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有關增長的真實案例,帶來的幾點啟示

0 評論 6082 瀏覽 23 收藏 15 分鐘

自媒體賬號如何做到流量的增長?電商、產品如何做到客流的增長?本文作者以從業者的身份,通過與業內人士的經驗交流,總結出幾個具有參考意義的案例,試圖揭秘獲得增長的互聯網流量秘密,希望給你帶來啟發。

和不同行業的朋友交流,深入到他們的業務,除了幫著出主意,自己也學到挺多東西。

把其中幾個案例寫成小故事,分享給大家。

01

快手頭部大V在探索第二增長曲線,希望可以把線上流量和行業做整合,我們主要在聊這事。

但我實在感興趣,他們是怎么做到幾千萬粉絲的,都經歷了什么。深入交流和感受了幾天后,有了我自己的答案。

簡單來說,主要有三點原因:

1. 平臺紅利

他抓住了幾個大的平臺紅利,都是有時間窗口的。比如,

  • 給直播間打賞刷榜,成本5毛錢一個粉絲
  • 剛推直播帶貨的時候,每場直播都狂漲粉
  • 磁力金牛剛上線,用的主播少,投放效果好

但回頭看所謂的紅利,也不是他有意識的去抓,有很多偶然因素。比如他當年看到情感主播的直播間數據很好,就試著打賞刷榜。

發現效果不錯之后,就加大投入,甚至透支信用卡,每個月刷幾十萬RMB,低成本獲得大量粉絲。

2. 敢作決策

當然,現在看到的所謂正確決策,都是事后諸葛亮,當時他也完全沒譜,十分偶然。

最初他是沒玩快手的,只是在線下講課。有一次他去按摩店按腰,和那里的師傅閑聊,對方就說:你為啥不在快手上直播,我就每天都能帶來幾個客人。

所以他才去嘗試,慢慢的越做越好。

3. 足夠勤奮

很簡單,每天直播幾個小時,幾年內幾乎沒有缺席過,用戶粘性極強。

這考驗的不僅是體力,而是心力。不管最近直播數據好不好,也不管心情怎么樣,身體有沒有不舒服,他都要準時開播,真的不容易。

肯定他也踩過坑。

比如,想嘗試代理分銷合作,投入幾百萬放在招人和合作成本上,結果兩個月就黃了,錢也打了水漂。

從他視角來看,自己就是運氣好。

確實是這樣,至少不能復制。但知道了他的成長過程,可以幫助我更好的理解這件事,去獲得沒什么短期價值的認知,我喜歡這樣。

最后想說,

我發現那些先做起來的人,都是摸石頭過河,沒有可借鑒的標桿,摸索著過來的。一旦他們碰到了紅利,湊巧做對了決策,又足夠勤奮,就離成功很近了。

02

在討論,獲客渠道選抖音or視頻號時,可能大部分人都傾向抖音,但我有個朋友在做視頻號,理由也很有說服力。

為什么現在入局視頻號?

1. 從視頻號的服務商那里拿到免費流量

這里說的服務商是視頻號找的,他們的KPI是扶持出N個電商賬號,GMV能做到X萬。所以,流量相當于官方免費給的,節省成本,而且服務商的投流經驗也更豐富。

當然,這個服務商不是誰都能找到的,有信息壁壘。

2. 視頻號能推企微,方便用戶添加

用戶都用微信,可以直接加企微,這樣有利于在私域里慢慢轉化,這是微信生態的優勢。

3. 視頻號的入局門檻低

如果現在做抖音直播帶貨,必須有強大的供應鏈和投放預算,入局門檻很高。而視頻號就不需要那么大的成本。

視頻號有些起量的技巧,證明可行,比如:

  1. 可以用私域流量去換公域流量,基本上是1:1的關系,也就是你帶來1個私域流量,平臺就給你1個公域;
  2. 開播后前30分鐘非常重要,有私域、互動、轉化資源都用在這個時間段,把數據帶上來;
  3. 前期多發視頻,一天更新7條,讓賬號快速被平臺打上標簽,內容可以被更好的分發;
  4. 找到這個品類里最好的幾個賬號,把內容扒下來重新剪輯和配音,不用擔心同一個賬號里有多個主角,用戶根本意識不到,視頻號也沒有打壓這樣的剪輯內容,數據效果非常好。

這些方法適用于以賣貨為目標的場景,追求轉化效率,而不是打造IP。這么說來,某些業務場景確實可以考慮試試視頻號,尤其是那些沒有充足資源的品牌。

03

和做消費品的朋友聊,問我怎么做線上銷量增長。

我說,你想問我產品在線上怎么賣,這是核心問題。那么,我就會拆解為渠道怎么選、銷售策略怎么定,這兩個問題。

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來自于產品的賣點,或者競爭壁壘。

可目前產品的賣點是:科學和專業。

這可不是什么賣點,沒有哪個產品說自己不科學、不專業的,消費者不會有感知的。

朋友問,那什么是有感知的?

就像是有這么一句話,你扔到了我臉上的感覺。具體的,其實是選擇題。比如選擇什么目標受眾、選擇滿足他們什么需求、選擇用什么功能去滿足…

這三道選擇題,是有多種答案的。

不同答案的組合,就是同類產品的不同定位。這個答案的選擇,主要依賴于自身的優勢和資源,以及對市場競爭情況的理解判斷。

把這一組選擇題做出來,再說渠道怎么選、銷售策略是什么,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思考:

  1. 先預估出階段性銷量目標,可以出激進、適中、保守三版指標,適用之后估算時遇到的各種情況;
  2. 再倒推銷量增長速度,分攤到月/雙月/季度,目的是把節奏定下來;
  3. 根據增長的節奏,估算出需要幾個渠道。舉例,如果前期不求爆發增長,且用戶畫像匹配,可先做小紅書+私域,驗證產品通路;如果增長壓力大,也有充足供應鏈和資金,才考慮抖音。

簡單的說,先從目標倒推,否則很難判斷做哪些事、先后順序和優先級是怎樣的,就容易亂。

04

有個做出海產品的朋友找到我,希望可以參與進來幫幫忙,做一個整體的規劃。

我跟他解釋:我一直在做國內,沒有出海經驗呀。

對方一拍大腿:敘哥,和國內是一樣的,肯定沒問題!

于是我就私下找做出海產品的朋友請教,核心問題就是和國內的差異,以及國內的經驗怎么應用在海外產品。

還是有收獲的。

和幾個GM級別的朋友聊完后,對這個問題有了認識,粗略匯總如下:

  • 整體玩法、運轉邏輯、團隊分工,和國內產品一樣。圍繞著供給和消費,供給靠機構,消費靠算法。中間還有做策略的角色,通盤看數據后告訴供給側主要生產什么內容。
  • 核心區別在于各國/民族的文化差異,和經濟發展水平。執行落地過程中要面對具體難解的問題,比如對內容的理解、當地經濟形式變化、網絡等基礎設施的落后。
  • UGC基本不太可能,除非產品量級已經做到很大,所以內容供給主要依賴機構產出,甚至是平臺自己下場購買版權、生產內容。
  • 分工模式是國內大腦出策略+當地團隊做執行。不用寄希望國內員工理解當地文化,看好大盤就行,當地團隊做好具體內容判斷。
  • 當地機構基本上只能做到拉人頭,自己沒有賺錢能力,這個和國內的MCN和公會差距很大。

接下來,我準備去當地考察一下,這事可以開干了。

05

和一位內容型產品的GM聊,我問他怎么看自己產品的推薦算法能力,與抖音和今日頭條的差異。

他覺得差距挺大,但不單純是技術層面的問題。

推薦做的好不好,在具體指標層面是可以衡量的,CTR、時長、長留等。但最終導致這個結果的,是一個公司的綜合實力。

比如:

  • 內容供給的覆蓋率和活躍度的問題
  • 數據口徑等基建能力帶來的準確度問題
  • 產品的品牌認知和用戶心智等問題

以及,還有我不懂的一些技術底層問題等等,都會影響推薦算法最終做的好不好。

我說,那你推動解決唄,會有啥問題?當然我問的時候,心里肯定有答案。

畢竟GM也不是大老板,這里面的組織問題他是很難推動的。

上面羅列的問題,大部分都很難靠他獨立去解決。如果需要其他負責人協助,那么就要看大老板是否愿意推動了,以及公司內部是否有這種業務共識和相應的企業文化。

應該是沒有,否則這類問題早就解了。相信,這類問題大部分公司也都會遇到。

06

觀摩一個客戶的線下活動,參與者都是我從未接觸過的群體。朝夕相處了3天后,感觸很深。

這個群體是40-50歲、三線以下城市的小老板。

他們給我的印象是:誠懇多于精明,認真不求捷徑,不再年輕卻有很強的求知欲。

我想,如果我不是親自來面對面交流,我可能永遠也不懂他們。比如,我無法理解他們的需求,不知道什么是他們想聽也能聽懂的,做什么才能幫著他們更好的經商。

這個群體量級很大,需求也很旺盛,只要能服務好他們,肯定可以賺到錢。

前提是必須懂他們,但從我的經驗來看,那些互聯網大廠很難做到。

因為大廠的員工都是頂尖人才,收入學歷眼界各種高,在他們擅長撰寫的分析報告里,從來沒有出現過這個群體,因為沒見過更沒研究過。

我已經腦補出頂尖人才自以為是的拿著各種模型和底層邏輯去套用在這個群體身上,去分析,去得出邏輯自洽的結論時那個開心的樣子。

大多數人,活在自己的圈圈里,卻以為這就是整個世界。

07

之前聽到的成功創業故事,初期是有伙伴共同參與,比如喬布斯和沃茲。創業課程也會教我們找到互補的合伙人有多么重要,這肯定是對的。

但我接觸到的一些創業者,就一個人。哪怕公司已經做到一定收入規模,也有幾十人的團隊。

因為合適的創業合伙人太難遇到!

畢竟王興王慧文這種清華大學室友關系的創業合伙人過于夢幻,首先上清華的人就是極少數,其次才是緣分,這是少數群體里的小概率事件,只發生在超高密度人才聚集區。

講個反例。

我也有大學室友,也想和他們一起創業。但無能為力的是,上學時我很少見到他們,畢竟去網吧刷夜、通宵打麻將是很耗費時間和體力的事,他們需要休息。

當然我學習也很渣,身在這個圈層里,除了這些室友也遇不到其他更合適的伙伴。

精英群體很小,但嘗試創業的群體可不少,所以沒有合適的伙伴太正常了。

這些沒有伙伴的創業者,獨立支撐著公司,事無巨細都要通過自己,團隊招人也很在意信任關系,而不是專業能力。畢竟員工是用來做執行的,不需要他們給出另外一個戰略方向。

你可能會說這也太累了,或者這很難做大。

但這就是創業的本質,初期肯定就是事無巨細,7*24的全身心投入,就是會招自己信任的人做員工。

畢竟創業者也要成長,先把地基打好才有以后的高樓大廈。

專欄作家

韓敘,微信公眾號:運營狗工作日記,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原貓眼電影產品運營專家,創業時經歷了0到1的艱辛,在百度時規劃了海量用戶的玩法。從業10年,專注互聯網運營領域,包括產品運營、用戶運營、社區運營和UGC運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