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瓜條到小黃人,短視頻特效帶來了什么

1 評論 5229 瀏覽 11 收藏 18 分鐘

如果你是一名“重度”抖音用戶,那么你一定刷到過不少西瓜條和小黃人的視頻。雖然用的特效都是一樣的,但是內容卻是千奇百怪,其中不乏高贊視頻。本文作者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與你分享。

打開短視頻APP,以抖音為例,你可能經常能刷到一些“西瓜條”“小黃人”,一些內容甚至能達到百萬點贊。

而打開一些視頻剪輯軟件,你會發現,它提供給到用戶大量的簡單素材,且剪輯方式也在不斷的“低成本”化,讓更多感興趣的用戶,幾分鐘就可以剪輯完一個短視頻。

這便引發了對于內容創作的思考,這篇文章從以下幾個角度展開,闡述平臺背景下,工具和特效對于內容創作的意義。

一、內容創作的多樣性

在如今各個內容平臺興起的時代,內容的呈現形式也逐漸趨于多樣化。

一些文字表達為主的平臺,不斷探索內容視頻化,推動創作者發布視頻。而一些視頻呈現為主的平臺,也沒有忽略圖文的魅力。以抖音為例,前階段傳達了“未來一年將完善圖文等多元新內容的建設”的信息。

來源抖音公眾號

除去圖文+視頻兩種內容形式,還有播客,廣播劇等音頻類內容,這部分內容一樣有著對應的受眾,且內容的呈現形式并非完全獨立,而是存在交叉。

那么內容創作的多樣性,對于創作者和用戶來說有哪些好處呢?

1. 基于創作者層面

部分創作者對于內容的創作方式有著自身的偏好,平臺對于多樣化內容形式的扶持,給了他們更多的曝光機會,舉例來說:

小陳擅長輸出文案,不擅長拍視頻,原來一直在圖文平臺上專心寫文章,后來發現一些短視頻平臺也在扶持圖文,入駐后也收獲了一些粉絲。

小茗熱衷于配音,之前習慣在音頻網站接單,但是比較局限,后來發現短視頻平臺有許多合拍配音的內容,嘗試之后,在短視頻平臺也接到了音頻的單子。

正如上文所言,平臺的迭代轉變,讓更多不同類別的創作者看到扎根的可能性。

2. 基于用戶層面

1)用戶搜索更為多樣化

當用戶想在抖音上搜索一個問題,例如,新手如何學習短視頻運營,選擇全網搜索,界面上便會呈現視頻/圖文等形式的內容。

當用戶想要快速瀏覽大致內容時,可以點擊圖文板塊進行了解。

當用戶想要觀察具體的操作教程時,可以點擊視頻板塊進行觀看。

平臺承接創作者產出的內容后,通過運營/技術等手段,將其聚合到對應的關鍵詞下,用于銜接用戶的搜索,使得用戶和創作者之間雙向建立聯系。

2)用戶互動更為多樣化

以抖音為例,來看下下述兩個場景。

場景一:用戶看到一個視頻很有共鳴的時候,會做什么?

他可能會點贊,會評論,會轉發。

當合拍功能出現之后,針對有共鳴的內容,用戶可以選擇和創作者一起合拍,區別于評論區里的圖文,合拍使得互動的效果整體更上了一層樓,有時候還可以大大拉升內容的流量。

以近期火熱的“咖啡你沖不沖”合拍挑戰為例,隨著合拍的用戶越來越多,間接拉升了“咖啡”的關鍵詞指數。

來源巨量算數

換個角度思考,目前合拍功能主要用于用戶A與用戶B之間的合拍,假設之后平臺推出多人合拍的功能呢?

根據近期的觀察,發現有不少創作者手動制作了這樣的“合拍視頻”,即將多個有關聯性視頻剪輯在一起,讓用戶仿佛在看一部連續劇。這不僅是對于內容流暢度/銜接性等更高一層的考驗,也可能帶來新一波的熱度。

場景二:用戶在評論區提問后,創作者會做什么?

部分創作者選擇在評論區用一大段文字去解釋,而回復了之后,可能也只有那一層評論留過言的用戶會關注到。

而現在,創作者可以選擇用視頻的形式回復評論,不僅提問的用戶會關注到,新視頻更是帶來新的一波流量,提升互動效率。

總結來說,當創作者和用戶都熟悉了圖文/視頻等多種內容創作形式之后,多類型內容之間的交互,也使得流量匹配更為精準和便捷。

二、工具的低成本操作

前文提了多樣化的內容創作形式,那針對普通的用戶,如果想要成為一名短視頻創作者,可能會遇到一系列問題,例如畫面比例,配音,關鍵幀等。

這個時候,如果視頻剪輯的工具可以提前預想到用戶的問題,將一些用戶的問題通過線上功能的形式得以解決,那么會極大的提升用戶的創作興趣。

以目前在體驗的一款短視頻剪輯工具,剪映為例,它將一些剪輯的基本問題通過線上功能的形式得以解決,節約了對應的創作成本,參考下述幾點:

1.音頻板塊,可以讓用戶針對視頻本身的風格選擇合適的音樂,例如“卡點”“旅行”等,針對用戶導入的視頻,可以直接選擇“提取音樂”,讓用戶對于選擇配樂這個層面上有了更廣闊的選擇空間。

來源剪映

2.素材板塊,為用戶提供“片頭”“片尾”“空鏡頭”“轉場片段”等多段素材內容,當新手嘗試操作的時候,幾段素材搭配文字,就可以生成一個完整的素材。

來源剪映

除去工具本身為用戶降低短視頻制作的成本,另一方面,工具也可以實現與平臺聯動的效果,互相帶來更精準的流量。

當我打開剪映的時候,最上方便會顯示近期進行中的活動,用戶可以選擇合適的活動投稿,并且經常會在剪映中收到一些消息提示,告知有哪些剪輯素材上線,引導用戶前去抖音發布。

來源剪映

當一個短視頻平臺逐漸火爆,那么他的上游業務便是短視頻制作,所以許多短視頻平臺會研發這樣一個剪輯工具,來和自身更好的聯動。而下游業務,例如內容變現,也將是短視頻平臺考慮的重中之重,例如抖音的合作變現,許多都走的是星圖。

工具承接的是短視頻制作需求,平臺承接的短視頻流量需求,變現流程內嵌于平臺,使得創作者與平臺的關系更加緊密。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例如平臺上會對一些工具的問題進行推流,而用戶使用工具時,工具也會對變現流程和平臺活動進行引流,整體都屬于平臺體系下的生態,構成一個閉環。

平臺外,用戶使用工具進行創作,那么平臺內,用戶有無可以直接創作的途徑呢?

本文的第三板塊,來聊一聊特效。

三、特效成為大眾表達的途徑

“超長西瓜”這一特效在抖音的使用用戶人數,截至目前,已經超過1000萬人使用。這個特效下,出現了多個百萬點贊的視頻,從“寶寶瓜”到各種“劇情/場景設定”,西瓜條一直頻繁出現在我的抖音下滑界面中。

來源抖音

而近期,又出現許多新奇好玩的特效,極大的降低了短視頻的制作門檻,帶動了一系列話題的熱度。

從特效的制作到帶來的意義,特效,正逐漸成為大眾表達的途徑。

1. 特效的制作

之前,我對于特效的印象更多是停留在2D層面,例如妝容,貼紙等,隨著西瓜條等一系列特效的產生,特效逐漸有了立體感,甚至開始有了場景感。

目前通過瀏覽官方的特效制作流程,發現特效的學習制作主要分為像素學習和像素專業版學習,對于2D和3D都有對應的知識講解,整體仍需要創作者本身擁有一定的設計能力。

2. 特效的內容方向和意義

關于特效,我在抖音刷到了以下幾類內容方向。

方向一:用戶使用特效

方向二:創作者引導大家使用特效

方向三:創作者教大家如何做特效(圍繞“特效到底是如何制作出來的”和“做一款爆款特效可以有多少收益”等話題展開)

這幾個內容方向,每一個都給特效這個概念本身帶來了更多的流量,以方向一,用戶使用特效為例,在抖音已經衍生了多種創作形式,那么它具體呈現的形式是怎樣的呢?

3. 特效的類別與聯動

目前特效研究下來,我總結了以下5類特效的類型,并發現了對應的組合形式。

1)特效的類別

a.測試類

舉例來說,通過特效中選項的滑動來判斷今天吃什么,今天去哪玩,最終選項的生成可以是系統自動停止,也可以是用戶通過操作來主動選出偏好的選項。

b.場景類

直接搭建一個場景,這類特效中我看到小黃人特效比較多,通過不同神情,不同動作的小黃人表情,用戶可以選擇當下最符合心境的一個,例如閑聊的時候可以使用吃東西的小黃人,緊張的時候可以使用跑著的小黃人。

基于個人想法,能夠感受到近期的特效中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小黃人特效,用運營的思維對其進行拆解,其實也是一種行業的趨勢,相較于長西瓜這一特定名詞帶來的特效創新后,小黃人特效,給了創作者更多的發揮空間,它像是一個基本的素材(以人為主體),上面可以不斷疊加靈感,賦予更多可能性。

c.動態類

這里的動態指,當用戶打開特效,用戶什么都沒有做,整個視頻就是動態的,就如同上述的小黃人,本身就是移動的元素狀態,極大的降低了用戶的創作成本。

這個時候,視頻的核心便從特效轉移到了視頻對應的文案上面,用一個文案激發用戶的評論等操作,特效更多是為了渲染氛圍,增加視頻的趣味性。

d.游戲類

游戲類特效相對動態類,一個明顯的區別便是需要用戶去人為的進行操作,例如控制特效從一端移動到另一側等,算是一個簡單的互動小游戲,調動用戶的參與感,使用戶對其持有期待。

e.美化類

美化類特效是我記憶中最開始特效的樣子,跟一些美顏相機的貼紙和濾鏡相同,整體起到視頻內容更完善的作用,這類特效目前依舊還是有不少,甚至有許多新出現的特效都會疊加美化特效的元素。

2)特效的聯動

a.文案聯動

近期長西瓜條的特效在劇情演繹的方面,有著大量的熱度,在抖音話題?#西瓜演技 中,內容的格式普遍都是西瓜特效+視頻中文案介紹,然后創作者根據文案進行劇情演繹。

同類型的文案,在短期內可以擁有大量的西瓜特效跟拍,為了看對應的劇情演繹,部分用戶紛紛跑去看長西瓜條的創作,即”劇情演繹“已經成為長西瓜條的一個特色板塊。

其中,“給暗衛一個眼神”話題下,許多創作者使用西瓜條特效進行劇情演繹,該話題在抖音已有千萬播放。

來源抖音

b.BGM聯動

輕松的特效搭配輕松的BGM,這個不僅適用于特效,也適用于視頻整體的風格,之所以這里提到BGM聯動,是因為之前刷到一個游戲類特效,有用戶在評論里提到,搭配XXXBGM的節奏進行操作可以輕松通關,引起一些感興趣的用戶特意去進行了嘗試。

另一類便是場景類特效,除了搭配視頻中的文案描述,不少視頻直接搭配統一的音效視頻。相當于多個視頻下,特效畫面是相似的,采用的音效是相似的,不同的大多是視頻的主題和評論區的留言。

這便引發了一些思考,基于特效這個角度,創作者的一些屬性被弱化,用戶很難辨別出,這一次刷到覺得可愛的小黃人,下一次還能不能認出來。

但不可否認的是,創新型特效的出現,大大的降低了創作成本,創作成本的降低,間接帶動了更多的用戶選擇成為創作者,更多的創作者選擇開啟另一種表達形式。

用多元維度去看待特效,用運營的思維去分析特效的火爆,特效,逐漸成為大眾表達的一個途徑。

提示:平臺文章內容為個人當前觀點,基于行業更新變遷/個人想法迭代等多重因素,不構成決策~

專欄作家

燈衍,公眾號:阿燈筆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95后互聯網運營人,關注內容創作和流量變現。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和ins上的特效一個道理可以讓普通用戶也加入積極發文行列

    來自韓國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