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哪些因素影響著社區產品的“互動性”?
于社區類產品而言,互動性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產品生態的正常循環運轉。那么,哪些因素會影響、甚至決定社區類產品的互動性?本篇文章里,作者便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定總結,一起來看一看吧。
01
不管是什么樣的產品,用戶永遠是最核心的資產,否則就像是開了一家偌大的商場卻無人問津,對于社區類的產品尤其如此。
社區類產品卻不同,它解決的是人最本質的溝通交流、找到同類的需求,個體與個體之間具有很強的依賴關系,每個人都是生態系統里的一環,只有達到一定規模整個體系才能循環運轉起來。
就拿線下例子來說,我們去一個飯店吃飯,核心解決的是自己餓的問題,大家各吃各的,其他人跟我并沒有什么交集,可能只是這個飯店人多,我選擇這一家幾率會更大。
而我要去參加一個線下的交友聚會,如果沒幾個人去,或者大家去了都是坐著各自玩手機,那我可能再也不會參加這個活動了。
用戶規模是社區類產品運轉起來的基礎保障,但有了規模之后,還得有對應的人氣,否則雖然有一批人進來,但彼此不能連接互動,那也不能產生價值,用戶也會逐漸流失。
我們常常用“人氣旺”來形容一個餐館或者景點等,那對于一個社區產品來說,什么是它的人氣呢?
人氣除了體現在產品留存、時長等指標以外,更體現在產品內的互動性上,可以說正是因為產品內用戶間的互動,才有了產品的高留存與高時長,讓整個產品充滿活力。
在我看來,一次完整的互動流程至少包含以下三方面:互動主題、互動工具、互動行為。
- 互動主題:觸發用戶互動的引子,在該主題下引發用戶的贊同、反對、同情等情感表達的需求,這個話題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個視頻、一條評論等等。
- 互動工具:當我們想要發表自己的看法,與其他人溝通交流時、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來表達,比如常見的一鍵三連(評論、點贊、收藏)、投幣贊賞、聊天、關注、彈幕等等。
- 互動行為:針對一定的主題,依托互動工具,最終產生的互動結果,可以是發表了一條評論、點贊了一篇內容、關注了某個人等等。
其實我們看任何的社區類產品,彼此的互動形式幾乎沒什么差異,無非都是對內容的點贊、收藏、評論等等,那在這背后是什么決定了一個產品的互動性呢?
02
首先還是得回到原點,也就是這個產品的定位,不同的產品定位決定了其服務的用戶、產生內容不同,例如:知乎初期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領域內容,而且通過邀請制入駐,面向的都是互聯網領域的大佬,整體用戶偏高端;但像一些娛樂類產品,像皮皮蝦、最右等,內容都是一些搞笑段子,面向的都是普通用戶,這兩類產品的互動性顯然不會相同。
拋開用戶規模來說,不同的產品類型,其互動性自然會千差萬別,這其實并沒有什么可比性,但我們看一些同類型產品(互為競品),其互動性也高低不同,那對于這類用戶規模相當、類型相同的產品來說,又是什么在影響其互動性呢。
1. 社區內容
內容是整個社區產品最核心的基礎,否則整個社區就會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我看來內容主要分為三部分:內容生產、內容分發、內容消費。
首先是內容生產,對于一個社區產品來說,想要持續運轉下去,就得有源源不斷的內容供給,否則連主題都沒有,用戶互動更無從談起,因此需要有一套面向創作者的激勵體系,不管是從物質上,還是精神上能夠激發創作者去創作,當然內容數量只是第一步,還得在內容質量上精益求精,這也是各個平臺拉開差距的核心因素。
其次在于內容分發,現如今各個平臺內容供給量要遠大于消費,如何能在海量數據中,將優質的內容推薦給感興趣的人就顯得尤為關鍵,否則好的內容都沒有曝光的機會,用戶的互動性自然就會差,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推薦算法的要求之外,對優質內容的定義也考驗平臺運營人員。
整個產品的流量有限,如果對一個熱門內容過度曝光,勢必又會搶走其他內容的流量,是將流量資源集中在頭部熱門內容,還是在整體流量上更加均等的分配,不同的平臺選擇的策略不同。
第三是內容消費,如果內容分發的足夠精準,而且內容質量足夠好,那么用戶就會產生消費,在消費過程中進而產生互動,而用戶的點贊評論等互動行為,反過來對創作者也是一種正向的激勵。
2. 社區文化
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的是不同地域上的人,由于環境、生存方式、地理氣候等不同,導致思想觀念、人文歷史、為人處事,文化性格等特征的不同。
對于社區產品來說,它的”水土“就是整個社區的文化,文化一詞說起來給人的感覺很虛,雖然它看不見摸不著,卻能讓人實實在在地感受的到,我們去看不同產品的評論區,有的是積極正能量、有的卻不那么友好。
社區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一個社區的文化根植于其核心的價值觀,即整個社區提倡什么、反對什么,人與人之間該以何種方式互動交流,在踐行該價值觀的基礎上,通過平臺不斷的傳播、強化、引導,進而形成了整個社區的氛圍。
一個社區氛圍好的產品,會讓人很舒服,每個人都可以自由的發言交流,大家沒有任何顧慮,用戶的創造力也被最大程度上激發,各種”梗“也會脫穎而出。
而如果我們進到一個充滿批判、攻擊的產品中,我想大部分人是不愿意表達自己觀點的,因為互動所帶來的并不是正向的激勵,而且人都會有從眾心理,其他人的一言一行都是被模仿的”榜樣“,很容易加速整個社區氛圍的惡化。
3. 社區引導
有了可引發互動的內容與氛圍環境,最上層就是對用戶的引導,也是的一些常規的產品運營手段,基于此盡可能的引導大家養成互動習慣、提升用戶互動。
像很多產品的雙擊屏幕點贊、快速評論、增加表情包等是為了降低用戶評論的門檻,激勵任務與平臺活動也是一個屢試不爽的方法,但也是一把雙刃劍,因為大家評論的動機是為了獲取獎勵,所以在評論內容的質量上就會有所下降。
之前為了提升評論量,我們也曾使用過類似方法,結果出現了很多”水“評論,這對整個社區的生態影響還是挺大的,因為對于一個社區產品來說,除了內容本身,互動區的評論或者彈幕,本身也屬于另一種消費內容,它的質量也同樣重要。
說到提升產品的互動性,作為產品經理,我們很容易陷入到要做什么樣的功能,但這只是最上層的工作,而且只靠產品的力量來提升整個社區的互動也不太現實。
產品的工作就像蓋了一家餐館,而至于有沒有人來吃,來的人多不多,整個餐館有沒有人氣等等,則需要我們站在全局的角度,與運營同學緊密配合,一起把這家餐館經營好。
專欄作家
HQ,公眾號:產品那些年,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社交路上不斷前行的創業產品汪。關注社交社區,打過工創過業,擅長產品規劃與設計,純干貨,不摻假。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