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To B服務運營全景解讀

4 評論 6213 瀏覽 29 收藏 21 分鐘

To B服務在國內和國外存在最明顯的差別是,國內To B以服務為主,國外To B以產品為主。本文作者對國內To B服務運營全景進行了解讀,希望嫩給你帶來一些幫助。

01

在整個商業領域,國外很多方法都一直被國內奉為圭臬,只有在國內做To B的人知道,在To B圈,國外那些圭臬基本都失靈了。

To B在國內和國外存在巨大差別,最明顯的就是,國內To B以服務為主,國外To B以產品為主。

略說下產品為主的To B模式,產品提供的是標準化服務,標準化也意味著易復制,易復制就容易抄,幸好國外“參考”之風不太盛行,否則哪能維持這么久的欣欣向榮,國內則還沒誕生一款可以讓大家“參考”的成功對象。

易復制的另一個好處是數據可以迎合資本,一切運營數據都可以標準化,銷售團隊的擴建流程也可以標準化,產品數據類似To C,可以用投資人喜歡的單位經濟效益(Unit Economics)來表達。

國外To B產品模式能跑通有個必備前提,就是國外用戶對To B產品的付費意愿很強,只要產品功能設計合理,很容易就能和投資人證明自己拿到了PMF(產品與市場契合度),B端產品PMF主要表現在付費用戶量。

單位經濟效益方面,LTV(客戶終身價值)>CAC(獲客成本)也很容易證明,只要嚴格控制LTV是CAC的3倍左右就行,這也是投資人非常喜歡的“業內”數據。

圍繞單位經濟效益的銷售團隊SOP方面會有點小困難,涉及每個銷售AE入職多久可以達到平均生產力,團隊流程如何管理可以控制人員流失和回填的效率,設置哪些崗位可以獲得最優銷售效果。

PMF和單位經濟效益通過數據講明白以后,這個To B產品的增長就穩了,To B產品的最大隱患就是沒整明白數據盲目陷入無序擴張,比如國內曾經的紛享銷客,關于銷售團隊SOP方面涉及很多,咱們以后擇機再續。

本文主要討論國內服務為主的To B模式,To B服務的產品程度不高,主要為KA客戶提供定制方案,滿足的是個性化需求而不是通用需求,To B服務的很多流程也很難標準化。

既然國外圭臬失效了,那國內自然就百花齊放了,從制造業的貼牌代工、IT業的數字化部署,曾經風行的B2B平臺,到現在崛起的SaaS概念,知識類的咨詢策劃……To B服務的標準到底是什么?大家至今還在摸索。

To B服務模式涉及的合同金額通常較高,客戶需求也較為復雜,中途很可能客戶還會臨時變更需求,雖然各個領域的服務標準尚未統一,但經過多年發展,To B服務者的競爭能力卻有了考量底線。

無論認知性質的策劃咨詢類服務,還是技術性質的上游交付類服務,都需要To B服務者具備足夠細化的服務顆粒度,合格的To B服務者,最好具備三種核心競爭力。

第一種是認知能力,第二種是銷售能力,第三種是管理能力。

認知能力體現在企業的服務框架,是否進入了客戶業務的核心區域,進入核心區域的服務框架不容易被替代;銷售能力體現在企業簽單完成的KA客戶數量,無需解釋,這是企業生存之本;管理能力體現在項目交付的完成質量,經?!盃€尾”的服務型企業肯定無法持續。

這三種競爭力也是To B服務者的成長飛輪,只要任何一種能力突出,便會帶動其他兩種能力的飛速轉動。

02

進入正題,什么是服務型To B企業的認知能力。

為客戶提供服務的基本前提是要比客戶更懂業務,這點毋庸置疑,專家級認知是To B服務者能夠獲取KA客戶認同的關鍵,自己對業務認知的程度越深,服務內容越會進入客戶相關業務的核心區域。

澄清一個可能性誤解,服務框架進入客戶業務的核心區域,只代表服務者在客戶某項外包服務中進入了核心位置,并非指KA客戶的核心業務,客戶的核心業務通常也不會選擇外包。

這里引申出一個有意思的話題,眾所周知,甲方有時只會承包一家服務商,有時則會同時承包多家服務商,這個里面有什么共性可尋呢?

答案就是認知。

甲方選擇一家服務商的情況,雖然設置了極為苛刻的篩選條件,但這些項目背后的共性就是以“認知”為核心,要么是競標成功的大項目總承包商,要么是純粹知識類的咨詢策劃類服務商。

總承包商通常是某個大項目的總策劃方案設計師,角色權重不弱于甲方,總承包商根據項目需求還會再次分包其他服務商,總承包商策劃方案吃的就是認知飯,認知能力對于To B服務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純粹“認知”為核心的咨詢策劃服務,創始人通常自帶創新理論模型,比如營銷策劃的葉茂中沖突理論,組織管理的“楊三角”,咨詢管理的麥肯錫7S、波士頓矩陣、貝恩價值金字塔等等。

即便不是以“認知”為核心的領域,服務商的認知能力也極為關鍵,KA客戶通常為了分攤風險,會同時采購多家服務商,同一業務之下多家服務商競爭的也是認知,認知強的服務商可以進入客戶業務的核心區域。

比如近幾年信創國產化以后,數據庫管理在國內有替代Oracle的需求,以金融領域的銀行數據庫系統為主,銀行在替換數據庫過程中會同時采購多家服務商的管理系統,但很少服務商能拿到銀行核心業務的數據庫服務資格。

一家中大型銀行服務器規模一般為1000-1500臺以上,多個數據庫系統共同競爭這些服務器的占比,數據庫集群規模在服務器總量占比越多,服務商越難被替代,除了服務器占比,進入銀行具體哪個業務模塊也代表了服務商的相關認知。

例如背靠支付寶的OceanBase數據庫管理系統,支付寶海量交易數據支持下,OceanBase能夠深入理解交易流程的不同場景,因此很容易在金融交易業務相關方面拿到大客戶訂單。

對于數字化部署類的服務商來說,除了服務框架占領客戶的業務核心以外,技術專利和專利含金量也代表了企業對相關業務的認知。

綜合以上,認知能力對于To B服務來說至關重要,認知為核心的服務企業通常也具有很強的議價能力,能夠對自己的專屬服務定價。即便沒能達到行業頂級認知程度,只要能超出同行認知,也可以源源不斷獲得KA客戶的成功簽約。

03

認知之后,理所當然要銷售認知。

To B服務的第二個核心能力是銷售,銷售服務和銷售產品不同,產品銷售的AE經理能力模型可以標準化定義,產品銷售團隊也可以通過標準化流程批量擴建,服務銷售的AE經理則很難批量復制。

AE經理銷售服務面對的場景通常很復雜,客戶服務需求通常是既定的,既定需求是具有時效性的需求,類似離婚律師找客戶,所有夫妻都有離婚可能,但同時間內的離婚總量是既定的,問早了人家還沒鬧,問晚了人家離完了。

同時間內客戶總量既定前提下,To B服務最直接的獲客方式就是付費廣告,所有To B服務商都知道這點,To B服務的付費廣告因此競爭極為激烈,帶來的直接后果不僅營銷成本很高,連客戶都得了選擇困難癥。

客戶被諸多廣告包圍,貨比三百家以后選擇少數幾家面談,能進入客戶面談名單的服務商一般與品牌資產相關,品牌資產和營銷成本本來也是反比關系,再加上客戶調研時產生的心智影響,品牌資產簡直是To B服務商不可或缺的銷售杠桿。

品牌資產雖然主要是通過別人的“嘴巴”來吹噓自己,但根本上也跟企業自身的認知能力相關。

好不容易熬到面談,AE經理為了達成合作,不惜通過回扣、酒桌文化等“手段”來獲取客戶訂單,這在國內很普遍,自命清高的AE經理通常很難拿到訂單,而且公司最大的Top AE通常就是創始人本人。

“手段”是To B服務AE經理的銷售杠桿,銷售杠桿的最大擁有者是創始人,所以如何復制老板的杠桿,這也是服務型To B企業培養AE經理的主要命題,而且沒什么速成秘訣,就是最原始的梨園師徒“傳幫帶”。

首先還是認知,AE經理沒有認知,對話頻率都很難和客戶同頻;其次是信息渠道,AE除了有認知,認知圈子也很重要;最后是CRM,關于這部分討論最多,此處無需贅述。

個人認知和企業認知不同,企業認知體現在服務框架和策劃能力方面,AE經理個人認知體現在和客戶同頻共振方面,KA客戶會首選能為自己帶來認知增量的服務商,其次是在自己預期之內的,客戶通常不會選擇達不到自己預期的。

在圈子方面,優秀的AE一般會扮演行業智庫的角色,或者傾向于成為行業智庫,常見做法是成為某協會會長、某研討會組織者或者某開源論壇管理者等,近幾年也流行打造屬于自己的自媒體IP、微信或同類型私域圈子。

通過分享認知建立起來的“圈子”,AE能站在更高層面來對接客戶,智庫角色也能最大程度提前獲得客戶信任度,拓展渠道同時降低了簽單難度。

04

服務銷售出去以后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痛苦的開始。

To B服務的第三個核心能力是管理,一方面管理公司業務增長的規模經濟能力,另一方面管理團隊交付項目的敏捷服務能力。

除了互聯網在追求網絡效應以外,其他市場基本都在追求規模經濟,To B服務的規模經濟是指簽約客戶越多,服務成本越低,凈利潤越多。業務具備了規模經濟,擴大規模才具有合理性,反之則代表規模不經濟,規模越擴虧損越嚴重。

To B服務達成規模經濟的方式有很多,核心是生產能力儲備,比如可重復移植的服務框架以及半產品化模塊的儲備庫,儲備庫并不是服務項目越多庫存量越大,而是管理越精細,儲備庫里模塊組件的重復移植能力越強。

To B服務商在每個項目完結以后,項目材料多數會受限于甲方的某些條款限制,想要重復利用必須分解為碎片化的模塊留存,這些模塊如果管理妥當,可以最大幅度加快下個同類型項目的交付速度,從而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比如數字化開發項目,之前項目的源代碼如果管理妥當,可以分解為可重復使用的標準化功能模塊,如果再次遇到雷同的功能需求,這些功能模塊就可以快速部署在新項目中,最大程度節省開發成本。

敏捷服務在某些方面和規模經濟相輔相成。

敏捷服務主要針對項目交付過程中客戶經常性的需求調整,需求變更是項目管理最痛苦的部分,變更需求也是客戶實際運營過程中必須靈活處理的部分,當前市場環境多變,不能靈活調整策略,就等于變相喪失了市場機會。

早期的項目管理,在和客戶明確需求以后會凍結需求,這樣能夠最大程度保障交付工期,但這種管理方式違背了服務的最終意圖,服務的最終目標是幫助客戶成功,而不是準時交付給客戶一個過時的項目。

近年來各種新型管理如雨后春筍,從工業領域柔性制造到IT行業敏捷開發,幾乎每個領域的定制服務都在走向敏捷化,數字化轉型的很大一部分是數字孿生,數字孿生也代表了未來所有企業最為敏捷化的管理方式。

數字孿生和虛擬模型容易混淆,這兩者主要區別是數字孿生不僅有虛擬模型的作用,還能與現實場景互聯,隨時隨地管理項目情況,隨時隨地調整管理策略,從而可以做到提升效率、規避風險、敏捷管理的多重目標。

比如建筑領域,早期建筑模型主要作用是設計師用于設計和修改建筑數據,只是真實建筑的等比例縮放,沒有和真實建筑互聯。而在數字孿生的建筑模型中,客戶不僅可以管理每個房間的歷史數據,而且還可以根據當下實際情況管理房間情況,比如說實時控制房間溫度、照明、空氣質量等。

對于不同專業領域的項目管理人員來說,各種類型的敏捷管理效果早已不弱于數字孿生,敏捷管理和數字孿生在管理方面的區別類似PS和美圖秀秀,數字孿生可以讓大眾敏捷管理,非數字孿生的敏捷管理只能通過項目經理執行。

05

最后不總結了,抬高下格局。

本文主要是對國內To B運營的解讀,結合之前《To B生態解讀》和《To B市場解讀》,從三個大維度,類似產品BRD和MRD,基本梳理清楚了國內To B服務的概況。

國內To B模式的共性是服務為主,產品化展開難度較大。這個共性除了之前在《市場解讀》中提過的因素外,還有一個根本性原因,就是國內和國外巨大的商業文化差異。

由于國內發展較晚,多數市場早期都直接移植了國外的商業文化。C端消費植根人性本能,移植哪里文化都沒什么沖突,消費品打開市場也容易,國內早期消費品類極度短缺,白電為首的低價耐用品,很容易就能被大眾接受。

企業之間的To B合作和To C不同,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涉及國內外不同的商業文化,國外社會一直以工商業為主,企業之間分工合作有歷史基因,國內是從農業社會快速轉換為工商業社會,這個轉換過程也是文化差異的起點。

國內企業之間的合作模式,起碼在早期有點類似地主和長工的外包關系,生產商和品牌商之間互為“資源”,比如制造業的OEM貼牌生產,企業合作通常隱藏在暗處,品牌商不愿意公開宣布自己商品為代工生產。

OEM貼牌生產或者還有房地產的建筑工程外包,也許就是國內To B服務模式的原型,即便互聯網時代來臨后,誕生了不少平臺型To B產品,但國內主流的To B服務模式并沒有變化,依然是以服務上游客戶為主。

互聯網的To B產品模式和國外也有巨大區別,國外SaaS想要收費很容易,企業之間有合作基因,國內SaaS用戶的付費意愿則不高,國內To B產品的運營模式類似To C,基本都是大廠推出的免費SaaS。

比如釘釘、飛書、騰訊會議這些,免費SaaS的商業模式僅限于大廠長期摸索,創業者的SaaS產品則很難盈利,基本也只有被大廠收購一條出路,比如Teambition、幕布、友盟等。

因為免費To C和免費To B不一樣,C端流量有廣告變現價值,流量點擊廣告進入其他平臺可以形成轉化價值,流量也因為平臺定位不同可以再次賦予額外的銷售價值,互聯網To C流量的價值可以循環利用,在各平臺之間反復銷售。

To B流量則沒太多轉化價值,更沒有可以再次銷售的額外價值。因為企業采購承包屬于理性行為,從計劃到決策要經過不同崗位的層層審核,搜索類廣告可以形成轉化,但SaaS里面的Push類廣告則沒啥轉化效果。

而且SaaS屬于工作場景,企業用戶在使用SaaS過程中也會非常排斥看到廣告,轉賣流量更是不可能。

專欄作家

老襯,微信公眾號:fengqitalk。多款百萬級用戶產品締造人,擅長互聯網產品運營,關注新興科技產業。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第一種是認知能力,第二種是銷售能力,第三種是管理能力。

    來自廣東 回復
  2. 說的很有道理,雖然有些人可能看不懂,我給你點個贊,給了我一些啟發。

    來自江蘇 回復
  3. 所謂to B服務型,就是項目型噻!
    說的這么拗口

    來自中國 回復
  4. “公司最大的Top AE通常就是創始人本人” 不能再認同!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