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號到底能不能做好?

5 評論 5663 瀏覽 6 收藏 19 分鐘

編輯導語:視頻號誕生至今已經有一定的歷史,但營銷效果依舊不溫不火。不得不承認,在近兩年,并沒有什么內容潮流是從視頻號中爆發的,視頻號在視頻內容行業中是失語的。接下來跟著作者一起去看看,視頻號究竟能不能做好吧!

盡管今年張小龍沒有在微信公開課露面,但前幾年他多次強調的視頻號,依舊是微信對外展示的一個重點項目。

可惜,在眾多數據的支撐下,視頻號的發展并不具有較強的說服力,就連視頻號運營的一大標桿案例——西城男孩在線演唱會,也像是視頻號部門為了趕年末kpi而匆忙砸出來的案例,否則可能真的沒有太多破圈案例可供在大會中展示。

坦率來說,西城男孩也好、五月天也罷,用戶未必在意他們是在微信視頻號上直播,還是在TME平臺直播,又或者是在抖音快手B站中,想要靠這類明星事件來帶動視頻號生態成熟,顯然是杯水車薪,且將投入巨大。

實際上,前幾年視頻號中就有過直播流星雨這樣的現象級事件,但可以說也只是曇花一現,似乎依舊沒有有效地激活視頻號生態。

業內對視頻號迄今為止的表現通常有著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視頻號已經具有較大體量,整體運營是成功的,還有直播方面的一些亮點;另一種顯然就認為視頻號整體表現是失敗的,離扛起騰訊的短視頻大旗,與抖音一較高低還差的很遠。

但不管持哪一種觀點的人,想必都不會否認,視頻號做的還不夠好。至少視頻號與朋友圈、小程序這類產品相比,顯然遜色不少。不過,張小龍此前也說過,微信對視頻號有極大的耐心。

且不談視頻號,其實微信在近年來新產品更新上,確實也并不總是成功。微信圈子、視頻動態已經是官方承認的失敗產品,小游戲、看一看、個人狀態似乎也不溫不火,拍一拍、表情動畫等小功能只能算是聊勝于無,從我個人體驗來看,朋友圈、訂閱號也顯然沒有此前活躍。

如果不去談虛無縹緲的元宇宙,短視頻這件事,顯然會是未來承載信息極為重要的載體,也是微信乃至騰訊的心之所向。多年前馬化騰說過,正因為有了微信,所以,微博的戰爭便結束了。而如今,即使有了抖音快手,恐怕騰訊也不希望短視頻的戰爭就此宣告結束。

所以,視頻號的未來,依舊值得我們持續探討。

01

坦率說,那視頻號與抖音相比未免還是有些不公平,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產品。

需要正視的一點是,視頻號或許永遠無法替代抖音,也無法滿足一些抖音能夠滿足的用戶需求。

想要正確地認識視頻號,就必須清楚,視頻號是根植于微信產品而出現的功能,而不是一個獨立的視頻內容平臺。就像朋友圈、公眾號的成功,也是因為這些功能在微信APP中,而不是像微信讀書、企業微信那樣做成了一個獨立APP。

微信自身占據的是一個高頻且碎片化的用戶社交場景,朋友圈也好、公眾號也好,這些功能都可以在社交場景中實現快速生長,如果沒有社交關系鏈,朋友圈便失去了意義,而早期公眾號文章也難以刷屏。

社交關系和目的性剛需會驅動用戶進行主動探索,例如,在微信app中的“發現”頁面里,如今有著朋友圈、視頻號、直播、掃一掃、搜一搜等11項功能,大家可以在“發現頁管理”中進行相應設置。

我個人用得最多的,依舊是“朋友圈”、“搜一搜”,至于“附近”、“購物”、“游戲”、“小程序”這些入口幾乎沒有使用過,因為這幾個發現頁的功能,并沒有給我有力的使用理由和場景。

我相信大多數人點擊“發現”頁面都是為了進入“朋友圈”,這就是社交關系驅動下的主動行為,偶爾會為了搜索信息進入“發現”頁面點擊“搜一搜”,這便是目的性剛需下的主動行為。

同樣,我們可以試想,假設“訂閱號”的信息入口,被移到了“發現”頁面下,那么我也預計各大公眾號的打開率會斷崖式下降,公眾號生態會從此更加萎靡不振。

與“訂閱號”相比,“視頻號”并沒有被放在聊天頁面中,而“視頻號”(包括“看一看”等其他近幾年搞出來的新功能)放在“發現”頁面下的最大問題就是,它的入口較深,且沒有給用戶一個強有力的打開理由。

“視頻號”如今就像發現頁中的“游戲”、“購物”等功能一樣,用戶為什么不直接打開游戲APP或者京東APP呢,這在操作便捷度上是一樣的(同樣是需要兩步點擊),但在用戶體驗上是大不相同的。那么,用戶與其去刷視頻號,為什么不直接打開抖音。

02

在今年的微信公開課上,微信團隊稱將會以“原子化”的思路打磨視頻號。

所謂“原子化”,我們的理解就相當于基礎設施,把視頻號看做是一個視頻內容的載體工具,而不是一個單獨的內容平臺進行運營,視頻號也需要跟其他組件組合,以產生更大的化學反應。

在我們看來,“原子化”的定位方向,相當于在某種程度上宣告視頻號生態構建的乏力,就像公眾號作為長圖文信息的載體,它卻能夠自成生態。當然,視頻號的難點在于,短視頻行業本身有抖音快手珠玉在前,沒有了先發優勢,而當年公眾號可謂是橫空出世。

視頻號的“原子化”意味著視頻號未來的發展,需要持續靠微信整體生態進行輸血。例如,視頻號消息如今出現在了訂閱號信息流中,出現在了公眾號長圖文文章里,而未來或許還會出現在各種各樣的地方。

視頻號出現在訂閱號信息流消息中,一方面說明公眾號本身的視頻化組件做得并不夠好,大量公眾號創作者,并不愿意在公眾號中推送視頻內容;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視頻號想要借助公眾號本身沉淀下來的訂閱關系,來發展自身的視頻內容訂閱關系。

眾所周知,公眾號的訂閱關系,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早期朋友圈社交關系傳播所帶動的,而如今視頻號的訂閱關系要想再次構建,沒有了社交關系的加持,若僅憑公眾號導流,可能難上加難。

至于脫離朋友圈場景的“朋友在看”、“朋友點贊”這些社交互動功能設計,我們認為對訂閱關系構建而言,很可能并沒有多大的實際作用,反而可能會造成產品設計的繁雜。

如果一篇文章、一個視頻用戶真的覺得值得讓大家看到自己對它的點贊,那為什么他不分享到朋友圈(而只是點一個“在看”),如何激發他分享至朋友圈,這后面的邏輯或許才是我們認為更加需要關注的。

03

“原子化”通常只是結果,而非目標,就像公眾號長圖文一樣,也可以說滲透到了微信生態的方方面面,成為了一個“原子化”的長圖文內容載體。

微信視頻號“原子化”發展方向的提出,總是讓我們聯想到“小程序”的服務導向和無處不在,同時這或許也在暗示——視頻號的訂閱關系并沒有那么重要,視頻號是為了服務微信其他版塊。因此,我們現在通常也不會建議企業去押寶視頻號。

在如今的微信社交場景中,卻是有不少信息是可以通過視頻號進行承載。比如我們微信群中大量傳播的視頻,依舊是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下載至本地而進行群分享,這些視頻內容分享的需求,按理可以轉化到視頻號生態之中。其中,即使除了搞笑段子、流行內容外,大量新聞熱點的視頻內容,也是經過抖音等平臺下載后流轉到微信群聊之中。

但這里面恐怕還是有個便捷性的用戶體驗問題,直接打開視頻文件的體驗,或許比打開視頻號還是要好很多,就像微信群聊中的大量圖片信息是通過截圖發送實現的,而并不是通過某個圖片內容平臺進行中轉轉發。

我們認為,視頻號也好、直播也好、訂閱號也好,它們確實都是一個人人可以用的內容工具,但如果形成內容生態,它們便一定會是少數創造者的游戲,將具有明顯的頭部效應。真正適合所有人進行創作分享,并能夠獲得較好反饋的,只有私域場景中的朋友圈。

實際上,確實有很多內容創作需求,在微信生態中沒有被滿足,這也導致微信的內容生態閉環并不夠完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短圖文,由于公眾號偏向于長內容、朋友圈則是私域場景,微信長期缺乏一個公域化的短內容場景,因此大量公眾號博主依舊會在微博等平臺發布短內容,而短內容的發布頻率,明顯會高于長圖文。

也就是說,刺激性較強、碎片化消費的短內容生態的缺失,其實是微信長期以來的短板,在大眾內容偏好從看“長圖文”轉向刷“短視頻”時,微信的這一短板便暴露無遺,這也是視頻號目前沒有達到公眾號高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何新開辟或挖掘一個短內容的場域,可能將是視頻號影響力進一步突破的關鍵。

04

此前關于視頻號的文章中,我們一再表示對微信生態中“直播”的看好,我們認為“直播”是一個更像朋友圈內容的場景,當然,其中還有諸如賬號體系混亂等諸多難題要解決。

但對于西城男孩、五月天、流星雨這類“去主播化”的第三方現場直播,我們認為并不重要。簡單來說,這類現場直播并非視頻需求的主流,在大眾觀看的視頻內容中占比極低,因此也無法影響整個內容生態的構建。

現場直播更多適用于演唱會、體育賽事、特殊重大事件等一次性信息,用戶對其的需求是極為低頻的。同樣,如文章開頭所言,是TME做五月天直播,還是視頻號做五月天直播,對于用戶而言完全不重要,觀看賽事直播的用戶對平臺本身也并沒有什么粘性,平臺若把運營精力放在賽事直播這塊,無異于走入內卷。

主播直播具有互動型和內容的稀缺性,因此能夠吸引用戶觀看,而且根據我們的觀察,主播在直播間的互動引導,能夠更高效地將觀眾轉化為視頻號粉絲,同樣未來可能幫助主播進行更直接的商業變現。因此,對于視頻號創作者而言,直播將會是其最關心的板塊,視頻內容創作本身,或許變得沒那么重要。

“重直播、輕視頻”的根源在于,直播間的流量很大程度上并不依賴于視頻內容沉淀后的轉化。在打通公眾號和視頻號后更是如此,公眾號的訂閱關系能夠直接轉化為直播間流量,這其實讓視頻本身流量變得更加不重要。而這或許也會對微信的視頻生態造成發展不均衡的長期影響,導致視頻內容的乏力。

越是“原子化”,視頻號便越成為基礎設施,同時也就越沒有什么實際的單獨作用。賦能公眾號也好、賦能直播也好,定位于支撐性角色恐怕會讓視頻號的內容生態更加難以有效搭建起來。

05

最后這一部分屬于“教張小龍做產品”的腦洞板塊,會寫一寫我們的視頻號方案想法。當然,我們的想法,可能與微信官方的想法會有很大不同。

從短視頻內容行業來看,內容生態其實已經十分成熟,這與公眾號面世時的狀況是大相庭徑的??梢哉f,能夠做短視頻內容的創作者,都已經成為創作者,市場已經被抖音等平臺教育過了,并不需要視頻號再次教育。

整個視頻內容生態供給是成熟且充足的,就連抖音和快手的內容都在不斷趨同,視頻號再突破,也難以實現視頻內容的差異化。關鍵其實還是在于,如何讓這些創作者來到視頻號平臺中進行創作,因此流量機制本身非常重要。

視頻號當下的問題很可能還是在于:1)沒啥人主動看;2)看了也沒啥人關注;3)關注了好像也沒啥用?!皼]啥人主動看”主要是場景和便捷性問題,“沒啥人關注”很大程度上是短內容淺度溝通的通?。弧瓣P注了沒啥用”是流量分配和利益機制問題。其實根源,我們認為還是用戶場景本身的缺失。

因此,第一,需要開辟短視頻的社交化傳播場景,讓社交關系幫助視頻號訂閱關系的構建,就像當年公眾號生態一樣;第二,需要開辟更加便捷的用戶內容場景,吸引用戶不去跳轉到抖音等其他平臺。

從操作上來說,首先我們認為需要去改造“朋友圈”的展示模式。

朋友圈的展示模式其實已經長期沒有改變過,而我們認為,朋友圈如今的展示模式,主要還是適配圖文及文章鏈接的分享展示,并不有利于短視頻內容的分享,我們也相信用戶并非沒有視頻內容的分享需求,但目前“朋友圈”抑制了視頻號內容的分享和傳播。

其次我們認為可以將用戶刷視頻的內容場景,放在微信主頁左劃浮窗處。

目前微信左劃浮窗處主要用于公眾號文章、鏈接的臨時儲存,這個功能實際上可以在其他地方實現替代。而浮窗板塊若能夠直接作為視頻號場景,用戶切換視頻號信息流的成本就將低于切換至抖音,流量規則也能基于此更高效地搭建起來。

當然,浮窗改造成視頻號信息流的做法,似乎并不太符合張小龍一直堅持的微信產品設計理念,也會把微信變得更加嘈雜。但總而言之,我們認為微信需要一個更便捷的視頻號沉浸式體驗的入口,否則在內容不占優的情況下,用戶還不如切換至其他短視頻平臺。

整體來說,微信產品設計似乎受張小龍本人審美影響比較嚴重,這點與今日頭條、抖音之于張一鳴就不同。張小龍似乎不像是一個喜歡刷短視頻的人,因此微信視頻號能否突破,或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張小龍本人能否自我突破。

不管怎樣,視頻號生態還在成長中,也有著各種各樣的可能性,本文的預測、分析、建議很可能完全錯誤,我們不妨繼續期待。

專欄作家

鄭卓然,公眾號: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2019年年度作者。廣告營銷、新媒體運營領域老司機,專注分享營銷、運營、商業的干貨文章及獨特見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視頻號現在有微信大力扶持,相信在以后一定可以發展起來

    回復
  2. 還是未來可期的,這也是一個機會嘛,肯定有人能做好

    來自云南 回復
  3. 現在一些公眾號就在視頻號開直播呢,視頻號憑借公眾號粉絲進行一定的引流,但是視頻號的便捷度等方面不如抖音快手,未來不好說。

    來自內蒙古 回復
  4. 視頻號各方面體系都沒有抖音健全完善,無論是熱點追蹤,幫助短視頻創作者進行創作的工具,還是后面變現的渠道、手段等,抖音的短視頻商業化很成熟了,微信視頻號還遠遠不夠。

    來自江蘇 回復
  5. 開辟短視頻的社交化傳播場景,讓社交關系幫助視頻號訂閱關系的構建這一點很重要

    來自安徽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