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G 公司如何打磨和銷售自己的產品(1):Discover
PLG(Product-led growth)公司需要一個打磨和銷售自己產品的新路徑,這個路徑被稱為「New User Journey」,也是用戶從不同的上下文和認知中發現產品時,讓產品能夠高速增長和用戶為中心的旅程。這段旅程被分為發現、開始、激活、轉換、擴張這五個階段,本文對“發現”這個階段進行了總結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最近讀了 OpenView (一家專注早期擴張階段風險投資的公司)出的「2022 Product Benchmark Report」,其中提到的「New User Journey」令我對 PLG 策略有了系統性的認識,隨后又順藤摸瓜讀到了 OpenView 的這篇博客《The New User Journey: Follow Your Users to Understand how to Excel at Go-to-Market 》作為理論的補充。
不由得感慨,如果在兩年前讀到這些就好了,真的是非常棒的模型,值得推薦。
接下來,我結合自己的理解和過去接觸到的相關案例,整理了一下「New User Journey」,分享給大家。
*由于原文都是英文,筆者英文及翻譯能力有限,可能譯文比較生硬,建議大家閱讀括號中的原文。
在分享之前,先引用博客原文一句話:任何框架都只是一個實操指南,創新和創造力才是發展產品驅動的業務和保持用戶使用的關鍵。
(原文:As with anything, frameworks aren’t universal. While this framework is a practical guide,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is the key to growing a product-led business and keeping users engaged.)
我曾經也在一個?Epic?級別功能設計的過程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觀點:方法論是前人根據經驗的總結,形成的一套認識和指導理論。為了讓我們站在他們知識的肩膀上更好更高效地做設計。
所以本文僅在一定程度作為參考。
OpenView 將 PLG (Product-led growth)定義為:一個聚焦在終端用戶的增長模型,依賴于產品作為主要驅動來獲取、轉換和擴張客戶(原文:Product-led growth (PLG) is an end-user-focused growth model that relies on the product as the primary driver of customer acquisition, conversion, and expansion. )。
報告原文中講,PLG 公司需要一個打磨和銷售自己產品的新路徑,這個路徑被他們命名為「New User Journey」。
這是在用戶從不同的上下文和認知中發現產品時,讓產品能夠高速增長和用戶為中心的旅程。
報告將 New User Journey 分成了以下五個階段:
- 發現:用戶首次接觸產品的契機,讓用戶能夠完成注冊
- 開始:讓新注冊的用戶能夠開始使用產品
- 激活:讓用戶在試用產品過程中,發現產品對于自己的價值,從而能夠持續使用
- 轉換:讓免費用戶轉換為付費客戶
- 擴張:讓客戶發現產品更多價值,幫助企業成長,從而能擴大客戶的使用范圍和用量
Discover:這是旅程中的第一個階段,是用戶首次接觸到產品的契機。
01 產品被發現的渠道
產品被發現的最佳渠道都有所不同,關鍵的類別無外乎以下三種:
1. 有機地被早期采用者發現
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關于其的介紹可參考之前的筆記:用 D-Day 策略跨越鴻溝。被早期采用者的發現,通常是在一些小圈子內先被傳播,比如在 ProductHunt、少數派、即刻等互聯網從業人員愛逛的社區,這里新科技產品的「狂熱者」密度都相對較大。自薦或被自來水推薦的產品都具備「創新」或「精美」的優秀特質,比如最近不斷被安利的 Gamma,包括早期的 Notion、Flomo、Cubox 都是如此。
2. 在協作場景時被使用
當一個產品具備協作特質時,毋庸置疑地,那么它的傳播頻率就會天然高于僅供個人使用的「單機產品」。
2022 Product Benchmarks 中對比單機用戶和協作產品的激活率數據
如我們所熟知的 Zoom、Figma、Whimsical,包括國內的石墨文檔、騰訊會議、ProcessOn都是通過一個鏈接便輕易獲取了新用戶。參與協作的用戶下次有需求時,就被參與過的記憶驅動去使用,所以每個產品在邀請協作時,都會非常強調品牌。
飛書文檔匿名用戶參與協作時在導航欄的信息
Figma 匿名用戶參與協作時的非模態提示
Whimsical 匿名用戶參與協作時在導航欄的信息
除了協作之外,原文中還提到一個觀點,那就是當用戶使用產品時,他會愿意幫你去曝光你的品牌,因為這會讓他看起來更好,比如更專業/更精致/更好看(這讓我想到了 「Jobs To Be Done」,同樣也是在使用產品時實際上是看到了產品帶給他的其他加成,在JTBD Framework 和思維模式的演變一文中有提及)。
博客中給出的案例是 Mailchimp(幫助電商增加客戶和收入的郵件營銷平臺)。類似的,客服系統、能夠做預約的表單工具都能夠帶來這樣的幫助,所以在頁面中會有「由 xxx 提供技術支持」這樣的品牌曝光,而大部分客戶是樂意接受的。
分析用戶體驗工具:浩客
在線客服工具:網易七魚
表單工具:Typeform
3. 被強需求者發現
最后一種則是被強需求驅動來的,通常在一些需要尋求解決方案時發現,文中給的例子是做數據庫的 MongoDB 和鏡像工具 snyk。
02 關注的指標
OpenView 對 Discover 階段的指標(Metric)定義了兩個方面:
- 自然流量(Organic):指的是被早期采用者有機發現
- 產品驅動流量(Product-Driven Traffic):指產品力驅動的病毒一樣的增長,被協作者采用和被強需求者發現均屬于這類流量
在報告中,OpenView 給出的優化建議是,病毒式驅動傳播,發揮產品的超能力(原文:Drive virality,leveroge product superpowers)。
03 提升策略
1. 自然流量
如何增加自然流量?通常的做法可能就是優化 SEO 了吧。
這個策略不僅僅是買關鍵詞那么簡單,我們曾經在內容還沒那么打動人心的時候買過百度的關鍵詞,結果可想而知——PV、UV是買來了,可 Landing page 的轉化率低得可憐,更別提注冊率了。
于是我們停掉了搜索的投入,轉而開始打磨內容,爭取在知乎、小紅書做 KOL(bushi。
一開始我們想以介紹功能或者介紹工具多好用的尬夸,后來在某天中午前老板陳金洲突然邀請我加入遠程會議(同時在成都辦公室的還有客戶成功和市場小伙伴,是的沒錯她倆就是播客畜底反彈的滿滿和慌慌兩位女主播,當時主要是我們三個人在寫內容),他迫不及待在吃午飯前分享了下面這張圖,向我們按頭安利這個框架:供給側和需求側的創新。
這個框架講如果只靠供給側閉門造輪子,那么產品和市場就會脫節。而需求側的創新,則是會讓消費者去驅使產品發展從而帶來市場,讓 PMF 更高。
能參考的是,如果我們站在客戶的角度,去寫客戶的業務現狀、問題、決策點、使用我們產品的動機最終解決什么問題這一系列心路歷程,那么這樣一篇真誠的內容才能打動客戶,讓他看到產品價值和開始注冊使用的欲望。
同時,這個框架也非常適合指導我們去寫客戶故事。
包含的要素有:
- 客戶背景信息
- 客戶現在的業務問題
- 什么推導他們要解決問題(如果不解決會損失什么利益)
- 他們用現在方案的焦慮點(現有解決方案哪些地方不滿足)
- 他們期望的是什么
- 他們使用我們產品的動機
- 如何看待使用新方案替代舊方案的習慣成本
- 使用了我們產品哪些核心功能,解決了什么樣的問題
最后,按照這個框架,我寫了篇真真假假的記賬的軟文,在知乎和小紅書上累計獲得上萬的點贊,帶來了累計近千的注冊量。
2. 產品驅動流量
除了我們本身挖掘的客戶故事用內容做市場以外,還需要用戶愿意去分享產品,從而幫我們獲得病毒傳播般的流量,這樣的方式被稱為產品驅動流量。
那么,如何讓用戶愿意去分享產品呢?
1)暴露式病毒傳播
上文中提到這樣的觀點“當用戶使用產品時,他會愿意幫你去曝光你的品牌,因為這會讓他看起來更好,比如更專業/更精致/更好看?!?/p>
我這樣理解,不論是客戶還是用戶,如果能讓他們變得更好,他們會愿意主動或支持曝光產品品牌。
如上文中提到的案例,都是作為客戶,產品讓自己的企業或服務變得更好了,客戶不介意曝光品牌(但我們仍然需要為那些不愿意曝光品牌或認為“Power by xxx”是廣告信息的客戶提供去掉這些顯示的能力,當然最好是付費的)。
如果是作為用戶,即便是 ToC 的,產品讓他們覺得自己更精致/更精英,那他們也非常愿意在各大社交平臺安利你的產品。這樣行為背后的心理大概是,這個產品不錯,我使用它那么我也很有品位。
2)分享式病毒傳播
這個策略對于 C 端產品可能非常熟悉,比如需要讓用戶自己生產內容去分享從而獲得自我價值的滿足,再比如需要讓通過分享這一動作讓用戶獲得自己想要的數字禮品、優惠、甚至是實體獎品。
ToB 的產品要在用戶產生“想要邀請其他人參與”的想法時,盡可能提升這一路徑的成功率。此外,參考FOGG?行為模型實踐——Onboarding?,降低阻礙之外,還要提升動機和在適當的時機給予一定的「觸發器」,你可以給一些優秀協作實踐的參考,或者在恰當的時機引導哪里可以邀請朋友加入協作。
除了邀請方的視角,如果訪問時不要求登錄,那么被邀請者的視角也需要額外下功夫。比如說你不能像是 ProcessOn 這樣整個頁面除了 logo什么都不展示:
ProcessOn 匿名訪問你得盡可能地讓這個曝光行為對被邀請者產生一些記憶點,以至于這次分享對于產品傳播是有效的。比如下面這兩位優秀的選手:
Airtable 創建的公開訪問的視圖
金數據表單發布后訪客填寫
04 不可小覷的官網
當用戶被各種策略吸引來后,我們要有官網來承載他們的落地。
很多產品非常容易忽視官網的作用,只是簡單地將官網作為一個產品介紹和功能點說明的網站。如果只是這樣,那你的官網不僅沒有為注冊轉化率帶來貢獻,甚至會讓用戶第一印象不好,對產品的信任度下降。
在做了幾次官網后,參考了優秀的一些產品,最后我抽象出一套不會出錯的官網首頁故事。
1. 品牌識別
首屏是展示產品 Slogan 和一句話的描述,用來傳遞產品定位是什么,產品是做什么的。
Quickbase
Eagle
Twilio
2. 傳遞價值,制造幻想
這一屏,用來傳遞產品的價值,展示產品能為你解決什么問題。如果你有這些問題,看看我們是如何解決,最終能獲得了什么樣的成功。參考 Jobs To Be Done 的理論,讓用戶看到產品能為他帶來哪些業務的價值。
SmartSheet
Cubox
Teambition
Eagle再來對比以明道云和伙伴云為代表的靠銷售驅動產品(SLG),首屏 Slogan 是「零代碼,新賦能。讓業務融合 IT」,第二屏就是功能介紹。可能完全依賴銷售驅動,所以對于產品價值沒有著墨,平鋪直敘地介紹功能,以此來對比其他競品,以功能取勝。
明道云第二屏
伙伴云第二屏
3. 特色能力介紹
接下來就該盡情展示產品的特色能力了,但是請注意,在這里一定克制,挑出產品最有代表力的 Key Screens 將它進行簡化,突出重點。
如果用戶對某個特性有展開的興趣,別忘記附上「查看更多」的鏈接。
Trello
Asana
4. 替換成本低
前面講完了產品基本能力,這時候你已經有些躍躍欲試了,是否擔心上手成本呢?不必擔心,我們提供豐富的模板開箱即用,可以讓你快速解決你的問題。
Glide
Notion
Coda
5. 安全性
作為企業級產品,非常多的企業客戶還會擔心數據安全問題,他們的數據是否會被其他人非法竊取。那我們就有必要告知,我們做了哪些事情來證明你的數據很安全。
SmartSheet
6. 行業客戶背書
以上都是我們自己的介紹,最后附上行業內知名客戶的證言。
Eagle
石墨文檔
Loom
7. CTA
最后的最后,在脫口秀中你可能聽說過「Callback」,CTA(Call To Action)就是注冊的 callback(?bushi),which means 我說了這么多,打動你了吧,來使用吧!你的視線甚至不需要移動到右上角或者拖動到首屏,在這里就結束了,去注冊吧!
類似的,像是廣告都要在宣傳文末附上購買鏈接,電商直播在介紹完產品后要“3,2,1,上鏈接!”
除了官網首頁,官網的其他頁面同樣也需要 CTA。
QuickBase
Fibery
Asana
8. 指標
那如何衡量新改版的官網是成功的呢?最需要關注的可能就是注冊轉化率。
在這之外,我們仍然可以輔助參考 PV、UV、頁面訪問時長和跳出率持續優化內容以提升注冊轉化率。
05 寫在最后
寫這篇文章時,本來是想分享一下 New User Journey 的概念,寫的過程中陸陸續續發現能聯系起來之前讀到的理論和實踐(比如供給側和需求側創新、JTBD 框架、Fogg 行為模型、官網),就擴充了不少內容。文中很多截圖案例都是海外產品,因為曾經參考時都主要在關注這些產品,給我很多啟發。國內出色的產品也非常多,但我了解的有限都是比較知名的。
沒想到光 Discover 部分就寫了四千多字,后面幾個階段會繼續更新在其他文章中。
文中提到的產品
國內產品
Flomo :https://flomoapp.com/
Cubox:https://cubox.pro/
Eagle:https://eagle.cool/
騰訊會議:https://meeting.tencent.com/
石墨文檔:https://shimo.im/
ProcessOn:https://www.processon.com/
浩客:https://howxm.com/
金數據:https://jinshuju.net/
網易七魚:https://qi.163.com/
明道云:https://www.mingdao.com/
伙伴云:https://www.huoban.com
海外產品
Airtable:https://www.airtable.com/
Fibery:https://fibery.io/
Quickbase:https://www.quickbase.com/
SmartSheet:https://www.smartsheet.com/
Basecamp:https://basecamp.com/
Coda:https://coda.io/
Asana:https://asana.com/
Trello:https://trello.com/home
Notion:https://www.notion.so/
Workfont:https://business.adobe.com/products/workfront/main.html
Miro:https://miro.com/index/
Whimsical:https://whimsical.com/
Gamma:https://gamma.app/
Figma:https://www.figma.com/
Zapier:https://zapier.com/
Loom:https://www.loom.com/
Webflow:https://webflow.com/
Mailchimp:https://mailchimp.com/
Typeform:https://www.typeform.com/
作者:高拉,微信公眾號:高拉
本文由 @高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產品銷售路徑:發現、開始、激活、轉換、擴張;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發展之路,感謝作者大大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