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優惠券卻不用,網友都是土豪嗎?

3 評論 5703 瀏覽 38 收藏 15 分鐘

打開手機購物APP,你會發現基本每個APP都有優惠券,然而下單時,卻不一定會使用,這是為什么呢?如何才能提高用戶使用優惠券的幾率?天天問小伙伴們對此提出了他們的看法,一起來看一下吧。

如今,不管是淘寶天貓京東這些電商平臺,還是美團餓了么這些外賣平臺,只要涉及“消費”的,一般都會發放優惠券來促進消費者們使用。

可以說,完全沒有優惠券的平臺,寥寥無幾。

優惠券讓人眼花繚亂,不知道什么時候就出現在自己的賬號里,然而,很多人最后付款時卻仍然使用原價,一張優惠券也沒有使用。

為什么用戶明明領取了優惠券,卻不使用呢?如何提高用戶使用優惠券的幾率?我們在天天問展開了一場探討,一起來看看小伙伴們是怎么說的吧~

天天問第222期:客戶領取了優惠券,為什么就是不用?

文章內容部分來源于 @大魚燉海棠 @杭州馬小胖 @陳青苔 @布川內酷 @小胖紙 @和尚 的精彩回答。

01 明明有優惠券,為什么就不用?

試想,如果你有一張瑪莎拉蒂5元代金券,你會為了這張優惠券去購買瑪莎拉蒂嗎?

顯然,買不買得起瑪莎拉蒂不是優惠券能決定的。

除了本身買不起,其他大部分情況下,用戶會因為什么原因而不使用優惠券呢?

1. 優惠力度不足,沒有吸引力

想要讓用戶使用優惠券,首先當然是優惠的力度要滿足用戶的預期。有些時候,券的讓利在商品定價里占比太小,對于用戶就沒有吸引力了。

即使優惠力度稍大些,滿足用戶的使用預期了,但還不到讓用戶覺得需要立馬消費,否則就虧了的程度,那最終用戶也可能不會使用。

比如,之前每日優鮮經常給用戶發優惠券,但是它有免配送費門檻,所以即便優惠了,用戶在所需的東西達不到門檻的情況下,更愿意去超市或別的渠道按需購買。

所以優惠券用不用可能是綜合考慮的結果,產品是不是必要的,優惠力度有沒有吸引力,是不是錯過了就虧了等等。

2. 使用成本過高,不想折騰

即便是無門檻使用的優惠券,也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去使用。譬如第一次消費,可能存在注冊成本、銀行卡捆綁成本、地址輸入成本等。過多的初期成本,很容易勸退。

像使用數字人民幣紅包時,首先要下載軟件,再根據流程開通數字人民幣錢包。一些領了優惠券的用戶,在下載軟件這一步時,就會放棄了。

另外,有些商家還會設置上重重疊疊的門檻,在上述成本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

最常見的湊滿減,比如滿99減40,商品的尾數基本都是0.8、0.9,你左湊右湊,終于湊到99,卻始終沒有-40的紅包。仔細一看才發現,上面寫著“指定商品可用”。

這種時候,對用戶體驗的損害是非常大的。因為用戶已經投入了時間精力,內心早已認為湊夠就能獲得優惠了,最終卻因為規則的設置沒有用上,或者為了用上花費更多的錢買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回過頭可能會覺得自己被“欺騙”了。

經過幾番折騰之后,下次再看到滿減的優惠券,即使它的優惠力度很大,也會覺得實現不了,以至于直接略過該優惠券。

3. 真優惠還是假優惠?

商品減去優惠券之后的價格,就一定比它的原價優惠嗎?一些商家,既想做活動吸引客戶,又不想減少利潤,便會在發放優惠券之前先悄悄把商品的價格提起來。

例如,某零食淘寶店里有一個滿199減100元的專區,第一眼看到確實會認為很優惠,但是仔細一看,同樣一件商品,滿減專區里的單價比正常購買還要貴。

最終的總價算下來,其實相差無幾,卻在名頭上給了一個滿199-100的優惠。

更有甚者,用了優惠券后還比不用優惠的價格高,用戶經歷的“套路”多了,下次看到時,不禁開始懷疑,到底是真優惠還是假優惠?

4. 被動發放的優惠券,用戶根本沒看到

一些優惠券發放機制是,在用戶注冊時自動、靜默地發放到用戶賬戶-優惠券板塊,導致發了優惠券但用戶都沒注意到,白白可惜了這些優惠券。

當缺少明顯的提醒,比如短信、push推送、彈窗之類的,這種時候用戶是無感的,他根本不會意識到自己還有優惠券可以使用,在付款時便沒有選擇優惠。

或者提醒了但時間點不合適,會被覆蓋在其他短信和信息里面,被忽略掉。

就算用戶看到了優惠券,在沒有留下深刻印象的情況下,也可能遺忘優惠券的使用期限,導致用戶優惠劵過期。

02 如何提高優惠券使用幾率

了解了用戶不使用優惠券的原因后,還需要明白,應該如何提高優惠券的使用幾率呢?下文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決方案。

1. 改變優惠券發放形式,提高獲取難度

優惠券的領取方式,可以分為主動領取和被動發放,主動領取的通常會比被動發放的使用率高,因為領取的過程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會讓用戶覺得來之不易,更加珍惜。而如果獲取優惠券太容易 ,便可有可無了。

既然不容易得到,客戶才會珍惜,才更有可能使用優惠券,那我們要做的就是提高優惠券的獲取難度,讓客戶不那么容易得到。

你可能會想,店里平常想發優惠券都不一定能發出去,你現在還讓我想想如何增加優惠券的獲取難度?其實,客戶領了優惠券但是不用,領再多也白搭,我們只要讓領了優惠券的客戶想用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2. 限制時間,制造緊迫感

通常來說,一個新用戶,他在注冊當天甚至注冊后的幾個小時內是轉化率最高的,錯過了后面就需要花費多幾倍的精力才能再次轉化。所以在最開始時,就要限制優惠券的使用時間,制造緊迫感,提示用戶優惠期還有XX小時就結束了,錯過就沒有了!

在不滿足用券條件的情況下,也應該做類似“您還差XX即可優惠XXX元”的醒目提示,去盡量引導消費者使用優惠券。

3. 提醒,提醒,還是提醒!

1)在瀏覽商品時進行提醒

這個在大型電商行業比較常見,在瀏覽電商網站時,如果用戶有對應的產品優惠券,其會在產品頁面直接跳出來提醒有優惠,或者在價格附近再標注一個優惠后的價格,通過這個策略來提升用戶轉化率。

此種邏輯的背后,是基于用戶行為來推薦的,用戶在瀏覽該商品詳情,一定程度上說明用戶當前存在購買此物的需求,這時候通過優惠券來提醒你,正好還有優惠,正中消費者內心,給了消費者購買的理由和推動力。

這種在線下購物也常見,諸如消費者在服裝店瀏覽和試穿新款服裝時,猶豫不決是否購買時,此時導購員跳出來說,這個款式正在搞促銷,僅限今天打八折,此時消費者購物欲望會得到大大提升。

2)在買單支付時進行提醒

此種策略也比較常見,諸如我們在外賣APP購物時,在用戶下單頁面,通常在底部會看到平臺的優惠提醒,諸如滿20減3元,滿50減10元等形式的滿減提醒。

當我們的購物金額接近此種滿減優惠時,消費者會不自覺地退回商品頁去湊單,以此來滿足滿減優惠,有時甚至為了湊單買了很多非必要的商品。這就是在用戶買單界面進行優惠券提醒的魔力。

在此頁面進行推送優惠,消費者不但不會反感此種優惠,且會有買到就是賺到的心態,還會為平臺帶來額外的成交額。此種在線下也存在,諸如在便利店進行買可樂,付款的時候,店員告訴你多加一元錢,可以多拿一瓶,此刻你更多覺得是優惠而不是打擾。

3)在優惠券將要過期前進行提醒

此種場景大家比較熟悉了,在優惠券快要到期的前3天或1周左右,通過信息或推送提醒來告知用戶盡快使用,是用戶接受程度比較高的場景。

03 總結

優惠券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消費,但如果可以讓消費者感受到薅羊毛的快樂,便能提升用戶的購物體驗。但如果只是為了賣得更多而亂發優惠券,沒有從用戶的角度考慮,那最終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

最后,結合平臺是否是高復購類型,可以檢查整個優惠券體系,是否覆蓋過密、發放券的數額過多、被動發放的占比過大,導致優惠券稀缺性下降,客戶體驗不足。

理清這些后,再對優惠券的發放形式和獲取難度進行相應的調整,相信能夠有效地提高優惠券的使用幾率。

 

以上就是天天問整理的問答內容,關于優惠券,你還有新的看法嗎?點擊下面的鏈接,一起來參與討論吧!

戳:https://996.pm/7lwbP

#天天問神回復#

「天天神回復」是天天問的一個新欄目,致力于發現天天問小伙伴的精彩語錄。抖機靈,大伙兒也是認真的!如果喜歡,記得點擊問題鏈接,和TA一起互動吧,我們也在這里期待你的發言喲~

為什么互聯網大廠都想搶外賣這門生意?

@要你命3000:人們越來越饞,卻又越來越懶

畫原型前需要做什么準備工作?

@凡性的提醒:準備一個客戶,他會告訴你這個怎么畫

微信新功能:一個手機號可注冊兩個賬號,會有哪些利弊?

@老曹:移動、聯通、電信的副卡和新卡開卡數據要下滑了

#相關閱讀#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21期:為什么我們討厭相親,卻不排斥網絡交友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20期:扔塊石頭都掀不起波瀾,員工社區還有救嗎?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19期:用戶攢了上萬積分就是不花,怎么破?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18期:曾經最火爆的互聯網社區,為什么被用戶冷落了?

【天天問每周精選】第217期:大學生搜題軟件,未來可期嗎?

素材來源:天天問話題精選

「天天問」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社區旗下的互助問答模塊,致力產品、運營、營銷等領域知識的學習交流。

本欄目由 @Estella 整理編輯發布,歡迎大家踴躍提問,一起交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標題跟內容有關系嗎,uc震驚部進修過?

    來自四川 回復
  2. 如果能滿足優惠券使用條件,但是不用,這種一定是收銀臺沒有提示用戶有可用券。
    如果不滿足優惠券使用條件,那沒用也是很正常的。
    總之肯定不存在,能用券但是就不用的情況~沒這種土豪

    來自北京 回復
  3. 我想大概有兩種場景
    一:價格敏感度不高
    二:買東西并沒有找優惠券的用戶習慣
    三:買東西大都是剛需,沒有逛街的習慣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