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能產品金字塔結構模型拆解(Google)
編輯導語:智能終端時代席卷而來,導致形形色色的app/web/網頁應用程序鋪天蓋地而來,那么在變化多端的社會環境中,如何打造自己產品核心市場稀缺力呢?本篇文章作者將對“用戶層級”、“產品閉環”、“商業生態圈”、“場景環境變遷”、“品牌建設/運營體系”這五大方面進行方法的總結,值得閱讀學習。
一、用戶層級
作為一名優秀的產品PM,必須要考慮幾個問題?你的用戶畫像主體是誰?如何建立成長體系/權限開通?如何在不同的階段,制定一系列措施,讓用戶買單,如何使用戶保持長期主義,使用你的產品?如何讓用戶和產品產生粘性?
比如說美團的商戶入駐,他們的入駐方式是如何區分的?商家的成長體系是什么?權益怎么分配的?等等
綜合上述,基本算是一個基礎的框架型,總結起來就是:
?用戶畫像+生命周期+成長體系+購買力+循環機制
比如說:餓了么,是一個偏向B端又面向TO C的產品,我們要考慮產品的行業屬性是什么?用戶是怎么樣的群體?它是怎么做好用戶分級?按照怎么樣的邏輯來分的呢?消費者的購買力是怎么樣的?怎么才能形成從行業需求到用戶的循環問題?
二、產品閉環
從產品形態看問題,你要考慮如何做到從點到線到面的布局?
比如說產品的界面如何設計內容、動效、功能?從視覺,我們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渲染效果以及顏色層級分布?
在技術上,我們應該怎么針對內容進行算法個性化推薦,綜合大數據行為標簽,如何進行歷史數據分類,進行周期性推送?
整個瀏覽頁是如何進行熱點以及標簽化分級的呢?如何建立內容風險預警機制呢?等等都是需要產品聯動團隊進行深層次的進行:
設計+動效+視覺+算法+大數據+風險機制管理+前后循環機制+版本
底層邏輯就是:點-線-面的循環實現
從產品的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從產品類別+行業場景來綜合分析,比如說,我們做的是c端短視頻產品,我們應該考慮他的界面風格是什么樣的?點擊或者動效是什么?換言之,你用什么樣的視覺來吸引用戶使用你的產品?有哪些不一樣的動效?在技術層面上,我們應該怎么進行用戶推薦?怎么通過大數據自動化合理進行標簽分級?我們這樣做的最后有什么的風險?從設計到技術怎么才能實現雙重合一,達到我們想要的‘雙贏’效果,最后我們的產品路線圖應該是怎么分布的?
三、商業生態圈
從商業的角度看問題,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作為一個增長型公司,需要從企業運轉模式、企業類型等不同角度設立不同的商業模式,從經濟學看待市場+商業的關系。比如說從微觀到宏觀,從整體到個體,單一到多元,集中到分散等等諸多商業畫布的確立:
個體經濟+企業經濟+多個城市經濟+全國經濟+全球性經濟?+循環經濟效應
設立不同的商業模式,往往能實現從單一到多元化,實現商業最大化,達到企業增長經營化管理。
最典型的就拿微信來說吧,商業模式無非從個體到群體,可大可小,比如說個體公眾號到官方公眾號進行不同企業收費模式,以及權限開通的方式。城市/全國化經濟全球性經濟,主要集結與在不同城市/國家的共性需求定位,比如說剛需定位,吃、喝、出行、社交等場景,都能覆蓋每個城市,不會因為地方的限制,而受限制,從而形成一個循環經濟體。
四、場景環境變遷
沒有一款產品是百年不變的,其實它也在跟著人類適應整個時代環境的變化而變化。
因為時代的需要,產品才孕育而生,解決人類的腦力、體力的復雜問題。
比如說,現在氣候不斷變化,全球變暖形成趨勢,如果人類不趁早做好這個準備,遲早會有一天會被環境所淘汰?;ヂ摼W產品,其實也是這樣,需要跟著人類需求適應整個環境變化而變化,跟著時代需求同步進行,綜合市場+微觀調控,所以個人認為:
前期的預測判斷+發現新型機會+新市場+適應當下環境+融合多種環境變化
才能在變化多端的社會中,以萬變適應生存。
作為一名優秀的產品經理,需要有非常強有力的思考能力,能從市場判斷商機。比如說,小米手機的遠程自動化控制,結合AI算法自動識別、聲控等,進行運用控制,小米電視、電燈、小米手環,類似,目前很多公司即將布局在汽車行業進行自動化功能識別,類似百度駕駛、小鵬汽車等,總體來講基本都能適用我們當下的環境,既不落后,也不太超前空幻,適用于大部分用戶場景需求,從設計、技術基本能夠落地下來。前倆年流行的區塊鏈,為什么就這樣憑空的慢慢消失了,雖然現在也有很多產品在運營。但是相對規模來講并不大,第一個風險型太大,其次就是區塊鏈這個層面不太適用當下場景,復雜化不易操作,甚至超出了很多人的認知。所以,幾乎慢慢的沒落了,也許在未來的3-5年的期間,可能繁榮再起。
五、品牌建設/運營體系
一款真正好的產品,從來都不是以買、賣方市場進行貨幣等價交換。同樣是月餅,為什么有些就喜歡買有品牌包裝的月餅?同樣是一件外套,為什么大部分就喜歡有品牌的衣服?主要是品牌能夠滿足人對奢侈品的好奇感,以及在品質、技術、設計等方面滿滿的安全感,互聯網產品看似虛擬,其實底層邏輯是相通的,所以我個人認為一款好的產品都是以:
啟動期+驗證期+投入期+品牌建設期+暴增期+優化+迭代
這就是所謂的病毒效應以及增長模型,不斷優化產品結構,實現品牌國際/全國經營化。
好的產品離不開運營,尤其是C端產品,大部分可能研發出來,幾乎也要花掉一般的財力進行廣告投放以及渠道建設。當然前提也不是漫無目的進行運營,在投入前,也許可能進行各種各樣的嘗試,能否融合市場的需求?如果優化了,我們的策略應該如何進行調整?等產品真正的兼容市場了,這個時候就真的屬于暴增期,需要大量的品牌以及廣告進行投放,提高知名度了,從而不斷的進階優化和迭代,不斷打磨適合當下的產品。
最后總結一下,做產品很容易,做好一款真正的好產品很難,做好一款頂尖的產品,更需要時間和市場不斷耐壓耐磨耐用的檢驗。如有寫的不是很到位,還請特別提出您寶貴的建議與支持!謝謝!
本文由 @bright MI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pexels,基于CC0協議。
打造自己地核心競爭力才是關鍵,要有獨一無二地不可替代性,才能夠脫穎而出
對,上限看天花板,然后逐漸拆解
這篇文章邏輯清晰,干貨滿滿,一下子知道了怎么去拆解產品背后地商業邏輯
謝謝,我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