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私域時,到底在談論什么?
在公域流量越來越難獲取的今天,不少企業將私域流量看作是“救命稻草”,就連街邊的小店也在轉化私域。在行業的宣傳影響下,私域已然被徹底神話。本文作者圍繞私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起來看看吧。
我不得不承認,私域這個詞,是站在商家、運營人員的主觀角度來定義的,而非用戶。
在商家、運營人員的眼里,私域不是用戶,只是一個可以幫它們達成某種成就的一個個標簽,一個個訂單,一筆筆營收。
比如:
“哈嘍~私域的寶寶們,bla bla bla ”。
我不曉得你收到這條消息是什么感覺,總之,作為一個活生生的用戶,給我的感覺,一點都不美妙。
一、私域還是私欲
日常我們通過微信文字交流時,如果打錯字,經常會出現讓人啼笑皆非的諧音梗。
一般而言,當打錯字時,我們下意識都會在下面緊接著糾正一下,事實上,哪怕不糾正,大伙也都知道是錯別字(如果不用五筆而是拼音的話),也不會特別在意。
而每當我看到有人講“私域”,將”私域“錯打成“私欲”或“思域”時(不知有意還是無意),但從來不糾正,都會令我為之一震顫。
但,有些人每次都這樣,甚至明明知道是個錯別字,還硬不改,依然我行我素。
不過,按照“私域”的特點:
“直接擁有、低成本、可重復觸達”來分析的話,把“私域”寫成“私欲”,貌似也說的過去。
私有的、可以為所欲為、被收割的對象,簡稱:私欲。
這可能有些咬文嚼字了,但我在分享一個我身上的 case:
幾年前,我剛做 PM ,在一次面試滴滴時,在簡歷中出現了 ios、android 的關鍵字。
最后臨走的時候,面試官說:記得把簡歷中的英文修正一下, iOS 中 OS 是大寫的,iPhone 中 P 是大寫(蘋果的 HIG 手冊亦是如此規定),Android 中的 A 也是大寫。
從此之后,無論我寫 PRD 方案亦或發微信、釘釘消息時,只要涉及英文,會非常注意規避不規范的問題。
當看到有人使用了不規范的英文縮寫,比如私域寫成私欲,將 TikTok 寫成 TK,將 AI 寫成 ai,將 iOS 寫成 ios 等等,我就非常受不了。
這不是水平問題,而是做事的態度問題。
二、過于重視引流
在行業的宣傳影響下,私域已然被徹底神話。
- 流量不增長了,上私域。
- 拉新沒效果了,上私域。
- 用戶流失了,上私域。
- 轉化降低了,上私域。
- 復購頻次減少了,上私域。
- 營銷活動不管用了,上私域。
仿佛一切癥結,只要做私域,就能藥到病除,引爆流量,銷量 double。
但當商家做出開始私域運營的決策后,在執行層面卻只側重于引流這一個環節,如果我們將私域運營簡單劃分為:引流、承接運營和轉化三步的話。
所有商家都在想,怎么把只要是公域能觸達的用戶,全部不假思索沉淀到私域,且 the more the better。
- 我點個外賣 ,讓我加微信,進福利群。
- 我去堂食,讓我加微信,進福利群。
- 我商場買衣服,讓我加微信,進福利群。
- 我淘寶買盒茶葉,讓我加微信,進福利群。
- 我去 4S 店保養車,讓我加微信,進福利群。
連我姑姑在小區店鋪參加個活動(一看門面就是騙老太太的),也讓加微信,進福利群。
而當商家不分青紅皂白,將沒有任何屬性標簽的用戶,也不分層,也不標注的都拉入群時,雖然私域的量看起來一直在增長,但質量極差,怎么做后續的精細化運營?
當然,這顯然滿足了商家另一個需求:
我們今年私域用戶量達到 100 萬里程碑,相比去年增長了 3856.52%。
這樣連自己看了都怕的 PR 文章。
也或許,他們的 KPI 考核指標就是:私域用戶量達到 100 萬吧,我猜想。
但以終為始來看的話,制定什么樣的目標,就能反過來重塑你的行為。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只有 7 千粉絲,竟然掙了 15 萬》中所提到:
當你做短視頻的目的是帶貨的 GMV 而非粉絲量時,你的行為,你的作品是完全不同風格的。
你將只專注于訂單轉化,這將反過來指導你如何做出吸引精準流量并想辦法提升轉化的作品,而非追求諸如粉絲量、爆款等虛榮指標。
你品,你細品。
三、簡單粗暴的運營
如果說私域是:私有的可以為所欲為收割的對象的話,那么有些商家或運營人員做的著實太為所欲為了。
再加上,有些商家帶著私域用戶的觸達,反正是“免費的”心理,“運營”起來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所謂的私域運營,所謂的精細化運營就逐漸衍變為無腦群發,無論是在群里,是在朋友圈里,是在 1 對 1 私聊里。
比如,在那些所謂的福利群里,更多是群主(即運營人員)的獨角戲:
每天,直接把大量的”內容“(無論是優惠券亦或是廣告信息),不做任何二次加工,也不做任何人格化的拆分,沒有任何溫度的,直接通過社群,簡單粗暴的觸達、傳遞到私域內的用戶;
他們或許不知道無論鏈接也好,優惠信息也罷,用戶可能已經屏蔽,或許也知道,但毅然決然的選擇這么做。
或許這也沒錯,是呀。
當一個運營人員需要管理一百個群,怎么能管理好?
怎么實現用戶價值最大化?
是我,我可能也會機械化的復制粘貼。
這也是為什么私域要想做好,其實是非常重運營的,也需要精細化運營的重要原因。
舉個身邊的 case:
近一年,我一直圍繞短視頻、私域去輸出內容,這期間加了不少好友(無論是本著交個朋友亦或是為了積累素材而研究)。
比如有些專門做短視頻第三方服務的,他們的朋友圈的共同特點:
把私域當公域來對待,硬生生的搞的私域不私,私域變公域!??!
來看幾張截圖:
但,你天天這么做,一味的粗暴的營銷推廣,一天發十條一樣的硬廣。
如果說,我為了研究和觀察私域運營策略,短時間內還能忍受的話,就別提普通用戶了,只有一個結果:被拉黑、被刪除、被折疊。
私域的精細化運營不在于數量,而在于鏈接深度。
私域不應該是收割邏輯,私域是精細化運營,也就是累活、臟活。
正如我在《抖音做私域是個偽命題嗎》中論述過私域運營的三段論:
輕觸達,可服務,終成交。
通過私域,憑借你的產品、你的服務、你的內容、你的運營與用戶建立關系,產生信任,實現轉化。
四、消耗你的用戶,甚至是微信的
私域的運營,應該是增長邏輯,而非消耗。
何為消耗?
不斷的給用戶發消息、發 Push、騷擾用戶,直到用戶取關為止。
現在用戶的微信中,已添加太多的商家、客服微信。
首頁都是各種商家的促銷群、朋友圈也都是商家發布的促銷內容。
這是否給用戶帶來了更多的信息噪音?
是否對用戶就會造成打擾?
甚至適得其反,消耗用戶?
拿朋友圈一天發多少的問題來舉例,我記得群響劉老板曾經說過:
朋友圈的內容創作原則就兩條:
對你有用,讓你向往。
如果你的內容對用戶是有價值的,那就不叫刷屏,不叫騷擾。
用戶會把你的朋友圈當成一個訂閱頻道,甚至會養成每天單獨點你的頭像,查看今天的朋友圈,更新了什么有價值的內容的習慣。
其實用戶是愿意給你試錯的機會的,你提供價值相當存錢,而發廣告相當于取錢。
但如果,像剛才提到的做第三方服務的,朋友圈刷屏的內容,天天都一樣,也沒讓我看到任何有價值的增量信息,最終只好屏蔽。
我甚至以為,這不僅會消耗用戶對于朋友圈的耐心程度,甚至可能會消耗用戶對于”微信“的耐心。
為什么?
要知道,當微信在 Mac 端增加了朋友圈入口之后,就是要在某種程度上提升用戶刷朋友圈的動力和降低刷朋友圈的交互成本。
- U know what I mean?
- 你猜猜“微信”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 是社交關系鏈嗎?
- 是遷移成本嗎?
- 是優秀的用戶體驗嗎?
不,都不是。
張小龍大佬說過:
微信的核心競爭力是用戶對于微信消息 Push的忍耐程度。
用戶可能會關閉大部分 App 的消息通知,但唯獨不會關閉微信的。
這意味著微信消息對于用戶是重要的,不想錯過的。
所有與此相悖的行為和動作,都會被微信不允許。
這也是為什么一向微信對于營銷類行為、誘導分享行為都是 0 容忍。
這么做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護”微信生態“的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
但,所謂商家的”私域“運營,是否會讓微信官方的努力,全都付之一炬呢?
至此,你覺得私域最終是否會消耗【微信的用戶】呢?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是浪漫而可怕的。
最后,作為對比,相對私域運營,短視頻運營是不是就容易太多了。
短視頻更多只需關注單緯度的傳播、觸達,而私域,則需要處理全方位多維邏輯關系。
以上。
資料參考:
1.《別神話私域:六大陷阱,招招斃命》,深響;
延伸閱讀:
專欄作家
孟大偉,微信公眾號:大偉說電商,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百度高級產品經理。持續關注電商/短視頻/引流及變現,駕馭世界不斷向前。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