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用戶分層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銀行業經過這么多年發展,產品創新和新客拓展很難再有規模上的增長。通過用戶分層或者分群,能夠提高銀行對用戶運營的效率。銀行需要對用戶進行分層,在進行有效細分之后,再定向進行精細化運營。那么該如何進行用戶分層呢?本文對此進行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銀行需要對用戶進行分層分群,有效細分客群后,再定向執行策略來實現更高效的精細化運營。目前,商業銀行用戶的分層方法主要是以客戶價值為主線,按用戶的屬性、消費行為以及價值三個維度進行劃分,劃分過程中融入用戶的行為、需求和偏好等屬性。
用戶分層實施的兩大核心要求如下。
1、不同層次的用戶需要能夠被數據標簽區別,以便對不同層次的標簽用戶進行下一步的區分運營。
2、 面對每一層的用戶營銷策略和運營機制是明確、穩定、統一的,而且運營轉化效果基本一致。
傳統商業銀行主要按照資產規模、金融產品偏好、網點客戶經理對用戶的熟悉程度和營銷重要程度等方式進行用戶分類,因為缺乏用戶數據和精細化分析,劃分的層次比較粗糙、簡單。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銀行需要對用戶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根據網點的營銷運營特點進行針對性的分層。只有對用戶進行有效分層后銀行才能進行靈活的精細化用戶營銷工作。
一、為什么要做用戶分層
為什么很多時候銀行的營銷進行不下去,明明有很多老用戶、名單,但就是沒辦法作營銷或者運營工作,根本原因沒有作用戶有效分層。
例如10萬名單分給各個網點,網點如何去作營銷呢,只能每個營銷經理按比例隨機分配,結果用戶響應率、營銷轉化率根本沒辦法看。
根據20/80法則,產品的80%收入是由20%的用戶所貢獻,這樣來看,我們的核心用戶其實并不多,我們要如何找到他們?如何發揮其他流量的價值?如何營銷更多的用戶成為核心用戶?想要去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識別價值用戶,有針對的營銷這批客群。
而且當銀行用戶規模較小的時候,網點或者運營人員可以通過人工的手段來維護這批用戶,但隨著用戶規模不斷擴大,運營人員的精力和時間有限,這時就需要進行用戶分層,以提高運營效率。
還有特別是手機銀行隨著用戶基數的增長,用戶開始呈現出屬性差別(比如性別,地域,年齡等),即使同一屬性用戶也有著不同的產品行為習慣,運營人員這時就不能采取“一刀切”運營手段來運營,而是要需要根據不同人群針對性運營,滿足差異化的用戶需求。
最后,用戶分層還可以幫助運營人員更好地梳理用戶所處的流程狀態,進而可以針對不同狀態的用戶,制定不同的運營策略。同時通過精細化運營,使得運營產品化,形成標準化的“人群-策略-觸達-反饋-優化”,使得運營資源高效化,把每一份投入產出控制在最合理的有效區間。
二、用戶分層模式
1. 按用戶價值來分層
對客戶價值的定義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客戶主要特征如學歷和職位等;二是根據客戶主要交易產品、產品貢獻度測算出客戶的終生價值;三是渠道可以給予用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
2. 按用戶生命周期來分層
分析用戶生命周期有2個問題:
- 不是所有用戶都會經歷完整的用戶生命周期。
- 當銀行的產品在初期階段或者用戶規模較小的時候,這是不需要管理用戶生命周期。初創期的產品,因為用戶量級不夠,可以暫時不用做用戶生命周期管理。
還有就是賣方市場的壟斷型產品可以不用做用戶生命周期管理,就像過去銀行網點服務的階段,其實不需要做用戶管理和運營銀行照樣可以活的很好,但現在數字經濟時代早已經行不通了。
用戶處不同生命周期有不同的營銷和運營策略:
- 觸達期、注冊期:下載注冊激活的用戶,新用戶。
- 實名、交易:已經完成金融產品功能體驗/使用時長超過閾值/用戶發現了產品價值,并有一定的認可度。
- 活躍期、裂變期:一段時間內,反復登錄、經常使用、重復購買。
- 休眠期:用戶價值開始走下坡路,貸款金額、復貸次數、登陸頻次下滑
- 流失期、召回期:一段時間不再登錄,用戶流失30天還是比較容易召回的,流失超過90天以上的客群再想召開成本已經很高了。
3. 按海盜模型來分層
用戶運營體系中有一個經典的框架叫作AARRR,即拉新(Acquisition)、轉化(Activation)、留存(Retention)、收益(Revenue)、自傳播(Refer)。
這個模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用戶生命周期,采取有針對性的營銷。我們使用一個標準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來分析模式的各層定義情況。
(1)拉新:該層級是下載手機銀行App未注冊,注冊后尚未發生任何動作的用戶。運營策略:按照用戶渠道來源、用戶背景給予針對性引導,提高注冊效率。
(2)轉化:該層級都是注冊后尚未申請貸款信息的用戶。運營策略:給予用戶引導和激勵,讓用戶完成信息填寫和貸款申請。
(3)留存:該層級都是完成信息填寫申請貸款,但未申請提現的用戶。運營策略:思考如何邀請用戶提現,用戶未提現的原因,如果是額度太低了,可以發放利息抵扣劵或者給予用戶提額。
(4)收益:該層級都是用戶已經提現,尚未結清貸款的用戶。運營策略:鼓勵用戶將額度全部使用,可以階段性給用戶提額,讓用戶轉變為忠誠用戶。
(5)自傳播:該層級都是用戶已經變為忠誠用戶,鼓勵用戶分享產品,將自己的朋友轉化銀行互聯網貸款產品的用戶。運營策略:給予用戶現金獎勵、積分獎勵、優惠劵或者提額獎勵,鼓勵用戶分享產品信息給朋友。
AARRR模型是一種較為簡單的用戶分層方式,無須抓取大量用戶數據和定義大量用戶數據就可往前推進。在運營過程中,我們可以把它視為用戶價值區隔分層的版本。
4. 按RFM模型來分層
RFM模型是衡量當前客戶價值和客戶潛在創利能力的重要工具和手段。RFM模型不僅可以應用在客戶關系管理中,也可以應用在用戶分層中。該模型主要關注客戶交易時間、交易頻率和交易金融。
RFM模型可以幫助運營人員快速了解客戶的交易行為,因此在客戶關系管理中被廣泛運用,RFM模型可將客戶分為8層。
不同銀行的客戶分層差異比較大,主要是關注重要發展客戶,特別是中小銀行,年輕的客戶不能丟,這是最有潛力的客群,老年的客群也不能丟,這是銀行網點最忠實客戶。
三、用戶分群模式
用戶運營體系是否只有用戶分層?不完全是。
用戶分層是上下結構,可是用戶群體并不能以結構作為完全概括。
簡單想一下吧,我們以是否劃出貸款用戶客群或者理財用戶客群,可是這部分群體也有差異,用戶有不同的產品偏好,有用戶高頻購買,有用戶曾經購買但是現在不買了,這該怎么細分?
如果繼續增加層數,條件會變得復雜,也解決不了業務需求。
于是我們使用水平結構的用戶分群。將同一個分層內的群體繼續切分,滿足更高的精細化需要。
四、用戶分層步驟
銀行的客戶分層需要區別線上渠道和線下網點的差異性,根據用戶數據和業務特點提出合適銀行客群和業務特征的方案,具體的客戶分層可以分為四步。
- 確定分層的客戶范圍:確定客戶分層后主要的運營方向和運營目標,可以明確分層的客戶范圍,相關的產品和業務對這些客戶進行精準定位。
- 選擇客戶維度的數據和具體分析變量:根據客群特征明確客戶細分的基礎維度并挑選相應的衡量指標。這些維度變量在獲取和運營中體現明顯的差異性,在應用層和數據層易于使用和傳遞。
- 制定客戶分層規則:分層規則和邏輯需要考慮客戶的相似需求,主要考慮因素包括客戶所處的生命周期、客戶所在地域和收入水平、客戶價值和未來潛能和客戶真實的金融需求。
- 建立客戶分層標簽:銀行需要建立統一的標簽庫,將分層標簽實時同步到標簽庫,以便后續客戶營銷和精細化運營都可以獲取到用戶最新的分層狀態。
只有在對客戶價值和屬性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之上,銀行才能對客戶進行體系的分層。在確定模型之前,首先應對客戶價值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分析,并以此為依據,針對性地建立一個完善的分層體系。
銀行業經過這么多年發展,產品創新和新客拓展很難再有規模上的增長,多數銀行力圖拓展新客戶市場,卻因對客戶價值的挖掘有限而導。據行業研究表明,發展一個新客戶的成本是維護一個老客戶成本的5-10倍,無論從成本還是效益上,客戶分層都比較重要,只有客戶分層后才能做差異化營銷和運營,整體提高用戶轉化和忠誠度。
商業銀行之間的競爭,最終是優質客戶的競爭,客戶才是銀行的盈利點??蛻舴謱佑欣阢y行更好地識別客戶、更有針對性地開發產品、更有溫度地提供差異化服務。
五、小結
通過用戶分層或者分群,一定要基于我們銀行的產品和用戶特性,我們營銷的目的是什么?需要切分為什么顆粒度的客群?
什么時候需要分層或者分群,主要看用戶量級,10萬用戶以上就可以考慮先作分層,客群的屬性顆粒度隨著規模的增長,規模增長會帶來用戶的復雜性。
用戶規模再繼續增長需要構建用戶畫像體系,用戶畫像體系一定是基于用戶分層和分層之上的。
坦白的話,我很少見到銀行可以清晰、有效的做到用戶分群,更少的見到建設比較完整有效的用戶畫像平臺。而這些體系都需要靠譜的團隊來營銷和運營,通過分群后不停的營銷測試這些用戶,不停的迭代才能知道這種分群的模式是否科學合理,不斷的迭代這些客群產生更多價值。
所以說光建系統、搭平臺、劃分客群,沒有任何作用,一定要跑起來,跑出問題然后不斷的調整和迭代。
然而呢,我們的銀行還是太慢、迭代的太慢,很難追上數字化的步伐,這些其實都是銀行的痛點,大家都知道這些問題,可惜不知道如何解決,希望大家看了這篇總結有所啟發。
專欄作家
湯向軍,公眾號:營銷數字化轉型(ID:Fi-Digital),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專注于銀行數字化轉型。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