的科普內容會有挺大不一樣的。
在這一年時間中,我對科普的認識漸漸加深,所以便有了今天這篇總結,我將分享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制作醫學科普內容的,以及我對科普內容的一些思考。
對了,在文章最后我會告訴大家具體賬號是哪個,一點小心機哈哈。
一、選題
醫學科普的選題一般就是圍繞兩個需求:想治好病、不想得病。
舉個例子,我現在要做一個跟痘痘相關的內容。
我個人習慣的做法,是先定大題,再定小題,最后定視頻形式。
大題是指這個視頻是講哪方面內容,根據用戶的兩個需求,我一般將大題分為三類:
- 是什么。(我臉上長的是痘痘?還是其他的東西?)
- 為什么。(什么東西導致我長痘的?)
- 怎么做。(祛痘的正確方法是什么?誤區有哪些?)
這三個問題你可以選擇一個,也可以三個都選。
用戶關心優先級是這樣的:怎么做>為什么>是什么。
大家往往最想知道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因此絕大部分視頻我都會把“怎么做”這一點加進去。
OK,現在我們將大題定為“怎么祛痘”,接下來就是選小題。
選小題就是選切入點,就“怎么祛痘”這個大題,你可以從三方面切入:
- 【誰】要祛痘? 對應切入點可以是:女性如何祛痘?25歲左右如何祛痘?
- 【用什么】祛痘?對應切入點可以是:祛痘藥物有什么?哪些祛痘產品是智商稅?
- 【怎么用】才正確?對應切入點可以使:常見祛痘外用藥如何使用?
每一個小題都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切入,在選好小題之后,就是定視頻形式。
我常用的形式就兩類:
- 知識點羅列型:把跟選題相關的知識點羅列。比如:10款常見祛痘外用藥指南。
- 單點深入型:從現象到原理深入去講某一個知識點。比如:如何美白?黑色素殲滅指南。
知識點羅列型的數據大多不會差,并且制作難度沒那么大,屬于性價比很高的科普形式,可以比較穩定維持在70~80分的水平。
而單點深入型內容的發揮空間很大,上限很高,下限也很低,做得好可能沖上90分,做得不好也可能只有60分。
沒必要糾結選哪種形式,對于一些好的選題,本身就需要每隔一段時間反復做,所以你大可以分別嘗試不同的形式。
強調一下,如果你想提升科普內容能力,那一定多嘗試單點深入型內容,這種形式對內容能力要求更高。
你要如何引入問題,如何設置節奏,如何層層遞進,如何在科普的同時讓人愿意看下去,這都是難點,而解決難點的過程中,你的內容能力也會越來越強。
用上面的方法選題,會保證一個比較穩定的閱讀和粉絲增長,在此基礎上,如果想沖擊爆款,可以做一些更生活化的選題,比如“怎么吃火鍋,才最不容易長痘”等等。
我個人認為,對一個賬號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出爆款,而是播放數和粉絲的穩定增長。
二、內容
當選題定下之后,我們如何做好一個科普視頻?我們可能需要思考一個前置問題:
什么是好的科普視頻?
我一直覺得,科普up主,從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名老師,那么我們就可以用評價老師的標準,來評價科普視頻的質量。
1. 60~70分的科普:能把事情講清楚 | 能把課本講清楚的老師
這是科普內容的及格要求,就像對一個老師來說,及格要求就要把教科書講清楚。
你的內容需要邏輯明確,層次清晰,詳略得當,圍繞一條主線展開,不要瞎發散。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亂。
這并不容易,很多領域的專業人士做科普的時候,恰恰因為自己懂得太多,每一點都想發散,導致整個視頻亂掉。
關于這一點,我的一個技巧是:保證用戶當前的問題只有一個。
比如我們要講清楚A問題,可能需要講清楚B、C、D等多個前置問題,這時候就不要一股腦拋出來,而是要找到這幾個問題的漸進關系,用一條線串起來。
再比如,保證同時出現的專業名詞只有1個,講清楚這個再讓下一個專業名詞出現。
其實最有邏輯最系統化的東西,就是教科書,所以一個合格的老師,必須把教科書講清楚。
當然,仍然有很多人看教科書是看不懂的,這時候一個好的老師要做的就是:讓教科書上的內容更易懂。
2. 70~80分的科普:用大部分人易懂的方式講清楚事情 | 講得淺顯易懂的老師
同樣是100個學生,有的老師講課只能讓60個學生聽懂,有的老師講課卻可以讓90個學生聽懂。
這就是對科普內容的進一步要求:淺顯易懂。
我的一個技巧是:類比。
我要講一個知識點,那我一定會去找一個大家都知道的東西進行類比。
比如講皮膚保濕功能的時候,我會用千層餅來類比皮膚結構。
比如我還用談戀愛來類比治痘痘這件事。
除此之外,我們別忘了視頻是存在聲音和畫面的,一個簡單的動畫,或許就能勝過幾百個文字。
一些up主的視頻有著精致的建模,絲滑的動畫,其實就是為了讓更多的用戶看明白。
可惜的是,能做到這一點的科普內容,并不是那么多,正如講課淺顯易懂的老師并不是那么多一樣。
如果我們一方面保證選題質量,另一方面保證內容質量長期穩定在70~80分,對一個科普賬號來說,已經非常好了。
但如果想更進一步,是什么呢?
3. 80~90分的科普:讓用戶愿意看下去的科普 | 有趣的老師
這一部分是我這篇總結的重點,是我在探索“更好的科普視頻”這條路上的思考。
大家或許會遇到這樣的老師,他們講課比其他老師更有趣,更讓人聽得進去,同一個知識點,你也更愿意聽他們講。
科普視頻,也需要做到讓用戶更愿意看下去。
那怎么做?是要搞笑嗎?要玩梗嗎?要整活嗎?
我一開始也是這樣想的。
我一度想把科普視頻做得搞笑,我認為嚴肅的信息和輕松的形式相結合,這反差感妥妥就是流量密碼。
同時我也看到過一些做得很幽默的科普視頻,這更加堅定了我的想法。
于是我也在視頻中加了很多搞笑元素,而最終效果就是尷尬,非常尷尬。
我就在想,為什么別人的科普中的搞笑恰到好處,而我不行?
后來我想明白了,看起來都是搞笑和科普的結合,但我的搞笑只服務于形式,而別人的搞笑服務于整個內容。
也就是說,他們加入的笑點,會優化視頻的節奏感,讓內容更加清晰易懂,而我加入的笑點,只是為了搞笑。
我們不能喧賓奪主,科普視頻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有效傳遞信息。
傳遞信息,意味著發送信息和接受信息。
當你能把科普視頻做到80分,也就是把內容用易懂的方式講清楚時,你就很好地完成了“發送信息”這件事。
而80~90分的內容,還需要做到讓用戶樂于接受信息。
也就是所謂的:讓用戶愿意看下去。
你的天馬行空,你的浮想聯翩,你頭腦中噼里啪啦的好想法,都必須服務于這個目的。
科普可以和說唱結合,可以和脫口秀結合,可以和任何形式的內容結合,但要用對地方。
什么叫做用對地方?就是這些形式是否能夠讓用戶愿意看下去。
要做到讓用戶更愿意看下去,就要想辦法去優化內容的節奏。
這里我說一個親測好用的節奏優化辦法:找到內容中承上啟下的過渡點進行打磨優化。
我舉個例子,你想要科普問題A,需要先講清楚前置問題BCD,那么,從問題B過渡到問題C時,你就可以加一個笑點。
因為學習是反人性的,用戶在接受一個又一個的知識點時會產生疲憊,而在兩個知識點的過渡階段加入一些輕松的元素,不僅能讓用戶更容易看下去,還可以順勢引出下一個知識點。
而更理想的做法,是找到你視頻中所有的節奏點,想辦法去加強他們。
比如我播放量排前三的一個視頻中,在最后的結尾的時候,我一方面想強化“醫患配合對治痘痘很重要”這一點,另一方面因為要結尾了,我想把視頻整體節奏搞high一點。
所以我選擇自己做了一個說唱,Diss一類不配合的患者,盡管唱的不行,但節奏確實一下變好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你在做視頻的時候,需要某個節奏點懸疑一點,那你可以參考下懸疑片的做法,需要某個節奏點搞笑一點,那你可以參考脫口秀的做法,根據自己需求來定。
當你的內容節奏好的時候,就會讓用戶大呼“進度條堅持不住了”。
我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想“節奏”到底是一種什么東西,但我至今沒有辦法特別精準地定義它。
如果你跟我有同樣的困惑,我建議你可以看一本書《救貓咪2》,這是一本講影視劇本創作的書,雖然大部分內容跟科普視頻沒啥關系,但它能加深你對節奏的理解。
另外,我們經常說的內容風格這一點,我個人認為風格只是結果,原因是這個內容創作者找到了自己最舒服的節奏,才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
話說回來,優化節奏這一點我仍做得不夠,這也是之后進步的一個方向。
不過就目前來說,科普視頻還沒有卷到需要大家不得不做到90分的程度,畢竟能穩定做到70~80分的人都很少。
一個好選題,配合七八十分的內容,足夠實現賬號穩定增長,而沖擊爆款其實更看選題。
比如我的一個爆款其實就是一個知識點羅列型內容,也就70~80分。
4. 90分以上的科普:讓用戶有所觸動 | 教書且育人的老師
有的老師,你在多年之后回想,你或許會忘掉他們的教學水平,但你清楚地知道,他們對你的整個人生都有深遠的影響。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這個階段的科普應該是什么,所以我只能用“有所觸動”這種虛詞。
這真的需要創作者有所經歷有所感悟有所觸動,才能將自己的這份觸動傳遞給用戶。
我個人認為羅翔老師的一些內容能夠擔得起“有所觸動”這一點。
他不僅在科普法律知識,更是在引領大家思考哲學、道德、人性、社會等等問題。
三、關于醫學科普的思考
上面的內容主要是圍繞“醫學科普視頻要如何做”,現在我想說說“醫學科普視頻有什么用”。
醫學科普視頻不僅僅有科普價值,更重要的是,這些內容可以鏈接醫生和患者,減少信息差。
而只有減少信息差,才能更有力地推進線上醫療服務發展。
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中就有提及,要大力推動線上醫療服務,只是因為諸多限制,發展不像其他行業那么迅猛,盡管如此,目前仍然有一批不錯的在線問診平臺活躍著。
而這些在線醫療平臺,非常適合做醫學科普。
- 相比個人醫生,平臺更有能力搭建專業內容團隊,保證內容和選題質量;
- 相比科普內容團隊,平臺更容易解決患者看病的剛需,同時有更小的變現壓力。
舉個例子,一個在線醫療平臺做了一個B站賬號,某天發了一個關于痘痘的科普,請到了某經驗豐富的皮膚科醫生進行審核指導,并且在科普中插入了該醫生的患者病例,同時在最后給出了該醫生的網上診室入口。
- 有看病需求的患者,通過內容認識了一名好醫生,并很可能在該問診平臺進行問診;
- 沒有看病需求的患者,看到了一個好科普,并了解了該賬號的定位,認為自己在未來說不定可以從賬號中了解到適合自己的醫生,于是很可能關注該賬號;
- 對該醫療平臺來說,不僅可能收獲賬號粉絲,還可能收獲平臺新用戶;
- 對醫生來說,獲得了更好的宣傳,也有了更多病人。
一個多贏的結果。
長遠來看,內容團隊好好做科普,平臺好好提供在線醫療服務,醫生好好看病,各司其職,相互依存,才能長久穩定。
四、寫在最后
最后告訴大家,B站賬號名:皮膚科醫生王瑞艷。
如果大家愿意去看看,就只看2021年1月到2021年10月份的視頻,也就是我以醫生助理身份出鏡的那部分視頻,或者按播放數從高到低看也行。
2020年的視頻太過潦草,而2021年11月份,我們的內容策略發生了改變,我不再負責選題文案等工作了,轉而由醫生出鏡科普,畢竟這個賬號,是屬于這名醫生的。
同時,我也希望能認識更多科普內容的從業者,這段時間我一個人孤軍奮戰,嚴重缺乏交流和溝通,我感覺這對內容創作并不利。
以上,就是我對醫學科普內容這件事的思考,希望能與大家多多交流,謝謝。
本文由 @葉小戳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B站賬號名稱改了:皮膚科的王醫生
雖然喜歡看醫學科普,但是希望有一定政策來規范一下,我希望看到的都是專業人士的科普
確實,所以一定要有專業人士來把控專業知識這一塊。
很不錯的總結,贊!我對醫療健康行業很感興趣,握個手
專業事,專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