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賬時比預期多了2塊錢,你會給嗎?

10 評論 4078 瀏覽 16 收藏 17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在超市或便利店買東西,結賬時發現價格和在貨架上看到的不一樣,這時店員會給你解釋是打折或者其他原因。很多人也不記得具體價格,接受了這個理由,付了比預期更多的錢。而現在網上購物,也會出現明明有可用優惠券,平臺卻沒有主動勾選導致原價購買的情況。本文作者總結了這些結賬時的套路,并進行了分析。

我不是個活得太細致的人。

但偶然間,我發現了一個很瑣碎、細致的小事情——購物平臺,默認忽略了一張優惠券。

那只是一次非常普通的線上買菜,買的東西普通,買的過程也很普通:選好物品,進購物車結算,下單,付款。

在購物車界面,我簡單留意了一下價格:平臺標注的很清晰,原價10元,減去2元優惠券,還需要支付8元。

而當我按照常規操作,幾乎沒怎么過腦子的選擇結算,進入之后的下單界面,從上到下劃過,并點擊下單按鈕后,才突然意識到——下單界面優惠券那一欄,是“1張可用”,但沒有選擇。

果然,稍后彈出的微信支付界面,提示我收費10元。

哦,原來是我忘點優惠券了……真的只是如此嗎?

雖然我并不能清楚的記得,以前每一次下單的具體經歷。但系統默認選好適用的優惠券,已經是常規操作了吧?

于是,我取消訂單后,把兩個還沒購買的產品,重新加購。

在下單界面,和剛才不同的是:系統直接就選取了2元的優惠券,而不需要我手動點擊。

當我注意到這個問題,并再次拿其他優惠券進行嘗試時,系統也很及時的勾選了優惠券。

我相信大平臺,未必會玩這種小伎倆。也許我遇到的,只是一個BUG,是一次巧合。

不過,我們一年到尾,臨幸過的購物平臺,又有多少呢?其他平臺是否一樣可靠?

至少,我不是個活得太細致的人。對于購物車顯示的最低價,和最終支付的金額,是否完全一致,并不會每次都仔細檢查。

而這次體驗,也讓我突然回想起,兩種過去遍地都是、現在依舊不少的常見套路。

且正因為這兩種套路的存在,讓我覺得,用戶結賬過程中,有時會忽略掉優惠券的行為,可能并非偶然,而是被算計好的。

一、超市的老套路

1. 不一樣的價格

即使你沒有親身遇到過,也應該從新聞上看過,或者聽身邊的人叮囑過:

在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注意一下價格,貨架上的標價,可能和最終結賬的價格不一樣。

如果沒人提示,大多數人,是不會注意到的。

逛超市的時候,人們在選擇商品過程中,把商品從貨架放入購物車時,內心已經完成了一次消費決策過程:看到商品,判斷價格是否合適,決定是否購買。

即使還沒有結賬,沒有切實的為之付費。但在心理賬戶中,這筆交易已經落定,這筆錢也從心理賬戶中劃走了。

所以,在之后的閑逛中,多數人并不會對價格的問題,太放記心上。因為在他們放進購物車、決定要買的時候,已經把這件事考慮完了。

此外,再加上人們在超市的購物時間普遍較長、在超市選擇的貨品種類、數量較多。等到了收銀臺的時候,很多人已經無法清楚記得,每個產品的具體價格。

借此良機,有些超市,就在價格方面動了手腳。

貨架上表明的價格,和收銀臺結賬的價格,不一致。

2.?足夠合理的解釋

當然,消費者中也不乏精細的人。

一些沉浸于菜場,為價格奔走于各個地攤、超市之間的生活家,對價格較為敏感。

即使是普通消費者,雖然無法記下每個商品的價格,但對其中一兩個印象深刻,也是極有可能的:在另一個超市20一包的糖果,在這個超市只要12。但結賬清單上,為什么寫著22?

而當價格不一樣的問題,被購物者發現的時候,超市也有大把的理由可以進行合理化解釋:

  • 你拿的品類不同,你拿的是珍珠米,那個便宜的是水晶米。
  • 今天新到的雞蛋,品種和昨天不一樣。工作人員疏忽,新打的價簽沒有換上去。
  • 酸奶搞活動,系統出現了錯誤,新的優惠活動還沒寫進收銀系統里。
  • ……

只要給消費者進行足夠合理的解釋,往往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畢竟,誰都難免犯些錯誤。那么大的超市,上百的員工,若從來不出什么操作失誤,那才是商業史上的奇跡。

只不過,有趣的是:在個別超市里面,當出現價格不一致問題時,總是貨架上的價格便宜,而收銀臺的價格更貴!

出了錯,吃虧的總是消費者。

3. 合理與不合理

當有人多次發現,結賬價比標價高時,質疑也就隨之而來。

超市所謂的失誤,到底是真的失誤,還是有意為之?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明碼標價;第五十五條規定,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應當按照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其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三倍;增加賠償的金額不足五百元的,為五百元。

一些投訴到消費者協會的顧客,得到了賠償。也有一些商家,因為多次價格不一致的問題,受到了些許處罰。

但終究,還是有大多數的消費者,在不經意的消費間,交了額外的“結賬稅”,而且還渾然不知。

即使消費場景轉換到了線上,似乎依舊有同樣的事情出現:

明明有優惠券,卻沒有使用,用高的價格進行結算?;蛘哂卸鄰埧捎脙灮萑?,卻沒有使用最優的那張,不也是繳納了“結賬稅”嗎?

而讓你忽略掉優惠券的合法手段,似乎身邊就有一個。

通過虛實結合的默認勾選狀態,玩點心理戰術,可以輕松影響一個人的選擇、結果,讓人有更好的優惠券卻忘記使用。

這不是什么新鮮手段,在電腦軟件的安裝、卸載過程中,就已經被磨礪的爐火純青。

二、默認勾選的老套路

1. 裝軟件,難

現如今,想簡簡單單裝個電腦軟件,真的很不容易。

且不說下載軟件資源,就很容易跳入錯誤的網站,點開錯誤的鏈接。

在有正規安裝包的時候,也很容易連帶安裝一大堆亂七八糟的壁紙軟件、時鐘軟件、頁游、瀏覽器。

其實,這些軟件,尤其是正規公司的軟件,也并如病毒一般,給你強制下載。

但他們在提供給選擇的同時,往往會用各種手段,讓你不知不覺做出錯誤的選擇。

有默認勾選的:

有不進入“自定義安裝”界面,就默認你同意的;甚至還有隱藏在角落中的、用透明或者幾乎透明字樣標注的……種種招數,防不勝防。

如果不花心思辨別,很容易收到意料之外的驚喜。

這些還算正規的軟件,明明給出了是否連帶安裝其他軟件的選擇權,但人們依然頻頻中招。

2. 卸軟件,難

不僅安裝困難,卸載更不容易。

當你進入卸載界面的時候,默認的選擇,往往不是卸載,而是設置、修復、更新。

而你點擊卸載,也要點擊多次確認。

軟件還會跳出各種各樣的提示,來阻撓你的卸載:

有的是情感綁架,用擬人的虛擬形象,問你是否忍心卸載。

有的是冷冰冰的恐嚇,如果沒有軟件的保護,你就會中木馬。

如果點擊不當,不僅無法成功卸載軟件,甚至還會再安裝上幾個新的垃圾軟件。

3. 虛虛實實,反復橫跳

尤其在這過程中,你還會面對虛實心理戰。

第一步卸載按鈕在左側,第二步的確認按鈕卻在右側。

第三步的卸載按鈕是小字,第四步的卸載按鈕卻是大字。

每步之間,按鈕的位置、字樣都不統一,讓出于慣性繼續點擊的你,很容易就點錯。

我們就如同是赤壁兵敗的曹操,不知道那條華容道是否安全,我們又是否該走。

而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再加上一點文字游戲,就可以讓人更難以防范。

有的軟件打勾后會安裝,有的軟件則反其道而行之,打勾反而是不安裝。對于未曾留神文字,只出于習慣點掉對勾的人來說,又踏入了陷阱。

他們不在乎你使用時是否舒適,只要能趁你沒多留神,多裝一個軟件,就是勝利。

三、忽略幾張優惠券

被忽略的優惠券,似乎就像是這兩個老套路的結合。

超市提供心法:讓用戶在線上選購商品時,看到最優惠的價格,從而做出購買決策。但在用戶結賬時,未必直接勾選力度最大的優惠券。如果用戶留意,自己調整,就能拿到優惠。如果用戶未留神,就給平臺、商家創造了更多的利潤。

軟件安裝提供手段:讓用戶更容易忽略優惠券的問題,以為自己享受到了優惠,但又沒能真正得到折扣。

不同平臺,有不同平臺的默認勾選方式:

  • 有的平臺直接勾選了力度最大的優惠券。
  • 有的平臺不默認勾選任何優惠券,用戶必須自己勾選。
  • 有的平臺默認勾選某一個優惠活動,但未必是最優惠的。
  • 有的平臺在某些界面中會默認勾選,有些界面中不會默認勾選。

當用戶也在多個平臺間游走時,很容易把某個平臺中養成的習慣,帶到另一個平臺當中。再加上人們在購物、放松的時候,往往注意力并不集中,所以做出一些想當然的操作,也很有可能。

而在用戶沒享受到最佳優惠的過程中,平臺、商家自然也是有利可圖的:既收入了更多的金錢,用戶又認為自己享受到了優惠。即使用戶發現,也往往會認為是自己操作失誤,并不會給平臺帶來什么麻煩。

畢竟:平臺給了你勾選的機會,是你自己沒有勾選。

四、惰性、慣性

也許,并沒有任何平臺,刻意通過這種手段,來欺騙用戶。所出現的,只是一些巧合,BUG。

但即便如此,從類似的事情中,掏出額外“結賬稅”的人,一定不在少數。因為在日常的瀏覽、付費過程中,每個人都會存在慣性思維和惰性思維。

A平臺,頁面中的標價就是最優價格,而且在結賬時,也會自動為你領券。

B平臺,頁面中雖然會寫出最優價格,但券卻必須點擊領取,非則結賬時就視為沒有優惠。

但不知情的你,習慣了A平臺的自動化,在B平臺中沒有領取優惠券就下了單。

C平臺會為你默認勾選最佳優惠券。

D平臺算法不夠先進,沒辦法判斷哪個優惠券更優,需要你自己在幾種優惠當中,選擇最優的那種。

你習慣了C平臺的便捷,想當然的在D平臺,也直接下單。

尤其是在618、雙11這樣的大活動中,很多人買的東西七七八八,參加的活動也數不勝數。一個商品既有折扣,又有補貼券,還有店內買贈,更有跨店滿減,多種優惠疊加在一起,平臺直接為你出示了一個最終價格。

你是否有計算過,你的每件商品,都享受到了最優的價格嗎?

平臺給了勾選的機會,我們沒有仔細勾選;平臺出示了價格,我沒有認真計算,是我的惰性。

把一個產品的功能,想當然的帶入另一個同類產品中,不假思索的加單,是我的慣性。

即使每個平臺都一絲不茍的維護用戶利益,用戶還是會因此受損,因為惰性思維、慣性思維,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

再加上除了平臺之外,交易過程中,也還有第三者、第四者的插手。他們的行為又多了很多不可控性。

所以,“結賬稅”,永遠不會缺少納稅人。

我們在花出每一筆錢的時候,都多加留意為好。

#專欄作家#

墨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網絡營銷人,心理咨詢師。擅長消費者行為學、文字傳播學、市場營銷學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選擇有資質的大平臺,別貪小便宜,一起提升【信用】在我們的生活環境的價值!套路是專門給貪小便宜的人設的,購物也好,股市也好,理財產品也好,都是異途同終的典型手法!

    回復
  2. 看到這個標題我想到的就是餐飲里的茶位費,以前暗暗收的

    回復
  3. 軟件捆綁太惡心了,防不勝防,經常看不到,讓人郁悶

    來自浙江 回復
  4. 結賬時比預取多2元我是不會給的,不同的平臺可能會有不一樣的機制,但還是希望各大平臺多優化一些,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體驗。

    來自浙江 回復
  5. 其實如果是這樣的話估計真的不會去買了減了等于沒減,都是套路啊

    來自廣東 回復
  6. 在卸載軟件上有相同的經歷,既然套路多,那人最好也多個心眼,誰也不想當“大冤種”。

    來自上海 回復
  7. 有時候真的很奇怪,大錢商品眼睛都不帶眨一下就買了。反而在小錢方面就“斤斤計較”起來了。

    來自江蘇 回復
  8. 還有續費的選項,就很坑,有時候找不到取消的地方

    來自江蘇 回復
  9. 結賬時比預期多了2塊錢,我不會給??!
    我會等下次優惠券,或者看其他家

    來自江蘇 回復
  10. 對,平臺的這些功能選擇都不一樣,只能付錢的時候多加留意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