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定義文學”的內容流量密碼

20 評論 5422 瀏覽 49 收藏 24 分鐘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去做風吧,做不被定義的風”想必大家對這句并不陌生,最近的“不被定義文學”的?;鹆?,網友們紛紛被“不被定義文學”刷屏,各種各樣的“不被定義文學”在網絡上走紅。那“不被定義”背后的流量密碼究竟是什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萬物皆可“不被定義”

“去做風吧,做不被定義的風”,這段出自抖音博主@美子干嘛了的短視頻中表達對自由的向往的話,經過網友們的整活兒成為了網絡熱梗,讓互聯網從四月開始,刮起了“不被定義文學”的風。四月是萬物復蘇的春季,而從這個四月開始,萬物也皆可“不被定義”。

“去做狗吧,做不被定義的狗,單身狗、舔狗。”

“去販劍吧,去販那些不被定義的劍,去你不該出現的地方販劍。”

“去擺爛吧,去擺不被定義的爛,去任何你想擺的地方擺爛?!?/p>

在抖音里,網友們紛紛以無厘頭的“不被定義體”,配上陽光、溫暖的視頻內容,來吐槽平時不知如何吐槽的事情。“去……吧,去……不被定義的……”的文體,似乎成為了“舔狗”、“擺爛”等等這些負面表達和負面情緒的高情商表達模板。每個生活中的槽點,都可以通過這個句式,高級且不失禮貌的表達出來。

只在抖音上,“不被定義文學”的話題目前就已經有了4.3億次的播放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文案和簽名中也總能找到“不被定義”的影子。

“去做運營吧,做不被定義的運營,做為流量絞盡腦汁的運營”,這是一段用“不被定義文學”對運營工作的描述“不被定義文學”背后蘊含著的內容流量密碼,想必也是每個運營人員都想一探究竟的。

二、事件的內容流量公式

筆者試著整理總結了“不被定義文學”蘊含著的單個事件的內容流量公式:

單個事件內容流量=事件可傳播度*模板可復制度*內容可創作度

  • 事件可傳播度:事件是內容流量的核心,事件可傳播度可以分為吸引力和復雜度兩個方面。事件的吸引力是基礎,事件的復雜度則決定了事件傳播的廣度。以“不被定義文學”為例,能夠優雅的進行各種吐槽,還能讓別人感覺自己是5G上網沖浪的達人,對任何人都會有吸引力;內容上句式簡單,一看就明白,不需像一些熱點一樣需要專門的“補課吃瓜”,也非常易于傳播。
  • 模板可復制度:模板是指可以對事件相關內容進行二次內容創作的固定套路。例如,“不被定義文學”的“去……吧,去……不被定義的……”的文體,只需要替換模板中的描述對象,就可以快速的產生新的內容。
  • 內容可創作度:主要衡量單個事件是否能夠不斷產生新的內容?!靶碌膬热荨边@里指與事件原本不同且可以被大家單獨評論的內容,單純對事件本身的評論不包含在此范圍之中。就如“不被定義”的文體可以套用描述其他的事物,進而不斷產生新的“不被定義文學”的內容一樣。

對于公式中的三個影響因素,我們可以統一的使用“媒體”、“平臺”、“精英”、“圈子”、“大眾”五個等級進行衡量。衡量的標準是單個事件在分別在內容流量公式的三個維度分別達到了以上哪個圈層的充分參與。以參與度來排序:“媒體”<“平臺”<“精英”<“圈子”<“大眾”。

  • “媒體”這里特指官方屬性的媒體機構;
  • “平臺”主要指互聯網上的各類內容平臺;
  • “精英”是指娛樂明星、企業家、作家、媒體人等小部分的社會精英;
  • “圈子”定義為有共同行為特征的人群;
  • “大眾”即所有的普通民眾。

就“不被定義文學”而言,“事件可傳播度”本來只局限于抖音。但由于“模板可復制度”和“內容可創作度”都達到了“大眾”的標準,人人都可以套用“不被定義”文體的模板進行二次創作,“可傳播度”也破圈成為了“大眾”級別的熱點事件。

與“不被定義文學”類似,最近也很火的“廢話文學”也都在三個維度上達到了“大眾”的標準。以“說了好像沒說”模板,任何人都可以進行相應的內容創作,使得“廢話文學”也受到熱捧。像“螃蟹死之前,都是活的”,“七日不見,如隔一周“,“上次這么無語還是在上次”,“這個西紅柿一股番茄味兒”這樣的金句也是不斷出現。

網友們甚至在文學作品中也追溯起了“廢話文學”。魯迅的“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王小波的“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也“入選”了“廢話文學”。

筆者也在此臨時創作一句:“你看完了這句話,就又多看了一句話”。

與此相比,一個脫口秀熱?;蛘咭粋€社會熱點新聞,如果沒有可復制的模板和再創作內容的空間,也只能在傳播度一個維度產生內容流量。

內容運營可以使用內容流量公式來評估運營策略或者運營事件的預期效果。如果能在三個維度都能達到“大眾”的參與等級,那么也肯定能夠成為一次成功的運營案例。

三、平臺的內容流量模型

內容流量公式可以用于衡量單個事件的內容流量,我們也可以進一步升級為衡量內容平臺的內容流量模型。與單個事件內容流量公式不同,平臺的內容流量模型的三個維度為“事件創造能力”、“模板生產能力”、“內容創作能力”。

  • 事件制造能力,主要通過平臺上的熱點事件主要由哪個群體制造來衡量。
  • 模板生產能力,主要通過平臺熱點事件的內容模板主要由哪個群體提供來衡量。
  • 內容創作能力,主要通過平臺關于熱點事件的衍生內容主要由哪個群體創作和傳播來衡量。

單個維度的評價標準,依然可以用“媒體”、“平臺”、“精英”、“圈子”、“大眾”的等級來進行評價。單對模型進行概念性的描述比較難理解,筆者運用這個模型對抖音、B站、微博和微信進行了測評,也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模型。

1. 抖音

抖音用戶發布短視頻作品時,可以選擇使用道具來幫助視頻拍攝。抖音的拍攝道具已經從最初簡單的頭飾、背景發展到現在有主題有背景音樂道具模板。用戶只需要選擇特效后自拍一段,就可以生成相應主題的短視頻內容,操作極為方便。

一些與AI算法相結合的道具特效也頻頻出圈,在其他網絡平臺上也能夠廣泛傳播,起到了激發老用戶創作熱情和吸引新用戶的雙重效果。

除視頻道具之外,抖音還可直接選擇模板進行拍攝。模板庫會根據節日和最近的熱點不斷更新,用戶可以通過直接添加照片或者視頻的方式生成主題作品。這樣能夠節省用戶大量的剪輯視頻的時間,讓視頻創作的門檻進一步降低。

自帶熱點事件屬性的道具和模板,再匹配上每個用戶不一樣的特質和內容,抖音的內容策略比較完美的匹配了內容流量模型。道具和模板的不斷豐富,能夠不斷的吸引新的用戶,產生新的內容。不斷擴大的用戶群體,又進一步讓這些道具和模板能夠生產出更為豐富多樣的內容,兩者產生了良好的正向循環。

不僅如此,抖音在2018年上線了特效開放平臺,平臺上包含專有的特效創作工具和幫助創作者學習的創作者學園,支持普通用戶通過學習創作自己的特效作品來賺取收益。開放平臺的模式使得抖音源源不斷地有新的道具和模板注入,在模板生產和內容創作兩方面都能不斷的吸引廣大用戶的智慧來迭代和進化。

綜合來看,在“事件制造能力”方面,抖音大量的視頻博主能夠不斷的提供優質內容,制造熱點事件,而且不斷的有普通的視頻博主成為新的網紅。在“模板生產能力”方面,抖音通過特效開放平臺,支持廣大的設計者設計視頻道具和模板,而且道具和模板本身也能夠制造出新的熱點事件。

在“內容創作能力”方面,基于短視頻易于創作的特點,每一位用戶都是平臺內容的提供者,抖音也擁有著最為廣泛的內容創作群體。

2. B站

B站在發布視頻時也有視頻模板的功能。用戶可以選擇不同主題下的視頻模板快速的制作視頻。但對于長視頻,很難像抖音的短視頻一樣通過模板就能清晰的定義視頻主題。而且相比于抖音的1-2張的圖片素材,B站的視頻創作一般都需要準備4-8段的視頻素材,對于一般用戶來說還是個不低的門檻。

對應內容流量模型,在“模板的生產能力”這一方面,由于長視頻的天然特點,B站的模板還無法做到像抖音短視頻一樣能夠簡單迅速生成內容。

但正因為長視頻制作有著較高的門檻,B站通過不斷打造創作文化和生態而不斷聚集的優質的UP主,也成為了B站最為核心的競爭力。支持著B站在沒有投入大量的資金購買影視節目版權的情況下,依然在長視頻賽道能夠占有一席之地。

也許是意識到視頻模板無法達到制造熱點事件效果,B站在社區中心上線了“熱詞圖鑒”的功能。用戶們可以通過“熱詞圖鑒”查看B站上最近流行的熱詞的解釋和出處,查看與熱詞相關的熱門稿件,使用熱門事件的素材創作自己的作品。目前“熱詞圖鑒”由官方的運營人員整理,熱詞的時效性相對滯后,而且長視頻內容的熱梗素材的準備周期也相對較長。

總體而言,B站在“事件制造能力”方面,平臺定位和UP主的特點都有著明確的圈子屬性,滿足“圈子”的標準。在“模板生產能力”方面,主要由平臺運營者提供針對熱門事件的模板和素材,沒有形成如抖音一樣的開放生態,在此維度上B站的評價為“平臺”?!皟热輨撟髂芰Α狈矫妫c“事件制造能力”相似,主要基于一定的圈子進行內容的創作和分享。

3. 微博

與視頻內容相比,圖文內容是最不受客觀條件限制的創作形式。作為在短視頻出現之前最大的圖文內容平臺之一,微博正從最初的文字圖片擴展到動圖,再升級到可以包含短視頻內容,一步步豐富著自己的內容形式。

以內容流量模型來看,微博的熱搜榜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制造熱點事件的作用,但如今微博的熱點主要集中在社會熱點和大V的動態上,一般的博主很難獲得關注和流量,在“事件制造能力”維度上的評價為“精英”。

內容模板方面,微博單獨的文字或者圖片內容都可以發布,基本不需要依賴于任何模板。微博也比較特色的以“點評”的形式提供了快捷的內容模板,用戶可以快速的添加點評的小標題,關聯想要點評的內容。整體而言,在“模板生產能力”方面,微博屬于“平臺”層級。

在“內容創作能力”方面,盡管微博的超話在興趣愛好的維度聚集了有共同興趣點的用戶和內容,但從微博整體內容的特點和定位來看,筆者認為還是可以屬于“大眾”層級的。

此外,簡短的文字內容易于創作,也導致了微博中大量的內容都是文字的形式。與視頻內容相比,文字內容需要用戶主動的閱讀,沒有視頻內容那樣方便理解,也沒有像視頻那樣容易在用戶之間進行傳播。這使得在內容的吸引力方面,微博還是要遜色于短視頻平臺。

雖然微博現在已經擴展了短視頻的內容形式,但長期的用戶習慣依然很難轉變,而且微博本身的內容基礎設施都始于圖文內容,無法在視頻內容的環境上達到純視頻平臺的效果。除非革命性的禁止用戶只發文字或圖片,但這樣的做法更可能導致微博喪失在圖文內容領域的地位。

4. 微信

與視頻平臺相比,微信的朋友圈和公眾號近些年顯得落寞了不少。不少朋友轉戰抖音,在抖音上分享生活。很多公眾號的頂流也都轉做短視頻博主。能夠為微信制造熱點事件的微信公眾號,也逐漸變成了各大官媒和各級機構發布消息的平臺。微信在“事件制造能力”方面微信逐漸退化為了“媒體”平臺。

微信在發布朋友圈時增加了選擇照片制作視頻的功能。但目前也只有五個模板,需要選擇更多的話需要跳轉下載“秒剪”APP,這樣的體驗著實讓用戶不可理解。公眾號平臺也是由運營團隊來根據需要升級相應的平臺功能。在“模板生產能力”方面,微信還是由微信團隊來生產供內容創作的使用的模板,屬于“平臺”層級。

最后,在“內容創作能力”方面,無論是朋友圈還是公眾號,都是定位于“圈子”。甚至由于微信幾乎完全轉變為熟人社交平臺,用戶之間內容的分享也只限于熟人圈子,微信與同屬于“圈子”的B站相比,“內容創作能力”也相對較弱。

微信的內容與微博一樣,都由社交的屬性延伸而來。不同的是微博已經弱化了社交的屬性而更注重內容,微信依舊是社交應用的老大,在內容方面的好壞似乎無關痛癢。

微信早期,朋友圈的內容讓用戶之間能夠更緊密的連接,公眾號的優質內容也讓公眾流量不斷向微信聚集。如今,內容吸引力不斷下降,內容流量不斷被分流,是否會反向沖擊微信社交的地位呢?

微信也并非沒有危機感,2020年微信在“發現”頁內添加了視頻號的入口,視頻號的內容以圖片和短視頻為主,以對抗短視頻平臺的崛起。但做為微信的附屬功能,用戶需要打開微信后切換到“發現”頁再點擊“視頻號”,才能看到視頻號的內容,兩步多余的操作也足夠勸退大部分用戶。

視頻號發布視頻也需要先點擊到個人主頁,再下滑屏幕才能找到“發表視頻”的按鈕。

不知道一向被認為極其注重用戶體驗的鵝廠,這樣設計功能是否另有深意?最讓人無法接受的還是在發布視頻的特效上,還停留在磨皮、瘦臉、美白、大眼的時代,更多的功能同樣需要另下載“秒剪”APP。也許從定位上,微信的視頻號就沒有把內容創作放在第一位。

四、“不被定義”的流量密碼

舊媒體時代,“事件”、“模板”、“內容”的發布權都集中在“媒體”,大眾沒有平臺發布自己的內容。而后有了微信和微博,普通人有了發布社交屬性內容的平臺。

當互聯網長視頻平臺和微信公眾號成熟后,自媒體應運而生,可以制造熱點事件,聚集自己的內容流量。B站給了特定文化圈的群體內容創作和分享的平臺,也因此聚集了相應文化圈的內容流量。

如今的短視頻時代,抖音將事件制造和內容創作的能力賦予了普通大眾,聚集了最豐富多樣的內容創作群體,也當之無愧的成為了內容流量的王者。

從“不被定義文學”的爆火,筆者腦洞大開的整理了評價單個事件的內容流量公式和內容平臺的內容流量模型。無論單個事件還是內容平臺,在“事件”、“模板”和“內容”三個維度上,大眾參與程度越高,預期產生的內容流量規模就越大。

“事件”、“模板”和“內容”三個方面不斷的大眾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內容流量也會往更為符合趨勢的平臺上聚集。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其他形態的必然消亡。就如在新媒體浪潮的沖擊下,電視、廣播和報刊等舊媒體形態依然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內容大眾化的趨勢會產生巨量的增量流量,其背后的流量密碼,就是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不被定義”的。個體是內容流量的最小單位,如果每個個體都能夠被吸引為內容創作者,那也將組成最為龐大的流量群體。

如何能夠讓每個個體充分展示那個“不被定義”的自己,也成為了內容流量永恒的命題。除了“事件制造能力”、“模板生產能力”、“內容創作能力”之外,也一定有未知的全新的維度能夠讓每個個體更為閃光。找到新的維度,也就找到了新的內容流量密碼。

#專欄作家#

吳之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健康管理小碩,醫療健康產品汪+文藝貓。微信公眾號:有不知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所謂的“不被定義“,其實就是個性唄,炒冷飯的概念。所有的所有,皆因現在的雜音太多,而人們又缺乏過濾的能力,然后讓人變得更加浮躁。轉而追求不被定義彰顯對自己的“主權“!

    回復
  2. 正是因為一直被定義,才去追求不被定義。

    回復
  3. 不被定義這個概念感覺火了蠻久了,確實符合當下年輕人的心理

    來自江蘇 回復
  4. 人是喜歡被定義的,像文學體的二創行為就是把自己加入進“一個群體”里尋找共識的過程。電影課里有一段,影視從賣內容,賣資源包(畫風+作曲作為賣點),到現在賣tag(cp黨爭,xx的作品),走過了三個階段,逐步加強給大眾發表自己“影評”的便利,產生更多流量

    回復
    1. 嗯,人總是要有一定的群體認同,但想要認同或者屬于哪個群體,應該是自由的。最小粒度的元素的可能性越多,總量就越大。

      來自上海 回復
  5. 不被定義的自己,也成為了內容流量永恒的命題,不被定義聽著就很自由

    回復
  6. 現在這個語錄都一般哪來吐槽了,“去做會計吧,去做永遠賬不平的會計”諸如此類

    回復
  7. 主要是因為很有趣,年輕人喜歡這種有趣和梗

    回復
  8. 這跟之前發瘋文學有得一拼,好像現在年輕人都對這些比較感興趣。

    回復
  9. 去販劍吧,去販那些不被定義的劍,去你不該出現的地方販劍,去找好朋友販劍吧√

    來自陜西 回復
  10. “不被定義”戳中了每個個體的心聲啊,誰不想做獨一無二的自己,不過網友們的二創實在是太個性了哈哈

    來自廣東 回復
  11. 內容大眾化的趨勢會產生巨量的增量流量,其背后的流量密碼,就是每個個體都是獨一無二“不被定義”的。

    來自吉林 回復
  12. “不被定義”,我覺得好好玩呀,其實這也很符合當下青年的心理,人是不想被定義噠。

    來自浙江 回復
  13. 哈哈哈哈萬物皆可不被定義,最近這個文學是好火,經常能看見

    來自江西 回復
  14. “找到新的維度,也就找到了新的內容流量密碼。”這句話寫得真好

    來自江西 回復
    1. 謝謝,到最后的最后才憋出來的。

      來自上海 回復
  15. 最近確實是看見很多這樣的話,去上班吧,上不被定義的班。

    來自江西 回復
  16. 不被定義是大家的追求吧。因為每個人都不喜歡被定義,都認為自己無法被定義

    來自云南 回復
  17. “去做風吧,做不被定義的風”,哈哈哈哈,這篇文章在倡導我們,去做人吧,做不被定義的那一個。

    來自河南 回復
    1. 人即是風,風即是人。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