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分享:近兩年做2B服務的幾點總結2.0

1 評論 3679 瀏覽 10 收藏 12 分鐘

編輯導語:在2B的實際業務中,會存在一些依靠純C端感受是無法理解的B端業務場景,那如果我們想給這些企業、客戶提供服務,該怎么辦呢?本文作者在之前的文章里總結了自己的2B服務經驗,而后依舊沉浸在2B服務中,經過這段時間的經歷,又升級了新的思考總結,一起來看看吧。

2021年4月份復盤自己之前to B(2B)服務經驗并整理成文《經驗分享:近兩年做2B服務的幾點總結》,從那時起到現在,依舊沉浸在to B服務中繼續做產品。而在這個主線故事上,又有分支故事發生,故結合上次的文章和這段時間的經歷,更新、升級筆者在to B的思考總結。

一、我所理解的2B服務

上篇文章開頭我們一起討論文具用品的例子,簡單來說:假設咱們是生產文具的公司,那我們文具的最終用戶是誰?是通過學校附近的超市賣給學生,還是通過某個公司的采購買進去給他們員工用。

后者是購買者和使用者都在一個組織內,但大概率是不同的個體,前者購買者和使用者大概率是一個個體;而這兩種都是2B服務的分支,但是當我們把文具從這個例子中進行替換后,會發現一些變化,也會從而導致產品的設計、商業模式等發生變化。

二、2B和2B2C的一個大差別

結合文具來說的話,我們需要知道這個文具在B端內部是如何使用的,而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作為個體是可以猜測、感受、模擬、想象到對應場景,但是在另一些情況下,B端的實際場景卻不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會觸及到的場景。

在阿米爾汗主演的《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中開頭的部分,蘭徹在院長興高采烈、沾沾自喜地介紹那個太空筆時提問,說為什么不用鉛筆,而要花費這么多錢制造這個筆?而我也很好奇,為啥不用啊。

我可以理解普通的圓珠筆、鋼筆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無法進行書寫,但是鉛筆靠的是摩擦力讓石墨層附著在紙上,為什么不行???那么這個時候我們的普通文具在太空里就沒有實際使用價值。而在實際的2B服務中,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

比如大家生活中每天會用到水電煤,那么我們是否知道:

  • 從污水變成符合標準的自來水需要經過哪些流程和步驟?污水處理廠的工作人員高頻業務流程是什么?
  • 現在有多少中發電的方式?發電后如何傳輸?多高的電壓、走什么線路,從高壓到我們的日用220V中是如何實現的?電力人員有多少種角色?給自的主要業務流程是什么?
  • 煤氣的采集在哪里?除了西氣東輸還有什么?煤氣的運輸管道檢測頻率是多少?平時如何檢測?燃氣公司內部人員有哪些角色,各自工作的高概率主鏈路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B的業務

通過上面的一個部分論述我們會發現,實際業務中會存在一些依靠純C端體驗、感覺、想象是無法觸及、理解的B端業務場景,而此時會產生一個問題:如果我們想給這些企業、客戶提供服務,我們怎么辦?

因為不理解業務,就表示不理解場景;因為不理解場景,就表示不理解痛點;因為不理解痛點,就表示不能有好的產品方案,后面就更不用談降本增效、cost down、標準化等等。

所以當我們對B端不理解時,有兩個方法可以用:

  1. 自我學習:通過時間換知識,通過和更多的同行業的B接觸來了解他們的業務中共性
  2. 尋找伙伴:通過商業合作換知識,通過找到真的懂行的合作伙伴來承接合作洽談、溝通需求、實際交付等事項

兩者各有利弊,但是在今天這種高速變化的時候,我更傾向是先走方案2,先確保編織起業務網絡,再考慮后續優化業務模式和合作網絡。故以下主要針對2來論述。

四、從自己(we)服務,到與合作伙伴一起

當我們考慮到如上的B類客戶后,再結合上部2的思路,我們需要回答如下幾個問題:

1)我們提供什么、合作伙伴提供什么

我們能夠提供的東西可以是技術、方案 、設計,也可能是很虛的聲望,如果是后者,暫且不討論。所以筆者認為這種關聯式的合作大部分是要有技術、方案作為輸出的產物,也就說我們是能力提供方。

而合作伙伴具備把這個解決對應B端場景的能力交付給B端客戶,并真是的讓B端客戶用起來,且達到降本增效等經營效果。所以是一種定制化的二次開發、定制化的交付能力,是一種對B端客戶實際業務流程理解、優化的能力。

2)我們以什么方式提供

如果我們確定我們提供的是一套能力,那這套能力可以以硬件為主載體,比如核磁共振機器、租賃車隊等;也可以以軟件為主載體,比如定制化的行業客服機器人,電信運營商的客服機器人與電商的客服機器人必然有差別。

而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需要具備標準化的能力,而原子化的能力未必,比如核磁共振的機器、租賃的汽車(工地建筑的重型機械等)都是標準化產品,基本不具備基于其原子化能力二次開發的可能性。但是如果我們想讓合作伙伴的適應性更強,我們需要在標準化上,提供原子化能力,讓他們基于這個原子化的能力來對他們B端客戶做定制開發。

3)我們內部是否需要類似合作伙伴角色

那么如果我們的合作伙伴的B端客戶與我們組織內部的B端客戶的需求有重合,這個時候怎么辦?

組織內部也會存在類似合作伙伴這樣的商務角色,此時需要組織內部將行業側和平臺側分離,平臺側主要是做能力的全集,把能力做全做厚,做的高度可定制化,也可以說是“高內聚低耦合”,而行業側需要基于平臺做到盡量地客制化,讓我們提供的服務與客戶的原生系統高耦合才行(耦合越高后續的我們被替換的成本越高,被替換的可能性越低)。

所以需要基于B端客戶、合作伙伴、組織內部業務模式將公司內和公司外按平臺和行業分開看,還有就是公司內不同team也需要分開看。

五、淺談個case

說起國內的IM,大家都會想到微信、QQ、釘釘等,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APP也具備IM的功能,難道都是他們提供的嗎?其實不是。

在B端客戶的現有APP中增加IM的能力是B端客戶的需求,因為最簡單的來看,IM肯定可以提高DAU。

所以針對2B的IM服務商就走上了舞臺,如下圖是IM服務商的能力范圍,我們可以發現涵蓋了我們常用的IM能力,在標準化的同時也做到原子化,支持B端客戶的快速接入及二次開發。

那此時如果B1(名字)企業需要一個用戶在他們APP上的聊天工具,這個能力是可以通過在上面菜單中篩選、開發集成等流程來完成,于此同時,B2(名字)企業發現這個IM的服務商能力很強,希望把他們自己的客服系統遷移到這個IM上,這樣是否可以像B1企業那樣針對菜單簡單篩選完成?

如果我們回想一下現在的大家常用的各個APP上的客服體驗,基本第一道都是機器人客服,同時不需要群聊、聊天室的能力,而且需要支持C端問題在客服體系中從一線、二線間進行流轉(因為問題種類、難度的不同,需不同的客服介入解答),而機器人客服和流轉這兩件事情,在我們日常的IM中是不存在的,那如果我們是平臺的產品,我們要做嗎?

這就涉及到上面第四部分的內容,我們具備客服的行業知識嗎?

如果具備,就要考慮IM平臺能力和客服行業線的邊界問題,然后也要考慮機器人客服需要誰來做?資源在哪里?

如果不具備,那就應該去找做客服系統的合作伙伴,通過自己的IM平臺化能力優勢,讓我們的合作伙伴在客服系統中,有更大的優勢,比如速度、效率、穩定性、性價比等。

六、寫在最后

有些B端業務是純C端無法觸及和體驗的場景。那么,如果我們不是B,那我們如何理解B?

畢竟熟悉業務、理解業務才是TO B的原力。所以需要在快速變革的環境中,找到行業專家做伙伴。

#專欄作家#

代成龍,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能硬件創業公司產品狗,從視頻巨頭公司到玩智能硬件的公司,繼續產品設計工作。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這篇文章干貨滿滿,結構清晰,感謝作者的分享,我學到了很多。

    來自中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