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鍋俠,內卷重災區,頭頂天花板,誰在互聯網公司當運營?

9 評論 1964 瀏覽 5 收藏 28 分鐘

編輯導語:運營,是一個極具中國互聯網特色的崗位,但大家似乎都聽過這個崗位,但卻說不清楚它具體在做些什么。本文從“鍋”、“卷”、出路三個方面介紹了運營這個群體。一起來看看吧。

提到“從事互聯網工作”,人們往往首先想到程序員和工程師,其次可能是產品經理。這些工種被貼上過各種標簽,也定義著“互聯網人”的形象。

然而,中國互聯網白領里最基層甚至最龐大的一群人卻被外界長期忽視著——那些從事著運營工作的年輕人們。

大家似乎都聽過這個崗位,但卻說不清楚它具體在做些什么。它被很多向往互聯網行業的年輕人視為最佳上車機會,它參與著互聯網產品的全生命周期運轉,是一個極具中國互聯網特色的崗位。

然而,不像“格子衫”、“呆萌”之類的具象標簽,這似乎是一個顯得面目模糊而又沉默的群體。在這種沉默和隱形背后,是運營人的尷尬,以及互聯網從業者共同面對的挑戰。

一、“鍋”

楊欣看著屏幕上刪改了無數次的事故通報郵件,無奈地嘆了口氣,最終按下回車鍵。

收件人列表覆蓋整個產品線,不一會兒,跟楊欣打過交道的同事們紛紛發消息來詢問,由于事情原委比較復雜,解釋得多了又顯得矯情,她統一發送了一個哭臉,并回復說:“卑微運營,在線背鍋?!?/p>

楊欣所在的互聯網產品近期上線了新活動,她負責一個促進活躍度的運營板塊,要通過移動端推送調起用戶參與熱度。但在配置期間,新上線的后臺缺少產品側給到的具體使用說明,楊欣找不到負責對接的研發,她自己摸索著弄了個七七八八,推送測試版本也沒人提出異議。

然而活動正式發出后,客服部門卻收到了很多用戶反饋信息,說活動頁面露出了亂碼。楊欣雖然在得知此事的第一時間進行推送召回,但已發出的百萬量級失誤信息,仍構成了產品事故。

幾經復盤,事故的責任被各方推了再推,最終只能歸結到一線操作運營楊欣身上。好在事故影響面較小,但面向所有同事發送通報郵件,仍讓楊欣感到憋屈。

這是楊欣做運營的第二年,她不禁想到剛入職時,一位前輩曾戲稱產品經理負責生孩子,運營負責養孩子,所以產品永遠是親媽,作為后媽的運營常常是“背鍋俠”。

運營實習生一元也背上了她踏入職場的第一個鍋。

項目組周會上,領導問及產品出現的一個問題,研發說都是按照產品經理提出的需求做的,言下之意是問題與他無關。而產品經理聽到這里,輕描淡寫地說產品設計的也沒錯,是運營實習生操作有誤。幾句話的功夫,一元就成了百口莫辯的背鍋人。

“其實在座很多人都知道產品也是有問題的。產品做得不好,運營怎么操作都是錯的?!?一元雖感到委屈,但技術、產品、運營高密度配合下的工作問題,很難說清責任究竟在哪方。

就一元的觀察來看,運營是互聯網中入行門檻最低的崗位。研發要有高度專業的編程技術,產品經理也大多具有技術背景,即便不懂編程,也要精通交互設計或者用戶心理學等。只有運營這個崗位,不管從業者學的什么專業,只要跟所招聘的產品有稍微搭邊一點的經歷,都可以上手來做。

一元就讀于南方某師范大學,因為對內容和新媒體較為了解,沒費什么力氣便進入了北京的一家互聯網大廠做內容運營實習生。一元加入的項目組剛成立不久,前端App還沒正式上線并不需要運營,她的日常工作主要是配合產品經理,做后臺內容的配置上傳與優化。

“大多時候看不到自己在整個產品里面的價值,最多可能就提高一下上傳效率,優化一下SOP(操作程序),但也沒有那么明顯?!?一元說組內人員的職能劃分不夠清晰,帶她的mentor(導師)并不是運營,而是產品經理?!安贿^運營崗位是我一個進入互聯網大廠比較好的機會。”

運營給人的印象像是個打雜的,哪里需要哪里搬。這也導致了一個問題,由于專業背景不匹配,大多數基層運營對互聯網行業并不十分了解,加上缺乏核心競爭技能,其在產品團隊中的話語權和發揮空間都較為有限。這也是很多互聯網產品團隊的現狀,即以技術為驅動力,以產品為主導,運營最多打個輔助。

“很多時候都覺得無語,但是沒有辦法,產品的話語權就是比較大。比如產品層面的優化,領導們給的時間都很長,空間和資源也很多。但運營就是實際操作者,如果你做錯了,他(領導)就會覺得為什么當時沒有發現問題,沒有及時反饋?!币辉f。

“而且運營能接觸到的資源也非常有限。比如產品的大周會,因為會議室容納的人數有限,就要求運營派代表參加,每次去的自然是領導和老同事,回來把會議內容做二次傳達,很多信息到一線操作人那里都變形了。”楊欣表示組內搞不明白的事情,想去跟產品經理和研發請教,得到的也多是敷衍和推脫。

“別人不搭理運營是常態,沒遇到過都不算做過運營”。

久而久之,運營們也練就了一身防甩鍋的本領,有時甚至演變成了“條件反射式自衛”。

曉華剛入職一家在線教育公司,與她以往就職過的互聯網大廠不同,這家企業的確偏重運營,產品和技術的工作也要由運營主導來推進。即便如此,公司依舊處于草莽的發展階段,日常工作用兵荒馬亂來形容一點不為過。

因為內部分工不明,曉華在一次配置關鍵詞時失誤,導致數據口徑出了錯,不僅自己白做了工,還影響到了其他團隊。產品經理很快拉了群,想要尋找問題的根源,平日里性格耿直的曉華見此,二話沒說便出面承認了錯誤,態度也十分誠懇。

但曉華的運營主管也在群里,旁觀一切之后,主管約她出去談話,言語委婉卻清晰地表達出對她接鍋行為的不贊同。原因是在跨部門協作中曉華代表的不僅是個人,也是運營整體,即便有錯也不能認,不然會讓產品和技術們抓住把柄,日后再有類似問題會直接甩鍋給運營。

“勇于承認錯誤難道不是基本的道德素質嗎?”

雖然已在職場摸爬滾打了兩年多,曉華還是無法成為“能屈能伸”的運營人。

二、“卷”

互聯網行業被認為是內卷的代名詞,而運營或許是互聯網職業群體中最卷的那個。

近年來頭部大廠瘋狂擴招的需求中過半都是運營人員,可謂占據了互聯網人數的“半壁江山”。

當你在搜索引擎中分別搜索“互聯網運營招聘”、“產品經理招聘”、“程序員招聘”,百度展示的招聘信息數量為運營(2194條)、產品經理(59條)、程序員(377條),暫且不算市場、設計、商務、行政等其他互聯網職能部門的人數,運營人員在產品團隊中的占比高達80%。

但從互聯網中高級領導層的業務線出身來看,運營背景管理者的占比卻極具下降,數量甚至時常低于產品和技術背景的管理者。這意味著運營人在晉升與職業發展中,面臨著巨大的內部競爭,內卷只是簡單的概率問題。

楊欣剛接觸互聯網行業時,是從內容質量運營做起的,一款DAU(日活用戶數)不過80萬的產品,內容質量運營團隊卻有近20人。楊欣能明顯感覺到組內人多但項目少,她初期的工作更像名審核人員,每日負責產品社區內容的檢閱。

需要審核的內容主要分為圖文和視頻兩種,以隊列的形式呈現在運營后臺,被打上優質標簽的內容會加權推薦給用戶,而低俗違規的內容則會被懲罰甚至封禁。

“這樣的工作簡單而機械,毫無技術含量可言。也有一些涉及運營策略分析的項目,但都由資歷較深的老同事負責??梢詤⑴c老同事的項目,卻并不保證能參與到核心環節中,學到多少也全看運氣?!?/p>

楊欣也曾目睹過老同事之間的“過招”,一位能力和進取心都能強的同事,為了取代另一位更資深的運營,明里暗里搶奪資源和話語權,兩人原本不錯的關系到最后也土崩瓦解。像楊欣這樣的新人,只有“熬走”了老同事,才有機會接手重要項目。

然而運營人的“青春”,卻遠比想象中更短。

年輕人通過較低門檻進入大廠做運營看似走了捷徑,但從職業發展的角度,如果一個執行層運營在入行三年內沒能得到晉升,其實等同于在走下坡路?;ヂ摼W大廠的管理結構不斷趨于扁平化,運營職級由低到高多是“運營(高級)專員—運營(高級)經理—運營總監”,相比于龐大的基層運營人數來說,晉升管理崗的機會少的可憐。

“影響晉升的因素也很多。說實在的,基層運營的工作很多時候無法量化,彼此間的差距沒那么大,數據好壞不一定代表運營的能力。直屬上級的認可更重要?!?潘克已在北京的一家大廠做了三年運營,他是組里當之無愧的大頭兵、同事眼中的資深一線運營。

在晉升這個問題上,他卻始終欠缺些運氣。一來是管理崗數量太少,即便有空缺出來的崗位,公司也更傾向于外招人才;二來是他的直屬上級更換太過頻繁,原本十分看重他的領導沒過多久便調走了。他身邊情況相似的同事,一部分轉型去做了市場和產品,另一部分則跳槽去了小廠。

都說35歲對于互聯網人來說是達摩克利斯之劍,對運營人來說,更是有過之無不及。

“晉升為管理層是35歲甚至是30歲(運營)的唯一出路,因為這涉及到的不僅是個人的職業規劃,還有來自整個行業的壓力。”潘克說沒有三十多歲的人還在做運營專員,“就算你想,公司也不會允許,性價比太低了”。

運營群體的內卷現象在跳槽時也同樣嚴重。在行業中混跡久了會發現,運營不同的工種之間也存在著一條“鄙視鏈”,這種鄙視不會被挑明,卻散布在互聯網職場論壇的各個角落。

“所有業務模式是交易而不是內容的公司,你才會知道真正厲害的運營是在做什么” 、“推薦去離錢更近的業務”、“新媒體運營沒什么價值”……在脈脈上搜索運營關鍵詞,會看到各類offer對比求助的帖子,而討論區則變成了各界運營的比武場。

從這些各類發言可以感覺到,運營行業的鄙視鏈基本取決于產品類型、公司的核心業務線、以及項目級別等。在淘寶、滴滴、美團等偏向交易模式的產品中,距離核心業務最近的電商和用戶增長運營主動權非常大;產品運營整體上優于熱點、用戶、活動等內容向的運營;而新媒體運營則被默認為行業內最邊緣化的職業。

即便都被稱之為運營,不同工種之間卻有著一道堅實的壁壘,除卻剛步入職場的應屆生,每個垂直運營賽道都希望招到在該領域有所積累的人才,這也無形中再次提升了運營人的轉型難度。

三、“出路”

無論運營群體面臨著怎樣的內外部生存環境,說到底,作為互聯網產品鐵三角的一環,運營每個階段的狀態,也都是互聯網行業的一個橫切面。

在中國互聯網行業誕生之初,是不存在“運營”這樣一個職業的。如果追溯運營的原型,可能是21世紀初的網絡編輯和社區BBS管理員,那時產品與運營并未被獨立區分,在很多招聘信息中它們被統稱為“策劃”。

直至2010年前后,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動了國內網民數量的激增,僅2009至2013年五年間,互聯網用戶體量便從3.8億升至6.2億,包括微博、知乎、微信在內的一眾移動端產品進入大眾的視線。

此時策劃的工作內容已不足以滿足互聯網的需求,行業需要的是具有產品設計能力、可以與研發人員密切溝通、并協同產品迭代更新的產品經理;與此同時,能洞察廣大用戶需求、組織線上活動、且持續維護平臺活躍氛圍的運營,也成為了一個獨立職業,并造就了第一批優秀的運營人。

芳函便是在這個時期,由傳統行業的市場部門轉型做互聯網運營的。因為她已在原工作領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資源,加之此時互聯網的求賢若渴,芳函的起點便是運營經理。

“我不是一個小白,而是從傳統行業里一路打拼下來的,但仍覺得(來互聯網行業后)一下就坐上高鐵了?!?無論是芳函所在平臺的規模,還是可使用的資源,都讓當時的她感到十分刺激,也慶幸自己做了這個大膽的決定。

芳函的個性比較外向,非常喜歡和別人打交道,且頗具冒險精神。在她搭上了互聯網快車后,運營經理這個不低的職位,賦予了她更多的創新機會與更大的決策空間,芳函也很快證明了自己的價值,用一個月的時間完成了常規下半年的任務指標,并在幾年后跳槽到互聯網最頂尖的大廠,任職運營專家。

自2013年以來,中國互聯網步入裂變增長期。今日頭條、抖音、快手、拼多多等一系列赫赫有名的巨頭公司相繼創立,而阿里、騰訊、京東等老牌巨頭的體量也更加驚人,國內互聯網用戶總量也突破了10億大關。

隨著越來越多國內互聯網巨頭的誕生,對運營人員的需求也陡然增加。雖然國外互聯網行業的起源早于國內很多年,但并未設立運營崗位,相應的工作均有市場和用戶體驗部門負責。而帶有中國特色的運營,也的確為抖音和絕地求生等一眾出海產品的成功貢獻出巨大的能量。

作為親歷者,芳函也見證了運營群體和業務在這期間的極速壯大。她所在的是一家運營驅動型的互聯網大廠,2015年人均GMV產值已高達一個億。從任何角度來看,這里的運營都是行業內最能打的,而少數優秀者甚至可以媲美一支軍隊。

芳函最為自豪的一次戰績,是她一個人用一周時間,完成了一個高難項目從0到1的搭建與運營,項目交付時的日均GMV突破200萬,最好的一天銷售額直接過億,占產品所有品類的近40%。

“當然也是借助了平臺的力量,用到了公司產品底層的數據,匹配相應的技術手段,加上我自己設計的規則和玩法,讓大量的用戶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參與進來?!?/p>

芳函將這個項目經歷定義為她人生中的高光時刻,也讓她無比深刻地感受到了運營的魅力,“將各方資源協調好,運營一個人真的能抵一個軍隊”。

隨著越來越多年輕人涌入互聯網運營崗位,芳函在與之接觸的過程中,也感受到了他們的迷茫、困境,以及焦慮。有的人是性格和成長背景使然,注定不適合做運營,幾番掙扎后選擇離去;也有人勤勤懇懇做了近五年,沒有顯著成就卻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從而徘徊不前。

但在芳函看來,與日俱增的運營大軍中,更多人缺乏的是統觀行業上下游的運營思維高度,以及跳出具體崗位外,對這個職業的想象力。

或是埋頭于日常運營工作的瑣碎,或是鉆營于內外部復雜的人際關系,加上產品經理和研發文化大行其道,很多一線運營都做著可視度有限的事情,一方面覺得在996/007的工作節奏中做了很多事,但另一方面卻又覺得這些事沒有價值,自己沒有成長。

久而久之,他們成為了困在籠中的小老鼠,停不下來地焦慮奔跑。

那么運營高手應該是什么樣子呢?

“頂尖的運營說白了就是一家公司的CEO。”

運營專家秦東如此描述,他任職于一家勢頭正好的互聯網大廠,與芳函的職業發展路徑相似,他也是由市場行業轉型的運營人。不同的是,秦東轉型的時期是2015年前后,彼時互聯網運營缺口呈幾何級增長,他所在的市場部門被公司戰略性優化,所有人被迫轉做運營。

“從非常簡單的Excel表格和反饋信息開始做起,后來慢慢過渡去做了偏銷售類的運營,一步步走過來還挺坎坷的。” 秦東入行到現在換過四五家公司,從初創公司到中小企業,再到幾家互聯網大廠,他深刻地感受過不同公司對運營職位的差異化定位。

“有的公司從組織架構上面就非常重視運營,也希望運營能極大地調動公司內部的資源,去推成一些重要的項目。而有一些公司,他對運營的期待就是定期生產出標準的內容、做些活動、維護促活核心用戶,這類架構給運營的空間就非常有限?!?/p>

在秦東看來,多數互聯網大廠培養不出頂級運營。

雖然阿里騰訊等老牌互聯網大廠管理制度完善,運營文化也較為成熟,但其招聘門檻對于運營新人來說依舊很高;而近幾年興起的互聯網獨角獸,其公司及創始人基因多是產品和技術,運營多處于野蠻生長狀態,新人準入的門檻雖不高,生存下來卻非常難。

不可否認的是,大廠非常適合修煉到中高段位的運營,在更激烈的實戰中突破自我瓶頸。但高手云集的地方,每向上一步都格外艱難,在這里遇到的瓶頸更加致命。

芳函在大廠身經百戰后選擇離開。她自嘲地說,這個職業選擇是因為“虛榮心作祟”,雖然在頭部大廠的職位和薪資不低,但她清楚地知道這將是長期、甚至是永久的晉升瓶頸,在大廠她一輩子做不到CEO。她以大廠為跳板先后做了兩家公司的高層,最高曾任職一家全球性集團子公司的CEO,下屬團隊近500人。

“即便是中層的管理者,到最后也會螺絲釘化,那不如去外面鍛煉一下自己的管理能力。” 芳函也坦然承認,對方給到的薪酬待遇是大廠的五倍,“我也是被金錢誘惑了”。

挖人的企業也不虧。芳函憑借業內十余年的運營和管理經驗,在新公司的第一個月便將線上平臺的流水翻了18倍,而無數個實戰的瞬間她都依舊感激在互聯網大廠的那段經歷,一場場硬仗造就了成長到極致的運營人。

但芳函教科書般的職業發展路徑也許并不具有代表性。

真正能成長為CEO的運營人鳳毛麟角,且更多憑借的是管理能力,而非專業能力。

盤點中外知名互聯網企業,會發現無論是哪個賽道或何種類型的公司,其創始人多是產品經理或技術研發出身,即便當下的互聯網圈早已過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的輝煌時代,研發人員的光環也漸漸褪去,但江湖中卻始終缺少運營人的傳說。

這不免讓人感到疑惑,運營崗位能“造神”嗎?

“不難理解,任何行業產品都是非常重要的,包括制造業、化工業、食品行業,一開始的創始人都是產品經理。只有這些產品經理將商業模式玩到極致后,才會慢慢延伸出運營跟服務。”

秦東認為互聯網在歷經了產品為王、渠道為王等階段后,彼此的規模體量相當,才會迎來運營為王的時代,但對產品的理解能力也始終決定多數運營的天花板高度。

“還是缺乏核心競爭力?!?/p>

雖已躋身CEO之列,芳函還是道出了運營最大的弊端。業內不乏精通各個板塊的運營全才,也有在某一板塊深耕的專才,但運營是個流動性極強的工種,沉淀多年的方法論雖具有可遷移性,卻也會受到用戶習慣、新生代事物、以及行業發展的影響,變得不適用。

因此,很多業內人士認為“運營是沒有方法論的,不能停下,要一直跑”。

可沒有人能不停歇地“奔跑”。

事業發展至巔峰時,芳函選擇了激流勇退,卸任CEO職位。她做出這個選擇的原因很多,生活上她迎來了第二個孩子,家庭需要她放緩腳步;職業上,她的前半生都在拼命作戰,看過了高處的風景后,也想換個活法。

“集團子公司的估值做到了10個億,是給董事長和團隊的交代,也是給我自己的交代。造神需要創造的是萬億價值,我確實做不到?!?/p>

運營專家秦東就快30歲了,他日常也很焦慮。不同于眾多焦慮且迷茫的運營人,秦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從我工作第一天到現在,都是為了創業做準備。包括積累人脈資源、學習行業知識,以及幫朋友做的一些項目,都是為創業做的實驗和鋪墊。“

對秦東來說,如果按部就班的走下去,他的職業生涯終點可能是P7/P8(對標阿里管理崗)的一個中層,或是去一家小公司做高層,像芳函一樣成為CEO不僅看實力,還需要機遇。

“誰知道呢,充滿不確定性的人生也挺有意思的?!?/p>

 

作者:沈丹陽;公眾號:品玩

本文由 @品玩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我身邊的人還會說,運營不是有手就行?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回復
  2. 運營左手接著領導,右手接著客戶,無論哪一方沒做好都不行,還要接洽產品經理、編輯等等,好像確實很難啊

    回復
  3. 作為一位運營來說,運營真的是不簡單,并不像別人看到的那樣

    來自山東 回復
  4. 有的時候真的很無奈,百口難辯,一般這種情況選擇不說或少說比較好

    回復
  5. 做一個運營人真的好難啊,日常背鍋,還特別的卷,唉

    來自廣西 回復
  6. 頂尖的運營說白了就是一家公司的CEO,不想成為CEO的產品經理不是好運營~

    來自陜西 回復
  7. 監控拆掉這四個字我說累了,妥妥的描述了我的生活嗚嗚嗚。

    來自江西 回復
  8. 現在所處的環境就是內卷重災區,哎慢慢習慣吧。

    來自江西 回復
  9. 救命這也太真實了,本人有幸體驗過當背鍋俠,不想再來第二次了。

    來自江西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