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Shopify,看電商SaaS的成功關鍵
編輯導語:SaaS的一切需求離不開商家,更加脫離不了實際場景,而商家的需求又來自于用戶,那么如何洞悉客戶需求,走進用戶,是電商SaaS中比較重要的一環。本篇文章主要從Shopify與SaaS的對比來展開講述,快來一起看看吧。
一、既然有Amazon,為何還能有Shopify?
這是很多人問我的問題。
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的調查數據顯示,在整個美國電商市場,Amazon的交易額占到了38.7%,是無可爭議的霸主。
到2020年第二季度,Shopify的GMV已經超過了ebay,占據了約6%的市場份額。雖然這個體量與Amazon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但Shopify最有可能成為Amazon的主要競爭者。因為它的收入增速太快了。
Shopify的增速有多快呢?見下表。
Shopify的增速幾乎是每年110%。那么,什么樣的運營模式,才可能有如此高的增速呢?
表面上看,Shopify和Amazon的電商運營模式相似,但其實二者走了完全不同的兩條道路。
Amazon是一個第三方電商平臺;而Shopify則是一個獨立在線商店服務,也有人將其稱為電商獨立站,實質上是一個電商SaaS。
這有什么不一樣呢?打個比方,Amazon就像一個大超市,好處是購買者集中,每天有成百上千的人涌入。但是他們并不是來特別尋找你的產品,只是路過你的攤位而已。
加入這樣一個第三方平臺的好處是,它的流量可以為你帶來很大銷售機會。
而壞處則是,無論你有多大的品牌、多么高明的營銷水平;也只能與其他商家一樣,在攤位前費力地吆喝拉客。
Shopify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按照你的意愿,為你建一個高逼格的獨立商店。
這樣你就不用再混在眾多千篇一律的攤位中,而是借助于平臺服務,用你自己的方式展開營銷。
至于行與不行,全在于你的經營能力和方法。
所以說,Shopify和Amazon是兩類公司。
Amazon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電商企業,它除了為外部商家提供交易平臺外,還在平臺上經營自己的生意。
因此難免會自我優待,即用其它商家的數據,來輔助自己的經營決策。
而Shopify是一個純粹的電商SaaS服務商,它只提供工具和服務,平臺上沒有自己的生意。因此也就少了與商家的利益沖突。
說到這里,可能就會看出Shopify和Amazon的商業模式是不同的。
但本文的目的不是為了比較兩種商業模式的優劣,而重點是探究電商SaaS,如何才能像Shopify那樣做大。
寫作本文時,Shopify的市值是1098億美元。與大多數SaaS企業不同的是,Shopify已經盈利,其ARR超過40億美元,NRR約為110%。
在以SMB為主的SaaS領域,做到這個收入水平真心不容易。那么Shopify憑的是什么呢?
二、Shopify憑什么與Amazon競爭?
Shopify做到今天這個程度,有人說是因為它的建站工具好,還有人說是開店成本低,能吸引到更多商戶。
其實這些說法經不起推敲和反證。就好比是從集貿市場搬到獨棟商廈,如果賣不出去東西,環境再好、物業費再低也沒用。
Shopify在全球175個國家/地區,擁有170萬家企業商戶。它們使用 Shopify實現了超過2000 億美元的銷售額。那么,這些商戶究竟為什么會選擇Shopify?
作為一家SaaS服務商,要想出人頭地,除了在服務上做文章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很顯然,是Shopify的服務把它們吸引來的。但市面上同時還有很多電商SaaS,比如目前火熱的出海電商,它們的服務,為什么就沒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
通常,SaaS服務價值的大小,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一個是服務的深度;另一個是服務涵蓋的業務范圍,可以理解為服務的廣度。
所謂服務的深度,也就是服務的細化程度和深入程度。即用自動化的工具,幫助商家處理所有細節問題。而服務的廣度,是指開店可能經歷的所有業務環節。
Shopify在這兩個維度上都做到了極致,所以就不難理解為什么有大量商戶投奔其而來。
在電商興起的初期,“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句口號非常具有蠱惑力。但進入全面電商時代,其實所有的生意都更加難做。
Shopify不走尋常路(其實是沒法與Amazon正面競爭),它把服務理念定為,讓客戶更容易。
也就是說,商戶只需提供經營思路,其它的都由Shopify的服務來搞定,包括資金。
如果你是經商的小白,對工具和方法不熟悉,那還有各個領域的Experts來幫助你。當然,這些服務需要另外付費。
要吸引大量商戶,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要解決。即從電商平臺到獨立商店,必須解決客戶來源問題。
習慣于電商平臺的運營方式,也形成了固有的流量思維定式。現在脫離了電商平臺,沒有流量了怎么辦?
通過提供各種通道和Buy Button,Shopify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主動觸達顧客的方式。
這不但可以讓商戶離顧客更近,還能一對一地管理顧客關系,解決流量方式帶來的顧客缺乏忠誠度問題。
這就像是捕魚:Amazon是把魚趕到眾多釣魚者的面前,讓大家競爭捕獲。這種方式除了低價競爭導致利潤變薄之外,關鍵的是缺乏顧客的忠誠度,很難形成復購。
而Shopify是為垂釣者配備頂級的釣具,然后用船把他們分別運到有魚的水域,大家各釣各的魚。這種方式沒有價格競爭,容易維護一批高忠誠度的顧客。
在電商領域,直接以平臺vs平臺方式,挑戰電商平臺霸主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借助于SaaS商業模式,就有可能通過服務,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
三、SaaS+FinTech:Shopify的賺錢之道
Shopify的主要客戶群體是SMB,所以收費就不能太高。實際上,Shopify的定價在SaaS行業已經是非常低了,如下圖所示。
因為定價不高,僅依靠SaaS的訂閱收入,做到40億的ARR,還是相當大的難度。但如果提高訂閱收費,就可能會把一些SMB趕跑。
俗話說,談錢傷感情。其實最傷感情的,是從未好好談過錢。既讓客戶認為物有所值,又能保證自己的收入,Shopify對于收入的設計,是SaaS行業的一種創新。
分析Shopify的收入構成可以看出,其支付和商家服務收入,占比超過60%。嚴格地說,這些收入并不能算作ARR。
因此,Shopify并不是純粹的SaaS公司,而是SaaS+FinTech。具體說就是利用SaaS的獲客和留存模式,而從金融服務上賺錢。
那么商家為什么愿意付出這些費用呢?答案是“沒錢”也能做生意,還可以用銷售收入償還借款。
這也不難理解,為什么Shopify主要做的是SMB的生意。
因為大企業自身的資本充足,或者容易獲得低成本的資金,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沒有SMB那么強。
雖然Shopify也推出大企業的Plus版,但大企業收入的占比始終沒有突破30%,甚至還出現下滑趨勢。
四、Shopify的生態必要性
電商SaaS也需要客戶成功。但僅靠Shopify自己的力量,顯然無法服務全球數以百萬計的商家。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通過生態。
Shopify生態有一個龐大的Partner Program,遍布全球、精通每個領域的合作伙伴,實際上是伙伴承擔了CSM的工作。
伙伴的業務通過兩個平臺展開:工具平臺App Store和專家市場Experts Marketplace。
App Store中包括了6000+個應用。其中核心的應用由Shopify自己提供,比如實體店的Shopify POS。
其它應用是第三方提供的,以滿足商家個性化的需求,比如選品、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計稅服務。
線上商店看似節省了很多銷售員的雇傭成本,但實際上,做好一個線上商店,卻需要更多專業人員,如商店設計、選品分析、營銷通路、數據處理等,一樣都不能少。
開個網店雇傭很多員工,顯然不現實。
在Experts Marketplace找到合適的專家幫助,是一個低成本解決問題的方式。哪怕是“不知道賣什么賺錢”這類的小白問題,都有專家提供數據分析結果。
在Shopify這樣的生態環境下,可以說商家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會找到解決方法。所以,讓客戶更容易這句話,還真不是一個口號。
反之,如果沒有生態,Shopify也不可能快速做大。正因為深諳這個道理,所以Shopify對伙伴關系的處理比較寬松,而不是錙銖必較地分潤。
從其收入來源中可看出這點:2020年來自伙伴的收入占比為20%,但2018年時還只占8%。
生態,對于Shopify的成功不可或缺。
五、國內電商SaaS的借鑒意義
作為總結,這個問題分為以下4點。
1. 跳出流量思維
電商發展的初期,互聯網+商家的平臺型電商是主流。這個商業模式是建立在流量的基礎上,如國外的Amazon、eBay,國內的淘寶、拼多多。
隨著垂直類電商平臺的出現,流量被不斷分流;又隨著FB、抖音、快手等社交電商的興起,流量不但被進一步分流,還被不斷地“截胡”。
流量的生意越來越難做了,獨立商店+SaaS的電商服務隨之產生,于是商家有了另一種選擇。
國內的電商SaaS發展較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陷于流量思維,甚至有人把電商SaaS看作是所謂的私域流量。
其實,私域流量是一個很扯的營銷噱頭。你不能認為把顧客吸引到你的攤位前聊上幾句,TA就是你的私域;因為TA轉身又去別的攤位前聊的更久。
其實商家要建立和管理的,是顧客的忠誠度,這跟私域流量沒多大關系。
可見,流量并不是商戶選擇電商SaaS的主要因素;不跳出流量思維,電商SaaS很難做成。
2. 打造自己的服務藍圖
Shopify最牛的,并不是把一堆工具捆綁到一起;而是打造了一張完整描述其服務系統的服務藍圖,這才是其核心競爭力。
Shopify的服務藍圖有兩個特點:一是深度服務,二是全流程覆蓋。
先說深度服務的必要性。電商SaaS的邏輯是通過向商家提供完備的服務,幫助商家更有效率地經營。所以服務的深度是必要的。一個SaaS的服務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服務的深度,也就是服務的原子性。
實現深度服務,不一定都需要自己完成。可以與其它SaaS聯合提供,或者通過API由開發者完成。
有深度的服務對于商家的體驗,就是不用操心線上商店的環境設施,而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生意上。
再說全流程覆蓋的必要性。如果只在一個業務環節上提供深度服務,還不能很好滿足商家在線經營的需求。
因為一筆在線的交易,是一個緊湊的過程。所以服務藍圖上的核心部分,最好是由電商SaaS服務商一家完成,而不是幾家的SaaS拼湊而成。
那樣不但實施復雜,還可能會增加商家的集成成本,流暢性也會大大影響用戶體驗。
所以我們看到,Shopify核心應用都是自己做;而非核心的、個性化的應用,可以由其它SaaS提供。
3. 開始生態建設
所謂生態,包括了SaaS生態和服務生態,如Shopify的6000+App,不計其數的各類partner的服務。
生態對所有SaaS都是重要的;特別是電商SaaS,是不可或缺的。
國內SaaS的行業生態還處于早期,對于電商SaaS來說更是空白。所有的服務都是自己做,這很難做大或規模化。
4. 機會與競爭
國內電商平臺的機會已經不大了,但電商SaaS的空間卻很大,將成為SaaS的新熱點。比如有贊,在電商SaaS方向上,已經走出去很遠了。
隨著流量時代的終結,相信會有更多的SaaS服務商進入這個領域,也會出現更多的行業生態SaaS和服務伙伴。
我還經常被問到一個問題:現有電商平臺巨頭,會不會進軍電商SaaS?
坦率地講,這種可能不是沒有。不久前Amazon內部啟動了一個名為“圣徒計劃”(Project Santos)的項目,目標直指Shopify。
不過我認為電商平臺與電商SaaS,是兩個不兼容的方案。比如針對一家新商戶,是讓它去電商平臺,還是電商SaaS?都沒有什么根據。
國內情況也基本類似。不過對于一些不依靠流量的電商領域(如出海電商),電商平臺巨頭可能會布局和進入。
不過,對電商SaaS來說,這也不用擔心。因為二者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巨頭并沒有特別的優勢。
作者:戴珂;公眾號:ToBeSaaS
本文由@ToBeSaaS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亞馬遜是京東,Shopify是有贊?
國內的shopify們,目前還沒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