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產品同質化的現象,運營人員是否能成為產品發展的主力?
至于運營是否能最終稱王?筆者也不敢妄自斷論。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互聯網的下半場,運營人員的作用會顯得愈發重要。
一般來說,一家互聯網企業的產品相關崗位有:技術開發、產品經理、運營人員。產品經理負責產品創意的萌芽設計,技術GG們負責讓這個產品落地問世,運營人員則是讓這個產品為更多人所熟知并且吸引更多人去長期持續使用產品。
很多人喜歡把產品比作孩子。產品經理和技術負責生孩子,運營則是負責養孩子,而在孩子的長大過程中,時不時地回爐去讓產品和技術整個容削個骨。這確實是個很有意思也不失恰當的比喻。就拿狹義的運營來說,從其職能來看,可以分為內容運營、用戶運營、活動運營。
- 我們在撫養孩子的過程中,通過不斷地教育孩子,讓孩子獲取更多的知識,以求其飽讀詩書、滿腹經綸,這就好比內容運營的內容生產環節;
- 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朋友,拓展(拉新)維系(留存促活)自己的社交圈,一方有難,八方相助(變現),妥妥的用戶運營;
- 社交關系的維護必然需要時不時地吃個飯或是組織結伴游玩,這就像活動運營能夠在短期內快速讓兩人熟悉,感情驟增。當然,不好的活動可能也會適得其反,或是一起玩的時候很嗨,玩完依舊形同陌路——“沖高回落”。
而這里就又牽扯到一個問題,縱使你有滿腹的育兒之道,但如果沒有孩子讓你教育培養,這依舊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1. 各崗位的地位變化
這從中國20來年的互聯網發展史就可見一斑:
先是技術地位最高,因為最初的互聯網產品最先希望實現的是能解決某項需求。至于美觀不美觀,交互體驗好不好,我想當初產品負責人的OS是 :“要用用,不用滾,反正你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類比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當我們滿足了基本的生理(功能)需求之后,才會更多地去考慮怎么樣可以使產品看起來更美觀,用起來更舒服。而這也意味著產品經理們的春天來了,各種產品經理的教程開始如雨后春筍般一個個往外冒,各路產品大牛開始封神,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喬布斯和張小龍了。
按道理說,既然技術和產品GG們,都已經享受過在聚光燈下的萬眾矚目了。這把王之寶座,怎么說也得讓運營喵們來體驗一下了吧。
確時產品經理和技術GG們實現了一個產品的從0-1,但究竟這個1后面到底能跟多少個0,運營人員的作用還是功不可沒的。而最近,各種”互聯網即將進入下半場”言論的盛行,似乎也昭示著運營為王的日子真的指日可待了?
2. 產品各階段主力
落實到產品的層面來看,其實與整個互聯網行業變遷軌跡也是頗為雷同。在產品初期,市場還沒有其他同類型的產品的時候,可以說是產品為王的時代。這時候負責開發的技術和負責設計的產品經理們基本上就可以支撐起一個創業型公司了。這也是很多互聯網初創企業最初的人員配置架構,如果創始人也懂技術,那可能創始人本身就是產品經理和開發的結合體了,再招幾個程序員,一家公司就這么成立了。
而隨著時間推移,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片藍海,開始慢慢有競爭對手加入進來,這時候可以說是渠道為王了。誰最先觸達用戶,誰就能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一般來說一款app的分發渠道主要是各個應用市場和裝機量。
而到了市場競爭白赤化,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的時候。這時候各款產品的功能也罷,交互也好,就產品層面而言其用戶體驗已經相差無幾了。這時候就要靠運營來挖掘并滿足用戶更深層次的需求,留住用戶并使其變現。而這也恰恰是大部分用戶認為運營為王的時代正在到來的主要原因。
3. 運營何能稱王
我輩運營中人,若真想和產品經理們那樣出現封神級人物,成為后產品時代的主導者。必然需要具備技術開發和產品經理們所不具備的能力。那么運營獨有的優勢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對用戶的把握”可以說是運營最大的競爭力。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不止一次的提到,無論是內容運營,活動運營,還是用戶運營,其本質都是對用戶的運營。
相較于產品經理和技術人員,運營更加的貼近用戶,他們對用戶的需求更了解,能更精準的抓住用戶。
運營人員,可以說是用戶和產品之間的情感鏈接。以現在比較盛行的社群運營為例。當下大部分互聯網產品都會采用社群運營的模式來更好的連接產品和用戶,尤其是在線教育類產品。以起點課堂為例,其就會把報名其付費課程的學員,統一拉進一個學習群,日常通知課程信息、學員之間互相交流、每天發送“起點早報”(對前一天熱點新聞的整理),保持與學員之間的溝通交流。
另外,“社群電商”也是現下比較火的一個概念。很多基于傳統行業做電商的互聯網企業,摒棄了開發app這種成本高昂的手段,而是基于微信群進行用戶的聚攏。筆者所認識的一個“賣大米”的互聯網公司正是這種模式的代表。這家企業以“銷售優質大米——稻花香和胚芽米”為主要業務,通過構建社群的方法,來進行用戶的積累,以及作為大米的直銷渠道。通過殺熟累計起了最早一批的核心用戶,形成一定的規模和運營框架的時候,再通過口碑傳播獲取更多的用戶,將社群運營模式由一個復制到十幾二十個微信群。要知道朋友圈本來就是當下“熟人”社交的主戰場,如果有500個核心且愿意傳播的用戶,那其所造成的的口碑效應是非??捎^的。而僅靠這種模式,也確實是幫他們消化了幾乎所有的大米庫存。
像賣大米的社群電商,在這個運營與用戶互動、用戶與用戶互動的過程中,“零距離”的與用戶接觸,了解用戶的需求,給運營人員提供了相當可觀的對產品迭代有指導意義的高價值信息。
除此之外,好的運營人員,必然是要為用戶的變現而負責。他們需要刺激誘導用戶去付費,為企業產生利益。每一年都是資本寒冬,無論是滴滴&快的&uber的合并、攜程&藝龍&去哪兒的合并,還是58&趕集,美團&大眾的合并,一個個血淋淋的教訓,都在告訴我們資本市場已經日趨理智,他們已經接受不了毫無限制的補貼燒錢。只有能盈利的企業才有存在的價值,不然等待他們的只有滅亡。而用戶變現,恰恰真是運營工作最終的結果導向。
尤其是基于數據驅動的運營,他們對用戶的每一處認知都有跡可循,能為產品的改良提供最“權威”的建議,而這里所說的改良當然也包括“付費功能”的設計。
4. 運營能否稱王
基于運營稱王的基本條件是產品同質化的嚴重性。當所有產品都能滿足用戶的基本需求的時候,誰能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誰就能真正的擁有用戶。那么當下的產品同質化,是否真的有這么嚴重呢?
也許有人會有疑問,時下最火的“AV領域”——AI和VR,都是技術導向性的。在這里依舊是產品經理和技術GG們的天下,并沒有運營什么事。
確實現在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技術驅動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但在這里我以“二八原則”打一個不太適合的比喻,的確未來很有可能的“AV”的天下,但是這種核心技術和人才基本上掌握在20%甚至5%的企業手上,其余80%-95%的互聯網公司還是要關心用戶日常的衣食住行的,而這些領域的產品同質化早已可見一斑。點個外賣都至少有餓了么、美團、百度外賣三個可以選,訂個酒店還能攜程、藝龍、去哪兒輪番看,火熱的共享單車行業除了摩拜、OFO之外,不知還有多少不知名的小弟紛紛入局,買件衣服你說你到底是上天貓京東小紅書還是唯品會。諸如此類,即使很多產品開始會從垂直領域切入,但其局部的同質化依舊存在。
而且,雖說現在各類創新層出不窮,但留給產品本身建立競爭壁壘的時間早已越來越短。國人天生便具備“跟風模仿天賦”,一旦你這一產品所在的領域露出稍許好的苗頭,馬上會有其他人跟進。在資本的推動下,迅速成長跑馬圈地與你來個你死我活。當下的互聯網行業并不缺好的產品經理和技術人員,要從產品功能設計上與你相差無幾并不是一件難事。而這也可以說大大加快了運營人員介入的進度。
至于運營是否能最終稱王,筆者也不敢妄自斷論。但不能否認的是,在互聯網的下半場,運營人員的作用會顯得愈發重要。但又鑒于運營本身是一個相對繁雜瑣碎的崗位,這個群體基數龐大,但能力出眾者卻寥寥無幾。隨著市場對高端運營需求的加大,這一群體必然會出現嚴重的兩級分化,自成體系的運營人員會獲得更多的機會,而困于瑣事而不自知的那一部分卻很難趕上這波行業紅利。
作者:糖澀爾,微信公眾號:弈囈(ID:YiYi_TANG7980)
本文由 @糖澀爾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運營的天下來了?
哈哈,對??