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控這20年,從傳統風險到大數據風控
銀行的風控,經歷了從傳統模式到智能風控,再到數字化風控的進化過程。不同的風控模式有不同的特點,本文作者對這三大風控模式的特點進行了總結分析,一起來看一下吧。
銀行的風控,經歷了從傳統模式到智能風控,再到數字化風控的進化過程。相對于傳統的風控手段,大數據風控體系的數據來源更廣、維度更多,決策審批過程自動化程度更高,基于算法構建的模型更客觀公正。這些特點既成為了大數據風控的優勢,也為大數據風控領域構筑了很高的技術門檻。
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傳統金融機構對借貸中各環節進行優化,包括傳統風控中的金融數據,以及對借款申請人還款能力和還款意愿的風險特征進行描述。通過大數據,將多個維度的數據,例如消費、社交等進行分析整理,以此達成金融新型風險評估模式。
以此,金融機構可以不單一依賴于傳統的金融信貸數據,并且可以對征信白戶,即沒有任何信用記錄的人群進行風險審查,進行定價,進而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
一、傳統風控模式
傳統風控的做法更多是基于專家經驗的人工審批,依賴于審貸官對材料的理解與把握,并給出最終意見。假設有兩筆貸款同時審批,那么審貸官會根據經驗,基于排序做出相應決策,很快得出結論——甲貸款要優于乙貸款。
如果更進一步,請審貸官詳細說明,甲貸款比乙貸款風險低多少,甲、乙兩筆貸款的風險分別處于什么水平?審貸官就很難給出精確回答了。這有點類似大腦在處理一些模糊信號的時候,我們雖然能夠做出評估排序、對比排序,但是很難做到足夠精確。
傳統的風控模式包括信貸工廠、IPC技術模式、臺州模式以及巴塞爾協議模式等,下面我們簡要回顧一下。
1. 信貸工廠模式
信貸工廠模式,是指銀行在授信業務管理時,通過設計標準化產品和流程,統一規范不同信貸產品的信貸作業過程,類似于工廠“流水線”,主要強調全流程風險管理。從前期接觸客戶開始,到調查、審查、審批,貸款發放,貸后維護、管理以及貸款的回收等工作,均采取流水線作業、標準化管理。
這一模式原本起源于新加坡淡馬錫模式。淡馬錫公司成立于1974年,是由新加坡財政部監管、以私人名義注冊的一家控股公司,淡馬錫公司在對中小企業授信管理過程中,開發出了一種批量化生產中小企業融資產品的運作方式,被業界稱作淡馬錫模式、信貸工廠模式。
該模式的出現,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信貸工廠模式適用于批量化作業的各類信用貸款領域,從個人消費到小微企業經營均可使用,應用空間比較廣闊。
信貸工廠模式的優點如下:
1)責任落實到位
在信貸工廠模式下,作業被切割成最小單元,每個參與人員都能熟練從事崗位職責內工作,責任可以落實到個人。
2)規模效應凸顯
由于個人負責的工作領域極度細分,使得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規?;靡燥@現,從而提高利潤率。
3)“四眼”交叉驗證
在貸款辦理過程中,客戶經理、審批人員和貸后管理人員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對于同一筆業務,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交叉驗證,有效遵循四眼原則。
4)提升工作效率
客戶信息被錄入信貸系統后,自動評分、自動審批;客戶經理也可以根據評分卡結果,篩選符合本行風險偏好的優質客戶,既節省時間,也可以避免做無用功。
5)迅速搶占市場
對于異地客戶,也可以做到依靠系統自動審批處理,審批時間快,客戶體驗好,有利于迅速拓展客戶并搶占市場。
信貸工廠模式的缺點如下:
1)資金投入多
銀行開展信貸工廠模式,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包括平臺搭建、客戶評分模型開發或者其他針對性的研發。
2)人員成本高
該模式需要的崗位較多,在實際管理上難度很高,相應的人力成本也很高。
3)風控要求嚴
該模式不能做到對每位客戶精細審查,對整體風險監控能力以及壞賬的處理要求都比較高。
2. IPC技術模式
理調查走訪、信息交叉驗證等方面進行培訓,提升客戶經理辨別虛假信息能力和編制財務報表的技能,防范信用風險。
核心主要為三方面,一是考察借款人的償債能力;二是衡量借款人的償貸意愿;三是公司內部操作風險的控制。IPC模式的創新之處在于,銀行風險把控的側重點,是關注借款人的還款意愿、企業的經營情況以及現金流,而不是根據客戶資產價值評估等因素決定。
IPC技術模式的優點如下:
- 專注業務:銀行能夠專注于貸款業務本身,微貸額度較少,資金挪用可能性較小。
- 管理精細:客戶經理對每戶貸款都可以做到逐筆調查,精細化管理。
- 信息對稱:客戶經理從貸前決策到貸后管理全程參與,信息對稱程度高。
- 風險定價:該模式能夠做到根據客戶不同資質進行風險定價,利潤回報率較高。
- 方便快捷:該模式的貸款方式較為靈活,適合不同的企業選擇。
IPC技術模式的缺點如下:
1)人員數量多
采用單戶調查和分析的方式,依賴大量人才支持,銀行必須不斷做好信貸人員招聘與培訓工作,充實一線隊伍。
2)服務單一化
該模式無法為客戶提供全面金融服務,市場競爭能力較弱,不利于鎖定客戶。
3)工作效率低
該模式逐筆操作業務,在走訪客戶時有需要大量時間,放款周期長,跟蹤效率低下,規模增速較慢。
5)道德風險大
決策過于依賴客戶經理自身判斷,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
3. 臺州模式
小微貸款、普惠金融等市場領域,臺州作為我國小微金融發展的標桿地區,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取得了重要成就,逐步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臺州模式,在國內外金融市場的沖擊下其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
臺州模式的特點如下:
- 泰隆銀行:形成了以“三品、三表、三三制”為特色的小企業金融服務模式。
- 臺州銀行:探索出“三看三不看”的風控技術和“下戶調查、眼見為實、自編報表、交叉檢驗”的信貸經驗。
- 民泰銀行:形成了“看品行、算實賬、同商量”的風控“九字訣”特色做法。
臺州模式面臨的挑戰如下:
1)個性服務供給偏少
面向小微企業信貸產品雖然眾多,但產品功能單一,地方性、區域性特色小微金融服務產品創新較少。
2)技術賦能有待提升
小微金融機構亟需科技賦能,打造線上融資產品體系,提高服務效率和降低運營成本。
3)復合人才集聚不足
臺州金融人才結構不合理,單一專業人才偏多,跨專業復合型人才少,尤其是對國內小微金融市場和業務熟悉的人更是偏少。
4. 巴塞爾協議模式
傳統銀行以巴塞爾協議為基礎開展相關風控工作,可稱之為“巴塞爾模式”。從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Ⅰ到2001年的巴塞爾協議Ⅱ,直到2010年推出的巴塞爾協議Ⅲ,最終要求銀行進一步明確資本定義,擴大風險覆蓋范圍并加強交易對手信用風險管理。
在巴塞爾協議模式中,信用風險主要以PD(Probability of Default,違約率)、LGD(Loss Given Default,違約損失率)、EAD(Exposure At Default,違約風險敞口)、期限、相關性等計量方法為核心來計量。
巴塞爾協議模式的優點如下:
- 全面風險管理
- 涵蓋信貸業務等各類風險
- 具有可實施的風控計量體系和方法
巴塞爾協議模式的不足如下:
- 實施巴塞爾協議需要監管機構審批
- 雖然內部計量模型依靠銀行自身數據,但是其局限性極易導致估計偏差
- 對于金融創新監管沒有實時更新和統一的方法
二、智能風控模式
從線下到線上,從因特網到移動互聯網,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銀行風控體系也在不斷演變。起初,銀行人工審核辦理信貸業務,后來逐漸引入系統輔助,完成了從人工審批到自動審批的進化。
隨著大數據的發展,更多弱變量加入風控體系,替代了原先的單一強變量風險評估,完成了自動化到大數據的進化。在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時代,新型欺詐手段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技術催生大數據向智能化的演變。
智能風控技術是銀行在自動化、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應用的基礎上,逐漸發展而來的。與傳統風控相比,在以下方面具有鮮明特點。
智能風控的優勢如下:
- 大數據平臺是基礎:為數據模型與風控策略提供高質量數據保障。
- 決策引擎是媒介:為數據模型與風控策略提供高效部署能力。
- 智能模型是大腦:將原始數據提煉為規則集,實時預測風險水平。
智能風控的不足如下:
- 與傳統業務匹配度低,業務人員難以理解和應用。
- 傳統風控制度,與智能風控方式仍存在一定矛盾。
- 經驗驅動的傳統風控,與數據驅動的智能風控難以相互融合。
三、智能風控與傳統風控
與傳統風控模式側重專揀經驗不同,智能風控更多的是以量化模型和基于數據分析的策略為主,不僅能夠對每個申請的好壞進行對比和排序,還能進一步說明每一筆申請的風險在什么水平、PD是什么水平、LGD是什么水平。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就不僅能做審批,還能夠做精確的風險定價等更多的工作。
具體而言,兩種風控模式在以下3個方面有所區別,如表所示:
四、數字化風控
我們永遠不要忘記,銀行的本質是風控,無論傳統模式還是智能模式,最終目的都是要做好風險管理。數字化風控堪稱傳統風控與智能風控的集大成者,既吸取了兩種模式的優點,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兩種模式的缺點。
數字化時代,傳統風控的短板顯而易見,而智能風控從銀行實際情況來看,應用領域有限且處于探索階段。大部分銀行最需要實現的是風控的標準化與數字化,其中最關鍵的是信用風險決策的底層邏輯及量化過程。
數字化風控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 數字化風控流程
數字化流程是數字化風控的基礎,貫穿信貸業務貸前、貸中、貸后等將部分或全部環節。例如在貸后環節,信貸資金真實流向、客戶還款記錄、客戶回訪信息及客戶其他風險信息,需要通過流程來獲取并保存。
數字化流程以優化客戶體驗、提高決策效率、降低操作成本為目標,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風控的標準化與穩定性。流程標準化才能產生有價值數據。
2. 數字化風險信息
在傳統模式中,銀行信貸決策依據的信息有文字的、數字的;有行內采集的、外部數據源提供的;有原始材料和加工后的信息。這些信息首先都需要電子化,形成數字和標簽,然后通過特定數據邏輯,將信息歸納后呈現出來,用于風險決策的信息依據。
此外,為了支持應用層面的數據需求,往往需要對系統內部的數據資源進行“治理”。從數據治理到數據呈現,是信息由里到外進行數字化的完整過程。
3. 數字化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自動化是數字化風控的高級表現形式,目前在信用卡審批和小金額的消費金融領域,已經完全實現決策的自動化。
風險決策的自動化往往涉及數據和風險決策模型。數據涉及內部數據和外部數據的連接和管理。涉及模型就需要根據信貸產品的結構、流程、數據資源和客戶情況,形成風險邏輯并量化。量化的風險決策模型,能避免人員的主觀性和道德風險。
數字化時代,土地等不動產要素價值會不斷降低,企業創造價值的方式也在發生改變,越來越多的企業不再依賴土地、廠房、設備來創造價值。銀行未來的客戶,其業務模式迥異于傳統,如果還堅持無擔保、無抵押不能放款,將面臨客戶大量流失、業務嚴重萎縮的極端不利局面,在新的經濟生態系統中無法立足。選擇數字化風控升級,是銀行必然選擇。
銀行要基于傳統信貸、IPC模式、信貸工廠以及巴塞爾協議的成功經驗,結合最新智能風控技術,構建全面數字化風控體系,如圖所示:
信貸的本質是風控,風控核心是數據,數字化風控看兩個方面的能力:一個是數據積累,另一個就是技術能力。
五、小結
風險管理作為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其能否適應數字化轉型趨勢,將決定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成敗。數字化風控是指銀行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充分發揮數據和技術等生產要素價值,全面推進數字化風控體系建設,提升各類風險管理的效率和效能。
一方面是提升對傳統風險的管理能力,如在信貸業務全生命周期管理過程中對風險識別更準確、預警更及時、管控更有效,運用大數據技術降低反洗錢合規風險和運營操作風險。另一方面是通過數字化風控,有效應對業務線上化、場景化發展伴生的各類新型風險,如欺詐風險、敏感信息泄露風險等。
隨著銀行線上業務的快速增長,平臺化、場景化、批量化的獲客模式深入發展,各類風險擴散更加快速、隱蔽,對銀行風險管理的敏捷度和精準度提出了更高要求。銀行依靠人工審核和專家策略等傳統風控措施,難以適應線上信貸業務風險防控的需求,這也從客觀上要求銀行推進數字化風控體系建設。
#專欄作家#
湯向軍,公眾號:營銷數字化轉型(ID:Fi-Digital),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銀行數字化轉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