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買買買的關鍵:少關心用戶心智,多關心用戶行為

9 評論 3401 瀏覽 35 收藏 20 分鐘

編輯導讀:當我們在想法設法了解用戶的心智,以此來推動他們消費時,或許我們更應該關心他們的行為。心智易變,但是消費者的用戶行為有其邏輯性。本文作者對此進行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所有人都在鼓吹心智的重要性,但我想告訴你:只盯著心智沒有用。

美國有家幫人減肥的公司,叫慧儷輕體。按理說,減肥這事應該不存在淡季旺季。但是這家公司,每年1月份報名人數激增,每年11月份報名人數爆跌。你能猜到原因嗎?

1月份大家都開始減肥,是因為1月份是一年的開始,大家都在年初給自己立Flag。11月份馬上就到感恩節和圣誕節啦,沒人能拒絕巧克力和蘋果派的誘惑。

心智就像善變的渣男,只靠心智驅動銷售,沒法穩定地帶來生意增長。而且心智不僅善變,心智和心智之間還很容易產生沖突。

假設你是一個賣減脂餐產品的企業,你一直向消費者強調“輕松減脂,就吃××減肥餐”。但當一個正在減脂的姑娘走進超市,她在貨架上既看到你的產品,也看到了那盒提拉米蘇。保持身材和吃頓好的這兩個欲望就會沖突,拿減脂餐的手,很容易滑向那盒提拉米蘇。

這是心智不可靠的第二個原因:消費者的消費欲望,常常都不是唯一的,而是組團出現的。你希望實現的動機,經常會被另一個動機打敗。

而且,心智最不靠譜的一點是:心智是“抽象的愿望”,它讓消費者不知道具體要干啥。

我在《疫情之下,不是要修煉內功,而是要探索可行性方法》這篇文章里講過一個銀行的案例:

有個美國銀行發起了一個存款項目,呼吁每個客戶往自己的賬戶里存500塊錢,以做不時之需。在美國,很多人都意識到了應急備用金的重要性,但這個項目卻一直無人問津。

因為“往賬戶里存500塊錢”,就是一個“抽象的愿望”,客戶很愿意存錢,卻根本不知道該怎么做。

后來,銀行研究出30多種具體的、人們愿意存錢的場景,比如把不想帶身上的硬幣存入銀行、把舊物品賣掉后的錢存銀行,項目才重見起色。

心智善變、容易沖突、還十分抽象。所以,只靠著心智驅動用戶行為,無異于把企業命運交給運氣。但如果不靠心智,靠什么驅動用戶行為呢?我們來看一個模型,這個模型可以解釋人類一切行為:

圖|福格行為模型

它出自行為學設計專家福格,又叫福格行為模型,被硅谷的產品經理奉為“圣經”。谷歌、Uber、Facebook、亞馬遜都利用這個模型,分析和設計用戶行為,實現了業務增長。

在這個模型中,動機、能力、提示是行為發生的三個關鍵要素:

動機就是我們上文講過的心智,它是用戶行動的愿望,也是最不靠譜的。這個學科之所以叫“行為設計學”,就是它認為不應該依賴心智驅動人類行為。

能力是指我們做一件事的執行力,有動機沒能力,行為不會發生。

比如,我讓你幫我把一份文件遞給老板,你會幫忙。但如果我讓你幫我寫一份文件,你會拒絕。

提示是我們行動的信號,動機和能力都具備,沒有提示,行為也很難發生。

比如,你們是不是聽過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和狗熊搏斗的新聞?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即便能力跟不上,也會和狗熊搏斗。但如果狗熊叼走孩子的時候,母親正在背對著狗熊補妝,這個英勇的行為就不會發生。

這個模型其實主要講了一件事:你以為的動機問題,其實都是能力和提示問題。

一、你以為的動機問題,都是能力問題

德國的機場曾經出現過一批公益廣告牌,人們只要路過廣告牌,就會心甘情愿地進行捐助。這些廣告牌之所以有這樣的魔力,是因為它們可以直接刷卡。

廣告牌的畫面中有一個大面包,還有一個刷卡槽,路過的人只要拿出銀行卡刷一下,右手邊的屏幕上就會掉落一片面包,他們的銀行賬戶也會被扣除2歐元。

過去,我們做公益的思路,就是拍一個讓公眾落淚的片子或海報,企圖軟化人們的心腸。這的確打動了消費者的心智,但你卻沒能讓他們掏腰包。

其實,很多人是想做公益的,他們不做的理由不是沒善心,而是嫌麻煩。所以,提高捐款率的秘訣,就是讓用戶隨手就能捐錢。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一個隱藏的事實:你以為的動機問題,都是能力問題。能力上越容易做到,行為越容易發生。

不知道你關注過沒有,有些商超,不僅入口處有購物筐,很多角落也都擺著購物筐??谙闾?、避孕套總是喜歡擺在收銀臺旁邊,而不是食品區。宜家的扶梯中間,總是放著各種各樣的小玩意,你坐著扶梯,隨手就能拿走。

因為消費者拿的時候越方便,越容易在無意識的狀態下掏錢。那么,有什么具體的辦法,可以降低消費者的購物難度、誘發消費行為呢?和你分享一個方法——“微習慣”。

福格行為模型的作者,有一次去看牙醫,牙醫把他批評了,因為牙醫告訴他要每天用牙線清潔牙齒,結果他沒做到。當時他覺得很羞愧,因為他一直教別人養成習慣,自己卻沒養成習慣。

后來,他用了一個方法,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就是每次刷完牙,用牙線只剔一顆牙。一段時間后,他就能從清潔一顆牙齒到清潔滿口的牙。

他覺得這個方法特別強大,于是發明了一套理論,叫“微習慣”。

微習慣,就是把一個行為習慣,拆分成微小的行為,讓自己不用依賴意志力就能隨時做到,讓人不知不覺地把習慣“養大”。

比如,你想養成每晚睡前做20分鐘冥想的習慣,那你不要直接開始做20分鐘冥想,先從每晚深呼吸三次做起。

微習慣原理,其實已經在商業領域里廣泛應用,只是大家還沒有把它提到理論高度,廣泛推廣。

比如,視頻網站的會員服務,開一年要288塊錢,讓人望而卻步。但首次包月6塊錢,次月續費35元/月。6元太便宜了,盡管續費要35元,很多人還是抱著先開一個月的想法,結果一開就忘了關。

所以,當你發現用戶行動遇冷時,要嘗試降低難度,縮小規模,找到消費者的“微習慣”,借助微習慣,幫助用戶建立持久的購買或使用習慣。

北京有家整骨美容機構,一個整骨療程的售價將近2萬元。但他們的銷售,從來不會一上來就給用戶推薦售價高昂的套餐,而是先免費提供一次服務。

第一次體驗結束后,銷售還是不會為你推薦萬元套餐,而是先建議你花588元,再買3次服務體驗。3次之后,才會建議顧客堅持下去,辦理20次一個療程的套餐。

首次免費讓用戶放下心理負擔,3次小規模嘗試,逐漸建立信任,當用戶清晰地知道自己購買不會出差錯之后,戒備心就會漸漸放下,掏錢就更順暢了。

對于客單價比較高的產品、或者新品來說,用戶對你越懷疑,越要降低用戶的行動和決策成本,把行動步驟縮到最微小。畢竟用戶只有看到做這件事簡單到幾乎不可能失敗時,才會愿意嘗試。

大家知道我是開品牌咨詢公司的,我們的報價要幾百萬,客戶很難一次會面就相信我們的服務水準,因此常規的銷售路徑在咨詢公司這里就失靈了。現在,很多咨詢公司的獲客方式是這樣的:

先出一本書,和客戶進行神交。然后,開幾場培訓課,面對面輸出自己的知識以及價值觀。當客戶徹底認可我們之后,再聊幾百萬的合作就容易多了。

對于新品,上線時第一步要做的也不是擴大銷量,而是要降低嘗鮮成本。

滴滴在剛剛上線時,拿出大量補貼,吸引用戶免費坐車;很多美妝品牌在上新時,推出1分錢試用裝,同樣是在縮小用戶行動規模,降低用戶行動成本。

面對新品時,用戶只有知道即便出錯也沒什么損失,才會放心地買更多。

當你想和一些巨頭競爭時,也不一定非要找一塊心智空白地,做差異化定位。如果你能在用戶購買體驗和使用體驗上有大的提升,一樣能顛覆行業。

比如,以前我們想要制作高水準的視頻,只能借助 Final Cut這樣的專業軟件來實現。但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它的學習門檻很高。

但字跳的剪映入場之后,搶了很大一塊蛋糕。剪映可以一鍵成片、識別語音字幕、自帶音樂版權庫……這些功能直接搶走了很多小白用戶。

再比如,減脂產品。很多人吃減脂餐,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不知道每天該吃啥、怎么搭配合理。于是,薄荷健康開始賣搭配好的21天減肥餐,只要在微波爐里熱一下就能吃,有很多女生為了方便省事大批地囤貨。

剪映和薄荷健康,其實都沒有做實質性的創新。但通過降低用戶的使用難度,掠奪了市場。

你要記?。?strong>如果你想讓消費者持續地買下去,關鍵不是找到心理依賴,而是降低心理障礙,關鍵不是讓他重復你要的行為,而是先和他發生關系,把他一步步導向你要的行為。

二、你以為的動機問題,都是提示問題

寵物用品品牌新店開業,該怎么吸引顧客進店?

大多數商家的做法是打折促銷,用福利擊穿消費者的心智。但寵物用品品牌 Reddy,開業時沒有做促銷,而是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

他們定制了一批狗狗喜歡味道的貼紙,貼到了門店周遭的地面、消防栓、垃圾桶等公共設施上。狗狗一聞到貼紙的味道,就會不自覺地跟著味道向前走,把主人帶到店門口。

靠著氣味提示,Reddy 很快為自己聚到了第一批客人。

你以為,用戶不行動,一定動機設計上出了bug,他們對你不感興趣所以才不進店購買。實際上,你以為的動機問題,大部分是提示問題。沒有提示,動機再強行為都不會發生。

世界上的提示,基本上可以被歸納為三類:人物提示、工具提示、行為提示。

人物提示比如,你第二天要早起趕飛機,囑咐你媽明早6點喊你起床。人物提示的問題在于它不穩定,你不可能隨時把你媽帶在身邊,讓她提醒所有事。

工具提示APP上的紅點、手機鬧鈴、備忘錄就是工具提示?,F在我們大部分人都在使用手機幫助我們管理生活,提示我們開會、提示交工作總結的最后日期、提示女朋友的生日等等。

但是這類提示正在慢慢喪失效果,因為我們進入數字化時代后,這類提示已經變得鋪天蓋地,我們已經感受到這類提示帶給我們的壓力,最關鍵的是我們已經學會了自動忽略它們。

行為提示相對人物提示和工具提示,更靠譜的是行為提示。所謂“行為提示”,就是依賴你每天固定下來的行為,產生提示效果。

比如,我家貓主子有段時間得了慢性腎炎,醫生說這個病就是因為喝水少,于是我就買了一個醫用針管,每天抽一針管水灌到它嘴里。我為了讓自己不忘記這事,選擇的行動提示是:每天晚上刷完牙之后,我會給貓咪喂水。

行為提示為什么強大?因為它是建立在你已經擁有的行為上,這些行為幾乎每天都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我們幾乎不需要擔心提示效果。

比如,你起床后會去刷牙,你每次坐到沙發上之后會打開電視機,等電梯時會刷朋友圈……這些都是刻在你生活里的一些印記,牢固又強大。

如果你能讓品牌的購買場景和用戶生活中的某個行為發生關聯,你就把產品嵌入到了用戶生活里,用戶就會不思考地買。

具體有兩個關聯方法,供你參考:

1)關聯生活中的高頻場景

澳爾濱曾經推出過一款美容精華粉,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有一些護膚效果的散粉,但他們沒有叫它散粉,或者蜜粉,而是給了它一個全新的名字——晚安粉。

晚安粉這個名字,錨定的就是用戶的睡前時刻。睡前說晚安是很多人固定的習慣,而睡覺是每個人每天必然會進行的行為,是高頻場景。

產品和高頻場景關聯,有兩個好處:首先是用戶在這個場景下,很容易想起你。其次是關聯高頻場景等于關聯高頻使用率,用戶的使用習慣很快能滲透成生活日常,自動就會買買買。

羅振宇老師的邏輯思維還在公眾號上更新的時候,那條60秒的語言,定時每天早上六點發送。他給這個碎片化時間的命名是——馬桶時間。對,就是你每天早上起來蹲馬桶的時間,

馬桶時間就是個高頻場景,關聯這個場景,用戶早上起來一進衛生間就能想起它,想起來就會順便聽一段,使用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就養成了。

2)關聯其它高頻產品

市面上有一款火腿腸,別人都叫自己“火腿腸”,但它偏偏叫自己“泡面拍檔”。泡面拍檔甘心成為泡面的小弟,就是想借泡面帶火自己。

關聯其它高頻產品,就是借別人的舞臺,提高自己的出鏡率,最終動銷產品。

2007年,美國奇巧巧克力進入銷售瓶頸,他們的產品銷量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下降著。

為了重新拉動銷量,奇巧巧克力發起了一項消費者行為研究,結果顯示,消費者一般在喝咖啡的時候,喜歡搭配一塊巧克力,用巧克力的甜度中和咖啡的苦味。

這個線索為他們的負責人帶來一個新靈感:巧克力是低頻產品,一般情人節、生日人們才會想到買巧克力。但咖啡在美國人生活中是剛需產品,巧克力搭咖啡,一定可以更加高頻地被消費者選擇。

于是,他們把巧克力和咖啡綁定在一起,只要巧克力出現,旁邊一定擺著一杯咖啡,或者是主人公正在一邊喝咖啡一邊吃巧克力。

關聯咖啡后,他們很快成為美國人心目中專屬的咖啡伴侶,廣告上線12個月,產品銷量提高了1/3。

品牌不一定要單打獨斗,放下對主角光環的偏執,主動綁定高頻產品或場景,通過高頻帶低頻,配角也有春天。

三、結語

迷信用戶心智,換不來持久的購買力。讓用戶持續買買買的關鍵,不能只盯著用戶心智使勁,而是關心用戶行為,讓用戶隨時隨地都能想起你,隨時隨地都能買到你。

*部分案例和原理來自福格行為模型。

#專欄作家#

梁將軍,公眾號:梁將軍(ID-liangjiangjunism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品牌IP戰略顧問,每兩周大約思考一個營銷課題。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以為的動機問題,其實都是能力和提示問題,不講用戶需求,只需要恰當恰時地提醒用戶你需要買它,你有理由買它

    來自廣東 回復
  2. 讓我永遠都差一點點就可以滿減,是我買東西最大的欲望

    回復
  3. 這篇寫的很好,很深入,學習到了很多。

    來自廣東 回復
  4. ”關心用戶行為,讓用戶隨時隨地都能想起你,隨時隨地都能買到你。“很贊同

    來自江蘇 回復
  5. 一定要有清楚的自我認知能力,沒有也沒關系問問你的錢包答不答應你一直買

    來自河北 回復
  6. 也想持續買買買,可錢包撐不住,它在我耳邊說收手吧女人

    來自陜西 回復
  7. 資本家真的是太會了,買買買根本停不下來,真的是把握住了

    來自江蘇 回復
  8. 讓用戶持續買買買的關鍵,是關心用戶行為,刻在腦海里的行為!

    來自江蘇 回復
  9. 這個對心智的定義感覺和我原本想的不太一樣,心智還有這個意思?

    來自云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