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構建UGC內容生態
有些產品上線了幾個月,不但發現生產互動的用戶很少,而且內容質量還不符預期。而通過UGC社區能延長用戶的生命周期,從中挖掘出一些優質內容。那么我們就從 0 到 1 構建UGC內容生態,展開聊聊。
最近有個做留學業務的朋友,想做UGC社區,理由很簡單,他發現用戶交易一次就走了,想通過UGC社區來延長用戶的生命周期,嘗試從中挖掘一些優質內容,去吸引更多人卷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產品上線2個月,發現生產互動的用戶很少,而且內容質量不符預期,所以我們就從 0 到 1 構建UGC內容生態,展開聊聊。
01 UGC內容生態概述
UGC內容生態,三個關鍵要素:生產、理解、分發。生產背后是人,就會涉及到人的動力和能力。說下這三個要素特點:
先說生產:相比PGC生產內容的確定性,UGC生產內容不確定性,以量取勝,且內容質量不高。(如果,要定向生產內容流程會很長,而且質量一般)。
再說理解:內容理解會把生產的成千上萬條內容打標簽,被算法應用。
最后,各分發場景根據自身需求,去內容大池子里去做篩選。
02 內容-生產
平臺初期,依托引導UGC生產內容,中后期,從中挖掘潛力用戶,帶動其成長成為PUGC/PGC。
1. UGC生產的特點
UGC相對門檻低,生產人數多,內容量級大,一般“批量”結算,所以,內容多且質量一般。
PUGC/PGC門檻高,生產內容,一般會有人工進行審核,符合質量內容“按條”結算,所以,內容相對少而精準。
所以,為了穩定生產,從UGC生產過渡到PUGC/PGC生產。
2. UGC生產機制
由于UGC生產能力處于中下游,不能用面向PGC內容方式,去要求UGC生產優質內容,在這種條件下,生產規則會相對寬松,然后“批量”結算這批內容。
舉個例子,平臺想做“學習分享”內容,描述你在學習遇到困難或者經典案例解法等,要配圖且至少20字。
針對UGC內容審核只會看是否滿足20字,是否配圖。至于他發的是否是學習遇到困難,平臺是不會審核的(因為投入產出比很低),所以,UGC生產內容只能是“大概符合要求”。
備注:平臺結算一般會通過機器審核(踢掉不合格內容或者篩選合適內容),或者拿用戶用腳投票數據(點贊、評論)進行參考結算。
總結,平臺初期,沒有PUGC/PGC,就要面向UGC運營(更像是流量運營),需要通過規則驅動。為了長期發展,從UGC中挖掘潛力用戶,并帶動其成長成為PUGC/PGC,并圍繞人構建一套新的機制。
03 內容-理解
基于算法分發一般需要解決匹配性、優質性。內容理解主要解決這兩個方向。
匹配性,內容理解是對內容打標簽,最終通過算法完成人和內容的匹配。
優質性,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審核團隊,在打標簽的同時,也會對內容進行質量打分。另一種是會讓內容進入“實戰”測試,即先推一部分人,根據這部分人反饋結果來判斷是否優質。
前者會導致個問題,就是審核人員決定什么是優質內容,而后者放開由用戶來決定。
所以,目前平臺,在內容理解環節只解決匹配性。
04 內容-分發
分發是鏈接用戶主場景,從眾多UGC內容,去“挑選”合適內容組合起來,構建一種場景傳遞用戶價值。
1. 確認為誰提供什么價值
比如,面向瀏覽用戶的價值,傳遞調性,個性分發,或者展示熱點等。亦或是面向生產者的價值,做生產調度。比如,知乎的創作靈感下面的問題推薦,就是告訴生產者可以生產什么內容。
2. 設計“篩選”內容規則
篩選規則來自兩方面數據,一看內容理解打的標簽,主要看匹配性。另個判斷標簽下內容是否是優質內容,一般用到用戶用腳投票數據(后驗指標),比如瀏覽時長、互動數據等。
舉個例子:平臺需要構建游戲攻略場景,首先通過標簽篩選攻略內容,再根據被用戶互動數據進行一輪篩選,最后是選出符合規則&相對最好的內容。
以上的方式,是基于生產什么,然后我們在分發場景做挑選做聚合,但,可能會出現個情況,構建場景下沒有符合內容,或者質量不高。該怎么辦?
這時就要有方向做引導,在生產方向,需要牽引生產相關內容,完成內容從沒有到有,從質量不高到優質,常見手段做話題引導;在用戶動力方向(下面會講),進行流量或者分潤的激勵;在內容理解方向,把內容標識出來。這樣讓幾個環節配合起來。
所以,內容分發,除了在現有的內容去“挑選”外,還要承擔完成內容引導發起角色。
05 人-動力+能力
內容背后是人,人就涉及到能力和動力,能力在之前文章已經說過了,這里就不再贅述了,重點講下動力。
動力有兩點容易踩坑,一個是激勵的點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另外是想激勵一個行為還是多個行為。
1. 激勵的點與預期結果是否一致?
舉個例子,有個同學想做優質內容生產,對外的規則是按照內容量進行結算,量級越大激勵越豐厚,可想而之,這樣的規則只能讓激勵流向生產水化內容、且量大的用戶。
顯然跟他期待結果不一致,這時他發現問題開始迭代策略,通過用戶互動數據來定義質量,激勵開始流向互動效果好的內容。
2. 激勵一個行為還是多個行為?
還是舉上面案例,運營一段時間后,他發現很多人為了有更多互動內容,開始搬運,或者通過機器拉動互動,當然也有人生產優質的內容,顯然按照互動內容記數已經不能滿足了,于是這位同學又進行第二次升級。
為了賞罰分明,規則可以覆蓋多個行為,開始將各個行為置換成一種貨幣,比如叫積分,激勵行為做積分加法,打擊行為做積分加法。最后按照積分進行排序,上線后效果顯著。
另外,動力不但要保證,直接作用的人有動力,也保證這個鏈條下每個角色都有動力,比如拿內容這件事來說,一般在微博超話、貼吧,運營策略會覆蓋到圈子的意見領袖/吧主,但也不要忽略給予生產者動力。
動力是生態的風向標,所以要立得合適。
06 沉淀
除了跟朋友講述UGC生產流程,帶來數據變化外,更重要的是要沉淀些可復制東西,如:能力、人、環境。
- 能力:比如內容從生產->分發打通能力、優質內容標準、挖掘優質內容能力等等。
- 人:為啥要沉淀人呢,舉個例子,假如我們做UGC內容生產激勵,活動完了人就走了。但如果我們可以從中挖掘一些有能力人,如PUGC等,可以做更長周期的事兒。
- 環境:對用戶、對資源、對渠道的發揮水平、異常情況的了解。
這也是平臺主要財富,想象下,假如我們對生態環境充分了解,同時有能力可以復用,也有人可以參與,那么接下來就讓一切自然發生了。
最后
也給朋友提個醒,UGC生態會遇到一些瓶頸,比如內容質量一般,以及對熱點內容反應不敏感。所以即使運營下場引導熱點內容,響應效果也不會比微博、抖音等平臺快。
規模是一方面,更多是產品形態決定的,因為UGC生態內容分發是普惠原則,相比中心化分發產品響應速度確實差很多。
所以,最后對朋友建議,先知道UGC產品形態帶來影響,知道它有所能和有所不能,也要理解從生產、理解、到分發邏輯。更重要從中沉淀能力得以復用。
專欄作家
楊學姐聊運營,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社區、內容、用戶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