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外國人做中國菜,怎么就成了新的流量密碼?

0 評論 3658 瀏覽 2 收藏 12 分鐘

回顧短視頻高速增長的那幾年,中國美食有著一定的地位,很多人靠著中國美食牢牢把握住了流量密碼。經過幾年的發展,B站另一衍生分支的題材崛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UP主以海外生活為主題框架、以中國美食為內容亮點在美食領域大攬粉絲。下面這篇文章作者為我們分析了給外國人做中國菜為什么這么火。一起來看看吧。

在知乎上有一個非常熱門的問題,至今已被瀏覽了293萬次:

歐美的西餐大廚吃到中餐后,會感到自慚形穢嗎?

的確,無論是在諸如抖音、B站一類的短視頻平臺,還是在微信、微博一類的社交媒體平臺,中華美食“包治百病”的說法流行已久。

而回顧短視頻高速增長的那幾年,諸如李子柒、郭杰瑞、辦公室小野也大都靠著“中國美食”相關主題視頻牢牢把握住了流量,雖然視頻走的風格路線并不相同,但也都成為了當時數一數二的頭部博主。

反觀在國外,中國美食也確實跳動了不少外國人的味蕾,除了李子柒的美食視頻在國外出圈以外,也不乏有在海外社媒平臺具有極高影響力的大V,比如美國最火的女rapper Cardi B就經常在其個人賬號上曬出自己的中國美食體驗。

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此類題材的視頻雖然逐漸走向沒落,但在B站卻有了另一衍生分支的題材崛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UP主以海外生活為主題框架、以中國美食為內容亮點在美食領域大攬粉絲。此外,基于粉絲們對UP主們的信任,他們商業變現的機會同樣顯著高于其他美食品類下的視頻,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內容賽道。

一、給外國人做中國菜,成了新的流量密碼?

@雨琪在芬蘭是B站一名生活區UP主,從2019年起其一直在B站更新她的Vlog,其中包括了她的芬蘭人丈夫與可愛的混血兒子。在做視頻初期,雨琪的視頻內容更多偏向外國人體驗中國文化或給中國人傳遞國外生活體驗,但播放量始終差強人意,漲粉速度也一直提不上來。

后來,雨琪做了一期關于芬蘭小孩挑戰螺螄粉的視頻,視頻的制作雖然不完美但話題性十足,成為了賬號中的一則爆款視頻?;蛟S是看到這則視頻背后所傳遞出的信號,雨琪后續繼續擴大了美食主題視頻的產量,而這也令其賬號形成了固定了風格,從而步入了快速發展期。

分析@雨琪在芬蘭所發布的高播放量視頻會發現,無論是哪個菜系,只要屬于大眾愛吃的那一類,其播放量就不會差。按播放量從高到低排列可以看待,廣式早茶、川式火鍋、東北炸串等國人日常生活中常吃的美食造就了一期又一期的視頻爆款。

可需要強調的是,雖然給外國人做中國美食試吃的視頻確能夠收獲流量,但這僅僅是賬號@雨琪在芬蘭出圈的因素之一,同樣重要的因素還有另外兩點:一是視頻傳遞出的家庭氛圍,二是視頻制作的精細程度。

細究雨琪發布的視頻內容,可以看到其內容范式有著鮮明的結構劃分,首先視頻會以芬蘭拍攝地的美景為切入,配以合適的BGM給人以一種試聽享受;其后雨琪便會與他的芬蘭老公和可愛寶寶先后出境,講述近一周內家里所發生的事兒,極大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并讓粉絲有一種“追更”的感覺;

再然后便進入做菜環節了,雨琪會把當期視頻中所呈現的系列美食的制作過程全部還原,搭配上細致講解之后不亞于看了一期美食教程;最后,便是全家人體驗中餐的過程了,一家人圍坐在餐桌旁并一同討論哪道菜好吃成為了視頻最有趣也最溫馨的環節,而性格不同、口味偏好不同的家庭成員也構成了視頻“抓人”的另一大重要因素。

此外,雨琪的個人背景也為她加分不少,她是地地道道的四川人,小時候經常跟在母親身邊學習了不少四川菜,這才走上了拍視頻的道路。而在拍視頻的過程中,她的廚藝也越來越精湛,挑戰的美食難度越來越高,粉絲們對其視頻的喜愛程度也就與日俱增。

從一名Vlog博主轉型成為美食博主,雨琪在變化莫測的內容領域抓住了一個小趨勢,成功發展成為一名百萬粉UP主,可見用心、創新與洞察是內容創作者想要走紅所必備的素質。

二、同類型UP主不少,商業價值如何?

檢索B站同類型UP主就會發現,這一題材的視頻內容已然發展成為一大內容賽道,其中遍布頭、腰、尾部博主。

譬如@老少女阿珂同樣是一位擁粉百萬的UP主,其內容主題及形式雖然與@雨琪在芬蘭有些類似,但勝在公公與婆婆的性格有著較大差異,因此同樣憑借著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疊加中國美食試吃主題獲得了極快的漲粉速度。

觀察其內容,會發現諸如“叫花雞”、“雞爪”、“松鼠鱖魚”等特色菜成為了妥妥的流量密碼,播放破五百萬的不在少數,而破百萬的就更多了。其中農“真香”、“舔盤”、“過癮”等標題中出現的詞語也體現出UP主們扎實的內容運營功底,牢牢抓住了粉絲們的注意力。

拋開頭部UP主不談,諸如@混血寶貝EVA、@德國陶淵明等UP主成為這一賽道的腰部博主,二者同樣依靠極具特色的中國菜系打動老外味蕾,進而獲取大批流量。而諸如@北歐冷冰冰、@英國蝴蝶奶奶日記、@芳姐和王子等賬號則成為這一內容賽道的尾部博主,十幾萬的粉絲量雖然不多,但視頻內容卻常有爆款出現。

左為@混血寶貝EVA主頁截圖,右為@德國陶淵明主頁截圖

多看幾個視頻,不難總結出一套流暢且完整的內容范式:各式各樣的中國美食是永恒不變的話題點,而在鏡頭對面用花樣百出的語言、震驚不已的表情,對美食給予反饋的外國人成為了真正的主角,而作為觀看者則始終愿意為這種情緒買單。

而區別于早期的@郭杰瑞、@吃貨老外等逐漸沉寂的賬號,這一批美食UP主顯然多了延續發展的故事情節與真實的人味兒,令視頻更具可看性,也不容易讓觀眾很快感到審美疲勞。

在最關鍵的商業化方面,觀察下來發現,目前大多此賽道下的賬號皆靠品牌產品植入獲取廣告收入,處于頭部的@雨琪在芬蘭等賬號接單頻率較高,對比其他美食垂類UP主而言有著更好的變現效率。

這一方面源自于觀眾們對UP主真實的生活產生了一定的信服,另一方面則源自于觀眾對UP主所在的家庭以及其中成員的喜愛。而更重要的則是,在海外成功普及中國美食文化的UP主們,毫無疑問契合了當下人們普遍的愛國情懷。

而在生活場景中的植入無疑為產品提供了絕佳的品牌表達機會,在內容中以UP主的現身說法為品牌帶貨,顯然是匯報率極佳的投放選擇。

三、流量“黑洞”常在,缺的是創新表達

其實,縱觀短視頻內容市場,這一類主打文化輸出的視頻有著多個分支,曾經就有非洲黑人做中餐的視頻席卷社交網絡,從盧旺達到幾內亞,從剛果金到坦桑尼亞,近年中餐文化之風正在席卷非洲大陸,甚至于有些村民在搗面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往鍋里抖上幾滴料酒。

而在尋常日子里,在那些熱衷于中餐的本地家庭餐桌上,出現的最多的則是番茄炒雞蛋,因為這是普通百姓可以輕松炮制的中餐美味。

但如今看來,他們有的已經過期,有的不再更新,僅有少數人還保持著粉絲的高粘性,而決定賬號發展的,始終是自我求變不斷跟進最新最熱的內容趨勢,繼而調整產出視頻的內容方向,最終抓牢粉絲們的注意力。

從@郭杰瑞到@雨琪在芬蘭,外國人、中國人、中國美食三者的連接始終存在,而其中內容的構建要素卻變得更加復雜和多元,這也復合當下觀眾們對于短視頻的要求,那便是更創新與更獵奇。

作者: 紀南

來源公眾號:KOL使用手冊,克勞銳旗下賬號,專注新媒體行業自媒體人、KOL、網紅垂直領域觀察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TopKlout克勞銳 授權發布,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